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算法推荐
关注
今日澳洲App
4天前
11月6日,广东阳江市一名老板拟以月薪8500至1万元招聘3至5年风电经验熟手工人,却被Boss直聘系统提示“薪资高于该岗位平均水平”,无法发布职位。系统建议将薪资改为8000元以下,引发网友对招聘平台算法合理性的讨论。#Boss直聘
#阳江市招聘
#风电工人
#薪资争议
#Boss直聘
#算法推荐
分享
评论 0
0
Ken Wong
1周前
刷到的内容越来越小众了🥲
#内容小众
#小众内容
#内容窄化
#信息茧房
#算法推荐
分享
评论 0
0
Y11
2周前
番茄小说的崛起,是互联网时代产品创新与市场洞察的典型案例。 作为字节跳动旗下的免费网文平台,它在短短几年内实现月活近2亿的成绩,不仅颠覆了传统付费阅读模式,更重新定义了用户的阅读习惯。 从“下沉市场”切入,重构阅读价值 当晋江、起点等平台聚焦付费阅读时,番茄小说敏锐地捕捉到一个被忽视的市场——对价格敏感但阅读需求旺盛的下沉用户。 通过“免费阅读+广告变现”模式,它打破了“阅读必须付费”的固有认知。 用户无需花钱购书,甚至可以通过签到、阅读、看广告获得“番茄币”兑换现金,这种“零门槛获取价值”的设计,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户。 平台的核心是算法推荐——基于用户阅读行为,精准推送玄幻、甜宠、热血等强“爽感”题材,让用户在最短时间内沉浸其中,实现“杀时间”的需求。 “爽点”设计与降本增效的结合 番茄小说的产品逻辑很清晰:用免费降低用户决策成本,用算法提高内容匹配效率,用“广告+流量”模式反哺平台。例如,其封面标题刻意突出“无敌”“王妃”“重生”等关键词,内容节奏快、冲突密集,完美契合下沉用户对“即时满足”的偏好。同时,依托字节跳动的技术优势,番茄小说将信息流推荐的精准度做到极致,用户打开APP就能看到“猜你喜欢”的内容,几乎无需主动选择。这种“懒人式”体验,让用户黏性远超传统平台。 从“内容生意”到“流量生意”的破局 传统网文平台依赖用户付费,作者则需投入大量时间打磨内容。番茄小说则通过“低价策略”聚合流量,再反哺广告主,形成新的商业闭环。广告不仅是变现手段,也成为用户体验的一部分——例如听书功能中,广告与内容自然融合,用收益提升兑换金额,形成“用户-平台-广告主”的正向循环。这种模式降低了用户门槛,也让平台得以快速扩张,甚至倒逼行业向“免费化”转型。 AI争议背后的行业焦虑 近期的AI训练补充协议引发争议,本质上是平台与创作者利益的博弈:平台希望用AI降低内容生产成本,创作者则担忧作品被滥用。这也暴露了免费模式的隐患——当用户习惯免费,平台若无法持续提供优质且低成本的内容,增长便会停滞。番茄小说的优势在于流量与算法,但长期发展仍需平衡“效率”与“价值”。毕竟,真正能留住用户的,永远是有温度、有创意的故事,而非冰冷的技术。 总结 番茄小说的成功,是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用免费打破壁垒,用算法提升体验,用流量反哺生态。它的崛起不仅改变了网文行业格局,更印证了互联网产品“效率优先、体验为王”的底层逻辑。未来,如何在技术创新与人文价值间找到平衡,将是包括番茄在内的免费阅读平台需要持续思考的课题。
#番茄小说
#免费阅读
#下沉市场
#算法推荐
#商业模式
分享
评论 0
0
Colin Wu
2周前
关于当代机构媒体困境和个人媒体机遇的一些思考,通过 GPT 整理: 在传统时代,媒体是信息的稀缺中介。社会没有“质疑通道”。所以即便媒体犯错,也没有公开的反馈机制。媒体的权威是结构性垄断带来的。 但现在不同——信息生产和发布几乎零门槛。评论区、社交媒体成为即时审判场。媒体不再是真相的发布者,而变成“无数真相叙事中的一个竞争者”。所以哪怕媒体现在比过去更准确,它的权威感却更脆弱。 信任不再是制度赋予(编辑部、资质、报头),而是算法、情绪、社交关系赋予的,于是准确性在传播层面被流量逻辑稀释掉了。一个自媒体的夸张标题,带来的传播量,远超一篇经核实的报道。于是媒体的激励结构被颠倒了:真相的边际收益下降;情绪的边际收益上升。 “KOL 化”是媒体为生存做的自我进化。因为流量成了新的货币。在算法世界里:媒体机构和 KOL 在推荐逻辑上是同质竞争;影响力成了新的权威指标;个性化表达取代了机构性客观。 这就出现了一个悖论:真正想做严肃内容的媒体,往往反而传播更弱。而善于制造情绪、叙事、身份认同的“个体”,反而更像媒体。 社交媒体的推荐逻辑,天然偏向“人”,有连续表达的轨迹;有面孔、有声音、有情绪;能制造共鸣和粘性。这就让很多原本在机构里受限的记者、主持人、评论员,离开后反而更自由、更受欢迎。他们带着专业积累进入“人格媒体”时代,同时兼具可信度与亲近感,受众自然迁移。
#AI乱象不止:内容注水,隐私堪忧· 202 条信息
#机构媒体困境
#个人媒体机遇
#信息传播
#算法推荐
#情绪价值
分享
评论 0
0
Y11
1个月前
我们在内容平台上的目标,是帮助用户跳出主流算法的推荐套路,远离那些容易引发争议的话题,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兴趣圈子。 当你的账号能够自然分享个人爱好,并且吸引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真诚交流时,这才算是真正“走通了”。 相反,如果首页频繁出现的都是那些令人不适的冲突视频,说明你的内容还没有精准触达目标人群,账号的“能量”还没有有效汇聚。 平台团队每天都在优化推荐机制,希望让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真正有价值的连接。 我相信,当内容回归到兴趣本身,交流变得纯粹而温暖时,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收获属于自己的成长与共鸣。
#兴趣圈子
#内容平台
#算法推荐
#真诚交流
#价值连接
分享
评论 0
0
汤光头
1个月前
完了完了 屏蔽太多中文垃圾信息了 推以为我不喜欢看中文的 现在时间线上全英文了😂
#中文信息过滤
#英文内容
#用户体验
#算法推荐
#负面情感
分享
评论 0
0
图拉鼎
1个月前
最近刷社交网络,不知道是算法推荐还是风向变了,刷到很多讽刺小米的,连夸小米都是反串的。
小米汽车维权事件:数百车主要求退车引发舆论风波· 68 条信息
#小米
#社交网络
#讽刺
#算法推荐
#反串
分享
评论 0
0
幽酱
1个月前
当掌声落在小丑身上 特朗普在联合国的演讲,让我又一次地感受到,政治舞台的门槛被拉到了前所未有的低点。他不再试图维持哪怕一点点传统政治家的姿态,而是将粗鲁当作勇气,将无知当作真实,将对规则的蔑视包装成自由。我们曾习惯将这种表现视为失格,如今却不得不承认,它正被塑造成一种新的标准。 粗鲁,原本意味着不体面,但在特朗普的语境里,它却成了一种骄傲。他在台上抛出断言、威胁和嘲笑,全然不顾外交场合应有的分寸。观众从中获得了一种替代性的满足: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说不出口的愤怒和怨气,被一位总统用更夸张的方式喊了出来。于是,粗鲁不再是失态,而是被重新赋予了“敢说真话”的光环。 对科学与知识的否认,也走过了类似的路径。从气候变化到公共政策,他一再将复杂的共识斥为骗局。事实的地位被削弱,情绪和立场被抬高。久而久之,社会不再追问真伪,而只问“你是不是我们的人”。知识不再是力量,而成了精英的负担。无知逐渐成为习惯,甚至能带来一种安心,因为它意味着你永远不必去面对复杂,也不必去思考困难。 最危险的是,他将丛林法则描绘成进步。他在讲台上强调“主权至上”,听起来似乎正当,却在潜台词里告诉世界:强者不必理会规则,弱者没有资格要求秩序。几十年来国际合作的努力,被他描绘成束缚与骗局。人类辛苦构建的共识被轻易否认,取而代之的是更原始的逻辑:权力即是正义。这样的倒退,却被当作一种解放,一种回归“真正自由”的道路。 许多人说特朗普水平低,像个闯入庙堂的市井小人。但我并不这么看。他不是“不行”,而是“不做”。他有意放弃传统的修辞、逻辑和外交平衡,将自己降到最简单、最粗暴的层次。因为他知道,那才是传播的最高效率。在社交媒体的算法环境里,极端和娱乐比理性和克制更容易胜出。粗鲁、无知和丛林逻辑,不是他的缺陷,而是他的策略。 所以,更大的危险不在于特朗普本人,而在于他留下的遗产。他证明了这种打法是可行的,它能够赢得选票、赢得舆论、赢得舞台。于是,政治不再是向上的攀爬,而是向下的竞争。谁能更极端,谁就能获胜。谁能更粗鲁,谁就能代表“真实”。谁能更否认规则,谁就能争夺“自由”的名义。 这才是真正的倒退。粗鲁被赞美,无知被习惯,丛林法则被当作进步。特朗普或许终将过去,但他塑造的这种新常态,会在世界舞台上延续很久,甚至可能需要一代人才能消化。他让我们看到,文明并非稳固的台阶,而是一层脆弱的外壳,随时可能被剥落。人类花了几百年才建立起来的规则与秩序,在一个人手里就能被重新包装成“骗局”。 最残酷的是,许多人甚至会相信,那就是未来。 PS:去油管转了一圈,懂流量的某奶爸果然第一时间给视频加上了中文字幕。果不其然,评论区很快又原地开花,聚集了一群狂热的粉丝。其实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像奶爸一样能无障碍地用英文交流。一群连英文都听不懂的人,却在屏幕前对川普顶礼膜拜,把自己硬套进他的阵营,仿佛只要喊几句口号,就成了“他的人”。他们并没有真正融入这个社会,却靠着这种虚幻的身份找到安慰和归属。 我的推特时间线上,这类极端川粉比比皆是。他们的言语里充满了那种在上世纪中国影像中才能见到的狂热腔调,既熟悉又陌生。而最有趣的是,我并没有关注他们,是推特的算法把这些内容硬塞到我眼前。和 TikTok 相比,推特的推荐更像一台走神的扩音器,把最吵闹、最荒谬的声音无限放大。每天,我看着这些人如同马戏团的小丑般表演,时常恍惚,仿佛人类文明并没有前进,而是在原地打转。 这或许才是川普政治的另一面:它不仅改变了政治舞台上的语法,也悄悄重塑了观众的心智环境。算法成了帮凶,把粗鄙与狂热源源不断地推送到每个人的眼前。退化被伪装成潮流,令人误以为历史正在加速,然而事实上,我们只是绕了一圈,又走回了老路。
#特朗普
#联合国演讲
#民粹主义
#算法推荐
#政治倒退
分享
评论 0
0
铁锤人
2个月前
你可能忘记你看到的推文X的算法推荐 这意味什么呢? 你在一条你不喜欢的内容前面停留太久 算法就会推送你下一条 这些内容在加热情绪的水壶,然后你在沸腾处爆发 然后你写了一篇800字的小作文去控诉某个现象 你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你偏激的文字,又被推送到某个人的手机,再次点燃某个人 最后大家都在极端情绪中度过 没有人,除了打广告的平台开心 其实世界没有那么糟,除非你要一直盯着坏处看
#算法推荐
#情绪化
#社交平台
#极端情绪
#信息茧房
分享
评论 0
0
Bear Liu
2个月前
Meta在海外的社会口碑不好是有原因的。 我前几天读了一篇文章,提到Instagram的内部人员爆料,他们针对青少年女性用户这一类群体做了一个算法。每当这群女生发一张自己的照片又删掉时,他们就会推送一个化妆品或者、美容,整容之类的广告。 理由是,发了自拍又删掉说明对自己容貌不自信,这个时候推化妆品整容之类广告的成功率最高。 真是奸商啊。
#Meta
#Instagram
#青少年女性
#容貌焦虑
#算法推荐
分享
评论 0
0
杀马特副教授
2个月前
家里一亲戚结直肠癌,我和我爸在微信里面聊了几次,今天打开淘宝发现算法推荐了这个,微信聊天被监控让人很不舒服
#结直肠癌
#微信监控
#淘宝推荐
#隐私泄露
#算法推荐
分享
评论 0
0
orange.ai
3个月前
小红书运营11个月,终于达到万粉,总收入 19425元。 虽然小红书粉丝没什么用吧,但确实是说明终于融入了社区、找到了感觉。 运营小红书也确实有一些方法论,特别是最近,终于找到了多快好省的方法,涨粉速度飞快,也没什么成本。 其实明眼人只要稍微观察一下我的小红书账号,就能明白我的方法是什么,不过我还是把方法直接分享给大家: 1. 原则,小红书是个社区,社区最需要的不是信息,而是讨论和情绪,发布能引起情绪共鸣的内容是社区最喜欢的 2. 内容形态,个人体感图文稳定一些,也比较简单,封面极其重要,是双列内容社区的核心,封面必须3:4比例 3. 内容源,你的X内容,截屏,就是最好的内容源,大道至简,多快好省 4. 粉丝不重要,完全交给推荐算法,就靠内容本身的点击率、互动率 5. 官方运营,小红书也不是光靠算法,里面有很多人在运营,请和运营保持良好的沟通,很有帮助 6. 变现,蒲公英废了,MCN 除了虚实传媒,其他都疯了,返点到50%非常离谱,总体商业价值不如公众号,但胜在简单一些,也不依赖粉丝,主要靠内容网感,有好内容就是王道。 基本就是这些了,更多的可以观察下我最近的20条,经验都在里面了。
#小红书运营
#万粉经验
#内容变现
#社区共鸣
#算法推荐
分享
评论 0
0
洛克船长
3个月前
我发现最近刷短视频的时间越来越长。原来只有中午和晚上刷一下,现在白天也刷,上厕所也刷。至少一天有2-3个小时会浪费在这上面。 看来他们的算法真的是把人上瘾这是研究的透透的了。
#短视频成瘾
#算法推荐
#时间管理
#自我控制
分享
评论 0
0
dontbesilent
3个月前
榨干每一滴流量:让你的推文曝光翻倍的五步终极 SOP 第一步:黄金四小时,奠定自然发酵的基础 (0-4小时) 这是推文的“冷启动”阶段,目标是获得算法的第一波认可。 【核心操作】 在发布推文后的第一个小时内,尽量保持在线。当收到早期的评论时,积极、真诚地进行回复和互动。这会营造出热烈的讨论氛围,显著提升初期的互动率数据。 【关键目标】 通过高互动率,向平台算法证明这是一条受欢迎的、有价值的内容,从而为你赢得第一波可观的自然推荐流量。在此期间,如果增长势头良好,请不要做任何额外干预。
#推文曝光
#流量
#互动率
#算法推荐
#社交媒体
分享
评论 0
0
澎湃新闻-10%公司
5个月前
算法推荐乱象凸显,中央网信办督导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优化调整
#算法推荐
#中央网信办
#抖音
#小红书
#平台优化
分享
评论 0
0
Susan/STEM MOM
6个月前
勃勃那1%的精华内容,真的是值得反复读、反复思考的,厉害得让我佩服。但遗憾的是,他剩下99%几乎都是情绪化的发癫和碎碎念。 他发推特别勤快,有时候一天几十条,刷屏级别。 但我也不觉得这种“发癫”有什么问题。毕竟,推特本质上就是一个匿名树洞,是个允许人表达情绪的地方。强求所有内容都要理性、高质量,本身就是一种不近人情。 只是让我无奈的是,推特算法偏偏老是只推给我他那99%的发癫片段,而把那1%的高能洞见埋了下去。每次错过,都觉得可惜。
#推特
#情绪表达
#算法推荐
#内容质量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