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制度

幽酱
2周前
川普用美国反对美国 2025年6月,美国劳工统计局发布当月新增非农就业人数为 147,000。数据虽然低于市场预期,但仍然稳定。三周后,BLS公布了“技术性修正”后的统计数据,大幅下调至14,000人,相当于原数据的不到十分之一。这一巨幅调整,立即引爆了市场和政坛的双重地震。 为何修正如此之大? 我去查了一下,BLS事后解释,这次误差来源于两个方面: 1.样本收集时间窗口的问题:6月初的初步数据基于企业调查的快速回报样本,回收率为59%,远低于疫情前平均水平。随着时间推进,收到的补充数据大幅降低了整体就业增长判断。 2.季节性因素误判:BLS在季调模型中高估了夏季临时岗位的增幅,尤其在教育和零售业领域。而实际数据显示,这两个行业在该月并未如往年一样大量招聘。 这次5-6月整体超过25万人的就业修正,是自1979年系统规范以来罕见的巨大调整,而非传统波动。尽管统计机构对修正原因作出了解释,但在这个敏感的时间节点下,立刻让川普在他的平台上发文指责劳工统计局局长Erika McEntarfer,随后她被解职。也许川普的不满并非单纯来自误差本身,更多的是由此带来的“信心打击”效应。就业数据是金融市场的重要风向标,而此次下调导致了股市大幅震荡,并且川普的支持者说这是“统计系统犯下的经济破坏行为”。于是,这场在‘统计学上可解释的误差’,让文官系统中的官员付出了政治履责的代价。 这不仅是一场统计失误的风波,更是一个信号:哪怕程序没有改变,制度的运行逻辑已经变了。技术官僚失去了“犯错的缓冲区”:一旦数据不利,哪怕技术上合理,也可能成为政治替罪羊。 突然我想到了,中国2023年青年失业率一度突破21%,随即被国家统计局宣布暂停发布,而后采用新定义“剔除学生”再度发布较低数字。若美国制度容许通过解职技术官僚以维护“信心”,中国则通过停发原始数据维护国家的宏大叙事也不应被嘲讽。因为在本质上,两者都指向同一制度心态:事实服从叙事,数据不再自主,而是被用于维护既定权力架构。 民主制度的一个美德,在于它的“低效”:分权制衡、程序正义、多元意见、舆论监督——这些都意味着政府不能随心所欲地决定一切。事实与权力分离,是民主的基石。 在这种制度下,统计局的职责不是“发布有利于政府的数据”,而是提供真实、独立、专业的社会运行图景。它不服务总统,而服务公众。 但当总统希望每一条数据都“有利于市场反应”、每一个数字都“配合国家战略”、每一次统计都“传递乐观情绪”,民主的低效就成了他的敌人。于是,清洗就开始了:从 CDC 到 EPA,从 FBI 到 BLS,凡是“踩到叙事红线”的技术官僚,不是被边缘,就是被换人。 川普并未直接废除这些机构,他只是改变了它们的输出逻辑。但这其实这比解散更危险因为它让人误以为“制度还在运转”,而其实它已成为权力的传声筒。 美国的联邦政府长期以来维持着一套庞大的技术官僚体系,这些职业文官不因总统更迭而换岗,理论上保持政治中立,仅为制度服务。上学的时候,教授提到过过两个法案,我到今天还记得,《彭德尔顿法案》与《赫奇法案》,它本意是要打破“分赃制”,保障政府运行的专业性与连续性。 但是很遗憾,现实中,中立从来不是天然的,而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权力博弈。在极化政治环境下,“中立”会被贴上党派标签;专业判断会被看作意识形态立场;连统计误差也会变成攻击的弹药。当数据触及政治利益时,“讲实话”就会成为“政治行为”。所谓“深层政府”的攻击,否认专业,也拒绝制衡。 这半年里,特朗普与他的好朋友习主席在治理理念上趋同越来越明显,他们都更愿意依靠集中的行政手段来压制不确定性,更强调政策的一致性与叙事的统一性,而不是多元对话或制度弹性。 当中国的数字治理、即时调控、全景监控被描绘成“现代治理典范”;当美国一组就业数据引发总统震怒、机构人事调整;当国家机器开始鼓励“叙事一致性”而非“事实完整性”时,民主制度那套冗长、纠结、低效的结构,就变得令人“不耐烦”。 川普正是这种不耐烦情绪的提炼体。他将民主制度中的专业机构、文官体系、程序原则,转化为服务行政权的工具,这和地球那边的大国如出一辙。只有高下之分,没有本质区别。 另一方面,自从川普再次执政之后,有一种声音越来越大,社会不在对弱势群体提供福利保护的安全网,“贫穷处罚机制”逐步升级,整个社会向丛林化发展,这种感觉你熟悉不熟悉?只有服从、只有竞争、只有产出,才配被社会承认,难道我们不喜欢的那种制度居然是先行者? 今天这里没有推翻,而是被悄悄替代,也许我们终将明白,民主制度并不会以一次政变告终,而是在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技术调整中慢慢失效。 川普不是直接打破了美国的制度,而是激活了制度中那部分最危险的潜能。他证明了一件事:民主制度不是历史的终点,它仍可以退化成权力的舞台。 最后,我想起了一句玩笑话,质疑王沪宁,理解王沪宁,成为王沪宁。
幽酱
3周前
以正义之名,打开清算之门 川普在他的社交媒体上发了一张合成图,奥巴马和多名前官员穿着囚服,像通缉犯一样排列,配文是:“Samantha Power是怎么赚到那么多钱的?”图一发出去,全世界吃瓜群众第一时间就看见了总统的情绪状态。支持者跟随附和,反对者则指出,他这是在转移爱泼斯坦名单带来的政治压力。 这半年,全世界都在看美国玩“社交媒体治国”。每天一出新戏,你以为昨天已经够离谱了,结果今天还能更癫一些。主播总统,网红议员,各路吃瓜群众,都在这场网络政治秀里狂欢。 美国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变成这样的?什么时候一个制度,开始默许清算成为政治的一部分? 其实这个潘多拉魔盒,不是川普第一个打开的。追根溯源,这种将政治对手“罪犯化”的文化暗流,其源头或许更早。从上世纪90年代,共和党人利用个人私德问题对克林顿发起弹劾;在到奥巴马执政八年,以川普为代表的保守派持续炒作“出生地阴谋论”,从根本上否定其执政的合法性。 而民主党在2016年后,亲手又将这个魔盒撬开了更大的缝隙。2016年,川普第一次执政刚开始,通俄门就铺天盖地地开始了。特别检察官、FBI调查、媒体攻势,从选举合法性打到通话记录,连他身边的人都被一一拉去过堂审查。 过程合法,但动机太明显。真实的目的就是为了拖垮川普,为了让他永远停留在“被调查状态”里。 到了2020年,选举结束之后,川普输了,拜登上台,但民主党的操作并没有收手。骚乱调查、第二次弹劾、各类司法起诉,一波一波地跟上来。 这套东西在程序上都讲得通,表面是为了维护法治底线,但也很难不让人看出背后的政治指向——不是仅仅要他离开白宫,而是希望他彻底退场,永远不能回来。 大部分人都不会反对对国会骚乱的追责,川普在那个问题上确实有他该承担的部分。 但那之后的一些行为,尤其是社交平台的全面封号,就明显越界了。不是制度行为,而是平台联动的“私权围剿”。性质已经不是“政治对手”,而是“信息敌人”。你不能发声,也不能被看见,彻底被删掉。 这些动作在形式上没有错,在程序上也都站得住,但它们给全社会埋下了一个共识:原来政治失败可以延伸为法律责任,原来下台之后还可以继续打。 川普学得很快。这套东西不是他发明的,但他掌握得比谁都快,也用得更彻底。作为学生,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民主党挖了个坑想埋他,他转身就把这套操作变成武器,现在反过来用在他们身上。 所以现在是魔盒被川普整个掀翻。但那道原本还可控的缝隙,是被2016年之后的民主党亲手撬成了无法回头的裂口,尽管后来他们有所收敛,但一切已经开始,没法收场了。 在另一个国家,韩国,已经走过数次这样完整的路程。那是一个选举制度完备、媒体自由健全的国家。但每一任总统几乎都在下台后被追究。审判、入狱、自杀、彻底消失,成为政权更替的一部分。所有人都完成了程序,但没人完成共存。 韩国的根本问题,不是清算情绪,而是制度本身没有为失败者留下生存机制。总统权力高度集中,没有连任压力,党政不分、司法容易被动员。制度只保证胜者能执政,但不保证输的人还能活得安全。于是,权力成为一次性的赌注,赢了什么都能做,输了什么都保不住。 而美国,似乎正在上演一个相似的剧本。尽管美韩在总统任期、政党制度上存在差异,但那种“赢家清算输家”的残酷逻辑,却在美国找到了惊人的回响与群众基础。 只是今天它呈现的是另一种形式: 川普让总统权力通过行政命令扩大、通过社交媒体绕过制度、通过清算叙事绑架支持者。媒体开始带节奏,司法开始选边站,支持者开始习惯把政治失败等同于“必须坐牢”。 如果这样的逻辑成立,那美国也会变成另一个版本的韩国:法律不再是中立的裁决工具,而是胜者手中的清算机器。选举还在,但只是一个合法上台的通道,失去了交替与宽容的本意。卸任不再意味着“你可以回归平民”,而是“你要为前任承担清算”。 到那个时候,民主制度还在,选票还在,新闻也还在。但一切只剩下形式,实际运作的是另一套“赢者独占、输者消失”的逻辑。 最讽刺的是,就在这样的过程里,许多人还在用“自由世界”的名义批评别的国家没有民主。却没有意识到:民主不是投票制度,不是三权分立的教科书图解,而是你输了之后,依然可以活着说话,不必担心谁来收拾你的一生。 这个底线一旦被打破,社会共识的崩溃不会以爆炸的方式出现。它不会昭告天下地瓦解,而是像今天这样,一点一点,从一副AI合成的图片开始。 这一切看着像是新媒体战术,像是社交话题,像是一场流量风暴。但其实是底层规则的重写。等你意识到规则变了,那就已经没有规则了。 川普不是意外,而是一种从未出现过的变量。 ps:川普每天制造的新闻让所有人都有点跟不上节奏了,目不暇接,话题不断,写不过来。世界从未这么有意思过。
猫神
3个月前
【猫神漫谈:🇺🇸宪政危机,问题出在哪儿呢?】:现在看来,美国总统的权力之大,已超出三权分立的设计初衷。百年来,先贤们设计的三权制衡体系,也许足以约束君子,却难以防范小人。而人性本恶,一旦选出坏蛋总统,权力失去约束,便如毒种入土,迟早开出一朵罂粟花。一个不按牌理出牌,没有道德底线的总统,民主制度就千疮百孔 总统掌握绝对的组阁大权,可随意任免内阁成员,而无需国会批准。 这种权力结构,使得本应独立运作的政府部长,荣华富贵系于总统一言,必然变得仰人鼻息,唯命是从 如同帝制时代的内廷太监,他们不再为国家负责,也不需要讨好选民,而只需侍奉“天子”就可升官发财,逐渐沦为家奴附庸。 更甚者,总统在外交与经济政策上的权力,几近独断专行。 一旦总统决策脱轨,即使后果严重,制度也难以及时制衡,完全是把家国天下系于总统一人 司法独立同样是形同虚设。 虽有宪法保障法院独立,但法官任命由总统推荐,同样很难脱离政党痕迹,所以法官完全靠个人职业操守,只能相对保持公正,并没有制度约束、保证 而司法部长与FBI局长等关键岗位,却由总统任命,并隶属于行政系统。若总统试图以公权私用,甚至是破坏宪法,这些部门首长不可能成为捍卫宪法的最后防线,甚至完全有可能成为总统打击政敌、封锁言论的工具 军队理论上忠于国家,但国防部和军方将领直接听命于总统,实际上和内阁成员没有两样,在一个政治趋于奉迎、良知被边缘化的体制中,指望军方将领出来反对总统,捍卫宪法,其实也是镜花水月,不容易心想事成 从制度运行角度看,国会是三足鼎立,总统虽无立法与司法权,但其在行政、军事、外交、任命、赦免等方面的集中授权,如果所在党派又在国会和最高法院占多数,总统甚至可以操控国会和法院,间接实现对三权的全面操控。 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结构,让美国总统几乎与习近平的权力无二,已使其成为一个事实上的“准皇帝”。 哪怕是从总统的个人待遇上,也是极其荒谬:美国总统虽然实行年薪制,每年40万美元,看起来一点都不多,但总统的消费却毫无节制,可以天天打高尔夫,每周花费纳税人500万美元,就算是威权如习皇,估计也没有如此穷奢极欲 更危险的是,这一切并非政变所致,不需要背后勾兑,而是通过合法程序、在“民意”的名义下一步步构建起来的。制度外表完好,运转有序,实则监督机制早已空心化,国家被带歪了方向 民主是个好东西,但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在一个礼崩乐坏,道德沦丧的时代,民主急需修正和完善,制度要跟得上时代发展和人性堕落的速度 先贤们过于相信政治家们的道德操守了 它可能选出最好的总统,这是民主政治的伟大之处,但也可能选出最坏的人,当一个不守规则、蔑视法治的总统出现时,民主制度就开始千疮百孔。它不是被境外势力打垮的,而是在热烈的掌声和吹捧中,而一点点瓦解。 贾探春都明白这个道理:“咱们这样的大族人家,若被人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这正是现代民主最危险的悖论:制度允许你出错,选出终结制度的人,并为其开道。 接下来还有三年多,到底会发生什么匪夷所思的事情,猫神无从预测 God bless America.🙏 愿上帝保佑这片伟大的土地,赐福美国和世界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