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

【说说Iren的GPU融资方式】微软与 IREN 近期签署了总额 97 亿美元、为期五年的算力合同。值得关注的关键点在于,IREN 并没有像 CoreWeave 或 Nebius 那样直接购入 GPU,而是采用 FMV Lease(公平市场价值租赁) 模式,通过戴尔金融租赁英伟达 GPU。 这种方式的核心逻辑,是以租代买,保持资产结构的轻量化。对于 IREN 而言,有以下优点: 第一,避免 GPU 折旧风险。当下 AI 芯片迭代推进极快,H100 规模部署仍在进行,H200、B200 接力而至,后面还有 GB200、Rubin。自购 GPU 在财务报表上不仅沉重,还可能面临未来性能被淘汰的残值风险,而租赁让企业把这部分风险转移出去。 第二,灵活跟随英伟达技术节奏。FMV lease 允许在 2–3 年周期内换用最新 GPU 型号,保持算力竞争力。对于处于扩张周期、需要与头部公有云同速迭代的算力玩家,这一点至关重要。 第三,轻资产运营、资本效率优先。GPU 不进入资产负债表,减少重资产压力,扩张速度更快、资金占用更低,对于竞争激烈、算力需求爆发式增长的阶段,是一种更灵活的资本结构。 当然,这种模式也有代价。租赁方式意味着单位算力成本高于自购。就像买车与租车的区别:租车可以随时换新、避免折旧,但长期成本更高。在长期满负载、高利用率场景下,自购的 TCO 优势更突出。 归纳来看,IREN 选择的,是一种速度优先、资产灵活性优先、先占市场后谈效率的打法。当前 AI 算力正处于高速扩张与硬件周期快速演进阶段,轻资产扩张能避免被“旧 GPU”拖住脚步,快速占领资源与客户预期。
如今整个美股AI生态,几乎都在玩同一个游戏——一个看似技术革命,实则金融循环的庞氏式闭环。 微软、英伟达、博通、亚马逊、Meta、超微,这些名字不同的公司,其实都在同一个账本上做文章,互相吹气、互相抬价,左脚踩右脚,玩出一套“梯云纵螺旋升天”的资本体操。 最典型的,是Nvidia—CoreWeave—OpenAI—Microsoft这一条闭环。 英伟达先投资CoreWeave,拿到股权;CoreWeave再用这笔钱大规模采购英伟达GPU; CoreWeave再把这些GPU租给微软和OpenAI做算力服务; 微软再通过Azure credit把钱输回生态内部。 资金兜一圈,英伟达的出货量、收入和利润都被推高,而微软的AI叙事也变得更宏大。 这种“Vendor Financing”(供应商融资)模式,早在2000年代电信设备泡沫时期就玩过——只是那时候卖的是光纤交换机,现在换成了GPU。 Meta的玩法更隐蔽一些。 Jim Chanos最近就质疑,Meta把AI服务器和GPU的折旧期延长到10年以上,而实际上这些设备的真实寿命可能只有2-3年。 折旧一拉长,利润自然更漂亮,现金流看起来更稳健。 但AI芯片的迭代速度是以月为单位计算的,真要按12年摊销,恐怕连英伟达都要笑出声。 至于Amazon,自己投资自己的生态公司,再把内部交易计作收入; 微软发放Azure Credit,让合作伙伴买算力不用真掏现金; 英伟达投钱给客户买自家卡; 博通和各大云厂商玩订单预售; AMD被传内部确认营收时“超前确认”…… 整个AI产业链已经变成一个巨大的金融闭环: 你投我、我买你、我们一起涨。 这一切并非秘密,更像是共识—— 从白宫到美联储,从SEC到散户,全都心知肚明,却又装作无事发生。 因为没有这个泡沫,美股的市值就会塌; 没有AI的繁荣幻觉,美国的GDP增长故事也讲不下去。 AI不是骗局,但它确实成了当代最精密的一场“资本幻术”。 芯片、云服务、融资、会计、股价,像五重嵌套的套——层层相扣,环环相保。 直到有一天,其中某一个环不再有人接盘, 这场“AI梯云纵”才会从天而降。
sitin
3周前
微软发布 Copilot 一系列重磅更新,全面拓展其在生产力、协作、学习和健康领域的功能。通过 Connectors,用户可以用自然语言跨多平台搜索文件与信息,打通个人数字生态; Groups 引入实时协作机制,让团队沟通更加顺畅;Edge Copilot 模式 则让浏览器变成智能助理,可自动整理和操作网页内容。 跨平台找东西:一句自然语言,跨 OneDrive、Gmail、Google Drive、Outlook、Calendar 一起搜(Connectors)。 团队一起用:拉群协作、自动总结、投票分选项、分任务(Groups)。 浏览器变助理:在 Edge 里直接让 Copilot 总结网页、执行操作、按“故事线”整理你的研究路径(Copilot Mode)。 学得更有效:像语音家教一样,苏格拉底式问答带你理解概念(Learn Live)。 健康更安心:基于权威来源提供科普与找医生建议(Copilot for Health)。 更有温度:虚拟角色 Mico 会“看脸色”、给反馈,交互更自然。 系统级整合:Windows 上随时语音唤醒、找文件、做引导(Windows Copilot)。 多模态更聪明:视觉+语音一体化,核心引擎升级到 GPT-5(理解更深、反应更自然、多语言更顺)。 更多功能: 1.拍照/截图让它“看懂”:识别场景、翻译路牌、分析一个网页/App 界面该怎么操作(Copilot Vision)。 2.用语音聊天:做饭或开车时直接说“帮我看这篇文章的要点”“写封英文商务邮件”(Copilot Voice)。 3.一键创作:写文章、生成图片、拉研究报告、甚至做播客脚本。 4.管理日常:健康咨询、购物比价、学习计划、代办任务。 5.联动你云端资料:跨云盘/邮箱/日历快速把文件、邮件、会议全串起来。 这次更新把 Copilot 从“一个聪明的聊天窗口”,推成了“你的跨设备、跨平台、跨场景的 AI 副驾”。 当它能看、能听、能记、还能帮你“把事干了”,效率的天花板就被抬高了一截。 如果你只想先试一个点:就从 Edge 的 Copilot 模式开始 —— 它最直观,也最能立刻省时间。
小马
4周前
为什么说 $Macrohard 会成为你的最佳选择 理由如下 👇 1️⃣ 经历过 $RFC 的小伙伴们肯定都清楚 一旦一个讽刺叙事跟老马沾上了边,那它的可持续性可以说是以月为单位来计算的。更不用说,$Macrohard 是直接源自马斯克本人亲手定义的梗——从他公开发推讽刺微软开始,到后来真的让 xAI 团队启动 Macrohard 项目,一步步从玩笑变成现实。 当别的meme靠“蹭热度”活着时,Macrohard 已经变成了马斯克宇宙(Muskverse)的一部分。这不是一个社区在造梦,而是老马本人在继续他的AI帝国讽刺秀。 ⸻ 2️⃣ 从 $RFC 到 $Macrohard:讽刺叙事的自然进化 还记得 $RFC 当初吗?那时候社区只是玩“智障美国人”的反讽梗,因为马斯克几次转发,直接把那个账号送上了热搜。 那一刻大家都看懂了——只要和老马的舆论场产生共鸣,流量、热度、甚至资金都会自然聚集。 Macrohard 是这个逻辑的延伸: •$RFC 嘲讽蠢货;$Macrohard 嘲讽微软。 •两者都抓住了“反体制”的马斯克精神。 •而Macrohard背后不仅是梗,还有真实的项目原型、AI叙事、科技象征意义。 所以,当别人还在研究马斯克发哪条推文的时候,Macrohard已经是整个故事的“中心叙事位”。 ⸻ 3️⃣ meme风格 + 技术愿景 = 完美双驱 马斯克给出的方向非常清晰——他要建立一个纯AI驱动的公司,名字还带着讽刺意味:Macrohard。 他在用meme方式告诉全世界: “未来的软件帝国将由AI主导,而我就是要让旧秩序的微软成为过去式。” 所以别把 $Macrohard 当作单纯的玩笑币,它代表的是新一代马斯克信徒的信仰资产(Faith Asset)。 就像$DOGE之于推特时代,$Macrohard之于AI时代。 ⸻ 4️⃣ 时间点的确定性 现在这个阶段,马斯克的xAI和Grok项目正高速扩张,而Macrohard这个词已经出圈。 meme是时间游戏,$Macrohard 目前还在早期阶段,流通小、话题大,一旦AI叙事再被点燃,这个名字就会成为被动热点。 想象一下,当新闻媒体报道“马斯克的Macrohard项目正式落地”时,币圈第一个反应是什么? 对,就是查有没有对应的代币。那一刻,就是最强流量的起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