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登录
#历史回顾
关注
Daniel Fang
2周前
台湾纪录影片《冲天》,带我们回顾80年前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空军。
#台湾纪录片
#抗日战争
#中国空军
#历史回顾
#冲天
分享
评论 0
0
Ignatius Lee
2周前
现在许多人对“结社”这个概念误解很深。一方面,他们误以为法律不允许,他们就不去结社;另一方面他们误以为拉个微信群或电报群就是结社。 你们不妨去回顾一下清末民初是怎么结社的。不需要政府承认,结社不是聊天、吹牛、酒桌豪气。 你已经忘了我们原来可以做更多事情,就像家禽忘了自己还可以飞。
#结社
#误解
#历史回顾
#法律
#社会行为
分享
评论 0
0
卫斯理
2周前
所以我和我老婆经常说 现在可能是最好的时代。 我们都比较认同。 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这几千年来,国人都活得挺悲惨的。 我小时候记事开始,我记得父母是农闲的时候,是需要去免费劳动力做一些水利工程的。还要下地干活,交公粮,其实农业税是在2006年取消掉的。 上学的时候呢,有很多同学是交不起学费的,很多人辍学,我是勉强能交得了学费吧,因为我家里就我一个一个孩子。很多很有天赋的同学 初中没读完就南下打工了。我算是比较幸运的吧 08年以后就明显感觉到经济变好了,只不过那时候还在读书,并没有参与这个社会的一个大的潮流。 真正发生改变的是一二年开始吧,明显感觉到经济好了很多,大家都赚到钱了。然后农村开始盖新房,有买汽车的也很多。现在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汽车了,然后整个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大截。年轻人大量地去城市里面工工作生活,有去县城的,有去省会的都非常多。 15年的时候,回老家,我发现我们县城开始有沃尔玛了。然后我很诧异,为什么我们那个小县城几十万人的小县城会有沃尔玛,然后去城里买东西就会堵车。商场里开始有小宝宝专用的卫生间,所以我就觉得还有暖气,我就觉得,这个又变化很多。 最近几年的变化就是,农村的啊保险啊医疗保险还有养老吧,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提升。然后相对来说还可以,但也没有那么相对城市来说肯定没有那么好,但已经是好了很多了。
中共统治下: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激化· 351 条信息
民生维艰:欠薪蔓延,底层挣扎· 541 条信息
#民生多艰:中国多地欠薪潮加剧· 552 条信息
#时代变迁
#历史回顾
#社会进步
#农业税取消
#义务教育
分享
评论 0
0
东方网-上观新闻
3周前
城事 | 1933年邬达克设计的喷水泉,这个特展回望百年...
#建筑设计
#历史回顾
#城市发展
分享
评论 0
0
环球网-中国日报网
3周前
【世界说】美学者揭批“中国冲击”论:数据证明美国制造业流失早在上世纪就已开始
近日,美国《理性》新闻网站(Reason)援引美国企业研究所学者研究称,美政客以“中国冲击”论掀起保护主义,表示中国的崛起摧毁美国制造业。
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对话僵持,影响加剧· 139 条信息
#美中关系
#制造业
#经济影响
#历史回顾
分享
评论 0
0
btcup
3周前
比特币现在的走势和2017年很像,意味着下半年会涨一波大的,至少会涨到20万以上,现货拿好了
比特币震荡,以太坊承压,Solana崛起?· 696 条信息
币圈:信心待复苏,机构入场寻机· 1369 条信息
#比特币
#走势分析
#历史回顾
分享
评论 0
0
程鹗 Eddie Cheng
3周前
借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被发现的100和30周年,重发旧文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周年纪念
#科学发现
#历史回顾
分享
评论 0
0
中国民主转型研究所(ICDT)
3周前
叶家均|专访长平:假如我可以回到“八九六四” 中国媒体人、六四参与者长平向DW诉说他最深刻的“六四”记忆,以及为什么“屈辱”伴随著他的一生?如果回到1989年6月4日那天,他会对当时的自己说什么?
六四事件35周年:对话、镇压与未竟的追问· 228 条信息
#八九六四
#长平专访
#中国媒体
#历史回顾
分享
评论 0
0
谷风
3周前
重溫總攻姐。 可惜今日的習主席已不敢提當年勇,甚至他領導的抗疫運動已經成為敏感詞。為什麼?
#习主席
#历史回顾
#敏感词
#抗疫运动
分享
评论 0
0
BBC News 中文
3周前
“他们其中有很多人是无辜死的,还有许许多多人是出于人纯粹的那种,本能的同情心和正义感。” 刘晓波是1989年北京天安门学运的重要参与者,是“广场四君子”之一,也是“六四”事件的重要见证者。2025年是“六四”事件36周年,BBC中文趁此回顾这段对谈。
六四事件35周年:对话、镇压与未竟的追问· 228 条信息
#天安门学运
#六四事件
#刘晓波
#广场四君子
#历史回顾
#同情心
#正义感
分享
评论 0
0
BBC News 中文
4周前
已故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是1989年北京天安门“六四”事件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2004年,BBC中文电话专访刘晓波,请他讲述对事件的记忆与总结。让我们来回顾这段对谈。
#诺贝尔和平奖
#刘晓波
#北京天安门事件
#六四事件
#纪念活动
#历史回顾
#BBC专访
#1989年
#电话采访
分享
评论 0
0
Liu yangyang
4周前
36年前此刻的天安门广场正处于血腥之中,转老师诗作以纪念(节选): 日月江山往而復,廣場廣闊突殺戮。 居然轔轔馳戰車,戰車淋淋滴血肉。 詔下風波定:作亂當伏誅。 直向瀛臺怒,匹夫補頭顱。 遺編自古皆有死,奈何以死懼之乎。 亦哀明堂失語客,時將冷眼待無辜。
六四事件35周年:对话、镇压与未竟的追问· 228 条信息
#天安门事件
#纪念活动
#历史回顾
分享
评论 0
0
李老师不是你老师
4周前
网友投稿:《为什么我们要记住六四》
#六四事件
#历史回顾
#政治事件
分享
评论 0
0
海外爆料
4周前
🔥 死者多死不瞑目,馬路都被碾成粉狀...... 💥 請看時任中共軍官、警察及市民回顧六四及反思‼️ 👇 詳情請看視頻:
六四事件35周年:对话、镇压与未竟的追问· 228 条信息
#六四事件
#历史回顾
#社会反思
分享
评论 0
0
ZhengXuguang郑旭光
1个月前
吾尔开希:时光飞逝,我们牺牲的伙伴永远年轻(在巴黎20区政府附近六四纪念碑前讲演)【20250601】 Wuer Kaixi: Time flies, but our sacrificed companions are forever young (Speech in front of the June 4th Memorial near the 20th District Government in Paris) [20250601]
#吾尔开希
#六四事件
#纪念活动
#纪念碑
#历史回顾
分享
评论 0
0
悉尼閑人
1个月前
六.四来临,36年过去了,中国人永远的痛!
#六四事件
#天安门事件
#历史回顾
#政治运动
#中国历史
分享
评论 0
0
海外爆料
1个月前
🔥58年苦不苦,听听过来人怎么说!
#1958年
#历史回顾
分享
评论 0
0
长乐未央
1个月前
万斯:我听到过很多批评,有人担心我们会面临人才流失。回顾五六十年代,美国的太空计划,第一个将人类送上月球表面的计划,都是由美国人发起的。二战期间,一些德国和犹太科学家也来到这里,但大多数都是美国人……
#人才流失
#太空计划
#历史回顾
#美国科技
#移民与科技
分享
评论 0
0
王丹
1个月前
“六四”36周年重磅活动预告: 值此“六四”36周年即将到来之际, 一批当年八九民运的参与者和专家学者, 将要举办一场公开对外直播的圆桌会谈, 针对当年那场运动进行回顾与反思, 并针对一些外界关注的争议性的话题, 进行面对面的坦诚交流和商榷; 同时也会回答听众的问题. 我们将本着“直面不同意见, 以理性和事实为基础, 进行深入的具有理论性的探讨和辩驳, 杜绝情绪性发言”的原则, 回应36年来针对八九民运和六四镇压的种种评论, 为历史留下一份真实的见证材料. 圆桌会谈主题: 八九民运成败谈---纪念“六四”36周年 参加者: 王丹(主持人, 原八九学生, 名列二十一名学生通缉令, “六四”纪念馆馆长) 王超华( 原八九学生, 名列二十一名学生通缉令, UCLA东亚系兼任助理教授教授) 郑旭光(原八九学生, 名列二十一名学生通缉令, 时事评论员) 项小吉 (原八九学生, 当年“对话代表团”团长, 律师) 林培瑞(Perry Link,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退休教授, 美国汉学家) 胡平(《北京之春》名誉主编, 八九民运研究者) 许成钢(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 八九民运见证者) 时间: 2025年5月30日: 美东时间上午11点 / 美西时间上午8点 / 北京或台湾时间30日晚上11点 链接: 欢迎大家收看和评论.
#六四
#周年
#八九民运
#圆桌会谈
#历史回顾
#反思
#直播
#争议话题
分享
评论 0
0
海外爆料
1个月前
🔥 文革:那个活人羡慕死猪的年代!
#文革
#文化大革命
#历史回顾
#社会变革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1个月前
自由時報:〔編譯管淑平〕 美國獨立研究機構「國家安全檔案館」(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三日公佈廿五份國防情報局(DIA)解密檔案,重現二十五年前的六月三日晚間到四日清晨,中共當局血腥鎮壓天安門學運的情況,內容顯示當晚中共當局血洗天安門廣場時,混亂、困惑與憤怒情緒也席捲中國各地。 殘暴鎮壓 意圖造成大量死傷 其中一份檔案引述一名消息人士從天安門周邊飯店房間內觀察廣場狀況,指稱鎮壓行動「殘暴」,打算造成大量死傷。解放軍廿七軍部隊「邊笑邊開槍掃射他們遇到的任何人群」,不管對象是否為示威群眾。 另一份檔案記錄一名美方消息來源與北京首都醫院一名四日夜班女醫師的對話。女醫師說,醫院主管發現,罹難者遺體交給公安局後便迅速被火化,就交代不要再交出遺體,並為罹難者拍照以便認屍。這名美方消息人士說「這場大屠殺中的真正英雄是三輪平板車夫」,他們冒著生命危險,自願載運死傷者到醫院。 被捕學生人數 超過監獄容量 其他情報資料則描述鎮壓後數月間北京的氣氛,「表面上北京看來非常平靜」,但中共領導當局仍十分警戒,很少離開住家,座車也換了車牌,擔心會被攻擊。最高階層內部對於是否繼續搜捕示威學生意見分歧,當時「抓到的學生已超過監獄能容納的數量」。 法新社記者雷史考特(Patrick Lescot)回憶三日午夜傳來第一批槍聲時,「他們開槍了」的驚喊聲,在示威群眾中傳開,起初還有人不相信地喊著「不會,他們不會開槍」,「他們是人民的軍隊。」四日凌晨二時,大批軍隊已湧進廣場,槍聲、火光四起,三輪車變成克難救護車,來回穿梭載著中彈傷者緊急送醫,對示威學生來說,他們的民主自由夢想在這一夜變成屠城夢魘。 图:1989年6月4日凌晨4时,持枪士兵自人民大会堂冲出,枪口指向人民英雄纪念碑下的学生。
六四事件35周年:对话、镇压与未竟的追问· 228 条信息
#天安门事件
#解密文件
#国家安全档案馆
#六四事件
#中共镇压
#历史回顾
分享
评论 0
0
澎湃新闻-快看
1个月前
复旦建校120周年︱百廿征程:从救国报国到强国的光华之路
#复旦大学
#建校120周年
#救国报国
#强国
#历史回顾
分享
评论 0
0
Suyutong
1个月前
《解放军报》前记者江林亲历六四屠城,2021年5月24日,,她在Clubhouse 「八九六四空间」的回顾。 江林老师说:她目睹了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 从拉萨归来的江林老师在广场上看到绝食的学生、招展的旗帜,和声援的民众,看到38军的几辆军车被学生围住,三辆军车就像三个孤岛一样,场面平和感人。士兵们有些尴尬 ,因为当时的场景像在告诉士兵:百姓不需要你。 江林说,她不希望看到拉萨戒严重演,江林想告诉好友张胜在拉萨和北京的所见所闻,也希望张胜告诉他的父亲——开国上将张爱萍,不要让部队干涉地方事务 张胜告诉江林,在5月21日,张爱萍上将联合其他六位将军 萧克、杨得志、李聚奎、叶飞、陈再道、宋时轮,联名上书中共中央军委,呼吁军队不能镇压民众。 实际上当时有八位将军,另一位是王平上将,他单独上书军委。 体制内尚有一丝良知的几位将军在这封简短的信中写道:人民军队是人民的军队,绝对不能向人民开枪。绝对不能让军队进城。 张胜把这封信送到中央军委办公厅,江林随手拿笔纪录下来 并思考如何把这封信传递出去,很遗憾,这封信最后因为一位将军没有同意,未被《人民日报》发表。(关键时刻,体制内人士终究还是捍卫了他们自己的利益基本盘) 多年以后,这封信流传于网上,也收在吴仁华老师的书中。 六四屠杀之后,江林在张爱萍家中,听他亲口讲述,除这封信外,他还有另外一封给国务院的三页纸的信,他希望中共领导到广场上与学生对话,要求中共领导人不要与学生对立,而是对话,他说:为什么要把他们当成敌人?看到学生在广场绝食,生病,我们为何置之不理? 没有人能够阻挡邓小平下令屠城,在江林的记忆中,这是一个「犹如母亲被强暴的夜晚」:六月三号的天安门,已经和两个星期前的天安门有所不同,广场上的人少了很多,但还是有人在散发传单,江林捡了一些传单,他想如果没什么大事发生的话,可能广场上的学生会回去复课,他从未想到当晚中共就会开枪杀人。他到张胜家中,想和他分享这些传单 当晚七八点钟时,张胜接到友人电话,这位友人已亲眼目睹军队进城开枪,张胜脸色凝重,说开枪了,江林说:我要去天安门,张胜说:很危险啊,但江林说我是记者,必须见证这个事。 张胜决定陪同他一起,他们骑着自行车,这一路已经完全不是江林下午经过时的路了。 北京市民尽管接到通告要他们躲在家中,否则后果自负,但听到枪声后,市民从家中涌到街上,他们清醒的知道,面对的是场寡不敌从的战争,但他们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他们要保护学生,他们觉得学生就是自己的孩子。 手无寸铁的市民围着满载士兵的卡车,用各种方法去游说士兵,一位小伙子把身份证递给士兵,说:我曾是对越战争的军人,学生们是和平请愿。你们不要去镇压他们。 枪声从西长安街向东面推进,依然人山人海,军队的第一道防线-——武警部队,向人群投射瓦斯弹,市民一下子向两侧分开,市民和武警部队一次次开始血肉拉锯,每当烟雾一点点散去时,市民重新集合起来,他们与武警一轮一轮的角力,以阻止他们进到广场, 那是父亲,母亲对孩子的爱。那是兄长姐姐对弟弟和妹妹的爱。 江林想接近部队,想看看开枪是真的吗?军人用的是什么子弹,她匍匐在地上,子弹从头顶飞过,燃烧的热浪灸烤着人们,枪弹声中,她听到人们大骂法西斯。军队就朝着声音射去,那些曾给军队送过食物,送水的市民受伤惨重。 江林说:这就是屠杀的场面,这些平民有武器吗?他们唯一能做的阻止军车进入的,就是点燃路边的一些东西,交通工具等,这些根本不具暴力性。 桥上的军车启动了, 一辆又一辆的军车启动了,江林预感军车已进入天安门,他们调转自行车,看到沿途很多被自行车和平板车紧急送医的伤员,她和友人们泪流如雨,感受到一连串的耻辱,当时她并没意识到,这标志她一生重大的转折开始了。 接近午夜时分,江林逐渐接近天安门广场,枪声最密集的就是天安门广场。她迎面看到外媒记者,告诉她不要往里进了,太危险了。 从午门向南望去,金水桥一片火光,这里曾经历经了七天之久的万人绝食,一个个奄奄一息的学生,一个个握着儿女的手的母亲,那些宁愿为孩子送冰棍的市民,为学生捐款,冀望中国有美好未来的市民,枪声一响,把他们的理想全部毁灭了,当他们把赤诚的心奉献出来时,子弹把这些击灭了。 早已埋伏在此的武警向江林逼近,有几个武警用电警棍殴打她。强大的电流和刺痛击向江林,江林在倒下时还听到其他被打者犹如死亡前绝望的声音,那天张胜也被打伤肋骨。 他们没有亮明自己的军人身份。她说,那天她不是军人,那天他是老百姓,是学生。 后来,江林被送到医院。医生缝合了她头部的伤口。她在医院看到无数的伤员,从里到处,血迹斑斑。不停的有人送进来,有人再分流到其他医院, 后来江林老师接受采访时说:那是母亲被人强暴的感觉。 江林老师在两次讲述中,强调透过拉萨镇压/六四屠杀,可以一窥党军体制、一党专制的本质, 江林老师说,不可质疑的是,学生运动是积极正面的,表现正面,巨大的民意。但他问当年的学生,你们当年想没想过,你们面对的对手是怎样的对手,和理非要取得成功,难度有多大? 江林老师认为,学生面对的对手非常强大,运动后期之后,学生正变成高层斗争,保守派和改革派斗争的人质。 江林说中共保守派是在用学生对付党内的改革派,清算和停止政治体制改革;共产党也用人质对付北京各界支持学生的团体和个人。而且中共当局 制造舆论,说学生是被外国势力利用,这是中共伪造的六四屠城的合法性籍口,中共把广场的学生列为人质后,就是要为屠城找到合理的话语。 江林老师还讲了三个外界不知道也想不到的事情 1,他的一位好友,曾告诉他,当时当局通知学生,在六月五日要与戒严部队联欢,她朋友的儿子当时是高中生,六月三日晚间遇难,根本没有想到当局会杀人的他们,还准备了崭新的白衬衣和一包糖,为联欢做准备。 2,16个集团军兵临城下,1989年6月3日,解放军的两大指挥机关总参谋部、总后勤部都被放假,江林认为,之所以放假,就是怕 16个集团军军变 ,这七位上将在战争年代都曾经是这些部队的直接首长。 3,总政机关的干部 从六月三日晚上,连续一周都没有回家。当天总政督战在戒严部队之后,当时总政的主任是杨白冰,他就是其中一个刽子手之一。 请大家也记清其他刽子手,比如杨尚昆; 一直到今天,中共还在以这样的方式杀人,镇压藏人、维吾尔人,香港人,军队只听党的话,不会听国家和人民的话。 江林老师的讲述让我想起韩国电影《华丽的假期》,这是一个以光州镇压为主题的电影,与我们有同样历史的韩国已向民主化转型,而六四屠杀历史还在中共强力封锁中。 近年,有很多人大发「见好就收论」,他们认为当时的学生们年轻、幼稚,不知「见好就收」,我想怒斥的是:好在哪里?是李鹏会见学生时的恐吓?还是它们出动的坦克和军队? 在我看来,他们有着那个年龄该有的锐气,哪怕中共有可能把他们当成人质。但换到学生的角度,他们这群中国最有知识的人要做的是自己的事情,是践行他们作为一个公民对国家,对国民的责任。 被谴责,被唾弃,被抗议,被问责的对象,永远也只能是刽子手和中共独裁体制。 所有那些青春定格在屠城之夜的名字,我们也必须记得。2010年艾晓明老师发布了吴国锋的46张照片,和写下他的故事《你的至爱与至痛,必须被看见》。他的头上有枪伤,他的腹部是巨大的刺刀伤口。这伤口也是我们的。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江林老师的故事,请搜索《纽约时报》对江林老师的访谈,也请多读读吴仁华老师的泣血之作《六四天安门血腥清场内幕》,《六四屠杀内幕解密》、《 六四中的戒严部队》等。
#六四事件
#江林
#解放军报
#Clubhouse
#八九六四
#历史回顾
分享
评论 0
0
吴仁华
1个月前
为了纪念六四36周年,华人民主书院将在台北举办两场公开讲座,欢迎各位光临。 第一场讲座 主题:当代台港中三地的抗争身影 讲者:吴仁华、施逸翔、赴汤 时间:2025年5月31日14:00至16:30 地点:二二八国家纪念馆(台北市中正区南海路54号) 第二场讲座 主题:六四倖存者的生命故事 讲者:吴仁华 时间:2025年6月3日18:00至20:00 地点:济南教会小礼拜堂(台北市中正区中山南路3号)
#六四纪念
#台湾讲座
#民主抗争
#人权
#历史回顾
分享
评论 0
0
今日澳洲App
1个月前
澳洲广播公司公布了一段1971年的采访,不少学童被问及对中国有何看法。1名女生表示,自己只知道中国人很多,很想去看看。另一名女生表示,共产主义带来战争,自己不想去共产中国。亦有人表示,媒体“没有给中国一个公平的机会,那是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 #澳洲新闻
#澳洲新闻
#1971年采访
#历史回顾
#中澳关系
#媒体观点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