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

Rui
1天前
撇开币价的涨跌,ATH的DAT是个非常有意思的机制: 这个盘子有3种资产:币,DAT股票和积分 玩家有4种:币持有者,股票持有者,积分(算力提供者,提供服务赚币),企业客户(付币获得服务)。 之前的商业模式很简单,算力提供者给企业客户提供服务,通过币结算。 正常的DAT模式则是基金会买币,币价值高则DAT股票值钱,有人买单就继续卖股票融资买币。 在Aethir的模式下多了一个算力的概念,代币不直接和DAT股票挂钩,代币和算力挂钩,算力和股价挂勾。这个玩法的前提条件是算力生意能一直火热下去,ATH作为算力市场能稳定抽成。 满足这些前提条件下,在上行周期中,基金会给DAT提供20%赠款吸引现金投资人,相当于如果用现金来买算力,基金会会送20%的额外股票放大NAV,给购买者降低成本。更高的股价对应更高的算力,因为有20%的免费股票用户会更偏向于现金来买算力。因为算力更高带来的业务更多,基金会能够抽20%的平台费,这部分钱就相当于基金会出钱送现金购买算力的用户额外的股票。更高的股票意味着更高的NAV,则拉动用币参与的用户带来币的现货买盘。 在下行周期中,企业客户在算力租赁的业务里面支付的是ATH的币,这个抛压的部分会被DAT赎回,对冲抛压。通过股票公司持有的代币转化成公司的收入,DAT公司再把算力租赁出售获取现金流。所以只要企业客户存在,DAT就是挣钱的慢慢用收入防止代币崩盘,并慢慢把折价拉回。 锁仓代币的持有者会获取股票,相当于把解锁的抛压转嫁给了股票,股票背后是能产生收入的算力,算力提供者本质上是和代币持有者是站在一起的,因为算力提供者依靠这个网络赚钱。锁仓代币用户出币,算力提供者出算力,投资者出钱一起换成股票。代币没有了解锁压力更容易拉盘,算力提供出钱又出币,能和网络绑定的更深,基金会拿出了一部分收入作为整个系统的基本盘。从逻辑上来说是三赢的。 那么风险点在哪儿:其一是业务如果不足预期,拿出来的蛋糕不够大或者压根无法持续提供20%的赠款,没有新的买盘进入整个系统会很危险。其二是币价崩盘,当代币投资人拿出来的币的价格和机器的价值不匹配的时候,提供币的人会比提供机器的用户多,股票就要面临短期压力了。所以维护好对企业客户的收入和币价是团队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这应该是最近见过最合理且有博弈点的DAT了,相比于单纯币股DAT好太多,值得看看后面的表现。
Tz
1周前
算力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新石油? ——当人人都拿它计价的时候 NVIDIA计划向OpenAI投入千亿美元巨资,用以建设专属的算力中心。与此同时,亚马逊、微软等巨头也正以每年千亿美金的规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建其AI基础设施。这些天文数字的资金,都在涌向同一个目标:算力。 吊诡的是,这份千亿级的投资,以及数据中心里每一次算力服务的结算,账目单位写的仍然是美元,而不是每秒千万亿次的浮点运算(PetaFLOPS)。 我们都爱听“本位”这个词,它听起来有一种历史的宿命感,一条“金本位 → 石油本位 → 算力本位”的清晰路线,好像未来已写好剧本。 但这种叙事过于省力,因为它把三件完全不同的事混在了一起。 金本位,是一份写在纸上的硬制度。你的银行必须承诺按固定比价将你手里的美元兑换成黄金。1971年尼克松关闭兑换窗口,是国家机器亲手拔掉了插头,一份契约的终结。 “石油本位”呢?你找不到任何强制规定沙特必须用美元卖油的官方条约。它更像一个地缘政治与市场结构共同演化出的“局”:石油输出国用美元计价,赚到的“石油美元”再通过华尔街回流。它不是一份合同,而是一种惯性。 所以,当我们谈论“算力本位”时,得先问一句: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如果严肃讨论,它至少意味着算力凭证能成为银行的核心抵押品,或被央行纳入储备。这些,眼下一样都还没发生。 真正发生的,是另一件事。 算力,或者说它背后的电力、半导体和数据,正在成为信用扩张和创新速度的“新瓶颈”。 它不是货币的“锚”,而是经济活动的“天花板”。 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将飙升至945 TWh,几乎相当于日本当前全年的用电量(数据来源:IEA)。一个朋友在弗吉尼亚州做数据中心选址,他说现在最大的挑战不是拿地,而是“排队等电网的接入许可”。电,成了物理层面的硬约束。 再看供给侧的投资竞赛(年度资本开支预算): - Amazon (2025): > $1180亿 - Microsoft (FY2025): ~ $800亿 - Alphabet (2025): ~ $850亿 - 对比 - Aramco (沙特阿美): ~ $580亿 - 对比 - Exxon (埃克森美孚): ~ $290亿 这不是在替换货币,这是在进行一场堪比“军备竞赛”的生产资料堆积。 那么,加密货币的角色是什么? 很多人喜欢把加密ETF的获批比作“1971时刻”,一个新世界的开端。这个比喻有误导性。1971年是“脱钩”,而今天我们看到的,更像是“接驳”——将现有的美元信用体系,接入一套全新的技术轨道。 链上数据不会说谎:跨多个区块链的稳定币,总市值已稳稳站上3000亿美元,成为一条重要的全球支付与结算轨道。贝莱德的代币化美债基金BUIDL也证明,传统金融资产可以被“封装”后在链上高效流转。而比特币,则在被市场测试能否成为一种独立于主权信用的“数字黄金”式新抵押品。 但无论形态如何,这些活动的核心依然是美元信用。加密技术在这里扮演的角色,不是创造一个新的记账单位,而是提供了一个更高效、可编程、7x24小时运转的全球结算层。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说“算力本位”的叙事开始兑现?我们可以设想几个可被观察的信号: - 金融层:一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正式接受算力合约作为回购交易的广泛合格抵押品。 - 主权层:某个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像管理黄金储备一样,管理其持有的长期购电协议与数据中心资产。 - 结算层:出现一份以原生算力单位(PetaFLOPS/hour)计价并完成交割的国际大宗贸易合同。 不妨做一个反事实推演:如果这些信号真的出现,比如中东的石油开始接受以“PetaFLOPS-小时”为单位的支付,那将彻底重塑全球贸易的计价体系。能源输出国将变成算力输出国,而算力网络的稳定性和效率,将直接等同于一个国家的货币信用。但这离现实还很遥远。 我们正在经历的,是一个更复杂的金融锚定物的重排: - 记账锚:基本不动,依旧是美元。 - 抵押锚:正在分化,传统美债上链与原生加密资产并行。 - 结算锚:正在向“可编程+即时清算”的加密网络迁移。 - 要素锚:电力与算力,从成本项抬升为决定性的约束条件。 所以,新石油确实是算力,它驱动着AI,驱动着下一个世代的增长。但权力本身,并不总想成为货币。 它更愿意隐身幕后,成为那个标价体系的“硬约束”——就像石油驱动了20世纪下半叶,却从未印在钞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