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

一个web3行业从业者的,最想要的是什么? 好的项目。 web3从业者的困境 好赛道,好项目,好资方,才有千倍增长,才有巨额盈利,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薪资,期权,100个月的年终奖。 不管是交易所的运营,还是链上项目的运营,说白了就那么几套。 现货靠资产,合约靠深度,OTC靠合规。 拉新,活跃,留存,财富效应,千倍增长,全都以此为根基。 链上项目运营,也只是在此基础上再加一些,比如OP,ZK,一层二层,技术路线的区别理解。 Eth新升级的性能的提升,和以此带来的新的可能的应用和效率提升,比如Pectra升级和7702这种。 细节到抓手呢,就是产品和资产两条线,产品要好用,资产要有财富效应。这大概就是ok和币安分别最大的优势。 一般的项目方会从这两条路分别衍生出,用户运营,产品运营,资产运营,渠道运营,品牌建设,媒体关系,kol关系,生态建设,社区建设。 基本上也就是这些路可走。 这些其实没什么可说的,一个资深点的web3运营或者市场,干个几年都能悟出来。 难点在于这个行业太卷了,规模以上的cex有20多家,每年提交给sol申请grant的项目方数以万计。能干的都让人家干完了。 网格交易的细分赛道能卷出派网,链上冲狗能卷出一堆cex级别体验的trading bot 基本上没有新的赛道和红利给后发项目了,不光做交易所是九死一生的事情,做任何一个web3项目都是九死一生。 同样的,后发的从业者也没有新的机会,你不是cz,李林,star的早期同事,没有在比较核心的工作岗位积累过经验,那没办法了,透明的天花板已经有了,已经没有新项目方给你积累经验的机会了。 技术红利:DeFi未竟之业,终由RWA实现​ 我曾经也想,这辈子的出息估计就是在某一家大的交易所或者公链当一辈子螺丝钉混吃等死了。 直到这个RWA Summer的突然到来,这是完全不亚于DeFi summer的巨大的技术红利和时代红利。 甚至让曾经DeFi创造的超越生产力水平的链上金融效率第一次有了大规模的用武之地(mass adoption) 从耶稣诞生以来,资本利得就持续了2000多年的降低历程,从20%算惠民贷到2.8%没人贷。 但DeFi可以在链上实现10%以上的安全利率,不是诈骗,而是通过技术进步,价值上链和智能合约,以开源代码降低信任成本。 也是基于DeFi带来的技术进步,为现实资产上链扫清了障碍。 有底层资产的RWA可以在链上burn and mint,优质资产第一次可以完全跨越国界,超越语言和种族信任的,在整个人类文明的范围内自由流通。区块链终于展现出来完美替代传统金融的可行性。 现在你只要持有稳定币,就可以自由的交易和持有全世界最优质的资产。一种技术进步带来的,真正的资本自由流通的图景已经展现。 RWA蓝海属于每一个人,尤其是web3从业者 这是所有区块链行业从业者的新机会。BTC的市值是2万亿,英伟达是4万亿,整个美股是几十万亿,美债规模最终可能要去100万亿。整个人类文明的可上链优质资产到底是多大规模我想不出。 我们做MyStonks,也不过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做对了一点点事情,助推了一部分优质资产的RWA链上交易。就在2个月内实现了一万倍的增长,日交易量刚刚突破9700万。 保守估计,链上RWA领域还能养得起十个币安。 RWA就是目前最好的赛道,完全可以孵化出100个独角兽,对web3从业者而言,这就是最好的机会。 欢迎更多的web3同仁加入到RWA领域,这个市场太大了,需要更多人一起建设。
Irys TGE 在即!要么动嘴(Kaito 冲榜当网红),要么出力(测试网交互),教你如何“零成本”上车! 别划走,这可能是你离 TGE 福利最近的一次! ➤ 为什么 Irys 值得你花时间? 让你冲,总得知道为啥冲。Irys 做的是 Web3 的数据基石。 🔸技术牛逼:它解决了区块链数据存储和处理的大问题。你可以理解为,它比 Arweave 快 900 倍,并且能做到一次付费,永久存储。 🔸生态强大:众多顶级项目,像 Lens Protocol、 Sound. xyz 都在用它的服务,已经处理了超过 20 亿笔交易!这是一个已经被验证过的庞大网络。 🔸兼容性好:无缝支持以太坊、Solana、Polygon 等几乎所有主流公链。 Irys 项目的 TGE(代币发行)已经近在眼前,现在整个社区都在摩拳擦掌。项目方把话挑明了:想拿早期福利,就把激励花在刀刃上! 现在重点就推两个活动,一个是“明牌激励”的排行榜,一个是“零撸白嫖”的技术活。不管你是社交牛人还是技术宅,总有一条路适合你。 ➤ 玩法一:动嘴当网红,抢占 Kaito 排行榜!(文斗) 如果你擅长“嘴炮”,那这条路就是为你铺的。上榜-> /kaito.irys.xyz 🔸这是干啥? 就是在 Kaito 平台上围绕 Irys “吹水”、写文章、发 meme 的创作大赛。你的帖子越有深度、讨论越热烈、脑洞越大,排行榜名次就越靠前! 🔸凭啥要干? 上排行榜就是疯狂暗示,这不仅仅是为了曝光,更是未来奖励的重要凭证*!排名就是未来的“福报”。 🔸怎么干? 到 Kaito 活动页面,看看榜单上都在聊什么。不管是写个简单的介绍、分析一下技术,还是做个有趣的表情包,发出去,把排名顶上去! ➤ 玩法二:动手“零撸”,在测试网交互(武斗) 文斗不行,咱就来武斗! 这是干啥? 在 Irys 的测试网络上跑一下流程,帮他们“点几下”。你付出的只是几分钟的时间,换未来可能的空投!这笔账,你会算。 凭啥要干? 免费!免费!还是免费! 直接去水龙头页面 (/irys.xyz/faucet) 领免费的测试币,全程零成本,零风险。有手就行,跟着点几下鼠标就搞定。 最后总结,就一句话: 要么 Kaito 冲榜当网红,要么测试网交互留大名。 TGE 的脚步越来越近了,这是现在参与 Irys 生态性价比最高的方式。你可以只选一条路,当然,双管齐下,也许更爽!
《内容币是炒作还是希望?》 如果你混过 Web3,这两年一定见过这种魔幻场景:一条随手发的帖子、一个段子视频,居然能在几小时内被炒到天价。有人一夜暴富,有人两天归零。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内容币。 内容币的概念很简单也很迷人:你的点赞不再只是情绪,而是钱;你对内容的喜欢不再只是刷存在感,而是直接变成投资。创作者像做了一次“微型 IPO”,用户可以用真金白银下注,这在传统互联网几乎不可想象。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内容币是 ICM(互联网资本市场) 的一次小实验。ICM 的理念很燃:任何创意、内容、产品,都可以直接变成可交易资产,用户不只是观众,更是早期股东。内容币就是这个理论的第一个落地场景——它把一条内容变成数字化的迷你股票,放进市场,看全世界愿不愿意给它定价。 听起来是不是很爽?但热闹背后,其实暗藏三个致命问题。 第一,生命太短。内容热度像烟花一样,亮三秒就熄火,币价随情绪暴涨暴跌,留给创作者的只有一地鸡毛。 第二,投机太重。早期买家 80% 是来炒作的,猎奇、搞笑、极端的内容更容易暴涨,高质量内容反而无人问津。就像夜市里叫卖,声音最大的不一定是最好吃的。 第三,缺乏闭环。内容币赚的钱大多来自二级市场接力,几乎没有自我造血能力。热度没了、接盘没人了,价格就归零。 所以,内容币的世界,像极了一个浮华的集市: 烟花一阵比一阵亮,却没人能点燃长久的火炉。 那它是纯泡沫吗?也不是。 内容币的意义在于,它第一次把创作者和用户拉进了同一条经济链上,让“内容=资产”成为现实。它是一枚火种,但还远没点燃真正的未来。 真正的未来,是把零散的烟花,汇聚成可持续燃烧的炉火。 想象一下,当一个创作者或社群,不再靠单条内容的运气吃饭,而是像一个微型经济体一样运转——内容带来注意力,注意力沉淀为社群共识,社群用数字资产和服务形成循环,经济体可以自我造血、长期复利。 这才是 ICM 的终极形态: 从无数孤立的内容币,进化为无数个可自我运转的微型资本市场。 每个创作者不只是博主,而是一个能点燃长期价值的小型经济体。 每个社群不只是流量池,而是可以运转、可以复利、可以传承的数字城市。 内容币是烟花,微经济体是炉火。 烟花好看,却转瞬即逝;炉火不炫,却能越烧越旺。 内容经济的未来,一定属于炉火。 所以,当下的内容币市场,看似是一场投机游戏,但历史会证明:它只是一座桥,桥的另一端,是可持续的微经济体时代。当无数炉火点燃,真正的 ICM 才会到来。
我的龙币社区乌托邦式建设已经初见成效 这次回到BSC进行龙币社区的乌托邦式建设 你们要知道 你们要明白 我不是为了我自己 我是为了天下苍生 我是为了整个BSC链 我是为了币圈所有的KOL 建设绝对不应该是苦哈哈 建设绝对不应该是表忠心 建设绝不应该是不自由 建设绝不应该是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 怎么作为建设者作为KOL领导建设 我的推文就要一天8条全都围绕我建设的代币么? 我发其他内容就是不认真建设了么? 怎么作为建设者领导建设 我就不能带我儿子看电影了么? 我带我儿子看个电影就是没在认真建设了么? NO NO NO 我要对这一切的糟粕 大声说NO 怎么建设者就不能买底部筹码了么? 我要让全世界知道 建设者愿意怎么买底部筹码就怎么买 愿意买多少就买多少 我想买35%我就买35% 你想买53%你就买53% 我要打破所有的噪音 我要让每一个KOL都敢都愿意都没有压力的来领导建设 我建设龙 你建设蛇 他建设马 我要让建设欣欣向荣 我要让建设遍地开花 我要让每一个KOL每个人带领一个生肖 把12生肖 飞禽走兽 飞机大炮 全都建设个遍 CTO建设就是割韭菜? NO NO NO 建设是大家在一起玩儿 在一起娱乐 在一起享受平淡行情下的乐趣 古往今来 到底是谁规定建设就一定要24小时不睡觉? 到底是谁规定建设就要只谈一个币? 到底是谁规定建设就一定要那么苦那么累那么的不开心? 这到底是谁规定的? 我们究竟是在Web3搞建设? 还是在工地里搬砖抗水泥? 我们到底是建设的领袖? 还是被拿着鞭子抽打的奴隶? 为什么我们要如此定义建设? 为什么? 为什么? 你他妈告诉我为什么? 我不要再这样建设 不光我不要再这样建设 我要你们所有人都不再这样建设 我要让你们全都轻松起来 我要让你们全都没有思想包袱 我要让每一个建设者 我要让每一个建设领袖 脸上全都洋溢出快乐的笑容 唱出你的热情~~ 伸出你的双手~~~ 让我拥抱着你的梦~~~~ 让我拥有你真心的面孔~~~~~ 让我们的笑容~~~~~~ 充满着青春的骄傲~~~~~~~ 为明天献出虔诚的祈祷~~~~~~~~
到底是穩定幣融入傳統金融,還是傳統金融融入 Web3?🤔 表面上看,穩定幣(如 USDT、USDC)正積極「合規化」,擁抱傳統金融的規則: ✅ 持有大量現金、美債等「傳統」儲備資產 ✅ 尋求監管背書,接受審計 ✅ 成為傳統支付巨頭(Visa、PayPal)的橋樑工具 ✅ 華爾街巨頭(貝萊德、富達)紛紛發行自己的穩定幣(如 BUIDL) 這一切,彷彿是 Web3 的穩定幣在努力融入 TradFi 的遊戲規則,尋求合法性與規模。是 Web3 在「被收編」嗎? 但反過來看,傳統金融巨獸的觸角,正以驚人速度伸入 Web3 的核心地帶: 🏦 華爾街擁抱鏈上國債: 貝萊德將美債代幣化(BUIDL),高盛、花旗探索代幣化資產,傳統金融的「血液」(國債)正大量注入鏈上穩定幣儲備。 💸 央行數位貨幣(CBDC)本質是「國家版穩定幣」: 各國央行競相研發 CBDC,技術與理念大量借鏡穩定幣與區塊鏈。 🔄 傳統機構成為鏈上流動性關鍵玩家:高盛、Jump Trading 等巨頭已是加密貨幣市場的重要做市商,深度參與 DeFi 鏈上生態。 所以,真相可能是:界限正急速模糊,一場史無前例的「雙向融合」正在發生! 穩定幣需要 TradFi 的資產背書與監管護航以獲得信任與規模;而 TradFi 則迫切需要 Web3 的技術(區塊鏈、智能合約、7/24 全球結算)來提升效率、開闢新市場(如 RWA ,規模已超 $600 億!)。 这不是单向的「融入」,而是深层的「基因重组」🧬 傳統金融體系正吸收 Web3 的技術精髓與開放性,進行自我改造;而 Web3 則透過穩定幣這個殺手級應用,將 TradFi 的龐大資產與信用體系引入鏈上,為 DeFi 注入真實價值。 最終問題或許不是「誰融入誰」,而是:在這場大融合中,誰能掌握重構後的新金融生態的「定義權」與「話語權」?是新舊巨頭的共舞,還是有全新物種誕生?這場融合才剛開始,好戲在後頭! #穩定幣 #傳統金融 #Web3 #DeFi #R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