【多款知名进口药将退出国内市场,涉抗过敏、降糖及肿瘤药】国家药监管局近日发布公告,宣布注销80个药品注册证书。这意味着,相关药品将在中国市场停止生产与销售。此次注销均为企业主动申请,并非因药品存在安全问题而被吊销。此次注销的药品中,超过55%来自外资药企或中外合资公司,其余为本土公司产品。 这份名单包含了抗过敏、呼吸系统、糖尿病、肿瘤治疗等多个领域的药物,其中不乏一些曾经的市场知名产品,如涵盖抗过敏药物氯雷他定片、男性健康药物非那雄胺片、维生素补充药物维生素B2片及肛肠疾病护理药物复方角菜酸酯乳膏、复方角菜酸酯栓等。 微博头部医疗博主,成都泌尿外科医生“成都下水道”发文对此表达担忧,他表示,虽然集采政策通过压价、扩大医保覆盖,体现了民生和制度优势,但也导致部分跨国药企退出,患者可选药品减少。 “成都下水道”在文中引用国家医保局综合评审专家陈昊受访时说的话,陈昊将原研药企业的质量标准比作“90分甚至100分”,而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仅是“60分及格线”。 陈昊强调,美国FDA规定,仿制药能否替代原研药,需满足生产质量规范、药学等效、生物等效、临床等效以及说明书五个“一致性”条件,而中国目前只做到前三项,仅达到“生物等效”层面,而未达到国际要求的“临床等效”,部分药物甚至第三项都没有完全达到。实际上,即使药物成分一致,辅料、生产工艺的不同,也会影响到药物在体内的溶解性、生物利用度与稳定性,乃至最终疗效。 陈昊建议能否建立一个多元化的买药渠道,譬如指定哪些医院作为原研药保障单位,必须库存一定量的原研药,患者想吃集采药就吃集采药,想吃原研药就吃原研药,应该把选择权交给患者自己来决定。 前财经记者、财经博主、“韭菜请上车”则表示公不必过度恐慌。他指出这次被注销的药品中,超过一半来自外资或合资药企,包括费卡华瑞的氯雷他定片、GSK的哮喘急救药“万托林”等。但这些药物在国内都有充分替代品,例如“万托林”已纳入国家集采,有多家国产和进口品牌供应;氯雷他定更有三十多家本土企业生产,因此不会出现断供或短缺。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中国医药行业格局正在重塑。随着国家药品集采和价格谈判制度的推进,本土药企崛起、外资药企利润空间被压缩,一些跨国公司选择主动退出竞争。他以制药公司“勃林格殷格翰”为例,其年销超5亿元的降糖药,主动注销批文放弃下一轮集采,就是因为本土企业已经跟上,竞争格局变了。
【裴敏欣:习近平时代有利中国发展因素消失,仅剩哨兵国度】美籍华人政治学者、克雷蒙特麦肯纳学院教授裴敏欣表示,中国在“六四事件”之后,依靠严密的社会监控、快速的经济增长、有利的国际环境以及务实的领导风格,经历了约20多年的“黄金时代”。但到了习近平时代,这四个支撑中国发展的关键因素中,除了“监控体系”之外,其余三项几乎全部消失。 他指出,当前美中关系已从过去“非敌非友”转变为“全面敌对”,双方在经济、科技、金融领域都出现了系统性的脱钩趋势,已经“走上不归路”。美中双方都把对方视为主要军事假想敌,虽不一定计划直接开战,但都在为战争做准备,而最可能爆发冲突的焦点是台湾。 在国内方面,裴敏欣认为习近平上台后,中国的务实主义逐渐消失,意识形态重新主导政治与经济决策,对民营经济和市场活力形成约束。同时,原本依靠投资与房地产拉动的经济模式已经失效,中国在寻找新增长模式上困难重重。 裴敏欣警告说,如果中国经济持续低迷,社会不满情绪将上升,政府的监控成本也会增加,一旦财政压力扩大,维稳能力将受影响,社会可能更不稳定。不过,他也强调,这并不意味着中共政权会立即崩溃,因为中共有强大的监控体系和庞大的军警力量,足以维持权力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