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人

Y11
1周前
观察过不少创始人,他们大致可归为三类:产品导向、技术导向与销售导向。 这三类人如同不同的登山者,虽目标都是山顶,却选择了不同的路径。 产品型创始人更像生活中的问题发现者。 他们常说:“最近总遇到一个麻烦,不知道别人有没有类似感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他们便会把这事放一放;若是多数人都有同样困扰,就会立刻进入研究状态:先看看市面上有没有现成的解决办法,要是没有,就琢磨着自己能不能做一个;要是有,就会想“能不能做得更好、更划算?”带着这样的思考,技术实现才会有明确方向。他们的逻辑起点,永远是“用户真正需要什么”。 技术型创始人则像手握工具箱的工程师。 他们往往先有了一项技术突破,再去寻找哪些问题能用上它。 比如,如果他们开发了高效的算法,就会思考“这个算法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哪些问题的价值最大?”他们的思路是从技术可能性出发,再匹配社会需求,就像先有了一把钥匙,再找对应的锁。 销售型创始人更像精明的产品组合师。 他们对市场需求和商业逻辑有敏锐的嗅觉,看到一项技术或产品时,会快速盘算:“如果把它和另一项技术组合,会不会更符合大众口味?价格定在多少能卖得更多?”他们关注的是产品的市场变现能力,擅长在技术价值与用户付费意愿之间找到平衡点。 这三类创始人虽然路径不同,但核心都离不开“解决真问题、创造真价值”。 产品型创始人从用户痛点出发找方向,技术型从技术实力出发找应用,销售型从市场需求出发找变现。不同的思维方式背后,是对商业本质的不同理解,但最终都要落脚到为用户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
Y11
1个月前
作为企业创始人,有几类“伙伴”最好避而远之,他们往往难以带来实际价值: 第一种是“顾问型”索取者。 这类人常以“提供建议”为筹码,要求换取公司股权。他们或许能讲出不少道理,但缺乏落地能力,股权本应是对实际贡献的认可,而非空泛建议的报酬。 真正的顾问应是“用结果说话”,而非先谈回报。 第二种是“承诺型”服务机构。 有些公司打着“增长专家”的旗号,开口就要20万服务费,却拿不出任何实际业绩。 商业增长从来不是“买”来的,而是团队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的。 与其花大价钱请“承诺增长”的机构,不如把资源投入到产品打磨和市场验证上。 第三种是“影子型”高管。 比如只在合同上签字的“兼职CFO/CPO/CMO”,他们可能有光鲜的履历,但缺乏深入一线的执行力。 企业需要的是能解决问题的“实干家”,偶尔的远程指导代替不了日常的决策与落地。 与其依赖“空中楼阁式”的顾问,不如用有限的资源培养真正能打仗的核心团队。 第四种是“订阅型”公关公司。 一些PR机构常年收取高额费用,却只做些发通稿、刷存在感的表面功夫。 好的品牌建设是“润物细无声”的,是靠产品口碑和用户信任积累的,而非单纯靠公关预算堆砌。与其为“无效曝光”买单,不如把精力放在创造用户真正需要的价值上。 商业世界里,“做”永远比“说”重要。 真正的伙伴,要么能带来独特资源,要么能解决具体问题,要么能陪你熬过难关。 对创始人而言,时间和资源都是宝贵的,与其在“画饼者”身上消耗,不如专注在能让公司持续生长的核心能力上。毕竟,能穿越周期的,从来不是华丽的包装,而是扎实的根基。
Y11
1个月前
在投资初创公司时,判断创始人是真有使命感还是只为赚钱,就像在人群中找那个真正明白自己为何出发的人。 马云曾说“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张一鸣强调“延迟满足感”,这些话背后,是对“使命感是否驱动行动”的深刻诠释。 以下几个维度,或许能帮投资者看清真相。 看价值观是否融入血液 真正有使命感的创始人,会把价值观刻在公司的基因里。比如,他们会在产品设计时优先考虑用户真实需求,而非单纯追求流量; 在团队管理中,会把员工成长和幸福感放在业务增长之前。 相反,若创始人总把“赚钱”挂在嘴边,讨论的永远是“估值多少”“什么时候上市”,对用户痛点避而不谈,更可能是短期逐利心态。 可以观察他们的决策:当面临“快速变现”和“长期投入技术研发”的选择时,是选眼前的利益,还是为未来的价值扛住压力? 看创业起点是否关乎“解决问题” 马云创立阿里巴巴,源于他在翻译中发现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痛点;张一鸣做字节跳动,初衷是让信息“更高效地连接人与需求”。真正的使命感,往往从解决一个具体的社会问题开始。如果创始人说“我想做个APP”,却答不上“它能解决什么用户没被满足的需求”,或只是跟风热门赛道(比如“元宇宙”“AI”),而非基于自身思考和经验,那动机就值得警惕。可以问:“如果公司不盈利,你还会坚持做下去吗?”真正的使命感,会让他回答“因为这件事本身有意义”,而非“因为能赚钱”。 看长期主义是否经得起考验 使命感不是喊口号,而是在时间里熬出来的。张一鸣曾因“不追求短期流量”被质疑“错失红利”,但他坚持“用技术提升信息分发效率”,才有了抖音的全球成功。反之,若创始人过度追求短期数据(如日活、GMV),甚至通过“刷单”“虚假宣传”等手段,本质上是在透支用户信任。可以观察公司的发展路径:是在持续打磨产品细节,还是沉迷于资本运作?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如环保、助农),还是只关注KPI达成?真正的使命感,会让企业在顺境时保持清醒,在逆境时坚守方向。 看团队和伙伴如何评价 创始人的使命感,会像磁场一样吸引同频的人。如果员工提起创始人时,说的是“跟着他能做有价值的事”,而非“跟着他能涨工资”;合作伙伴愿意长期合作,是因为认可公司的理念而非单纯的利益交换,那这家公司的根基就更稳。马云曾说“员工是最大的财富”,字节跳动的“Context not Control”(情境管理而非控制)文化,都是创始人价值观的延伸。反之,若团队人心涣散,或合作伙伴抱怨“合作不透明”“只看重短期利益”,背后往往是创始人的动机出了偏差。 最后看“延迟满足感”的能力 马云创业初期经历过无数次失败,被拒绝过37次才找到投资;张一鸣在字节跳动早期,曾拒绝过数亿的收购邀约。真正的使命感,意味着能忍受短期的不确定性,愿意为长期目标延迟满足。如果创始人总在问“什么时候能上市”“能不能快速套现”,甚至在公司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想“怎么把股份卖个好价钱”,那他更可能是“机会主义者”。 结语 使命感不是“高大上”的概念,而是创始人在每个选择中“如何取舍”的答案。就像马云在阿里巴巴早期说“我们要做102年的企业”,张一鸣强调“长期主义”,真正的创业者会把“让世界变得更好一点”作为行动的灯塔,而非仅仅把创业当作改变命运的工具。投资者若能找到这样的创始人,不仅是对商业价值的投资,更是对一种“相信”的认可——相信有人在为某个值得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Y11
1个月前
作为企业创始人,日常总会收到各类商业信息,不同发展阶段接触到的内容往往大不相同。 初创期(Seed阶段),最常见的是 productivity tools(效率工具)和外包工程师的推销。 这不难理解,刚起步时团队人手紧张,大家都在想方设法提升效率,各种办公软件和技术外包服务自然成了关注焦点。 进入成长期A轮后,招聘和日常补给开始占据主要位置。招聘公司会频繁联系,希望推荐合适的人才; 办公室零食供应商也开始积极拓展业务,毕竟这是维系团队日常运转的小确幸。 到了B轮,企业规模扩大,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和专业化。 Exec recruiters(高管猎头)会带着更高级别的岗位需求上门,而定制化的swag(企业礼品)销售也开始瞄准这个阶段的企业,希望通过有设计感的礼物提升员工士气。 发展到C轮,企业进入高速扩张期,基础设施的完善变得尤为重要。几乎所有提供云服务、IT基础设施的公司都会将目光投向这个阶段的企业,从服务器到系统集成,各种解决方案层出不穷。 最后到了D轮,企业已经具备相当规模,开始向更广阔的市场迈进。这时候,除了继续寻找顶尖人才外,一些体育赛事的赞助机会也会找上门来,希望借助企业的品牌影响力提升曝光度。当然,董事会层面的招聘需求也会适时出现,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这些信息就像企业成长路上的路标,反映着不同阶段的核心需求。作为创始人,在纷繁的信息中找到真正对企业有价值的部分,才能让发展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Y11
1个月前
投资初创企业: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和顶尖投资者聊过为什么投资初创公司,我发现他们的动机其实很纯粹:不是为了短期收益,而是被初创企业那种“野蛮生长”的活力所吸引。 年轻人带着对世界的好奇和改变现状的冲动,像一群勇敢的探险家,敢去尝试那些成熟企业不敢碰的新领域。这种创新精神,本身就充满了魅力。 但投资初创公司的门道可不少。我见过不少人犯的第一个错,就是盲目跟风。 看到别人投了什么,自己也跟着投,结果往往是“羊群效应”——一些公司明明没什么核心价值,却因为被炒得火热而拿到融资。 真正聪明的投资者,会坚持自己的判断,不被群体情绪裹挟。 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对“失败率”的执念。很多人会问:“你投资的失败率是多少?” 但这是个伪命题。幂律告诉我们,你的某个最优投资,可能会比其他所有投资加起来的回报还要多。 就像买彩票,虽然大多数彩票会输,但只要中一次大奖,就能改变整个结果。 所以,与其纠结失败了多少,不如专注于找到那些可能“赢一次就够了”的机会。 那么,如何找到这样的机会? 秘诀往往藏在那些不为人知的创始人身上。 真正伟大的公司,最初往往不起眼,是那些有使命感而非仅仅追求财富的创始人,在默默推动着行业变革。 他们可能没有光鲜的履历,却有着改变世界的野心。 要找到这样的人,最好的办法是从其他创始人那里打听——创业圈的口碑很重要,一个好的创始人,会被另一个好的创始人所认可。 在和创始人打交道时,有几点特别关键:一是快速决策,不要拖泥带水;二是真诚沟通,用清晰的逻辑说服对方,也倾听对方的需求;三是重视声誉,一旦你在某个创始人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可能就永远失去了合作的机会。 毕竟,在这个圈子里,大家信奉“一传十,十传百”,你的名声会比任何合同都重要。 有人会问,该投资什么样的公司? 我的答案是:那些可能成为“下一个巨头”的企业。 这听起来像一句空话,但背后有个逻辑:如果一个想法足够好,它的潜力是无限的。 当然,这需要你有足够的洞察力,能从一堆“PPT项目”中,分辨出哪些是真正能改变世界的创新。 不过,投资初创公司最重要的,还是和创始人“同频”。 你要相信他们的愿景,也要欣赏他们的执行力。 那些能在失败中快速迭代、在压力下保持韧性的创始人,才是值得押注的对象。 毕竟,创业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能坚持到最后的,往往是那些真正热爱这件事的人。 最后,我想说,投资初创公司就像交朋友,靠的是信任和眼光。你不需要懂所有技术,也不需要预测所有趋势,只要能识别出那些有潜力的人和事,然后用耐心和真诚去陪伴他们成长,就有可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毕竟,最好的投资,往往藏在那些不被看好的“小概率事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