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

专业能力到底是怎么来的? 我想所有人都会同意这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如果回头去看,这些练习无疑是枯燥,反人性,难以坚持的。但是起始很多练习,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在痛苦和愉悦当中无意间积累完成的。 所以如果你为了练习而练习,起始没有可操作性。比如写程序,保守点说,很多程序员已经累计写了十几万行的代码了。这个时候如果你告诉一个小白,你要写十几万代码,没有人知道写什么,也没有人能坚持下去。事实上,程序员写的十几万行代码,也是在学校,工作,业余时间等等不知不觉,主动或者被动写完的。 所以专业能力怎么来的? 说实话我感觉,真正的分野,在于你是在一个无菌舱里练习,还是在一个菜市场里肉搏。 这就是为什么你发现顶级的专业能力,往往是跨领域迁移的。 因为学习数学和学习音乐,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是在“学”,数学和音乐显然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对于牛逼的人来说,他们是在“习”,无非练习的东西不一样而已。 刘谦说直播间是最好的练习场,因为观众的反馈是瞬时的,弹幕一个「假」字就能让你心态崩溃。这跟挣钱的独立开发者一模一样。他的训练场,就是那些真实的用户群。 用户的骂声,用户的催更,用户用脚投票,这就是最粗粝、最直接的反馈。 成功不是你设计了一艘完美的船,而是你用几块木板拼了个木筏,然后直接跳进了滔天巨浪里,一边划水一边补船。那个在岸上对着图纸精雕细琢的人,永远学不会航海。 那些看起来上不了台面的草台班子,恰恰是通往专业之巅的唯一捷径。你所有关于体面和专业的想象,可能都是错的。
Y11
1周前
我们常看到各种精心绘制的蓝图,人们热衷于讨论未来的可能性,将其美化为“计划”。但计划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我认为,计划是导航图,而非精确的行车记录仪。 它需要勾勒出大致的方向和关键节点,明确阶段性目标和核心产出,但不必苛求每一步的细节策略。 比如要去一个城市,我们需要知道目的地、主要路线和大致的时间规划,但具体某天坐哪路公交、几点吃饭,这些可以在途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真正有效的行动,往往始于“行动”而非“空想”。 很多人沉迷于构建完美的计划框架,却迟迟不愿迈出第一步。 要知道,在你真正接触世界、与现实碰撞之前,所有的计划都只是纸上谈兵。就像学游泳,只在岸边反复研究动作要领、绘制动作分解图,不如直接下水感受水流,在呛水和挣扎中学会平衡与换气。 结果的诞生,往往是在实践中不断迭代优化的过程。我们常说“摸着石头过河”,正是这个道理。先有一个初步的设想,带着它去尝试,在与市场、用户、资源的互动中,不断接收反馈、修正方向,这才是让想法落地的关键。那些看似“完美”却从未执行的计划,就像未拆封的种子,永远无法生根发芽。 所以,与其在案头反复打磨计划的每一个字,不如先搭建一个最小可行的框架,带着它去碰撞、去体验、去调整。商业的本质是实践,而不是纸上谈兵。真正的高手,都是在行动中看清方向,在碰撞中找到答案,在迭代中接近目标。这或许就是那些优秀企业家的共同特质——他们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