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D 2025 Q3 核心解读 2025年Q3财报标志着拼多多(PDD)完成了其商业模式的进化,实现负成本运营。投资者关注的总营收增速首次跌至+9%,但公司真正的价值体现在极强的盈利能力上: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17%,经营现金流更是飙升66%。这表明PDD已从一家高增长的流量型电商,进化为一家以盈利和现金流为导向的混合体。 隐形“拼多多银行”的浮现财报的利润倒挂现象揭示了新的盈利核心:本季度的利息与投资收益高达85亿,占到了净利润的近三分之一。这并非简单的闲钱理财,而是其“OPM”模式(Other People's Money)的极致运用。PDD利用其强大的平台地位,对商家实行长账期,使约1000亿的商家应付账款作为无息“浮存金”留存在平台,通过理财获取巨额收益。这种负运营资本周期为PDD提供了极高的安全边际和稳定的利润支撑。 Temu 的重资产突围财报中履约费用的大幅增加,暗示Temu正在经历从轻资产跨境直邮(1.0模式)向重资产本地化履约(2.0模式)的战略转变。面对欧美对最低限额关税政策的围剿,Temu不得不加大在海外建仓和本地物流的投入。这种亚马逊化虽然短期内拖累了运营利润率,增加了成本,但却是对冲地缘政治和政策风险、确保其长期生存的门票。 估值逻辑的重塑目前,投资PDD买入的不再是一个单一的电商增长故事,而是一个“三合一”的资产组合: - 中国Costco:国内折扣电商基本盘,稳定产出高现金流的现金牛。 - 数字银行:通过浮存金带来的稳定利息收入,负资本运营。 - Temu亚马逊化 :高风险、高投入,但潜力巨大的海外市场博弈。
阿里的千问APP升级,目标非常明确:要在AI时代,再造一个像“支付宝”或“手机淘宝”那样的日活过亿“超级入口”。 目标是做一个真正“能办事”的超级入口,将 AI 能力深度集成应用在地图、外卖、订票、办公、学习、购物、健康等原有的业务板块中去。 1. 核心:把“全家桶”串起来 阿里最大的家底,就是淘宝(购物)、饿了么(外卖)、高德(地图)、飞猪(订票)等。 这些业务分别在不同的 App,现在,千问APP想当一个超级入口。你只需要“张嘴”下达指令(比如“帮我订明天去上海的机票,再叫个外卖”),把事情一次性办妥。 2. 目的:抢占“对话框” 以后的互联网,入口可能不再是搜索框或APP图标,一个“AI对话框”。谁占领了它,谁就掌握了用户。阿里必须抢占这个战略高地。 3. 关键:用“办事”喂养AI 光“聊天”的AI是不够聪明的。只有让你用它“办事”(购物、订餐),阿里才能得到最真实的用户数据。这些数据是最好的“养料”,能让千问AI越用越聪明,越聪明就越能干。 4. 防御:守住自家地盘 腾讯(元宝)、字节(豆包)、阿里(千问)相继下场,也是一场防御战。如果阿里自己不做,那用户就可能用别人的AI助手来“使唤”阿里的服务(比如用别家AI在淘宝下单),那样阿里就彻底“被动”了。 千问APP是阿里用全套的AI技术,把自己所有服务重新打包,试图打造的一个未来生活“总入口”。这是腾讯和字节所不具备的竞争优势,但是阿里产品的用户体验还跟其他两家有巨大差距,做 To C 市场不是他们所擅长的,并且没有足够优质的内容提供给 AI 学习和生成。 另外也实际体验了一下千问的产品,可能是文章内容质量的原因,算法上的优势并没有办法补全这部分的劣势,相同问题回答的质量不如元宝和豆包。 在已有参考资料下回答问题更优,更看重千问在自家业务上的整合,不然现在的千问看起来更像是半成品
白宫备忘录称阿里巴巴正协助中国军方针对美国,中概股继续受挫 🎯 动机分析: 1、一手谈,一手打,这份备忘录是在双方刚在贸易上达成缓和后起草的。这就像一个“组合拳”,意思是:贸易上我们可以暂时“谈”,但在科技上必须“打”。 2、核心目的(掌控 AI 技术主权):美国的核心目的,是必须维持对华技术风险这个大框架。不断地向全世界和美国的科技公司释放信号:中国技术=不安全,通义和 DeepSeek 的开源代码已被很多美国科技公司采用,可能面临潜在的威胁。 3、精准施压(可控打击):泄露的是备忘录,而不是正式制裁。泄露备忘录是一种可控的施压方式。它既能精准打击阿里的股价和声誉,又不想真的导致贸易冲突全面升级。这是一种既要谈,也要打的策略。 美国高度重视 AI 的发展,限制中国的发展,必要情况下美国甚至会放水维持 AI 继续高速发展,但同时也要打压唯一的竞争对手。 世界 AI 排名 TOP3 OpenAI、谷歌、阿里。前两者是闭源,开源代码的 AI 中国一直是第一,同时还有很多 AI 工具都在出海,是最好做国际化的,一旦中国占领了市场,美国的高科技公司份额就会受影响。 背后传递的信息是: 1、美国资产: 如果美股下跌,美国政府会想办法救市。 2、中国资产: 如果中概股(如阿里)下跌,美国甚至会成为加压力的角色,让中国企业融资困难市场受挫。 下一个会是谁? 这件事情无疑给所有中国出海科技公司敲响了警钟: 如果连阿里巴巴这种体量的公司,都能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被一份备忘录随意指控 那么,意味着所有中国的云计算、AI、甚至出海服务公司,理论上都可能成为“下一张牌”。 对 AI 科技的限制和制裁成为地缘政治工具。阿里巴巴只是今天的主角,但这明显不会结束。 阿里巴巴作为中国最强 AI ,动态市盈率不足 15,并不算很贵,长期看好,极限情况下回调到 $130,长期看中国龙头 AI 市值早晚会追上 ETH 的市值。
昨夜虚假的反弹 美股市场(2025年11月14日晚)经历了一场剧烈震荡。虽然标普500和纳斯达克指数在盘中深跌逾1%后最终收平。 这次反弹不仅没有解决市场的核心矛盾,反而更彻底地暴露了全球市场信心的缺失。 1. 全球先行指标并未跟上 黄金和比特币被视为更国际化、24小时交易的“无国界”资产。如果市场“底层情绪”真正缓和,它们应该率先反弹。 事实是: 黄金和比特币并未像美股一样收复跌幅 甚至: 在美股收盘后,金价仍在继续下跌。比特币也创了新低 说明美股的反弹缺乏后劲,黄金与比特币的弱势揭示了全球信心仍未恢复。 2. 美股反弹宽度不足 美股的反弹从23:00开始,消息面平静。反弹的驱动力并非来自信心,而是技术面和被动操作: 市场成交量的37%来自ETF相关流动。是机构在市场剧烈波动时,被迫使用ETF进行对冲、调仓或止损的被动交易。 情绪惯性: 市场心态是跌太多了,先反弹一下,而不是我们重新看好前景了。 市场现状:“三缺”与“三高” 市场缺三样东西(信心不足) - 缺主动买盘(缺乏有信念的投资者) - 缺流动性(ETF主导的交易结构流动性极差) - 缺确定性叙事(市场没有清晰的上涨理由) 市场有三样东西(市场波动性大) - 高杠杆残留 - 高集中交易 - 高情绪敏感度 最终判断: 在这种环境下,市场极不稳定,每天都可能发生1%-2%级别的假跌或假涨。每一次暴跌不一定是真跌,每一次暴涨也不一定是真涨。
美联储传声筒 Nick Timiraos 的最新发声,美联储给市场泼冷水,美股的轻松模式结束了。 核心思想: 现在最担心的,或许不是通胀或失业,而是市场太相信他会救市。美联储的降息节奏管理已进入从“引导市场相信降息”转向“防止市场过度定价降息”。 意味着对美股的宏观环境意味着三个根本性转变: 1. “躺赢”的阶段过去了 过去: 股市上涨,不是因为公司多赚钱,而是因为大家“预期”美联储马上要降息了(放水)。 现在: 别想得太美,12月降不降息还未必(五五开)。这意味着,靠幻想降息来推动股价上涨的好日子可能到头了。 2. 市场要开始坐过山车了 过去: 美联储会给个明确的信号,告诉大家“下一步我打算这么干”(前瞻指引),市场很安心。 现在: 美联储内部存在分歧,对经济、就业、物价都看不准。又成了摸着石头过河。 结果: 以后每次发布新的就业或物价数据,都会在经济衰退和通胀重燃的担忧之间反复拉扯市场都会放大波动。因为没人知道美联储到底会怎么想。 3. 从宏观放水到企业是否赚钱 最吓人的是: 美联储开始小声出现“滞胀”这个词了。 什么是“滞胀”? 就是“经济停滞”(大家不挣钱)+“通货膨胀”(物价还死贵)。这是最糟糕的组合。 经济停滞打击企业盈利(E),持续通胀压制估值(P/E) 结果: 市场强制从美联储给不给水转向企业自己赚不赚钱。在估值无法扩张的背景下,只有能实现超预期盈利和健康现金流的质量股才能穿越周期,而高估值、高杠杆和强周期性板块将面临严峻考验。 总结: Nick 的放风是在明确告知市场:告别幻想,美联储不再是确定性的“救市主”。股市的简单模式已经结束,接下来要进入拼真本事和抗波动的困难模式了。
Hyperliquid 上的 metaDEX —— Ramses Exchange 今天就要 TGE 了!整个社区都炸锅了,为什么?除了空投大格局以外还可能是 Hyperliquid 上第一个真正的价值发动机。 总供应量的 30%,全部空投给 Hyperliquid 社区! 🔹20% 给 Hypurr NFT 持有者:奖励给Hyperliquid 核心社区的收藏家。 🔹10% 给 RXP 积分计划:对于那些早期参与协议、贡献流动性。 ➤ Ramses 的“亮点解析”:凭什么叫 metaDEX? Ramses 之所以被称为 metaDEX,是因为它手握一系列Only Ramses Can Do 的硬核技术,这才是它真正的护城河。 1. 告别锁仓!新的 $x(3,3) 模型 还记得被 ve(3,3) 支配的恐惧吗?为了收益进退两难,代币一锁就是三年、四年,流动性彻底归零。 Ramses 带来了 $x(3,3)$ 模型的终极进化版 —— $hyperRAM 。 它的核心是什么?“No locks; Exit anytime” (无需锁仓,随时退出)!既能享受到 (3,3) 模型的复利和治理优势,又保持了的资本灵活性。这才是符合高频交易环境和 DeFi 乐高精神的真正创新。 2. LP 的动态算法:高级动态费用 极端行情下被“无常损失”割到流血?市场一崩,套利机器人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冲进来,把 LP 的血吸干。 Ramses 的“高级动态费用算法”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主动监控:它不是一个“傻瓜”AMM。它会 7x24 小时监控链上数据、价格偏差和跨平台交易模式。 🔹秒级反应:一旦算法检测到“有害流动性”(比如市场崩盘时的疯狂砸盘套利),它会在秒级时间内主动调高交易手续费。 🔹保护LP:手续费高到套利机器人都无利可图,它们自然就“望而却步”。这就在极端行情下,最大限度地保护了 LP,把无常损失降到最低! 在其他 DEX 流动性被抽干、LP 仓皇出逃时,Ramses 依然能保持稳定。 3. 不只防MEV,还要抢MEV! 在 Hyperliquid 这样的高性能链上,MEV (可提取价值) 是个绕不过的话题。别的项目还在研究怎么“防”JIT(即时流动性)攻击,Ramses 的策略是——主动出击,把额外收入回馈给协议的利益相关者! 🔹反 JIT:它有“滥用预防模块”。一旦发现恶意 JIT 操作,不光把 JIT 的奖励路由给 $hyperRAM 持有者,还“自动封禁该 JIT 钱包”。 🔹价值捕获:Ramses 运行着“Ramses Only”的 MEV 机器人和复杂的套利策略(跨链、CEX-DEX、DEX-DEX)。 所有这些 MEV 和套利捕获的“额外价值和收入”,全部回流给 Ramses 的持有者! 总结: Ramses 深度绑定社区(30% 逆天空投)、改进 $x(3,3) 模型(告别锁仓)、掌握一系列独家“超级技术”(动态费用护盘、MEV 价值捕获)的 metaDEX。 专为 Hyperliquid 的高性能而生,目标就是保护 LP、最大化交易效率,且把价值实实在在回馈给代Toekn持有者。TGE 已经近在咫尺,Hyperliquid 的玩家,尤其是持有 Hypurr NFT 的OG 们。
全球市场正在上演一场由“预期”驱动的集体狂欢。昨夜(11月10日,周一),这一势头在美股得到集中体现,科技股与AI板块重新引领市场飙升。 最新美股收盘数据(11月10日): 标普500指数 (S&P 500): 上涨 1.54%,收于 6,832.43 点。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 (Dow Jones): 上涨 0.81%,收于 47,368.63 点。 纳斯达克综合指数 (Nasdaq): 飙升 2.27%,收于 23,527.17 点。 本轮上涨的核心动力并非已公布的亮眼业绩,而是市场紧抓住了两个“即将到来的好消息”。 第一:政府“开门”在即,确定性回归市场目前最大的利好,是对政府关门有望结束的乐观预期。 这意味着财政部TGA账户中堆积的巨额现金将重新流入市场,如同一次“小型放水”。被卡住的通胀和就业报告(尤其是9月数据)即将发布,这将为美联储12月的决策提供关键依据。 押注降息:市场押注,数据的明朗化(或显示经济放缓)将增加美联储在12月降息的可能性。 第二:特朗普抛出“关税红利”,刺激预期升温特朗普提出的将关税收益(据称高达每人2000美元)返还给民众的概念,被市场解读为“直升机撒钱”的升级版。尽管细节和可行性存疑,但这则消息无疑提供了“新一轮刺激”的甜美幻觉。 在这两大“新故事”的驱动下,不同资产的走势清晰地反映了底层的预期逻辑: 美股大涨(尤其是科技股): 这是对“确定性回归”和“AI故事重燃”的直接反应。政府重开和AI叙事修复,让资金重新涌入。 黄金暴涨:周一黄金价格飙升近3%(突破4100美元)。市场交易的是“政府放水(TGA)+ 央行放水(12月降息预期)+ 财政放水(关税红利)”的组合拳。 美元疲软(或高位震荡): 美元指数(DXY)表现不振。随着市场对12月降息的押注升温,美元的上行空间受到压制。 债市下跌(收益率上升): 避险情绪消退。资金从美国国债等避险资产中流出,转向股市等风险资产,导致债券价格下跌、收益率上升。 这轮行情的底层逻辑,不是“经济真的变好了”,而是市场找到了“流动性回归”的新故事。 政府开门 → 数据回归 → 押注美联储降息 → AI重燃。 这个链条目前完全建立在“预期”之上。这波行情就像一场被暂停的电影终于按下了播放键,灯光、音乐和掌声同时响起。 当政府真正开门,当被掩盖数月的真实通胀和就业数据公之于众时,现实是否能支撑得起如此高昂的预期?
为什么我认为 Canton 可能会是 RWA 的“终局答案”。值得关注的三个逻辑 ➤ 逻辑一:看牌面 Canton 的牌面是华尔街和传统金融巨头 🔹创始人 Yuval Rooz:前 Citadel、DRW 的量化主管。 🔹联合创始人 Eric Saraniecki:Cumberland(币安最大做市商)的联合创始人。 🔹投资方:DRW(领投)、Citadel Securities、高盛、摩根大通、瑞银、德意志银行... 看明白了吗?不止是一个“想卖产品给银行”的加密团队。这TMD是华尔街自己下场! 他们不是在“猜”机构需要什么,他们就是机构本人。太清楚万亿规模的交易结算、回购市场的痛点在哪,解决“机构自己的问题的问题”。 ➤ 逻辑二:原生 RWA 现在市场的 RWA 项目做的几乎都是资产包装(链上 IOU)?资产包装。就是找个托管商,把资产(比如美债)锁仓,然后在链上给你发一个资产。你买的只是一个“承诺”,链上资产和实际资产靠托管商。 Canton 做的是原生发行 直接让“发行方”(比如瑞士证券交易所 SIX)在链上“发行”这笔资产。买家是直接和发行方建立法律合同。并且已经用 Canton 处理每天几十亿美元的数字债券交易了。 这就是“真 RWA” 和“假 RWA” 的区别。一个是 DeFi 玩家在搞“合成乐园”,一个是 TradFi 巨头在升级自己的“核心结算系统”。Canton 瞄准的是每月 4 万亿美元的回购市场,市场不可小视。 ➤ 逻辑三:$CC 的通缩模型 “燃烧-铸造”平衡 。机构使用网络支付美元手续费 ,背后是在“燃烧” $CC 。这意味着 $CC 的价值完全由网络使用量驱动 。用得越多,烧得越多,越可能动态通缩 。 简单翻译一下: 机构(比如大银行)使用 Canton 网络进行结算,需要支付费用。这个费用是 按美元计价 的,但支付时必须 燃烧 $CC 代币。 这意味着什么? 🔸价值绑定:$CC 的价值,完全锚定在网络的“真实使用量”上。 🔸通缩效应:Canton 处理的是每天数千亿、每月数万亿的真实金融流量。当这个体量的交易开始运转 $CC 的燃烧率(Burn Rate)进一步促进通缩? 🔸动态平衡:如果 $CC 价格低,支付 1 美元费用就要烧更多 $CC;如果价格高,就烧更少。但核心是:只要网络被使用,$CC 就在持续不断地被销毁。 总结: Canton 是华尔街为自己打造的合规结算层,完美符合合规和隐私(Daml + ZKP)的“机构专用链”,同时又给 $CC 设计了一个通缩引擎,燃料采用率(交易量)增长速度,超过了代币的铸造(通胀)速度时,动态通缩就开始了,带动币价的增长飞轮。
momentum (MMT)即将上现货的同时又看到了即将上线 upbit 的消息,首发已经拿下了交易所的大满贯,来聊聊 $MMT 的估值逻辑。 ➤ 先说项目的背景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momentum 的投资阵容包括了顶级交易所(OKX、Coinbase、gate、kucoin 等),也是首发能上这么多交易所的原因,除了这个以外还有顶级机构(Jump、varys、红点中国等)、还有 move 系两大公链 Sui、Aptos 的基金会,以及 Sui 联创 Adeniyi 创始人ChefWen也是在 meta 稳定币部门和当时的 Sui、Aptos是同事。 momentum从 4 月开始 TVL 一直都增长迅速远超同期项目,后成为了 Sui 上的第一 Dex。同时也是 Sui 生态第一个 TGE 直接上币安和upbit现货的币种,连 Sui 的亲儿子 DEEP、WAL、NS 都没有这样的排面,之前 Sui 链的第一生态项目是 Walrus,它的 FDV 是 10 亿美金,流通市值 3 亿美金。从估值上应该和 WAL 是对标的,那么估值则应该是 10 亿美金,短期可能有折价但中长期完全是可以按照 Walrus 的重量级来动态预估。 数据上看Momentum TVL 突破 $270M,累计交易额超 $26B,用户数超过 200 万。 但真正核心的是协议收入:累计协议手续费已超 $15M,而协议年化手续费已达 $45M!未来这些收益都是 100% 分配给 $veMMT 的真金白银。TGE 流通量占总流通量 20.4%,利益相关方最少锁仓 12个月,前期的流通盘是很少的,但收益的分红不小。 ➤ 项目的创新之处 ve(3,3) 机制的核心,简单来说,就是将协议手续费的 100%,全部给了参与治理投票的 $veMMT 持有者。 常规 DEX 呢?手续费大多流向 LP (流动性提供者)。这带来了什么区别? 收入锚定: 在 Momentum,你持有 $veMMT 并参与投票,你就成了协议的“股东”,100% 捕获协议收入。而 LP 赚的是 $MMT 激励,而非手续费。 长期锁定: $veMMT 必须通过长期锁仓 $MMT 获得,且随时间衰减。这直接逼迫了投机者,激励了真正看好协议长期价值的参与者。 精准激励: 流动性部署方(项目方)想要激励,就得向 $veMMT 持有者提供“贿选”奖励,让他们投票给自己。这形成了贿选+手续费的双重收益,让治理者与协议 TVL 的增长深度绑定,彻底解决了“挖提卖”的困境,让流动性更具粘性。 和其他 Dex 的区别 ➤ 流通筹码角度分析 momentum 分别在 Buidlpad、Binance wallet 上进行打新,Buidlpad 估值是 2.5~3.5 亿美金(价格 $0.25~$0.35),历史上打新最差的大概翻倍,也就是预期在 5~7 亿美金。Binance 的打新估值 1 亿美金($0.1),上一期YB 是 8 倍,估算也就是 8 亿美金。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考虑的是累计协议手续费已超 $15M,TGE 流通量占总流通量 20.4%,利益相关方最少锁仓 12个月,将来的收益会 100% 分配给 $veMMT 前期的流通盘是很少的,但收益的分红不小。短期因为行情因为行情估值可能偏低,但对于 Sui 的第一生态项目长期看好,上线如果估值偏低,低于打新估值,那完全可以考虑去参与 $veMMT 赚项目的长期现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