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科技

2025未来生活说明书:十大科技趋势正在重塑世界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5年十大新兴技术》报告,是未来三到五年内即将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预告片” 揭示了那些正从实验室的“微弱信号”演变为社会变革驱动力的颠覆性力量 1. 结构化电池复合材料 (Structural Battery Composites) 🌀你的车壳,就是你的电池:未来万物皆可储能 2. 渗透能系统 (Osmotic Power Systems) 🌀“盐差”也能发电?大海与河流交汇处藏着无尽的清洁能源 3. 先进核能技术 (Advanced Nuclear Technologies) 🌀核能“充电宝”来了:更安全、更小巧的下一代核电站 4. 工程化生命疗法 (Engineered Living Therapeutics) 🌀从“治病”到“自愈”:你的身体,就是最好的医生和药厂。 5. GLP-1s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 (GLP-1s for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大脑的“逆龄”开关:用代谢钥匙,解锁认知健康的未来 6. 自主生化传感 (Autonomous Biochemical Sensing)从“被动检测”到“主动预知”:在问题发生前,就看到答案。 🌀从“被动检测”到“主动预知”:在问题发生前,就看到答案 7. 绿色固氮技术 (Green Nitrogen Fixation)喂饱地球的绿色革命:让每一次丰收,都成为对地球的治愈。 🌀喂饱地球的绿色革命:让每一次丰收,都成为对地球的治愈 8. 纳米酶 (Nanozymes)超越自然的催化剂:用纳米技术,加速一个更高效、更清洁的世界。 🌀超越自然的催化剂:用纳米技术,加速一个更高效、更清洁的世界 9. 协同传感 (Collaborative Sensing)从“连接”到“共生”:我们正在构建一个拥有自我意识的物理世界。 🌀从“连接”到“共生”:我们正在构建一个拥有自我意识的物理世界 10. 生成式水印 (Generative Watermarking)在虚拟世界里,寻找“真实”的锚点。 🌀给AI内容盖个“数字身份证”:一眼看穿真假,重塑网络信任 原版: 中文版: 双语版:
赛博朋克风美女来啦! 赛博朋克风全身工作室肖像-Nano Banana提示词 Nanobanana英文提示词: A full-body studio portrait of a handsome young East Asian woman kneeling on the floor in front of a sleek, gradient blue-purple backdrop with subtle glitch effects. She is wearing a modern, slightly iridescent silver bomber jacket, a black pleated mini skirt, and knee-high white tech-wear boots. She is holding a futuristic, glowing robotic cat plushie and looking directly at the camera with a confident, slightly enigmatic expression. The background is decorated with crisp, neon blue and pink geometric patterns and text, including "CYBER GIRL", "LUNA", circuit board motifs, and digital numbers, in the style of a K-pop sci-fi concept photocard or virtual idol poster. The lighting is sharp and dynamic, with subtle LED glow, enhancing the cool, futuristic mood. Use the exact same face as in the uploaded image, no alteration, 100% unchanged. Remove her earrings. Nanobanana中文提示词: 一张东亚年轻漂亮女性的全身工作室肖像,她跪在地板上,前方是光滑的蓝紫色渐变背景,带有微妙的故障效果。她穿着一件现代的、略带虹彩的银色飞行员夹克,一条黑色百褶迷你裙和及膝的白色科技感靴子。她手里拿着一个未来感十足的、发光的机器猫毛绒玩具,自信而略带神秘地直视镜头。背景装饰着清晰的霓虹蓝和粉色几何图案和文字,包括“CYBER GIRL”、“LUNA”、电路板图案和数字,风格类似于K-pop科幻概念照片卡或虚拟偶像海报。灯光锐利而动感,带有微妙的LED光晕,增强了酷炫的未来感。使用上传图片中完全相同的脸部,不做任何改动,100%不变。取下她的耳环。
Y11
4周前
在科技行业,有一些看似简单却蕴含深刻规律的"定律",它们像无形的手,推动着技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这些由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总结的趋势,不仅解释了过去几十年的技术爆炸,更为我们理解未来提供了一把钥匙。 1. 摩尔定律:晶体管的"指数游戏" 1965年,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观察到一个现象:一块集成电路上的晶体管数量,大约每18-24个月就会翻倍。 这个看似简单的规律,在之后半个多世纪里几乎从未失效。 从早期的4个晶体管到如今的几十亿个,它像一个"技术节拍器",让计算能力以可预测的速度向前狂奔。这背后,是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极致探索,也是技术迭代最直观的"加速器"。 2. 克雷克定律:存储的"容量马拉松" 如果说计算能力在"加速跑",那么数据存储则是一场"耐力赛"。 1980年代,希捷工程师马克·克雷克发现,磁盘存储密度每过一年就会提升约40%。 这意味着,同样的空间能装下的信息,以近乎持续的速度增长。从早期的5兆容量到如今的TB级硬盘,这条定律让海量数据的存储成为可能,也为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筑牢了基石。 3. 吉尔德定律:带宽的"无限供给"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另一个规律逐渐显现:计算机网络的带宽,大约每18个月就会翻一番。 乔治·吉尔德在1990年代提出这一观点时,或许没人能想到,如今的5G、6G技术,以及无处不在的Wi-Fi,正是在践行这个"带宽神话"。 当信息传输的成本越来越低、速度越来越快,我们才得以享受视频通话、在线教育、虚拟现实等全新体验。 4. 梅特卡夫定律:网络的"价值倍增器" 以太网的发明者罗伯特·梅特卡夫在1973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网络的价值与节点数量的平方成正比。 简单说,100个人的社交网络,价值远不止10个人的100倍,而是10000倍。 这解释了为什么微信用户超过10亿、淘宝商家超过1000万时,平台的价值会呈现几何级增长。网络的本质,正是通过连接不同的"点",创造出远超单个点总和的价值。 这些定律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揭示了技术发展的"指数增长"特性——不是线性的累加,而是几何级的爆发。它们像技术发展的"底层算法",让我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创新中,找到那些真正具有颠覆性的方向。当然,技术的进步从来不是一帆风顺,这些规律也并非绝对的"预言",但它们提醒我们:理解趋势,才能更好地拥抱未来。
Cell 细胞
1个月前
数字分身广告 基调:高端、克制、可信未来感(隐私与可控性为核心) 画幅:16:9(主),同时出 9:16 / 1:1 社媒裁切 音乐:极简电子脉冲 ~100BPM,留 VO 空间;收尾轻停一拍 角标(右下常驻,3.5秒后降隐至 50% 透明):「需用户授权|可随时撤回」 S0|0.0–0.3s|暗场→脉冲点亮 •画面/镜头:黑→一道细线脉冲在画面中央点亮;中景;50mm;极慢推 •光线:冷 5600K 细条高光;负填充塑型 •SFX:柔和“脉冲”一声(无 VO) S1|0.3–0.9s|面部光扫采集(示意) •画面/镜头:成人面部 45° 侧脸,柔和光扫过眼部与颧骨;近景;85mm;微移 •HUD:极细线条点阵生成“数据体素”轮廓(非夸张) •VO①:「上传,不是暴露。」 S2|0.9–1.6s|授权界面 •画面/镜头:极简 UI 三滑杆「范围」「期限」「访问者」→ 勾选“仅本人”;近景;65mm;定镜 •声音:轻触确认提示音 •VO②:「权限,由你定义。」 S3|1.6–2.4s|端到端加密(示意) •画面/镜头:数据粒子进入“加密仓”,锁形轮廓一闪即隐;特写;100mm 微距;轻推 •备注:避免直白技术夸张,保持简洁抽象 •VO③:「加密托管,默契守护。」 S4|2.4–3.2s|多地冗余与托管 •画面/镜头:世界地图暗面上 3–5 个节点柔亮,并有细线相连;中景;35mm;缓慢右移 •屏字小注:「地理冗余|零信任架构(示意)」 S5|3.2–4.6s|随取/撤回演示 •画面/镜头:手机界面“调用副本”与“立即撤回”两按钮演示(手指点按→状态变更);近景;85mm •VO④:「随时调用,随时撤回。」 S6|4.6–6.2s|应用一瞥(克制展示) •画面/镜头:用户对话框“备忘场景回放(已脱敏)”、语音助手调用用户语气包;中景;50mm •HUD:小字「示意画面,非真实数据」 •VO⑤:「记录当下,延展可能。」 S7|6.2–8.0s|Logo & 标语收口 •画面/镜头:产品 3/4 英雄角,LOGO 与 CTA 渐入;保持 1.4s 停留 •屏文:主标题「X 数字副本上传与托管」/ 副标「你的数据,你的边界」/ CTA「申请内测」+ 官网短链/二维码 •VO⑥:「X 数字副本云。为未来,备份现在。」 •音乐:在 8.0s 处轻停一拍,自然尾音
宝玉
2个月前
FT:计算机科学家杰弗里·辛顿:“AI会让少数人更富,多数人更穷” “人工智能教父”畅谈:人类的“唯一希望”,中国的优势,以及机器何时将超越我们 我提前了十分钟到,但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已经等在了多伦多一家雅致的餐吧——里士满车站(Richmond Station)的门厅里。这位计算机科学家——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驱、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所以选在这里,是因为他曾与加拿大总理贾斯汀·特鲁多(Justin Trudeau)在此共进午餐。 我们穿过一个充满工业风、感觉很潮的酒吧,来到一间嘈杂的后厅,里面已经坐满了食客。辛顿摘下他那只旧旧的绿色谷歌科学家背包——这是他之前工作单位的纪念品。因为慢性背伤,他需要用背包当坐垫,好让身体坐直。 他像猫头鹰一样,白发从眼镜框边探出来,低头看着我,问我大学学的是什么专业。“因为如果对方有科学学位,你解释事情的方式就会不一样。”我没有。而特鲁多,至少还“懂点微积分”。 这位被誉为“人工智能教父”的学者,如今已习惯于向世人解释他毕生的心血,因为这项技术正开始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他见证了人工智能如何从学术圈——他几乎整个职业生涯都在那里度过,包括在多伦多大学的二十多年——走向主流,被那些手握重金、渴望触达消费者和企业的科技公司推向风口浪尖。 辛顿因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基础性发现与发明”而获得诺贝尔奖,这些成果促成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这种大致模仿人脑工作方式的方法,为我们今天触手可及的强大人工智能系统奠定了基础。 然而,ChatGPT的问世以及随之而来的人工智能开发热潮,让辛顿停下了脚步。他从一个技术的加速者,转变为一个对其风险大声疾呼的警示者。在过去的几年里,随着该领域的飞速发展,辛顿变得极度悲观,他指出人工智能有可能对人类造成严重伤害。 在两个小时的午餐中,我们谈论了许多话题:从核威胁(“一个普通人在AI的帮助下很快就能制造出生物武器,这太可怕了。想象一下,如果街上的普通人都能制造核弹会怎样”)到他自己使用AI的习惯(它“非常有用”),再到聊天机器人如何在他最近的分手中意外地成了“第三者”。 “这对我来说显而易见。你和这些东西交谈,问它们问题,它能理解,”辛顿继续说道。“技术圈里几乎没人怀疑这些东西会变得更聪明。” 辛顿在该领域的泰斗地位毋庸置疑,但也有人,甚至包括业内人士,认为现有技术不过是一种复杂的工具。例如,他的前同事、图灵奖共同得主杨立昆(Yann LeCun)——现任Meta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就认为,支撑ChatGPT等产品的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能力有限,无法与物理世界进行有意义的互动。对于这些怀疑论者来说,这一代人工智能还无法达到人类的智能水平。 辛顿说:“我们对自己的心智知之甚少。”但对于人工智能系统,“是我们创造了它们,构建了它们……我们的理解水平远超对人脑的理解,因为我们知道每个神经元在做什么。”他说话时充满信心,但也承认存在许多未知。在整个谈话过程中,他很坦然地陷入长时间的思考,然后得出结论:“我不知道”或“没头绪”。 辛顿于1947年出生在伦敦西南部的温布尔登,父亲是昆虫学家,母亲是学校教师。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他辗转于多个学科,最终选择了实验心理学作为本科学位,并在20世纪70年代初转向计算机科学。尽管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曾被计算机科学界轻视和摒弃,但他始终坚持研究,直到2010年代取得突破,硅谷才开始拥抱这项技术。 当我们喝着汤时,房间里嘈杂的声响,与这位轻声细语、深思熟虑地谈论人类生存问题的长者形成了鲜明对比。他激情澎湃地提出了一个方案,来应对那些由“雄心勃勃、争强好胜的男人们”开发的现代人工智能系统所带来的风险。这些人设想人工智能成为个人助理。这听起来似乎无伤大雅,但辛顿不这么认为。 “当助理比你聪明得多的时候,你如何保住自己的权力?我们只知道一个例子,那就是一个智慧得多的生物被一个智慧得少的生物所控制,那就是母亲和婴儿……如果婴儿无法控制母亲,他们就会死掉。” 辛顿认为,人类“唯一的希望”是把人工智能设计成我们的母亲,“因为母亲非常关心孩子,会保护孩子的生命”和成长。“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关系。” “这可以作为你文章的标题,”他笑着说,用勺子指了指我的记事本。 他告诉我,他以前的研究生伊利亞·蘇茲克維(Ilya Sutskever)也认同这个“母婴”方案。蘇茲克維是顶尖的人工智能研究员,也是OpenAI的联合创始人。在试图罢免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失败并离开OpenAI后,他现在正在自己的初创公司Safe Superintelligence开发新系统。但我猜测,奥尔特曼或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更有可能赢得这场竞赛。“是的。”那你更信任他们中的哪一个? 他停顿了很久,然后回忆起2016年共和党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被问及在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和特德·克鲁兹(Ted Cruz)之间选择总统候选人时的一句话:“这就像是被枪杀还是被毒死。” 说到这里,辛顿建议换个安静点的地方。我试图吸引忙碌的服务员的注意,但没成功。他却突然站起来开玩笑说:“我去跟他们说,我可以说我跟特鲁多一起来过这儿。” 换到门口的吧台高脚凳上坐定后,我们讨论了人工智能何时会达到超级智能(superintelligent)——届时它可能拥有超越人类的谋略。“很多科学家都认为在5到20年之间,这是最靠谱的猜测。” 虽然辛顿对自己的命运很坦然——“我已经77岁了,反正也快到头了”——但许多年轻人可能会对这种前景感到沮丧;他们该如何保持积极? “我真想说,‘他们为什么要保持积极?’也许如果他们不那么积极,反而会做得更多,”他用一个问题回答了我的问题——这是他惯常的习惯。 “假设你用望远镜看到一场外星人入侵,10年后就会抵达地球,你会说‘我们如何保持积极?’吗?不,你会说,‘我们到底该怎么应对?’如果保持积极意味着假装这一切不会发生,那人们就不应该保持积极。” 辛顿对西方政府的干预不抱希望,并批评美国政府缺乏监管人工智能的意愿。白宫称必须迅速行动,发展技术以击败中国并保护民主价值观。巧的是,辛顿刚刚从上海回来,还倒着时差。他在那里与一些政治局成员开了会。他们邀请他去谈论“人工智能的生存威胁”。 “中国很重视这件事。很多政界人士都是工程师出身。他们理解这个问题的深度,是律师和销售员无法比拟的,”他补充道。“对于生存威胁,只要有一个国家想出应对办法,就可以告诉其他国家。” 我们能相信中国会维护全人类的利益吗?“这是次要问题。人类的生存比过得舒不舒服更重要。你能相信美国吗?你能相信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吗?” 随着我们的中等熟度三文鱼端上桌,卧在甜玉米浓汤上,科技公司开发人工智能的动机也被摆上了台面。辛顿一边说,一边用一片鱼肉蘸着盘里的酱汁。 他之前曾主张暂停人工智能开发,并签署了多封信件,反对OpenAI转型为营利性公司——马斯克正试图在一场进行中的诉讼中阻止这一举动。 谈论人工智能的力量常常被说成是纯粹的炒作,目的是为了抬高开发它的初创公司的估值,但辛顿说,“一个说法可以既对科技公司有利,又同时是事实”。 我很好奇他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经常使用人工智能。原来,ChatGPT是辛顿的首选产品,主要用于“研究”,但也用来做一些诸如询问如何修理烘干机之类的事情。然而,它甚至还出现在他最近与交往多年的伴侣分手的故事里。 “她让ChatGPT告诉我,我就是个渣男,”他说,并承认此举让他很惊讶。“她让聊天机器人解释我的行为有多恶劣,然后把内容给了我。我并不觉得自己是渣男,所以这并没有让我感觉太糟……我遇到了一个我更喜欢的人,你知道的,事情就是这样。”他笑了,然后补充道:“也许你不知道!” 我忍住了八卦前任的冲动,转而提到我刚庆祝了我的第一个结婚纪念日。“希望这暂时不会成为你的问题,”他回答道,我们都笑了起来。 **辛顿吃饭的速度快得多,**所以当他接到姐姐的电话时,我松了一口气。他告诉姐姐自己正在“一家非常嘈杂的餐厅”接受采访。他的姐姐住在塔斯马尼亚(“她想念伦敦”),哥哥住在法国南部(“他也想念伦敦”),而辛顿自己住在多伦多(当然,也想念伦敦)。 “所以我用从谷歌拿到的钱,在汉普斯特德西斯公园(Hampstead Heath)南边买了一座小房子”,这样他全家,包括他从拉丁美洲领养的两个孩子,都可以去住。 辛顿的谷歌钱来自于2013年卖掉的一家公司。这家公司是他和蘇茲克維以及另一位研究生亚历克斯·克里热夫斯基(Alex Krizhevsky)共同创办的,他们构建了一个能以人类水平的准确度识别物体的AI系统。他们卖了4400万美元,辛顿本想三人平分,但他的学生们坚持让他拿40%。交易完成后,他们加入了谷歌——辛顿在那里工作了十年。 他卖公司的动机是什么?为了支付他患有神经多样性(neurodiverse)的儿子的护理费用。辛顿“估算他大概需要500万美元……而我从学术界是拿不到这笔钱的”。他在脑子里算了算,税后从谷歌拿到的钱“略微超出了”这个目标。 他于2023年离开了这家科技巨头,并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警告了该技术的危险。媒体报道称,他辞职是为了能更坦率地谈论人工智能的风险。 “每次我和记者交谈,我都会纠正这个误解。但这从没什么效果,因为那个故事太吸引人了,”他说。“我离开是因为我75岁了,我的编程能力不如从前了,而且Netflix上还有一大堆我没来得及看的东西。我已经非常努力地工作了55年,我觉得是时候退休了……而且我想,既然我都要走了,我正好可以谈谈那些风险。” 科技高管们常常描绘一幅乌托邦式的未来图景,人工智能将帮助解决饥饿、贫困和疾病等宏大问题。辛顿曾因癌症失去了两位妻子,他对医疗保健和教育的前景感到兴奋——教育是他非常关心的领域,但对其他方面则不然。 “实际会发生的是,富人将使用人工智能来取代工人,”他说。“这将造成大规模失业和利润的急剧增长。它会让少数人变得更富,而大多数人变得更穷。这不是人工智能的错,这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错。” 奥尔特曼和他的同行们曾建议,如果劳动力市场对人口来说变得太小,可以引入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但这“无法解决人的尊严问题”,因为人们从工作中获得价值感,辛顿说。他承认想念他的研究生们,可以和他们碰撞想法或向他们提问,因为“他们年轻,理解事物更快”。现在,他转而问ChatGPT。 这会导致我们变得懒惰和缺乏创造力吗?认知外包(Cognitive offloading)是目前正在讨论的一个概念,即人工智能工具的用户将任务委托出去,而没有进行批判性思考或记住检索到的信息。又到了打比方的时候了。 “我们穿衣服,因为穿衣服,我们的毛发就变少了。我们更容易因寒冷而死,但前提是我们没有衣服穿”。辛顿认为,只要我们能接触到有用的人工智能系统,它就是一个有价值的工具。 他看了看甜点选项,并确保这次自己先点:草莓配奶油。巧的是,这也是我想要的。他要了一杯卡布奇诺,我要了一杯茶。“这是我们产生分歧的地方。” 奶油实际上是微微融化的冰淇淋,在我描述一个在硅谷司空见惯,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如同科幻的场景时,它正慢慢变成液体:我们幸福地生活在“具身AI”(embodied AI)——也就是机器人——中间,并随着我们将人造部件和化学物质添加到身体中以延长生命,而慢慢变成赛博格(cyborgs)。 “那有什么问题吗?”他问。我们会失去自我意识和作为人的意义,我反驳道。“那又有什么好的呢?”他回应道。我试图追问:这不一定非得是好的,但我们将不再拥有它,那就是灭绝,不是吗? “是的,”他说,停顿了一下。 “我们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我们毫无头绪,那些告诉你将会发生什么的人只是在犯傻,”他补充道。“我们正处于历史的一个节点,一些惊人的事情正在发生,它可能好得惊人,也可能坏得惊人。我们可以猜测,但事情不会一成不变。” 克里斯蒂娜·克里德尔是《金融时报》驻旧金山的科技记者,负责报道人工智能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