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编程

#BestBlogs 一篇文,让你的 Cursor、CodeBuddy 们变更强! | 腾讯云开发者 文章分享了一套通用的、结构化的 AI 编程协作方法论,帮助开发者从“使用者”转变为能系统性引导 AI 的“架构师”,提升开发效率与质量。 摘要: 本文深入探讨了在 AI 编程时代,开发者如何从依赖单一工具转向建立高效协作模式。作者指出,AI 最被低估的能力是“读代码”,通过结构化的四要素 Prompt,能将理解陌生代码库的时间从数天缩短至数小时。 接着,文章提出了“勘探-规划-建造-验收”四阶段工作流,强调将经典软件工程原则应用于 AI 协作,避免“感觉式编程”。在效率层面,作者重新定义了“效率”为交付健壮解决方案的总时长,而非代码行数,指出高质量的前期设计能显著减少后期调试成本。 最后,文章基于任务的“重要性”和“紧急性”提出了四象限决策框架,指导开发者在不同场景下选择合适的 AI 协作模式,并强调工程师的核心竞争力将从“解决问题”转向“定义问题”和“设计解决方案”。 主要内容: 1. AI 作为代码导航员,能高效理解陌生代码库 -- 通过结构化的四要素 Prompt(角色、任务、背景、约束),AI 能快速分析代码并生成技术文档和流程图,大幅提升代码阅读和项目理解效率。 2. 采用“勘探-规划-建造-验收”四阶段工作流 -- 将软件工程的经典原则应用于 AI 协作,避免盲目“感觉式编程”,确保与 AI 的协作过程有序、可靠,从而提升代码质量和项目稳定性。 3. 重新定义效率,注重交付健壮解决方案的总时长 -- 真正的效率在于项目全生命周期,结构化 AI 协作通过高质量的前期规划和设计,有效减少后期调试和返工时间,实现整体效率提升。 4. 基于“重要性”和“紧急性”选择 AI 协作模式 -- 引入四象限决策框架(外科医生、总建筑师、项目甲方、探索家),指导开发者根据任务属性灵活调整与 AI 的协作深度和放权程度。 5. 工程师核心竞争力将转向“定义问题”和“设计方案” -- 面对 AI 的快速发展,掌握方法论和系统思维比特定工具更重要,工程师的价值在于更高层面的问题定义、架构设计和决策能力。 文章链接:
#BestBlogs 私域知识工程实战:如何让 AI 一次性写出高质量代码? | 阿里云开发者 文章提出通过构建私域知识工程体系,让 AI 深度理解业务和代码规范,从而解决 AI 编程的“80 分困境”,实现高质量代码的一次性生成。 摘要: 文章深入探讨了 AI 编程中普遍存在的“80 分困境”,即 AI 能完成大部分基础代码,但因缺乏项目特有的业务规则、代码规范等私域知识,导致生成的代码难以直接使用,开发者需投入大量时间进行“调教”。 作者将 AI 比作技术强但缺乏业务经验的新员工,并提出了一套“私域知识工程”的三板斧解决方案:首先,通过“代码解构与业务分析师 Prompt”对 AI 进行“入职培训”,建立包含架构、数据模型、业务规则和开发规范的私域知识库;其次,结合“开发专家 Prompt”和私域知识库进行智能编程,使 AI 能一次性生成符合项目规范的代码;最后,通过“文档自动维护专家 Prompt”实现私域知识的自动增量更新,形成自我进化的知识生态。文章通过对比改造前后数据,展示了私域知识工程在提升代码质量和开发效率方面的显著效果,并提供了可直接使用的 Prompt 模板。 主要内容: 1. AI 编程的“80 分困境”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而非模型智能不足 -- AI 因缺乏项目特有的业务背景、代码规范和架构知识,导致生成的代码虽基础功能完善,但难以完全符合实际项目要求,需耗费大量时间进行二次修改和“调教”。 2. 构建“私域知识工程”是解决 AI 编程信息不对称的关键策略 -- 通过为 AI 建立包含项目架构、业务规则、数据模型和开发规范的专属知识库,并实现其自动维护,让 AI 像“老员工”一样理解项目上下文,从而提升代码生成质量。 3. “私域知识工程”显著提升 AI 代码生成质量和开发效率 -- 实践证明,该方法能使 AI 一次性输出高质量、符合项目规范的代码,将开发者的角色从“调教大师”转变为“甩手掌柜”,并带来知识沉淀、新人培养等额外价值。 文章链接:
终于实现了我想要的生活:稳定主业+副业闭环,时间自由、关系自由。 几年前,我还在律所实习,看不到未来。 2019年,我考上了浙大法硕。本以为毕业后我会做一名高大上的律师,却没想到,毕业季6月底,我主动放弃了律所主任团队的到手offer。 不喜欢的工作、裸辞后的焦虑,那是一段难捱的日子,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有过这么晦暗的时光。 但我没有一直沉寂下去,后面我入职一家国企,开始探索副业,从985硕士到摆地摊、脱下孔乙己的长衫,再到加入生财有术,成为金牌组局官和传术师,我从各种小副业做起: 普法公众号爆过10w+; 小红书单篇涨粉1400+,8天涨粉6w+; 婚姻家事法律业务,引流100+人,转化率20%; 装修建材项目2周跑通,一单赚了8000+; 快速卖房项目3个月引流精准客户150+,成交4单,一单净利润10-20万...... 从法律到本地高客单,每个项目我都能跑通闭环,但我一直没有找到长期深耕的巨大红利+高天花板赛道。 副业跑通并不难,但选对赛道,才能把副业做成事业。 直到我看到AI赛道的巨大红利,开始跟着刘小排老师学习AI编程和AI海外产品,我才真正找到普通人也能切入的高天花板赛道: AI产品出海=全球60亿人的市场+边际成本0+可规模化+被动收入; 这是普通人少有的翻身机会。 AI编程,就是新世界的敲门砖。 现在我逐步停下了其他项目,开始all in AI,不管是AI编程,还是出海网站,我相信我能在AI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路。 我没有完美的战绩,但我在进行一场人生实验:纯文科生,无编程基础,能不能自学AI编程,做出海外AI产品,实现经济自由。 如果你也想从稳定走向自由,关注我,我会边学边分享,让你少踩坑、快人一步。
宝玉
2周前
问:宝玉老师您好,现在一方面不断有AI公司发布性能更佳的vibe coding,另一方面又在不断说AI编程带来很多debug和维护的困难,现在有点无所适从了,到底该不该花时间在vibe coding上呢?或者说程序员改怎么面对目前AI在编程方面的应用呢?谢谢。 答: AI编程带来很多debug和维护的困难是事实,AI 辅助编程(不是vibe coding)能提升效率也是事实,但整体上来说,科学使用 AI 辅助编程一定是可以提升效率的。 为什么说不是 Vibe Coding 呢,Vibe Coding 更像是让 AI 主导,没有自己在程序、架构上的思考,那么自然难维护很多bug;如果是你自己主导,自己设计、拆分,AI 写完有 Review,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问题,你也可以更多成长。 --- 另外有点无所适从,是因为没想清楚两个问题: 1. 你自己当前的价值在哪里,AI 怎么帮你更好的体现价值? 2. 你未来的目标是什么样的 作为程序员来说,当前最直接的价值是你用自己的编程能力帮助公司开发软件,当然在这个基础上你的质量越高速度越快,价值越大。 换句话来说,公司其实不关心你是自己写出来的还是 AI 帮你写出来的,只要你的质量没问题,能快点交付就好。 所以工作中的任务,只要是在公司允许的范围,应该多用 AI 辅助编程提升效率,而且 AI 辅助编程也一定能提升效率,或多或少,如果不能就要看看是不是用法不对。 但人不是只追求给公司当牛马,还希望能自己提升,将来不会被那些 AI 用的好的年轻人替代,这时候,最好工作之余,还是提升自己,提升自己的编程能力、软件工程能力、管理能力、赚钱的能力等等 在公司不一定能很好的满足这些方面成长的需求,可以业余时间(如果能挤挤的话)做一点 side project,或者学习一些新的知识,给自己做一点事情,这过程中让 AI 辅助你,你不需要额外请老师也可以达到不错的效果。
sitin
2周前
在我的AI出海编程群里,我发现有些同学反馈说,对一些内容还不太理解。我就给群里的小伙伴分享了几句,这里也给大家分享一个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建议: 一定要养成随时向 ChatGPT 提问的习惯——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先去问它。 每天保持提 20~50 个问题,持续交流,坚持十天半个月,很多概念和操作你就能摸清楚了。目前真正需要掌握的关键词总共也就 200 个左右,高频提问能帮你快速掌握。 一些基础类、流程化或特别细节的问题,除了问 AI,也非常欢迎发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 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那网上总有不少实战经验丰富的高手,很多疑问其实一句话就能点透。 有了 AI 加持之后,AI 编程和出海项目的门槛已经大幅降低。 在我看来,目前非技术人员一样的可以玩, 我们可以大致把一个产品开发流程拆解成: ·40% 需求挖掘 ·20% 研发 ·40% 营销推广 也就是说,只有 20% 左右涉及技术实现,剩下 80% 都是非技术环节——比如挖掘一个需求有没有市场、怎么做推广、如何分析竞争对手的流量(比如用 SimilarWeb/Semrush)、怎样做社交媒体冷启动等等。 大多数人真正的卡点,其实是在“需求挖掘”和“营销推广”上。 如果你还不知道怎么有效向 AI 提问,或者在技术细节上不太有信心,可以先观望一下别人的讨论,或者直接提问。 另外在起步阶段,很多同学对技术流程不熟,这时候可以借助像 v0 这类工具(比如购买 VIP 会员)。 很多标准网站甚至稍微复杂一点的站点,通过跟 v0 沟通就能搭建得八九不离十,最后再稍微微调就行——尤其早期对技术不太熟悉时,这类工具能帮你更轻松地度过启动期。 当然长期来说,如果你想真正打磨一个好网站、好产品,仍然需要持续深入每个环节、理解更多细节。 但一开始,不妨借助好用的工具降低门槛,先做起来,再在过程中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