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酱
8小时前
赢当下,输未来:川普的“守城战”与中期选举的焦虑 爱泼斯坦名单不会决定川普的命运,乌克兰战争也不会。美国选民的记忆里,绯闻热度顶多持续几天,外交冲突也终将成为背景音。真正左右选票的,从来都是餐桌上的账单和钱包里的数字。拜登的失败就是明证:他不是倒在基辅,而是倒在加油站和超市。当经济重担压得中产喘不过气,物价飙升,生活成本失控,选民自然会用脚投票。人性如此,无可厚非。 这几周美国政坛看似乱成一团,背后其实只有一条直线。国防部被换了个更具侵略性的名字,成了“战争部”;各州在压力下启动跨周期的选区重划;法院则对川普的关税和科研拨款接连作出不利裁决。所有动作串起来,就是同一套逻辑:先摆出强硬姿态稳住基本盘,再靠制度工程提前改写选举赛道,同时和司法正面冲突,试探权力能推到哪一步。这背后只有一个核心:川普很不安,他害怕 2026 年的中期选举。 在经济上,他把关税当成万能钥匙。表面上是“保护美国”,实际上是随时可以拉下的政治闸门——既能用来施压外国,也能用来向国内选民展示姿态。但这一套已经频频遭到司法挑战,部分法院裁定他援引紧急权力设立关税的做法违法,财政部还可能因此面临退税压力。科研拨款同样被当成政治筹码,哈佛就因为拒绝低头,差点被掐死 22 亿科研经费,最后还是靠法院判违宪才保住。再加上把国防部改名“战争部”这种象征动作,在铁杆粉丝那里能加分,对资本和企业来说却意味着更大的支出和摩擦。结果就是,政治上收获“够硬”的形象,经济上却陷入更深的不确定性——企业投资收缩,科研合作要写进风险条款,普通人也要吞下更贵的进口货。 为什么非要这么做?因为总统大选靠的是州块票,重划选区帮不上忙;但众议院席位可以靠地图直接“造”。于是你会看到:德州打算再切掉五个民主党席位,密苏里准备肢解堪萨斯城,加州则把立法绘图方案送交选民。短期内这或许能为共和党多争取几个“保险席位”,长期却在消耗制度公信力。中间派和少数族裔读到的只有一句话:不是选民在挑政客,而是政客在挑选民。 川普的不安并非空穴来风。他清楚历史规律:几乎所有总统在中期选举都会丢掉席位。现在共和党只领先三席,一阵风吹来就可能翻盘。最新民调里,他在独立选民中的工作认可度跌至29%,为本任期低位;18—29岁人群对其工作的认可度在半年内从55%滑到28%。川普的“强硬”更多停留在嘴上,政绩感知跟不上话术,物价与赤字的压力叠加司法纠纷,很难转化成生活层面的改善。守不住,就去改规则:改地图、清名册、限选票、收紧邮寄投票——一整套动作,像是提前给未来上锁。 逻辑很简单:赢当下,输未来。短期内,这些操作可能保住国会多数,稳住执政者的安全感。但中期选举后,司法会继续阻击,民意会继续流失。长期来看,他把中间派推向了对立面,把年轻人和少数族裔逼得更远,把共和党彻底“川普化”。赢得是席位,输的是制度。 川普已经把执政变成了一场守城战。他似乎不在乎城墙之外会不会洪水滔天,只要任内能撑住,就算赢。在我看来,他追求的从来不是社会责任,而是个人欲望——让自己过足掌控者的瘾,远比为美国筹谋重要得多。上周他为何消失,我们无法得知;他的身体状况,我们更无从揣测。但有一点清晰可见:他的焦虑是真实的。从他一连串的动作里——不惜催促各州修改选区地图,急切推动制度工程——都能看见这种焦虑的影子。他似乎担心时间不站在自己这边,于是要尽快改写赛道,把未来锁死。问题是,选民迟早要算另一笔账:他们究竟要一个靠表演强硬维持的政权,还是要一套可以依靠的规则?2026 年,就是清算的时刻。
幽酱
1个月前
川普用美国反对美国 2025年6月,美国劳工统计局发布当月新增非农就业人数为 147,000。数据虽然低于市场预期,但仍然稳定。三周后,BLS公布了“技术性修正”后的统计数据,大幅下调至14,000人,相当于原数据的不到十分之一。这一巨幅调整,立即引爆了市场和政坛的双重地震。 为何修正如此之大? 我去查了一下,BLS事后解释,这次误差来源于两个方面: 1.样本收集时间窗口的问题:6月初的初步数据基于企业调查的快速回报样本,回收率为59%,远低于疫情前平均水平。随着时间推进,收到的补充数据大幅降低了整体就业增长判断。 2.季节性因素误判:BLS在季调模型中高估了夏季临时岗位的增幅,尤其在教育和零售业领域。而实际数据显示,这两个行业在该月并未如往年一样大量招聘。 这次5-6月整体超过25万人的就业修正,是自1979年系统规范以来罕见的巨大调整,而非传统波动。尽管统计机构对修正原因作出了解释,但在这个敏感的时间节点下,立刻让川普在他的平台上发文指责劳工统计局局长Erika McEntarfer,随后她被解职。也许川普的不满并非单纯来自误差本身,更多的是由此带来的“信心打击”效应。就业数据是金融市场的重要风向标,而此次下调导致了股市大幅震荡,并且川普的支持者说这是“统计系统犯下的经济破坏行为”。于是,这场在‘统计学上可解释的误差’,让文官系统中的官员付出了政治履责的代价。 这不仅是一场统计失误的风波,更是一个信号:哪怕程序没有改变,制度的运行逻辑已经变了。技术官僚失去了“犯错的缓冲区”:一旦数据不利,哪怕技术上合理,也可能成为政治替罪羊。 突然我想到了,中国2023年青年失业率一度突破21%,随即被国家统计局宣布暂停发布,而后采用新定义“剔除学生”再度发布较低数字。若美国制度容许通过解职技术官僚以维护“信心”,中国则通过停发原始数据维护国家的宏大叙事也不应被嘲讽。因为在本质上,两者都指向同一制度心态:事实服从叙事,数据不再自主,而是被用于维护既定权力架构。 民主制度的一个美德,在于它的“低效”:分权制衡、程序正义、多元意见、舆论监督——这些都意味着政府不能随心所欲地决定一切。事实与权力分离,是民主的基石。 在这种制度下,统计局的职责不是“发布有利于政府的数据”,而是提供真实、独立、专业的社会运行图景。它不服务总统,而服务公众。 但当总统希望每一条数据都“有利于市场反应”、每一个数字都“配合国家战略”、每一次统计都“传递乐观情绪”,民主的低效就成了他的敌人。于是,清洗就开始了:从 CDC 到 EPA,从 FBI 到 BLS,凡是“踩到叙事红线”的技术官僚,不是被边缘,就是被换人。 川普并未直接废除这些机构,他只是改变了它们的输出逻辑。但这其实这比解散更危险因为它让人误以为“制度还在运转”,而其实它已成为权力的传声筒。 美国的联邦政府长期以来维持着一套庞大的技术官僚体系,这些职业文官不因总统更迭而换岗,理论上保持政治中立,仅为制度服务。上学的时候,教授提到过过两个法案,我到今天还记得,《彭德尔顿法案》与《赫奇法案》,它本意是要打破“分赃制”,保障政府运行的专业性与连续性。 但是很遗憾,现实中,中立从来不是天然的,而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权力博弈。在极化政治环境下,“中立”会被贴上党派标签;专业判断会被看作意识形态立场;连统计误差也会变成攻击的弹药。当数据触及政治利益时,“讲实话”就会成为“政治行为”。所谓“深层政府”的攻击,否认专业,也拒绝制衡。 这半年里,特朗普与他的好朋友习主席在治理理念上趋同越来越明显,他们都更愿意依靠集中的行政手段来压制不确定性,更强调政策的一致性与叙事的统一性,而不是多元对话或制度弹性。 当中国的数字治理、即时调控、全景监控被描绘成“现代治理典范”;当美国一组就业数据引发总统震怒、机构人事调整;当国家机器开始鼓励“叙事一致性”而非“事实完整性”时,民主制度那套冗长、纠结、低效的结构,就变得令人“不耐烦”。 川普正是这种不耐烦情绪的提炼体。他将民主制度中的专业机构、文官体系、程序原则,转化为服务行政权的工具,这和地球那边的大国如出一辙。只有高下之分,没有本质区别。 另一方面,自从川普再次执政之后,有一种声音越来越大,社会不在对弱势群体提供福利保护的安全网,“贫穷处罚机制”逐步升级,整个社会向丛林化发展,这种感觉你熟悉不熟悉?只有服从、只有竞争、只有产出,才配被社会承认,难道我们不喜欢的那种制度居然是先行者? 今天这里没有推翻,而是被悄悄替代,也许我们终将明白,民主制度并不会以一次政变告终,而是在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技术调整中慢慢失效。 川普不是直接打破了美国的制度,而是激活了制度中那部分最危险的潜能。他证明了一件事:民主制度不是历史的终点,它仍可以退化成权力的舞台。 最后,我想起了一句玩笑话,质疑王沪宁,理解王沪宁,成为王沪宁。
幽酱
1个月前
以正义之名,打开清算之门 川普在他的社交媒体上发了一张合成图,奥巴马和多名前官员穿着囚服,像通缉犯一样排列,配文是:“Samantha Power是怎么赚到那么多钱的?”图一发出去,全世界吃瓜群众第一时间就看见了总统的情绪状态。支持者跟随附和,反对者则指出,他这是在转移爱泼斯坦名单带来的政治压力。 这半年,全世界都在看美国玩“社交媒体治国”。每天一出新戏,你以为昨天已经够离谱了,结果今天还能更癫一些。主播总统,网红议员,各路吃瓜群众,都在这场网络政治秀里狂欢。 美国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变成这样的?什么时候一个制度,开始默许清算成为政治的一部分? 其实这个潘多拉魔盒,不是川普第一个打开的。追根溯源,这种将政治对手“罪犯化”的文化暗流,其源头或许更早。从上世纪90年代,共和党人利用个人私德问题对克林顿发起弹劾;在到奥巴马执政八年,以川普为代表的保守派持续炒作“出生地阴谋论”,从根本上否定其执政的合法性。 而民主党在2016年后,亲手又将这个魔盒撬开了更大的缝隙。2016年,川普第一次执政刚开始,通俄门就铺天盖地地开始了。特别检察官、FBI调查、媒体攻势,从选举合法性打到通话记录,连他身边的人都被一一拉去过堂审查。 过程合法,但动机太明显。真实的目的就是为了拖垮川普,为了让他永远停留在“被调查状态”里。 到了2020年,选举结束之后,川普输了,拜登上台,但民主党的操作并没有收手。骚乱调查、第二次弹劾、各类司法起诉,一波一波地跟上来。 这套东西在程序上都讲得通,表面是为了维护法治底线,但也很难不让人看出背后的政治指向——不是仅仅要他离开白宫,而是希望他彻底退场,永远不能回来。 大部分人都不会反对对国会骚乱的追责,川普在那个问题上确实有他该承担的部分。 但那之后的一些行为,尤其是社交平台的全面封号,就明显越界了。不是制度行为,而是平台联动的“私权围剿”。性质已经不是“政治对手”,而是“信息敌人”。你不能发声,也不能被看见,彻底被删掉。 这些动作在形式上没有错,在程序上也都站得住,但它们给全社会埋下了一个共识:原来政治失败可以延伸为法律责任,原来下台之后还可以继续打。 川普学得很快。这套东西不是他发明的,但他掌握得比谁都快,也用得更彻底。作为学生,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民主党挖了个坑想埋他,他转身就把这套操作变成武器,现在反过来用在他们身上。 所以现在是魔盒被川普整个掀翻。但那道原本还可控的缝隙,是被2016年之后的民主党亲手撬成了无法回头的裂口,尽管后来他们有所收敛,但一切已经开始,没法收场了。 在另一个国家,韩国,已经走过数次这样完整的路程。那是一个选举制度完备、媒体自由健全的国家。但每一任总统几乎都在下台后被追究。审判、入狱、自杀、彻底消失,成为政权更替的一部分。所有人都完成了程序,但没人完成共存。 韩国的根本问题,不是清算情绪,而是制度本身没有为失败者留下生存机制。总统权力高度集中,没有连任压力,党政不分、司法容易被动员。制度只保证胜者能执政,但不保证输的人还能活得安全。于是,权力成为一次性的赌注,赢了什么都能做,输了什么都保不住。 而美国,似乎正在上演一个相似的剧本。尽管美韩在总统任期、政党制度上存在差异,但那种“赢家清算输家”的残酷逻辑,却在美国找到了惊人的回响与群众基础。 只是今天它呈现的是另一种形式: 川普让总统权力通过行政命令扩大、通过社交媒体绕过制度、通过清算叙事绑架支持者。媒体开始带节奏,司法开始选边站,支持者开始习惯把政治失败等同于“必须坐牢”。 如果这样的逻辑成立,那美国也会变成另一个版本的韩国:法律不再是中立的裁决工具,而是胜者手中的清算机器。选举还在,但只是一个合法上台的通道,失去了交替与宽容的本意。卸任不再意味着“你可以回归平民”,而是“你要为前任承担清算”。 到那个时候,民主制度还在,选票还在,新闻也还在。但一切只剩下形式,实际运作的是另一套“赢者独占、输者消失”的逻辑。 最讽刺的是,就在这样的过程里,许多人还在用“自由世界”的名义批评别的国家没有民主。却没有意识到:民主不是投票制度,不是三权分立的教科书图解,而是你输了之后,依然可以活着说话,不必担心谁来收拾你的一生。 这个底线一旦被打破,社会共识的崩溃不会以爆炸的方式出现。它不会昭告天下地瓦解,而是像今天这样,一点一点,从一副AI合成的图片开始。 这一切看着像是新媒体战术,像是社交话题,像是一场流量风暴。但其实是底层规则的重写。等你意识到规则变了,那就已经没有规则了。 川普不是意外,而是一种从未出现过的变量。 ps:川普每天制造的新闻让所有人都有点跟不上节奏了,目不暇接,话题不断,写不过来。世界从未这么有意思过。
幽酱
1个月前
川普的命门,从来不是道德,是经济 网上各路反川大V都在转发川普关于“爱泼斯坦名单”的新闻,看起来像是个大事件。但在今天的美国,这类事件顶多只是新闻,根本不是变量。它确实能引爆社交平台,也可能短期冲击川普的名誉,但热度撑不过14天,更撼动不了他真正的票仓。 川普的支持者从不在意“干净”这个词。他可以跨过艳星门、通俄门、大选造假案,甚至在1月6日之后仍然东山再起。可见丑闻不是他输的理由,相反,他的支持者早就把这些当作“被体制打压的象征”。 对川普而言,道德危机从来不是危机,而是他登上神坛的加冕仪式。 爱泼斯坦的名单,顶多算他政治生涯中的一次“天劫”——雷声大作,劈得他满身焦黑,但只要不被劈死,那就是“飞升前的最后一道雷”。 只要挺过去,他就更像那个“注定要统治一切的人”——不可摧毁,无法清算,越打越强。到那时,连反对者都只能接受一个事实:这不是总统,这是“劫后余生的半神”。 而他真正的命门,不在天劫,而在人间。 川普之所以赢下2024,是因为拜登时代的通胀和生活成本问题让选民切实感受到了疼。而川普的超能力就是把这种“疼”导向文化撕裂和政治理念分歧。川普之所以再次成为出口,是因为他是那个能表达愤怒的人,至于是不是那个能解决问题的人,没多少人愿意坐下来认真想这个问题。 问题在于,回到白宫后他必须面对“疼”本身。如果他搞的税改、贸易战、关税重启继续推高物价,那么民意反转会来得比任何丑闻更快、更彻底。到那时候,中期选举不会是MAGA的巩固战,而是“你也不过如此”的清算战。 他在镜头前高调宣布“解放日”,仿佛是在为一个被压制太久的国家吹响反击的号角,姿态接近一场新冷战的起点。但市场并未被口号鼓舞,股市的暴跌很快给出了清晰反馈。与中国的较量也在反复博弈中降温,表面维持强硬,实则一再推迟执行,最终转入相互钳制下的低声量阶段。 同样的例子还有干掉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刚放出要“换掉鲍威尔”的风声,看见市场大跌,立马改口“我没说过”。他不怕出尔反尔,也从不怕被打脸,因为川普从来不觉得脸面重要。这是一个彻底的实用主义者的“素养”。 对川普来说,政治就是利益、结果和情绪控制。脸面、原则、连贯性、制度尊重都排在后面。他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改口、妥协、放话、再收回——只要能赢,只要能稳住人心,没有什么不可以暂缓。 所以爱泼斯坦名单不是他的终结者,充其量是一场雷劫。 沃尔玛的价签和标普的曲线,才是真正会送他归零的“凡尘天火”。
幽酱
1个月前
川普不是美国的解药 刚才参加了一个徐某人的空间,结束后看到有人直接把不同观点的人挂出来。这种氛围再次说明了一个问题——现在川粉和讨厌川普的人几乎已经无法交流了。这早就不是什么“政治立场不同”,而是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 我自己是非常讨厌川普的,但我也不觉得他所有政策都错。比如一些贸易策略、产业回流、驱逐那些暴力、完全不认同美国价值观的非法移民,这些我能理解、甚至部分认同。 可我就是没办法喜欢他。因为他对制度的破坏,是无法被原谅的。他不承认败选,鼓动国会暴动,试图操控司法系统,把媒体当成敌人,还煽动极端情绪。这些不是政策问题,而是对制度本身的攻击。他代表的不是一个“右派总统”,而是一种把“制度当儿戏”的威权领导者。他的出现,不只是让美国退步,是让全世界都意识到,原来民主制度也就如此。 另一面,川粉为什么会什么都能原谅他?甚至把他当成上帝一样的人物?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不是在“支持一个总统”,而是在投射自己的愤怒和幻灭。对体制的不满、对精英的不信任、对现实生活的失控感,全部转化成:川普可以改变这一切。 所以哪怕他胡说八道,哪怕他违反规则,哪怕他根本不关心他们的死活,他们还是觉得——他是唯一一个愿意“替我出头的人”。 这种“人格信仰”一旦建立,就没办法再用事实、道理、制度来沟通了。因为你质疑川普,他们听到的是:你在否定我人生的愤怒、绝望和希望。所以不是“川粉有多蠢”,而是这个世界有多让他们绝望。 没有哪个国家能永远称霸世界。历史一再证明,一旦出现一个破坏力极强的政治领袖,哪怕这个国家正处在巅峰,也可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从制度、信任、社会结构、国际地位各个维度开始坍塌。这种破坏,不是“政见不同”这么简单,而是一种把原本稳定系统拆解成零件的力量。回头看历史,从古罗马到奥斯曼帝国,再到近现代的德国、苏联,哪一个不是在最强的时候走上了最危险的路? 美国之所以能崛起,不是靠一个人的“强势意志”,而是靠制度的自我修复能力、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多元文化的包容,还有规则优先的治理逻辑。它能成为世界灯塔,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看上去能自我纠错的现代国家模型。不是因为它完美,而是因为它比别的国家多了一点底线。可现在,这些底线正在被一点点掏空。 当制度不再重要、当真相不再重要、当个人凌驾于一切之上,那美国的优势就正在变成它最大的风险。不是因为外部有敌人,而是因为内部开始瓦解共识、放弃了责任感,把整个国家当成一个秀场。 川普肯定不是唯一的问题,但他是这场系统崩坏的放大器和加速器。 历史的规律就是这样:一个国家衰败的起点,往往不是经济崩溃,而是价值系统被玩成笑话的时候。 我承认,我支持他部分移民政策的逻辑,比如对于那些暴力犯罪、完全不认同美国价值观的人,遣返是合理的。但是非法移民,是造成美国制度撕裂、舆论崩坏、年轻人看不到未来、整个中产阶级逐渐崩塌的根源吗? 我完全不觉得。 移民问题当然存在,但川普用它来遮蔽一切,才是问题。真正压垮美国的,是几十年不解决的医疗和教育问题,是利益集团对政治的彻底绑架,是工薪阶层被全球资本抛弃后的无助和愤怒,是社交媒体把真相切碎成煽动言语之后的认知崩塌。 但川普不会去碰这些。他只会选那个最容易制造仇恨的靶子,打给观众看。他擅长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放大情绪、制造冲突、然后把自己变成“唯一解”。 所以我不觉得他能解决美国的问题。美国根本不是“左派太激进”和“右派太保守”那么简单。对政府、对科学、对媒体、对邻居,什么都不信,什么都怀疑,剩下的只有愤怒和群体归属。 在这样的社会撕裂中,川普绝不可能是解药。因为他从来不想弥合,他靠的就是挑动对立、制造愤怒、把“另一半美国人”当成敌人。 可美国不是只有右派,左派也一直都在。而真正能带来希望的,不是哪个阵营的胜利者,不是川普,同样也不会是AOC、桑德斯,而是那个能让彼此重新对话、恢复信任、让国家走出撕裂的人。 能让我们再次相信,这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内战,而是一个可以共同修复的国家——那才是真正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