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数据隐私
关注
宝玉
1周前
对于向深入学习上下文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的同学,这又是一篇必看的文章。 这篇文章讲的是如何解决 MCP 工具太多的问题,但凡你做过 Agent 开发,用了大量 MCP 工具,就会知道 MCP 工具多了后最大的问题就是上下文占用太多,不仅导致成本高,还会影响推理和生成质量。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 MCP 工具返回的中间结果也会挤占大量的上下文空间。 看这文章的时候忍不住夸了一下 Manus,他们确实在上下文工程方面探索的很深入了,里面的工程技巧和他们以前分享过的很类似(我一会把之前分享过的 Manus 相关的文章在评论也发一下)。 Anthropic 的方案也很简单直接,就是把“代码”也当作工具的一种,然后从代码中去调用 MCP。 这样做有很多好处: 1. 解决了系统提示词中工具定义太多的问题 不需要在系统提示词中加载所有 MCP 工具,只需要定义一个“代码”工具。 那需要工具了怎么办呢? 这些代码都保存在统一的目录下,去目录检索下就能找到合适的工具了,比如这是文中的一个目录示例: servers ├── google-drive │ ├── getDocument.ts │ ├── ... (other tools) │ └── index.ts ├── salesforce │ ├── updateRecord.ts │ ├── ... (other tools) │ └── index.ts └── ... (other servers) 找不到现成的工具怎么办? 直接现写一个!写完了还可以保存起来下次继续用。 2. 解决了 MCP 工具返回结果太长的问题 比如说我们要用 MPC 工具获取 1 万行数据后筛选转换出合格的数据,就可以先从代码中调用 MCP 工具获取这 1 万行数据,然后从代码中去筛选过滤,最后只返回 5 条数据,这样上下文中就只需要保留那 5 条过滤的数据,而不是像以前一样有 1 万条数据在里面。 3. 解决了数据隐私问题 如果你直接使用 MCP 工具,工具返回的数据都要加载到上下文每次上传给 LLM,用代码就可以对敏感数据先二次处理再加到上下文 4. 中间结果持久化和技能沉淀 代码可以把一些中间结果写入文件保存到硬盘,一方面可以不占用上下文空间,另一方面也可以随时从硬盘避免反复调用 MCP。 还有就是虽然很多代码是临时生成的,但是这些临时生成的代码可以保存下来,沉淀为“技能”(Skill),加上 SKILL .MD 文件就和 Claude Code 的技能一样可以被反复使用了。
#多智能体之争:Anthropic生态VS单智能体· 77 条信息
#上下文工程
#MCP工具
#Agent开发
#代码工具
#数据隐私
分享
评论 0
0
宝玉
1周前
关注 AI Agent 的力荐 MMC 的这篇刚发布的《State of Agentic AI: Founder’s edition》,不仅数据扎实,分析了问题,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今年 2025 年是公认的 AI Agent 元年,“Agentic AI” 非常火,新产品也层出不穷:Deep Research、Coding Agent、Browser use、Computer use …… 当然 Agent 争议也不小,一部分人认为没啥用,一部分人则觉得 Agent 无所不能,也无可厚非,大家都是主观感受 ,每个人使用场景都不一样,比如我自己就很喜欢 Coding Agent,真的能解决问题。但这种争议如果用数据说话就会有说服力的多,比如说这玩意儿,在真实的企业里,真的用起来了吗? MMC 则是深入访谈了 30 多家正在做 AI Agent 的创业公司创始人和 40 多位企业里的实际用户,写了这篇报告:《Agentic AI 现状:创始人版》。 【1】真正限制 AI Agent 的,可能不是 AI 不够聪明 大部分都以为目前 Agent 最大的困难会是“AI 不够聪明”、“幻觉太严重”或者“太难和当前系统集成”。 这些确实是问题,但出人意料的是,在创始人眼中,它们排不进前三。 根据调查,部署 AI Agent 时的三大问题分别是: 1. 工作流集成 和 人机交互(占 60%) 2. 员工抵触 和 非技术因素(占 50%) 3. 数据隐私与安全(占 50%) 也就是说最大的障碍,是“人”和“流程”的问题。 1. “这玩意儿我该怎么用?”(工作流集成) 这是占比 60% 的最大难题。 一个 AI Agent 再牛,如果它是一个需要单独打开的 APP,需要员工在现有的工作软件(比如钉钉、飞书、Salesforce)之外,再打开一个新窗口去指挥它,那它的使用率注定高不了。 成功的集成,是把 AI 嵌入到员工已有的工作流里。比如,当销售在 CRM 里更新一个客户状态时,AI Agent 自动跳出来说:“我帮你把刚才的会议纪要总结好了。” 这已经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了,更需要企业改变观念,企业得先想清楚:“要集成这样的 AI Agent,我原有的工作流程需要怎么改?”这往往比买一套 AI Agent 难得多。 2. “它会不会抢我饭碗?”(员工抵触) 这是 50% 的创始人提到的信任危机。 我们得承认一个现实:在企业里,人类和 AI 的合作,目前大多不太愉快。 - 一种是“过度依赖”:员工把活儿全丢给 AI,自己不检查,结果 AI 出了错,比如给客户报了个错误的价格,酿成大祸。 - 一种是“过度怀疑”:员工根本不信 AI,AI 做的每一步,他都要自己再核查一遍。这非但没提高效率,反而增加了工作量。 更深层的,就是对被 AI 取代的恐惧。这导致员工在用的时候束手束脚,或者干脆阳奉阴违,不愿配合。 3. “我的数据喂给 AI,安全吗?”(数据隐私) 这也是 50% 的创始人提到的核心关切。 这个问题在金融、医疗等行业尤其严重。企业会担心:“我把内部的财务报表、客户病历交给这个 AI Agent 分析,这些数据会不会被拿去训练别的模型?会不会泄露?” 这种担忧,有些是真实存在的,比如需要符合 GDPR、ISO 27001 等合规认证,也有些纯粹是感觉上的。但无论哪种,都会让企业在部署时畏手畏脚。 【2】做得好的 AI Agent:高准确率和高自主性 既然有这么多困难,那现在做的好的那些 AI Agent,实际表现怎么样? 这个报告给我很大收获的一点是它从两个维度来量化现在的 AI Agent:准确率(Accuracy)和自主性(Autonomy): - 准确率:AI 干的活儿,多大比例是对的、被人类接受的。 - 自主性:AI 干活儿时,多大程度不需要人来插手。 理想状态当然是高准确+高自主。但现实是,超过 90% 的Agent创业公司声称自己的方案达到了 70% 以上的准确率。 所以 MMC 把 Agent 划分了三个分类(低准确率+低自主性的Agent就不配存在): 1. 中准确、高自主: 适用于低风险、高重复、易验证的工作场景。比如自动给海量的营销邮件打标签。就算 AI 标错了 30%,但它帮你自动处理了 1000 封,你只需要人工纠错那些明显不对的,总体效率还是远超纯人工。 2. 高准确、低自主: 适用于高风险、高价值领域,比如医疗场景。比如 AI 帮你起草临床试验的研究报告。它必须保证 90% 以上的准确率,但人类专家必须在每一步进行严格审核(低自主权)。它扮演的是“超级助手”,而不是“决策者”。 3. 高准确率 + 高自主性: 这可以说是最理想的“甜点区”,是大家努力的方向。它适用于那些 AI 部署相对成熟或规则边界清晰的领域。比如客户服务、网络安全或金融合规。在这些场景下,AI Agent 已经足够可靠,达到 80%-90% 的准确率和自主性,可以被授予高自主权去端到端地处理任务。报告提到,这里的秘诀通常是将概率性的大语言模型与更具确定性的 AI 方法相结合,以提高准确性,从而进一步提高自主性。 【3】企业开始为 Agent 付费了 聊 AI Agent 落地,绕不开收费的问题,毕竟靠烧钱是无法持久的。 好消息是企业开始真掏钱付费了 报告发现,62% 的 AI Agent 创业公司,已经拿到了企业的“业务线预算(Line of Business budget)”。 这是个超级积极的信号。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大公司内部的预算分两种:一种叫“创新预算”(Innovation budget),就是小金库或实验经费,数额不大,用完了算,大家图个新鲜。 而“业务线预算”,是各部门(如销售部、市场部、财务部)用来保证自己核心业务运转的支出。 当 AI Agent 开始动用“业务线预算”时,意味着它已经从可有可无的玩具变成了能帮我干活的生产力工具。 坏消息是现在还没摸索出最佳的收费模式 虽然知道这玩意儿值钱,但到底该怎么定价?报告显示,大家都在摸索,主流的两种方式是: 1. 混合定价(23%):比如“基础服务费 + 超出部分按用量付费”。 2. 按任务次(23%):AI 帮你干成一件事(比如发出一张发票),收一次钱。 而大家最期待的按照按效果付费(Outcome-based),目前只有 3% 的公司在用。 为什么?因为太难了。 比如,一个“销售 AI 助手”,它帮销售赢了个大单。这个功劳,到底 80% 算销售的,还是 20% 算 AI 的?怎么衡量?如果 AI 没功劳,企业是不是就可以不付钱?这根本算不清。 所以,目前最现实的还是按苦劳付费,而不是按功劳付费。 【4】最重要的部分:成功的 AI Agent 落地策略 既然 AI Agent 落地这么难,那些成功的 Agent 公司是怎么说服企业客户的呢? MMC 的访谈总结出了一套非常实用的落地经验: 秘籍一:“Think Small”(从小处着手) 报告总结了一个非常务实的落地策略:Think Small (从小处着手)。 忘掉那些“彻底颠覆行业”、“全自动替换人类”的宏大叙事。成功的 AI 智能体,往往从一个非常小、非常具体的切口进入: - 起点: 选一个低风险、中等收益的任务。 - 关键: 选一个员工最讨厌干的活儿。比如,销售团队最烦的手动录入客户数据,或者财务团队最烦的核对发票。 - 定位: 永远不要说你是“替代品” (Replacement),要说你是“副驾驶” (Copilot)。 你的目标不是让老板开除员工,而是把员工从那些重复、枯燥、没人想干的破事儿里解放出来。 当员工发现,这个 AI 真的帮我省了每周 5 小时填表的时间,信任的种子才算种下了。 秘籍二:“保姆式”服务(Hand-holding) 现在的 AI Agent 还远没到即插即用的程度。企业买的不仅是软件,更是一整套陪跑服务。 成功的创业公司都在用“前线部署工程师(FDE)”模式。这帮人既是程序员,又是咨询顾问,他们会直接“扎”到客户的办公室里,手把手帮客户梳理流程、清理数据、调整 AI。 同时,人机交互界面要做到“3E”: 1. Education(教育):AI 要能主动教用户“我能干啥,你该怎么用我”。 2. Entertainment(趣味):交互得有趣。 3. Expectation Management(预期管理):AI 必须坦诚地告诉用户“我干不了啥”,别吹牛。 秘籍三:定位决定生死(Positioning) 最后,你怎么“说”你是谁,可能比你“是”谁更重要。 - 是“副驾驶”,不是“替代者”: * 一定要把姿态放低。你的产品是“Copilot”(副驾驶、领航员),是来“Augment”(增强)员工能力的,不是来“Replace”(替换)他们的。哪怕你的技术真的能替换掉 80% 的人,也千万别这么说。 - 看人下菜碟: * 在医疗这种保守行业,你最好少提“AI”,多谈“自动化”、“效率提升”。 * 在金融这种激进的行业,你就得猛吹“Agentic AI”,显得你很前沿。 - ROI 要具体: * 对于成熟流程,就说“节省了 XX 小时”或“降低了 XX% 成本”。 * 对于 AI 创造的新能力(比如“千人千面”的网页),就把它和你已有的工具挂钩,比如:“能让你的谷歌广告转化率提升 20%”。 【最后】 港真,年初的时候我还是 AI Agent 的怀疑论者,自从用了 Claude Code 后,我开始“真香”,变成了 AI Agent 的积极拥护者,也一直很关注这个领域的发展,这份报告质量还是很高的,尤其是给我最大感触的点是: 决定 AI Agent 落地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已经不是模型能力够不够强,而是它怎么和企业内部的流程整合,怎么取得员工的行人,怎么证明它存在的价值。 另外从准确率和主动性这两个维度来量化评估 AI Agent,是挺科学的,现在很多的 AI Agent,主动性高了准确率可能就不够,准确率上去了主动性又不行,要做好 Agent,最终还是要做到像一个情商高的真人那样,在你还没开口时,就洞察到你的需求,默默帮你把事情搞定。
#AI Agent落地
#工作流集成
#员工抵触
#数据隐私
#准确率与自主性
分享
评论 0
0
sitin
3周前
发现了一个浏览器自动化开源项目—— Chrome 插件:Nanobrowser Nanobrowser是一款开源的Chrome浏览器插件,通过接入AI大模型API实现网页自动化操作。配置简单,支持中文指令,无需编程基础 采用多智能体架构,包含规划者(Planner)、导航者(Navigator)和验证者(Validator)三个角色协同工作,能自动完成网页跳转、数据提取等任务。 只需在侧边栏输入自然语言指令,例如“前往HuggingFace查看热门论文”,插件即可自动执行并返回结果。支持OpenAI、DeepSeek等主流模型,所有操作均在本地浏览器完成,保障数据隐私。 主要功能 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 Planner(规划器):负责制定和调整任务策略。 Navigator(导航器):执行网页导航和操作。 Validator(验证器):检查任务是否成功完成。 交互式侧边栏:提供直观的聊天界面,实时显示任务状态,用户用自然语言与智能体交互。 任务自动化:自动化重复性网页任务,如信息提取、数据整理等,节省时间和精力。 多 LLM 支持:支持连接多种大型语言模型(LLM)提供商,用户根据需求为不同智能体选择不同的模型。 该工具适用于电商比价、信息采集、办公自动化等场景,安装后无需订阅费用,适合追求高效且注重隐私的用户。
#浏览器自动化
#Chrome插件
#AI大模型
#多智能体系统
#数据隐私
分享
评论 0
0
Inty News
1个月前
加州州长加文·纽瑟姆签署了一项法律,要求社交媒体平台在删除账户时删除用户数据
#加州
#社交媒体
#数据隐私
#法律
#纽瑟姆
分享
评论 0
0
Cell 细胞
1个月前
数字分身广告 基调:高端、克制、可信未来感(隐私与可控性为核心) 画幅:16:9(主),同时出 9:16 / 1:1 社媒裁切 音乐:极简电子脉冲 ~100BPM,留 VO 空间;收尾轻停一拍 角标(右下常驻,3.5秒后降隐至 50% 透明):「需用户授权|可随时撤回」 S0|0.0–0.3s|暗场→脉冲点亮 •画面/镜头:黑→一道细线脉冲在画面中央点亮;中景;50mm;极慢推 •光线:冷 5600K 细条高光;负填充塑型 •SFX:柔和“脉冲”一声(无 VO) S1|0.3–0.9s|面部光扫采集(示意) •画面/镜头:成人面部 45° 侧脸,柔和光扫过眼部与颧骨;近景;85mm;微移 •HUD:极细线条点阵生成“数据体素”轮廓(非夸张) •VO①:「上传,不是暴露。」 S2|0.9–1.6s|授权界面 •画面/镜头:极简 UI 三滑杆「范围」「期限」「访问者」→ 勾选“仅本人”;近景;65mm;定镜 •声音:轻触确认提示音 •VO②:「权限,由你定义。」 S3|1.6–2.4s|端到端加密(示意) •画面/镜头:数据粒子进入“加密仓”,锁形轮廓一闪即隐;特写;100mm 微距;轻推 •备注:避免直白技术夸张,保持简洁抽象 •VO③:「加密托管,默契守护。」 S4|2.4–3.2s|多地冗余与托管 •画面/镜头:世界地图暗面上 3–5 个节点柔亮,并有细线相连;中景;35mm;缓慢右移 •屏字小注:「地理冗余|零信任架构(示意)」 S5|3.2–4.6s|随取/撤回演示 •画面/镜头:手机界面“调用副本”与“立即撤回”两按钮演示(手指点按→状态变更);近景;85mm •VO④:「随时调用,随时撤回。」 S6|4.6–6.2s|应用一瞥(克制展示) •画面/镜头:用户对话框“备忘场景回放(已脱敏)”、语音助手调用用户语气包;中景;50mm •HUD:小字「示意画面,非真实数据」 •VO⑤:「记录当下,延展可能。」 S7|6.2–8.0s|Logo & 标语收口 •画面/镜头:产品 3/4 英雄角,LOGO 与 CTA 渐入;保持 1.4s 停留 •屏文:主标题「X 数字副本上传与托管」/ 副标「你的数据,你的边界」/ CTA「申请内测」+ 官网短链/二维码 •VO⑥:「X 数字副本云。为未来,备份现在。」 •音乐:在 8.0s 处轻停一拍,自然尾音
#数字分身
#数据隐私
#用户授权
#加密托管
#未来科技
分享
评论 0
0
江河老于
1个月前
"数字技术既令人兴奋,又令人疏远。我们不再将另一端用户视为人。他们不是——他们只是用户名、脸书照片或推特账号。" "每个人都该知道,在电脑上输入的或在手机上说的所有内容,都会在整个数据圈中传播。你认为它们是企业赠品吗?我们用自己的数据付费。" ——道格拉斯·拉什科夫 Mircea Suciu: 鸵鸟
#数字技术
#数据隐私
#道格拉斯·拉什科夫
#用户疏远
#数据付费
分享
评论 0
0
链研社
2个月前
➤ 把 Web2 装进 Web3 需要几步? Sui技术栈中四大核心组件: #Sui(区块链层) 记账与协调其他组件 #Walrus(存储层) 存储和管理可扩展数据 #Seal(访问控制层) 密钥管理,保护和管理数据权限 #Nautilus(计算层) 处理并操作数据 通过Walrus 和 Seal 与 Sui 区块链及 Nautilus 计算层一起,使开发者能够构建复杂的、企业级的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在功能和安全性上可以与 Web2 的同类产品相媲美。 ➤ Walrus+Seal 解决了 web3 中的哪些痛点? 去中心化存储,效率低、成本贵、开发使用复杂。除了这些以为还有一点最重要的隐私,这也是大规模应用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在传统的 Web3 中,区块链上的数据是透明的,所有人都可以看到。但如果需要处理敏感用户数据、功能调用、各种信息都是透明状态,没有隐私,最终难以走向大规模应用。 Walrus +Seal 的解决方案是 Walrus 作为去中心化数据层,把它想象成一个为 Web3 设计的无限、可编程的硬盘。Seal作为访问控制层,它是你数据的智能锁和钥匙系统。 通过 Seal 和 Walrus 集成,提供强大的加密和精细的访问控制。开发者现在可以定义特定条件——比如拥有一个 NFT 或有效的订阅——来授予用户访问或解密数据的权限,比如 onlyfans ? ➤ 现在 Walrus 上有哪些具体应用? 🤖AI 数据市场 ->.inflectiv.ai 数据科学家可以安全地贡献敏感数据集并将其货币化,用于训练 AI 模型。只有付费客户才能获得访问权限,贡献者可以保护并变现他们的数据,同时为开发者与企业提供安全、可信的 AI 与智能体应用资产。 🎟️订阅服务 ->.only-fins.wal.app 内容创作者、媒体公司和 DAO 可以仅向特定通证或 NFT 的持有者提供独家文章、视频或服务。这在所有权和访问权之间建立了直接、可验证且安全的联系。 🎮动态与私密游戏->.home.vendettagame.xyz Vendetta 是一款全链上多人策略游戏,利用 Walrus + Seal 来保护游戏数据与机制。玩家在透明、安全的经济体系中参与竞争,保持玩家数据私密,并保护其免于在区块链上泄露。
#Web3
#Walrus+Seal
#去中心化存储
#数据隐私
#AI数据市场
分享
评论 0
0
Tony出海营销
2个月前
一个商业公司出现敌对国描述,失道寡助。 Meta的llam4能一夜之间从地球上消失。以华人的力量,能抵制Claude的吗? 从大家做起, 1,在个人项目里禁止anthropic 蜘蛛bot偷盗数据去训练Claude模型。 2,Claude最近更新条款:聊天/代码「默认」全喂AI训练,你的隐私能被用5年。减少使用Claude,不白送数据给他训练。 3,积极推荐使用GPT的codex,最近好评如潮,还有Gemini 3即将发布,还有几个地板价国产编程模型备用。 4,转发支持
AI编程工具激战:Claude Code、Gemini Cli崛起· 1166 条信息
#Meta
#Claude
#数据隐私
#抵制
#GPT
分享
评论 0
0
十里
4个月前
🚀 Zipic - Mac上简洁高效的图片压缩工具 ✨ 极速批量压缩,高达90%压缩比,视觉无损 🔒 本地处理,数据隐私安全 📁 支持JPEG/PNG/WebP/HEIC/AVIF等多格式 🔄 批量格式转换 + 尺寸调整 🤖 自动压缩监控 + Raycast扩展 🔗 第三方应用轻松集成 让图片压缩变得简单而优雅 ✨
#Zipic
#Mac
#图片压缩工具
#批量压缩
#本地处理
#数据隐私
#JPEG
#PNG
#WebP
#HEIC
#AVIF
#格式转换
#尺寸调整
#自动压缩监控
#Raycast扩展
#第三方应用集成
#视觉无损
分享
评论 0
0
Baye
5个月前
胆战心惊的看信息的修改……🤣
#信息安全
#数据隐私
#网络安全
分享
评论 0
0
Baye
5个月前
设备端模型!
#设备端模型
#智能设备
#边缘计算
#机器学习
#物联网
#数据隐私
分享
评论 0
0
李老师不是你老师
5个月前
6月9日,纽约时报报道,俄罗斯反情报人员正在分析微信的数据,以监控可能与中国间谍有联系的人。他们使用一个名为“Skopishche”的系统处理微信用户的详细数据,包括帐号登录信息、通讯录和聊天记录存档。值得一提的是,微信不使用端到端加密来保护用户数据,中国政府也在依靠此特性来监控和审查言论。
#俄罗斯反情报
#微信监控
#中国间谍
#Skopishche系统
#数据隐私
#言论审查
分享
评论 0
0
币到家 BDJ
5个月前
大家注定还是喜欢中心化平台~
#中心化平台
#去中心化
#用户体验
#网络安全
#数据隐私
分享
评论 0
0
Jacobson🌎🌸贴贴BOT
5个月前
VPN也救不了基本盘
#VPN
#基本盘
#网络安全
#数据隐私
#数字时代
分享
评论 0
0
环球网-环球时报
5个月前
多方表达强烈不满,海外学生“去留两难”,美政府再施压哈佛交国际生资料
“如果哈佛大学都遭此打击,其他学校是否也岌岌可危?”
哈佛大学反击“国际禁招令”· 72 条信息
哈佛大学遭特朗普政府资金围剿后,杜克大学成新目标· 275 条信息
#国际学生
#哈佛
#美国政府
#数据隐私
#高等教育
#外交关系
分享
评论 0
0
李老师不是你老师
5个月前
5月25日,有网友提问:微信服务器会保留聊天记录吗?会保存多久? 网友回答:法律只规定了最低要求, 没有设置上限, 根据我国层层加码的国情, 我倾向于认为文字聊天是永久保存, 因为成本实在是太低,只需要花2块多, 就能随时随地调出你这一生的聊天记录, 你猜一下, 他们有没有动力去这么做。
#微信服务器
#聊天记录保存
#网友讨论
#数据隐私
分享
评论 0
0
中工网-新华社
5个月前
新华视点|推广应用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这些问题值得关注
新华视点|推广应用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这些问题值得关注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
#公共服务
#网络安全
#身份认证技术
#数据隐私
分享
评论 0
0
中国网-中国新闻网
5个月前
35款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被通报
#App违规
#个人信息安全
#违法通报
#数据隐私
分享
评论 0
0
悉尼奶爸 SydneyDaddy 雪梨奶爸 🇦🇺
6个月前
韩联社:Temu因为把韩国用户数据转移到境外被罚700多万(人民币) 抖音刚刚因为同样的原因被爱尔兰政府罚了43亿(人民币)
#韩联社
#Temu
#韩国用户数据
#境外转移
#罚款
#抖音
#爱尔兰政府
#数据隐私
#国际监管
分享
评论 0
0
李老师不是你老师
6个月前
5月12日晚,多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收到迪奥(Dior)的短信。迪奥表示,公司于2025年5月7日发现,曾有未经授权的外部人员获取了其持有的部分客户数据。 迪奥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近期确实发生了客户信息泄露的事件,已立即采取措施并聘请专业网络安全专家团队进行调查。受影响的数据中不包含客户的银行卡等财务信息,主要涉及姓名、性别、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
#迪奥
#信息泄露
#网络安全
#客户数据
#个人信息保护
#数据隐私
分享
评论 0
0
中新网-中国新闻网
6个月前
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检测发现65款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移动应用
#个人信息安全
#违法违规应用
#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
#数据隐私
#移动应用检测
分享
评论 0
0
Jeff Li
6个月前
【TikTok因中国政府监控风险在欧洲被罚款6亿美元】 爱尔兰数据保护委员会(Irish Data Protection Commission)周五表示,TikTok未能证明其发送至中国的任何用户数据能够得到保护,避免政府依据中国法律进行访问。 该爱尔兰监管机构负责牵头执行欧盟针对TikTok的隐私法,该机构命令这款社交视频应用在六个月内停止向中国传输用户数据,除非其能保证提供与欧盟标准同等水平的保护。 该监管机构还表示,TikTok上个月承认在中国存储了有限的欧洲用户数据,尽管此前曾否认这样做。TikTok告诉该监管机构,此后已删除了这些数据。该监管机构周五表示,正在与欧盟同级机构讨论是否应就此事对该公司采取进一步行动。 TikTok表示将对总计5.3亿欧元的罚款提出上诉。该公司反驳了其未能给予欧洲数据足够保护的指控,并表示该决定主要涵盖其执行新保护措施之前的一段时期。TikTok补充说,其从未向中国政府移交过用户数据,也从未收到过这样的要求。
#TikTok
#数据隐私
#欧盟
#中国
#监控
分享
评论 0
0
多伦多方脸
6个月前
TIKTOK因为违规向中共提供数据,而被欧盟罚款5.3亿欧元
#TikTok
#欧盟
#数据隐私
#中共
#罚款
#违规
分享
评论 0
0
央广网-央广网
6个月前
67款APP违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被通报
#APP违法
#个人信息
#信息安全
#数据隐私
#法律
分享
评论 0
0
外汇交易员
7个月前
#要闻 彭博:TikTok母公司字节跳动因非法将欧洲用户的数据发送至中国,违反了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面临超过5亿欧元的隐私罚款。爱尔兰数据保护委员会将在月底发出处罚通知。 此次罚款很可能是爱尔兰监管机构开出的第三高额罚单,此前Meta被罚款12亿欧元,亚马逊被罚款7.46亿欧元。
#TikTok
#字节跳动
#数据隐私
#欧盟
#罚款
#通用数据保护条例
#爱尔兰
#监管机构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