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泄露

转:「我拒绝让扫地机器人偷看我家,它就直接把自己『远端自沙』了」 这不是网路笑话,而是 2025 年一位印度工程师 Harishankar Narayanan 亲身遭遇的真实案例。 他在个人部落格()公开整个调查过程,从网路封包到硬体拆解,所有证据完整透明,后来也被多家科技媒体确认内容属实。 事情是怎么开始的? Narayanan 使用 中国深圳产iLife A11(LiDAR 扫地/拖地二合一机器人)一年后,发现它持续把资料往海外伺服器上传,而且不是一般遥测资讯,而是: ✅ 你家完整的 3D 立体室内地图 ✅ 家具位置 ✅ 空间布局 ✅ 走动路线与生活轨迹 背后使用的还是 Google Cartographer(自走车级别的 SLAM 建图技术),足以重现你家真实格局。 👀 这些上传行为,APP 及条款都没有明确告知。 他尝试「只阻挡偷资料」后… 他用防火墙封掉数据上传,但保留韧体更新与基本 APP 功能。 结果机器正常工作了几天—— 然后突然整台变砖。 不开机、不充电、完全报废。 送去维修中心 ➜ 暂时好 ➜ 带回家用几天又S 来回数次 直到保固刚好到期 厂商一句「过保不修」结案。 于是他拆开机器,真相让人反胃 🔹 里面跑的是完整 Android 系统 🔹 CPU 是 AllWinner A33 🔹 ADB 完全裸露(不需破解就能 Root) 🔹 系统日志出现一段「可疑脚本」 🔹 执行时间刚好就是机器第一次「S亡」的那一分钟 那是一段远端停机指令(Kill Switch) ——不是硬体故障,是你不让我传资料,我就让你整台报废。 他把那段程式逆修回去后: ⚡ 机器立即恢复正常运作 证据直接把整个 IoT 行业的阴暗面拉到台面上。 为什么这件事如此严重? 因为这不是一台扫地机器人的故事, 而是 廉价 IoT 生态的真相: 表面上「硬体很便宜」 真正的收费品 → 是你家 这些 3D 室内地图不是「厂商好奇心」那么简单, 它具有极高的商业与情报价值: 🏠 可推算家中人数、作息 🚪 判断出入口与S角 📦 结合电商可预判生活型态 🏭 再行销、转卖、甚至黑市利用 换句话说, 你的家,可能已经被数位化变成一份「可贩售资产」。 那我们能做什么? ✔ 把扫地机器人隔离在独立网路(Guest / VLAN) ✔ 监测它对外 IP 连线 ✔ 不要再轻信「云端依赖等于正常运作」 ✔ 避免使用无法离线运作的廉价 IoT 💡 这起事件首次以「技术层面」实证: 当你拒绝交出隐私,廉价家电就会直接变成一次性消耗品。 真正可怕的不是它扫地, 而是: 🏠 它比你更了解你的家, 甚至知道哪些角落「你以为没人在看」。
悉尼閑人
1个月前
转:远端控制功能让开车像玩游戏,但也让你变成「数据奴隶」。在2025年,随着5G普及,这问题只会更严重。 远端控制功能的车子一定不能买?揭开隐藏风险与避坑指南 在电动车与智慧车时代,远端控制功能听起来超方便:用手机App就能锁车、启动引擎、调整空调,甚至追踪车辆位置。但这项「黑科技」背后,藏着让人毛骨悚然的隐私泄漏、骇客攻击与厂商操控风险。不少消费者买了车后,才发现「这车不完全是我的」厂商随时能远端锁定、限制功能,甚至要额外收费解锁!如果你正考虑买有远端功能的车,告诉你为什么要三思,以及如何避坑。 为什么远端控制功能是把双刃剑? 远端控制依赖车联网(Connected Car)技术,车子像手机一样上网,接收云端指令。这带来便利,但也开启了潘朵拉盒子: 1. 隐私与安全大漏洞:你的车子可能在「偷听」你。位置追踪、行驶习惯、甚至车内对话,都可能被上传到厂商伺服器。2023年特斯拉骇客事件中,黑客透过App远端解锁并操控车辆,导致车主财物损失。更可怕的是,中国新能源车厂如小鹏、理想汽车,常被指控远端锁车:若车主欠费或违规,厂商直接「断电」,让车子变成废铁。想像一下,你在高速公路上,车突然锁死这不是科幻,是真实案例! 2. 厂商的「隐形合约」:买车时,销售员不会强调:远端功能需绑定App,且厂商有权远端更新软体、甚至禁用部分功能。中国市场更夸张,有些车厂要求每月付「电池租借费」800元,否则远端锁电池,让你开不了车。台湾消费者也该警觉,进口电动车如特斯拉、BMW i系列,都可能面临类似问题软体更新后,某些功能变成付费订阅。 3. 骇客天堂:根据资安报告,车联网攻击在2024年激增30%。黑客能透过蓝牙或Wi-Fi入侵,远端煞车、转向,甚至引发车祸。美国NHTSA(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已警告:远端功能是骇客首要目标。欧洲GDPR法规严格管制,但亚洲市场还在追赶,风险更高。
哥飞
3个月前
昨天各个自媒体不嫌事大的说沉浸式翻译泄露隐私,给我感觉就是之前有多少人推荐说好话,昨天就有多少人在传播说坏话。 这事根源是什么呢? 沉浸式翻译提供了一个分享网页翻译结果给朋友的功能,用户 A 可以把正在看的网页翻译为别的语言,之后生成一份翻译结果快照网页,得到网址后分享给用户 B,用户 B 打开网址就能够看到翻译好的内容,而不需要 B 自己再翻译一遍。 这些翻译结果快照网页,沉浸式翻译没有设置禁止搜索引擎抓取,于是就被搜索引擎收录了,可以通过 site 语法看到一部分网页。 你说,这事有多严重吗? 其实也没多严重,因为分享是用户 A 的主动行为,内容是否敏感是否涉密,其实完全是靠用户 A 控制的。就像一个卖菜刀的,虽然大部分用户买回去是用来切菜的,但他没办法阻止有人拿菜刀去行凶。 如果有竞争对手知道沉浸式翻译的产品机制,他甚至可以去利用这个分享机制,故意去翻译一些涉及隐私的网页,得到网址后,使用一些方法,让搜索引擎收录这些翻译结果页面,就可以炮制出“沉浸式翻译会泄露用户隐私”这样的新闻了。 你看,这里就用到了几个 SEO 知识: 1.把生成的翻译结果放在一个特定目录下,在 robots.txt 文件里设置禁止抓取这个目录; 2.在翻译结果网页里设置 noindex 标签,再次强调禁止抓取; 3.翻译结果网页不要用后端渲染这种利于爬虫抓取的方式,而是用前端渲染,确保最大限度让爬虫抓不走; 4.有人通过把涉及隐私的翻译结果网页地址放到搜索引擎爬虫经常爬的网页里,加速涉及隐私结果网页被搜索引擎抓取; 5.有人传播 SEOer 才会使用的 site 搜索语法,让广大非 SEOer 快速验证“沉浸式翻译会泄露隐私”这件事。 所以,各位朋友,懂点 SEO 还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