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信息安全
关注
宝玉
2天前
如果在 X 上以公司名义发招聘,官网上没有 JD,账号也没有官方认证,也没有公司域名邮箱作为收件人,多半是假的骗信息的,小心甄别。
#X招聘诈骗
#虚假招聘
#信息安全
#求职陷阱
#网络诈骗
分享
评论 0
0
LotusDecoder
3天前
现在的梦想,是拥有一个 自部署 model。 特别擅长做 认知偏差分析与纠正,情绪感受分析和命中,未来长远推演和打算的。 我认为完全自有的形式, 才算得上外脑。 外部扩展认知。 即使形式上,是部署在地球另一边的机房。 商用闭源 model , 会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在心理上,还是很有距离感, 有些话还是不想对着它说,也不想说明白。 要做脱敏处理。 而完全自有的 model, 意味着我和 model 是独一无二的, 两者的联系是唯一的, 是强绑定的。
#自部署模型
#认知偏差分析
#情绪感受分析
#信息安全
#心理距离
分享
评论 0
0
李老师不是你老师
1周前
11月6日,台湾陆委会引用国家资通安全研究院(资安院)对中国外泄监控资料的分析报告,提醒民众在国内审慎使用抖音、小红书、微博等中国社群平台。资安院指出,这些中国相关网络与社群系统高概率彼此相互对照,能轻易确认个人身份,使用者恐遭跨境骚扰。 陆委会进一步强调,企业主应全面盘点跨国业务的资安风险;在与外国合作时,务必将资安纳入核心考量,以避免技术遭不当滥用。
#台湾陆委会
#中国社群平台
#资安风险
#跨境骚扰
#信息安全
分享
评论 0
0
海外爆料
1周前
🔥【中共前特工揭秘】誰在你的手機裏安裝了「黨的眼睛」⁉️ 前中共特工 Eric 在 X 平台披露:中國國安部核心機構——「第十局」,正在利用主流社交媒體對全球華人進行大規模、跨部門的數字監控,將個人手機變成國家級情報觸手。 你每天使用的微信、抖音、TikTok,就是第十局的「情報工具箱」。他們可以繞過你的隱私設置,直接調取數據。 更誇張的是,這個機構還涉足「輿論戰」。專門建檔 YouTube/X 意見領袖,利用假賬號進行「圍獵」與「離間」。 Eric 警告:中共刻意讓你離不開國產軟體,就是為了確保「黨的眼睛觸及每個海外華人」‼️
#中共特工
#数字监控
#舆论战
#海外华人
#信息安全
分享
评论 0
0
Geek
2周前
我也感觉到 GFW 的重心已经从“封锁”转向“监控”。以前 GFW 主要是通过各种手段阻止你访问外部网站,现在它更多地是监控你的网络行为,收集你的数据。因此,保护好自己的加密配置,防止信息泄露变得尤为重要。
#GFW
#网络监控
#信息安全
#加密配置
#防止信息泄露
分享
评论 0
0
空空 🌟 狞猫世界第一可爱!
2周前
2024年以后,所有不让人显示密码的密码输入框都应该被判违法。
#密码
#密码输入框
#违法
#用户隐私
#信息安全
分享
评论 0
0
李老师不是你老师
3周前
网友投稿 如何安全地发送大字报:
#大字报
#安全
#网友投稿
#信息安全
#通信
分享
评论 0
0
海外爆料
1个月前
👉党媒成「泄密元凶」? 中共保密局罕见出手 国家保密局罕见发文点名:记者、编辑、电视台连爆「泄密」案例。 不是境外势力,不是间谍,而是党媒自己人。 专家指出,这显示中共对内部媒体已失去信任,政权陷入「怕泄密、怕曝光、怕失控」的深层焦虑‼️
#党媒泄密
#中共保密局
#内部信任危机
#政权焦虑
#信息安全
分享
评论 0
0
沉浸式翻译
1个月前
只记得一句话,却怎么都找不到原文在哪,冷门书籍、经典电影、稀有音频,去哪儿能免费找到? Internet Archive + 沉浸式翻译 = 你的私人数据港 Internet Archive能带来的信息安全感,比你想象的还要高好几个级别! 超强全文搜索:只要记得一句话、一个词组,不用知道书名、作者,直接输入就能帮你精准定位到出自哪本书、哪一页。做研究、找引文、知识考古,都可以一秒直达! 网页时光机:想找某个网站2000年的样子?直接给你时光穿梭,跨越几十年,已下线的内容都能被找回来。 百万级资料库:不仅有4千万+图书,还有影视、音乐、软件、图片、专利文献等各类资源。种类多到让人眼花缭乱,下载、借阅全都免费! 自定义检索:按年份、格式、语言、主题随心筛选,想找冷门资源或历史版本,精准度远超普通搜索引擎。 开放上传与共享:你可以把自己的数字藏品贡献给全球,知识收藏、文化保存也能DIY参与。 做学术、写论文、查冷门知识,还是收藏、考古、回忆杀,这里就是你在数字时代的信息避风港。Internet Archive,信息焦虑终结者,数字世界的绝对底气!
#Internet Archive
#免费资源
#信息安全
#知识考古
#数字时代
分享
评论 0
0
今日澳洲App
1个月前
澳洲西悉尼大学再爆大规模数据泄露!学生被通知学位被撤销、成绩遭篡改,敏感信息还疑流入暗网。网友质疑多年安全漏洞未修复,校方却只顾收费不管安全?#澳洲新闻 #澳洲留学
#西悉尼大学
#数据泄露
#学位撤销
#成绩篡改
#信息安全
分享
评论 0
0
墙国蛙蛤蛤🐸(OK革命👌大自爆运动💣)
1个月前
#大自爆运动 公安内鬼教大家如何安全翻墙!
#大自爆运动
#公安内鬼
#安全翻墙
#负面
#信息安全
分享
评论 0
0
谷风
1个月前
我帶一台小米到美國总是顯示跟踪定位標志,後來Q Q和微信也刪了仍時隐時顯示,難道百度等也要刪?
#小米手机
#美国
#隐私泄露
#跟踪定位
#信息安全
分享
评论 0
0
Rainman
1个月前
B站的视频用客户端就能看,但我下载不是为了离线观看,主要是怕哪天突然没了。 有些东西就是想留一份,放到自己的私有云里,才放心。 以前都是丢在手机、电脑的download 文件夹里,想找的时候翻半天。现在直接丢进懒猫里集中管理,随时能拿。 视频就是信息,信息就该有备份。
#B站视频
#离线备份
#私有云存储
#信息安全
#懒猫管理
分享
评论 0
0
Nexmoe - Dreamweaver
1个月前
你用的密码还是 10 岁时候的密码吗
#密码安全
#网络安全
#怀旧密码
#安全意识
#信息安全
分享
评论 0
0
𝙩𝙮≃𝙛{𝕩}^A𝕀²·ℙarad𝕚g𝕞
1个月前
overhearing? 收集情报,企业内放一个这,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企业情报
#监听设备
#信息安全
#商业间谍
#负面
分享
评论 0
0
凤凰网-凤凰网综合
1个月前
机场高铁站沦为追星“舞台”背后:明星行程明码标价5元一条
#追星乱象
#明星行程泄露
#机场高铁站追星
#粉丝经济
#信息安全
分享
评论 0
0
Tw93
1个月前
这个 Browser Fingerprint Detector 可以帮助你了解到当前你访问一个网页可以收集到的你的哪些信息,这样一看,其实通过这一系列特征值可以很好确定唯一一个用户了,不过小伙伴可以看看里面的哪些是你不知道的。
#Browser Fingerprint Detector
#网页信息收集
#用户隐私
#特征值
#信息安全
分享
评论 0
0
澎湃新闻-直击现场
1个月前
起底“开盒挂人”乱象:一个名字可获取5年内所有个人信息
#开盒挂人
#个人信息泄露
#网络乱象
#信息安全
#侵犯隐私
分享
评论 0
0
凤凰网-凤凰网综合
1个月前
一个名字可获取5年内所有个人信息,起底“开盒挂人”乱象
#个人信息泄露
#开盒挂人
#网络乱象
#信息安全
#侵犯隐私
分享
评论 0
0
中国日报网-央视新闻
1个月前
热评丨人工智能时代守护好我们的网络安全
AI技术引发伦理争议,专家呼吁加强监管· 147 条信息
#人工智能
#网络安全
#信息安全
#科技
分享
评论 0
0
央广网-央广网
1个月前
校园安全划重点,别让小迷糊栽跟头
校园日常、上网冲浪、上下学路,安全细节别忽略!校内、信息、出行、健康安全干货,一篇帮你搞清楚!
#校园安全
#安全教育
#健康安全
#出行安全
#信息安全
分享
评论 0
0
防火长城 | Chinese FireWall
2个月前
我们可以更系统地回顾1995年到2015年这二十年间,我们与由美国政府背景资方驱动的“规避技术”之间的完整对抗历程。 一部由资金驱动的技术对抗简史(1995-2015) 从我们技术人员的视角复盘,网络边界的攻防博弈并非始于大众所熟知的“墙”与“梯子”的二元对立,而是源于一场由国家力量在幕后推动、以资金为杠杆的技术预研。要理解这段历史,追踪资金的流向远比分析单一工具的代码更为重要。 第一阶段(约1999-2003年):战略播种与In-Q-Tel的“第一滴灌” 对抗的真正起点,并非源自民间,而是来自美国情报部门的战略需求。1999年,为解决其海外情报人员安全接入互联网的问题,CIA成立了风险投资部门In-Q-Tel。它的首批投资之一,就给了开发“Triangle Boy”(三角男孩)的SafeWeb公司。 “Triangle Boy”在当时是一个技术上的异类。在我们的网络管控体系尚处于IP封锁和关键词过滤的初级阶段时,它已经超前地采用了分布式代理链和强加密技术。我们的分析结论是,它的首要目标并非为普通民众设计,而是为专业情报人员提供一个无法被追踪的“信息回传”安全通道。 In-Q-Tel的这笔投资,如同战略播种,其意义不在于“Triangle Boy”本身的用户规模,而在于它开创并验证了现代规避技术的基本架构。这个由情报资金催生的技术原型,成为了后续几乎所有同类工具的技术鼻祖。 第二阶段(约2002-2010年):资金公开化与“三剑客”的批量部署 进入21世纪,对抗的模式发生了转变。资金方从隐秘的情报机构转向了更为公开的“公共外交”机构。此时,“自由门”(Freegate)和“无界浏览”(Ultrasurf)等工具相继出现。 表面上看,这些是独立的技术项目,但其核心技术基因均传承自“Triangle Boy”,早期开发团队也存在紧密的联系。更关键的是,它们的启动和长期运营资金,主要来自美国广播理事会(BBG,后更名为USAGM)和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 这标志着策略的转变:从为专业人士开发精锐工具,转向为普通大众提供免费、易用的规避软件。对我们而言,挑战从应对小规模、高匿名的渗透,转变为处理大规模、高并发的流量冲击。这一时期,我们的应对策略也随之升级,从简单的IP封锁演进到部署深度包检测(DPI)系统,以识别这些工具独特的流量指纹。BBG和NED的持续注资,确保了这些工具能与我们的防御技术进行长期的、迭代式的消耗战。 第三阶段(约2010-2015年):技术去中心化与生态的形成 随着对抗的深入,对手的形态也开始演变。Tor项目虽然更早出现,但在此阶段开始普及,它将“Triangle Boy”的分布式思想发展到了极致,给我们带来了识别上的巨大挑战。 与此同时,一个重要的转变是,对抗不再仅仅依赖于直接的资金注入。开发者社区开始出现更灵活、更轻量的个人项目,例如GoAgent利用Google的云服务(GAE)作为代理,以及Shadowsocks的出现。Shadowsocks在技术上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对手,它将加密代理协议简化到了极致,极大地增加了流量识别的难度。 虽然这些后期工具并非都由美国政府直接资助开发,但它们得以生长的技术环境、所依赖的开源加密库、以及最初突破边界的思路,都得益于前两个阶段由In-Q-Tel和BBG等机构所奠定的基础。它们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技术生态,而最初的资金就是这个生态的“第一推动力”。 回顾这二十年,从In-Q-Tel的精准投资,到BBG/NED的公开扶持,再到后期技术社区的“自发”创新,资金的脉络清晰可见。它不仅催生了工具本身,更塑造了整个对抗的形态和技术演进路径。因此,在我们看来,技术本身很少是完全中立的,其背后的资金来源,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它的最终用途和战略意图。
#美国政府
#技术对抗
#资金驱动
#网络封锁
#信息安全
分享
评论 0
0
红网-央视新闻
2个月前
网警提醒,这些信息别随便晒!
#网警提醒
#信息安全
#隐私保护
#网络安全意识
#警惕泄露
分享
评论 0
0
新浪新闻-新浪网
2个月前
跟风美国,日本也打算对中国下黑手
【文/观察者网王一】继今年7月美国被曝打算禁止包含中国技术和设备的海底通信电缆接入后,日本也正打算对本国海底电缆进行一次..._新浪网
#中美海底电缆
#日本海底电缆
#信息安全
#技术封锁
#消极
分享
评论 0
0
央广网-光明网
2个月前
@所有人,收藏这8个锦囊,让日常上网更安全
数字化时代,我们的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便利,与此同时,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黑客攻击等风险也不容忽视。
#数字化时代
#个人信息泄露
#网络风险
#网络诈骗
#信息安全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