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 Wong 黄维克
1周前
“为什么这么多人认为川普很好?” (大西洋月刊长篇文章,中文由机器对话人翻译,英文原稿在推文下面) ——道德哲学家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的思想,帮助我们理解当代一些核心问题 作者:David Brooks 有一个问题,这些年一直困扰着我:为什么美国有一半的人看着唐纳德·川普,却不觉得他在道德上令人厌恶?他撒谎、欺骗、偷窃、背叛,行为残酷、腐败,而有七千多万美国人,至少在道德层面上,依然觉得他可以接受。甚至有人认为他是英雄、值得钦佩、很棒。到底是什么,把我们带到了这种道德麻木的状态? 我想讲一个故事,这是我能想到的对美国陷入这种令人沮丧处境的最好解释。这个故事深受伟大的道德哲学家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的思想影响。麦金太尔于今年5月去世,享年94岁。这个故事试图解释,西方文化是如何演变到今天这一步:数以百万计的人——不仅仅是共和党人或川普支持者——都无法再做出最基本的道德判断。 故事要从很久以前说起。想象一个古代城市——比如亚里士多德时代的雅典。在那个城市里,“你如何定义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根本没有意义。人生意义不是个人的选择。相反,人们从小就生活在家庭、部落、城邦、国家构成的密集网络中。他们从这些群体那里继承了各种责任、义务和职责,也继承了一种社会角色,比如士兵、农民、商人、母亲、教师。 每一个社会角色,都伴随着某些卓越标准,一套规范来衡量他们应当怎么做。做战士有卓越的方式,做母亲、做朋友也一样。在这种道德体系里,人们之所以努力达到这些标准,不仅仅是为了荣誉或金钱,而是因为他们渴望配得上这些标准。一个老师不会允许学生用贿赂换取更高的分数,因为那会背叛“身为教师”本身所内含的卓越品质。 在履行好我的角色的同时,我也在回馈塑造了我的城邦。通过追求我职业内在的卓越标准,我逐渐从一个平庸的人,走向成为那个更卓越的自己。我的人生意义,就存在于这段追求卓越与完善的终身旅程中。如果我能很好地走完这段旅程,我就拥有自我认同、自尊和人生目标。我知道自己生来是为了什么,而这带来极大的慰藉和成就感。 如果这一切听起来太抽象,那让我举一个现代的例子。2005年,前芝加哥小熊队棒球员赖恩·桑德伯格(Ryne Sandberg)在入选棒球名人堂的演讲中,描述了他对棒球这门技艺的热爱:“每次走上球场,我都心怀敬畏。这就是尊重。我从小被教导,永远、永远不要不尊重对手、队友、俱乐部、教练,更不能不尊重自己的球衣。你完成了一次精彩的守备,表现得像早就习惯了一样;击出关键安打,就看三垒教练的指示,准备跑垒。” 桑德伯格指着身边坐着的名人堂成员说:“坐在这里的这些人,并不是为了让我们以后上场就只想着全垒打,而忘记怎样把跑者推进到三垒。那是对他们、对你们、对我们从小一起打棒球的这项运动的不尊重。”他继续说:“我并不是因为看见隧道尽头的奖赏而去正确地打球。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那是你该做的事——以正确的方式、怀着尊重去打球。” 桑德伯格的演讲,正是这种古老道德规范的现代写照。它承袭了一种卓越传统,赋予人们评判身边人以及塑造自身生活意义的道德模板。 时间快进一千多年,来到中世纪。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改变了对“人类卓越”的定义,更强调怜悯和谦卑,但人们依然保留了一些古老观念。个体并不自己选择道德准则——宇宙自有其必然的道德秩序。人生目的也不是个人决定的,那同样深深嵌入于他们的群体利益之中:为社会尽一份力,传承生活方式,遵守神的律法。 然后,17世纪的宗教战争爆发了,血流成河。这种厌恶催生了启蒙运动,它对宗教失去了信心,而将理性推上神坛。启蒙思想家们说:我们不能再因为谁的道德是“对的”而互相残杀。让我们把道德私有化吧。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价值观,而我们学会彼此共存。 粗略地说,启蒙运动把“社群至上”替换成了“个体自主至上”。它建立了民主、法律、言论自由等中立的公共制度,让个体在广阔的公民秩序中,自己去寻找人生的方向。如果存在一种普遍道德,那也是建立在理性之上,而非宗教教条;且人们对这种公共秩序的忠诚,是自愿的。功利主义就是这样一种理性道德体系——做能带来快乐的事,避免造成他人痛苦。 我认为,启蒙运动是巨大的进步。它带来了包括美国政治体系在内的许多成就。我珍视我们今天拥有的自由,相信在这自由之中,我们依然可以坚持坚定的道德原则。如果你不信我,看看马丁·路德·金牧师就是例子。 有个老笑话说:你可以从一个人想“回到哪一年”来判断他是哪种保守派。对我而言,过去60年,随着极端个人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兴起,共享道德观逐渐瓦解。而麦金太尔则认为,道德崩溃从启蒙运动一开始就注定了。他认为,启蒙运动注定会失败,因为它产生的道德体系过于理性化、抽象,无法赋予人真实生活的意义。它摧毁了有机的道德生态,留下的只是孤立无援的个体。
Vic Wong 黄维克
1周前
今天美国的双标简直超出了常人的想象。 还记得希拉里·克林顿的“电邮门”吗?川普当时说她应该坐牢。那时候,共和党人的联邦调查局局长,不得不立案调查,但最后在大选前几天宣布不予起诉。 后来轮到川普第一次上台,他内阁里的人也都用私人电邮地址处理公文,包括他在白宫担任高参的女儿和女婿。 而川普离任时,还把几箱最高等级的机密文件搬回家里。 这次更不得了:国防部长竟然用社交媒体发布作战方案,群里还有他的老婆和兄弟。要不是有记者被误拉进群聊,公众根本不可能知道。 最终连一句正式的道歉都没有! 再说这个周末德州南部的洪水,已经造成超过50人死亡,其中15人是儿童,还有27个小女孩下落不明。 听不到骂共和党的德州州长的任何声音。还记得他们当年是怎么骂民主党的加州州长的吗? 川普在刚通过的法案里,已经砍掉了大量气象研究和预报的经费,还计划取消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MA)。 以后美国不知道还要因为自然灾害死多少人? 说实话,加州的山火很难预测,但德州的洪水是可以预测的。那一带前两天降雨量那么大,而且本来就是出了名的低洼地区。 我去年底在那里坐过火车,也做过汽车。那里风景的确如画,有一个旅游胜地,叫做圣安东尼奥(San Antonio)。河边的酒店和餐厅都非常漂亮,可能现在已经被淹了。 照片:当时在酒店大堂拍的照片
Vic Wong 黄维克
1周前
川普的选择性执法 这不仅违法,也违反道德。移民执法部门一直把目标对准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却对旁边同样拥有大量无证移民的德克萨斯州视而不见,弗罗里达州也同样有相当数量的无证移民。 加州是美国经济最发达的州,单独拿出来,在全球都能排到第四或第五。想搞垮加州经济,难道这就是川普的真实用意?过去三次总统大选,川普在加州都输得裤子都没了,票差超过20%。 如果华人移民不明白这个道理,可以看看中国的“反腐倡廉”。反来反去,最后被抓的往往是政敌,而跟自己站在同一条线的哥们儿,从来都没事。 那边并不是真的想解决腐败问题,这里同样不是真的想解决移民问题。 如果川普真心想解决移民问题,目前掌控了白宫、参议院和众议院的时候,理应通过立法途径彻底解决,而不是靠选择性执法。 我希望看到更多洛杉矶人站出来抗议。他们令我想到,当年的香港人、当年的北京人,是如何面对暴政的!面对任何时代、任何地方的暴政,都别被那些冠冕堂皇、光鲜亮丽的理由给迷惑。 当年希特勒的纳粹政府在迫害德国犹太人时,也打着“拯救德国经济”和“抓捕共产主义间谍”的旗号,最后才暴露出真正的意图—— 针对一个族裔,实行所谓的“最终解决方案” — 赶尽杀绝。 图片:最近抓捕活动的跟踪记录
Vic Wong 黄维克
2周前
当年怎么会想到移民加拿大? 八十年代初,爆发了一场战争,就是英国和阿根廷在福克兰群岛之战。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在赢得那场战争后不久,就去了北京。 按照当年的《南京条约》,英国本来可以继续管治香港和九龙半岛,而香港的新界则是租借,租期一百年,期满必须归还。 当年,撒切尔夫人满怀信心,带着“所有权”和“管治权”分割的方案去北京谈判。民间曾形容:中国做董事长,英国做总经理。 结果没想到,撒切尔夫人一下飞机就在北京摔了一跤。小道消息更说,她在菜市场买葡萄时又摔了一跤,那时人们都说这场谈判凶多吉少。 据她后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邓小平的原话是:“下午军队就可以过去。” 可是外交部新闻稿却改成了“以自己的方式收回香港”。 撒切尔夫人说,她没想到一个大国的领导人竟如此轻描淡写地谈论动用武力。后来才有了所谓的中英联合声明:“港人治港、五十年不变……” 那几年,移民手续办了很久,到埠的期限一拖再拖。一直到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真的要走了,要向身边的人说再见。 我还记得那天是八号台风。我把车开到海滩边,任由海水拍打车身。风大到人站都站不稳,我含着眼泪,望着香港的夜景—— 真喜欢这个地方!真不想离开!
Vic Wong 黄维克
4周前
“你怎么看川普?” 上星期,一个加拿大朋友跟我说,现在过美国边境,不光可能会被查手机,甚至还可能被问政治立场,比如标题这句话。 他是法国裔加拿大人,家里一半人在美国,经常两边跑。他的社交圈子里就有人真的遇到这种怪事。 根据以前的资料,美国边境检查电子设备的比例是 0.01%,而被问政治立场的案例从来没听说过。 但就在今年三月,一位法国科学家去美国参加国际会议,手机里被查出批评川普和马斯克的内容,结果被拒绝入境、原机遣返(见图)。 让我突然想起一件老事。大概是二十年前,我在古巴度假村。一位当地员工问我,要不要带孩子去看野生鳄鱼,全家才收10美金,我欣然答应。 那时候度假村的电视没有英文频道,整天放的都是卡斯特罗的讲话,一讲就是好几个小时,西班牙语听不懂,只记得他穿着军装,不断对着镜头挠痒,看来是得了皮肤病。 开车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我随口问这位临时导游:“你怎么看卡斯特罗?”他是退伍军人立刻站直身体,对着树林行了一个军礼,几乎是咆哮地喊道:“我永远站在卡斯特罗和人民的一边!” 多少年后我再去古巴,旅游巴士上的官方导游竟然对着麦克风开骂:“卡斯特罗是个疯子!”你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真是山水轮流转。只不过 —— 美国这个圈,今天还没转完。
Vic Wong 黄维克
1个月前
黑色、棕色和黄色 2020年那个夏天,“黑人的命也是命”(简称 BLM)席卷全美。当无数美国人与非裔群体站在一起,反对种族主义的时候,相当多的华人,却站到了对面。 五年后的今天,“没有君主”(No Kings)运动又在夏天爆发。成千上万美国人与拉丁裔肩并肩,抵抗川普的排外移民政策,而还是有不少华人,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其实,作为黄色人种的亚洲裔,在美国历史上所承受的痛苦和灾难,并不比黑色人种的非洲裔、棕色人种的拉丁裔少。 美国历史上唯一一部以种族为标准的移民禁令法案,就是那部持续了 61 年的《排华法案》。它至今影响深远。 历史上唯一一次大规模、无罪关押亚裔美国人,就是二战期间的日裔集中营。美国政府没有关押德国裔或意大利裔美国人,唯独针对日本血统。 多少华人为了“模范少数族裔”这个标签,沾沾自喜,自鸣得意。他们以为只要表现得足够“成功”,就能被接纳。 但现实是,无论在职场还是政界,亚裔的晋升机会都极其有限。 不论是企业高管,还是司法系统中的法官和检察官,亚裔的比例都远远低于白人和黑人,低于拉丁裔美国人。 如今,随着川普把“功夫病毒”“熊猫病毒”挂在嘴边,公然反对 DEI,美国的种族主义会从隐性变为显性,即使暂时“看不见”,也会更系统化,也更难对抗。 太多华人移民,无论已经生活了多少年,对美国历史依然一无所知。他们居然不知道,被针对的颜色,是会变的: 先是黑色, 然后是棕色, 下一站,就是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