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设定

Y11
1个月前
职场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明明加班到深夜,却总觉得一天没做多少事; 年初列的计划清单,到年底只剩零星完成的条目。 时间管理不是简单的任务堆砌,而是对目标、精力和节奏的系统性掌控。 作为职场人,我们需要先跳出常见的认知误区,再掌握实用的行动方法。 一、警惕五个时间"黑洞" 目标模糊症 很多人习惯在年初定目标,却很少拆解为季度、月度甚至每日的具体行动。比如计划"本月完成3个职位推荐",若不细化到"每周联系20个目标候选人",很容易在月底发现只完成60%。合理的目标管理应该像阶梯,每一步都清晰可攀。 优先级混乱 猎头每天面对上百件事:改简历、约面试、跟进客户、处理突发咨询。但真正影响业绩的往往是"重要且紧急"的事——比如客户催的关键候选人报告、即将到来的面试安排。可以用四象限法把任务分类,优先攻克"重要不紧急"的事,避免被琐事牵着走。 被动等待病 等待客户反馈、等候选人回复是职场常态,但过度等待会拖慢节奏。与其盯着屏幕等消息,不如主动推进:每天固定时间跟进case,用邮件或即时沟通明确下一步动作。就像农业生产,主动耕耘才有收获,被动等待只会错过农时。 "超人综合征" 总觉得"别人找我是信任"而接下所有请求,结果自己成了团队的"万能助理",反而耽误了核心工作。学会礼貌拒绝低价值事务,比如频繁的信息咨询、非核心问题的解答,把精力留给真正重要的事。 拖延deadline 把事情堆到最后一刻完成,看似省了准备时间,实则质量打折、压力剧增。建议给每项任务设"双重deadline":实际交付时间提前1小时作为自己的"安全区",这样既能避免仓促,又能留出缓冲应对突发状况。 二、五个实用管理工具 四象限矩阵 把任务按"紧急""重要"画成四格,贴在办公桌前。比如"客户面试协调"是紧急重要的事,"整理候选人资料"是重要不紧急的事,"同事临时咨询"是紧急不重要的事,"网上浏览行业资讯"是不紧急不重要的事。每天优先处理前两格,少做后两格。 时间块工作法 像规划日程表一样,把一天划分为若干时段:9:00-10:30专注寻访候选人,10:45-12:00处理客户沟通,14:00-15:30跟进面试安排,15:45-17:00做报告整理。每个时段只做一类事,期间拒绝一切干扰,效率会显著提升。 工具辅助法 用协同软件(如飞书、钉钉)做任务管理,把每日计划录入待办清单,设置完成提醒;用日历工具(如Outlook)标注重要节点,比如"周三下午3点客户视频面试";简历库、客户信息等资料按分类归档,避免临时找资料浪费时间。 每日复盘三步法 每晚花5分钟问自己三个问题:今天最重要的三件事完成了吗?哪些事浪费了时间?明天的计划是否需要调整?复盘不是记流水账,而是找出规律——比如发现"下午3点后效率下降",就可以安排简单的整理工作,或适当休息。 物理环境整理 杂乱的桌面会分散注意力,增加找东西的时间。可以按"常用""待处理""已归档"三个区域整理文件,电脑桌面只保留必要图标。研究显示,整洁的环境能降低30%的焦虑感,让大脑更专注。时间管理的本质,是通过合理规划,让每一分钟都产生价值。目标清晰、优先级明确、主动推进、定期复盘,再加上适合自己的工具和环境,就能从"被时间追赶"变成"掌控时间节奏"。记住:高效能不是做更多事,而是做对的事。
Y11
1个月前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面临目标设定的选择:是紧盯结果(KPI),还是聚焦过程(OKR)? KPI的“结果导向”有时像一把双刃剑。 当我们为自己定下KPI时,很容易因为对结果的过度期待而变得焦虑,甚至患得患失。 毕竟,努力之后如果结果不如预期,KPI就仿佛成了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让人倍感压力。 而OKR的“过程导向”则给了我们另一种思路。 它更像是在指引我们,把大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可执行的“小任务”,完成一个就向下一步推进。 这种方式更注重执行力,鼓励我们先行动起来,在实践中不断调整。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开始做一件事时,很难完全预见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也不清楚哪里需要改进。 就像我们写代码,最初可能只是为了解决一个具体的小问题,随手写出一段代码。但随着项目推进,你会发现重复的代码越来越多,于是开始思考能否抽象成一个通用组件;当系统并发量提高后,性能瓶颈出现,又会琢磨如何引入队列来优化;随着数据量增长,数据一致性和冗余问题浮现,可能需要通过定时任务来梳理……这些改变往往不是一开始就能规划好的,而是在一次次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迭代优化的结果。 真正有价值的突破,很少是完美规划出来的,更多是在行动中不断调整、持续优化的“自适应微创新”。我们也常常发现,最初的规划与最终的实现会有偏差,这恰恰是因为现实中总会有新的情况出现,需要我们根据实际反馈做出调整。 所以,与其纠结于KPI的数字,不如像OKR倡导的那样,脚踏实地完成每一个小任务,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发现问题、持续改进。毕竟,任何伟大的成就,都始于每一次微小的行动和迭代。
iOSRE
2个月前
因为后疫情时代+久坐不动,经常感冒,担心那一天自己突然就挂了,从今年4月份就开始坚持晨跑。 第一次创业历经四年以失败退场,在反思失败的过程中,突然发现创业的过程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与坚持跑步走很多相通的地方,现将这些以及的一些反思分享给大家。 1、 一定得有清晰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必须是渐进式、阶段式的。否则很难长久坚持下去,最终就以失败告终。比如我如果确定只跑 3 公里,那么最终的跑步距离肯定也只能跑到 3 公里多一点,但目标订到 5 公里、10 公里其实也能坚持跑下来。 2、前面的热身准备动作必不可少,对于跑步来说如果说你一上来就盲目的去冲刺,那么可能你跑个一两公里的话,身体就会扛不住,然后又会中断跑步的过程。创业其实也是这个道理,你前期一定要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如果说盲目的一股脑的去创业,那么最终的结果可能也是以失败惨淡收场。 3、阶段性的节奏控制很重要,对于跑步来说的话,保持一定频率的不平和呼吸节奏是能够保持一个好的跑步成绩的关键,创业实际上也是这样子的,如果说你在整个创业的过程当中做事没有节奏感,肯定会出现很多很多不可控的一些问题出现,这个我是非常深有体会。 4、松弛有度也很关键。对于跑步来说,如果说你每天不落地坚持跑个3、5 公里,表面上来看是很好的一种习惯,但实际上可能会造成身体上的一些不适和伤害,正确的做法的话,还是需要每周有适当的休息时间,让自己的身体能够恢复到最好的状态。对于创业来说,实际上也是这样子的,基于我本身的创业过程来说,4年的时间基本上都是997 的这么一种工作状态。以至于在最近的一年的过程当中,身体状况、精神状况实际上都是出了很严重的问题。那么现在决心结束这段创业历程,可能也是跟这种工作的时间有很大的关系。先前始终认为这是一种创业精神,一种努力的表现,但实际的结果却不是这样子的。 5、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自己的极限状况在哪里?有一个跑步的朋友有一次早上跑步,给自己定了一个一小时完成15km的跑步的目标。但是实际上他平时大概一个小时最多只能跑到8km。实际上在最后在在快结束的跑步阶段的话,我们已经发现他有些不正常了,因为明显的出现了面红耳赤的情况。心率的话,估计就已经超过了190。我们当时劝他要停下来,他还要坚持跑下去,最终突然的造成了心脏暂停。还好当时有个朋友懂得急救法,不然可能朋友就没了。对于创业来说,实际上也是要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创业嘛,毕竟是九死一生的事情。如果说入到了一些困难,一定要知道自己能够承受的最大的后果在哪里。不能一股脑的把自己的所有的全部家底义无反顾的,或者说是盲目的砸进去,要学会及时止损。这次机会没了,吸取经验教训,下次再来。
我是小资金做起来的。 绝大多数和我一样的小资金做不大的问题核心不是不会做交易,不是不会去看行情下单操作,而是是克服不了内心的恐惧。 只要开单涉及到自己的钱,尤其是影响自己基础生活的钱,一旦浮亏就难受的要死不活,一浮盈就想着立马赚着跑。这已经是完全不是跟着行情交易了而是被自己的本金牵着鼻子走了。 我20万就有个坎,我说的是人民币。我一开始定的目标就是想着能凭着交易搞一辆车,要么model3 要么小鹏P7,那时候我驾照都没考上,就想着挣辆好看的车。 然后做到了20w+我就上不去了,人是很贱的,我一边想着这钱够我要攒五年的了,已经很好了,搞一辆车就收手吧。一边我又想着只要翻一倍我不就既有车又有20w本金吗。 然后总是死在这个坎上。20多万到40万的路上,死了无数次。 亏一点儿我就慌,把这些钱当成了我自己的实际本金。 然后越亏越多亏完想翻本,又举债交易,就他妈的是个纯粹赌徒罢了。 后面的交易生涯一直背着负债,就算做到五六十万,债务都没清完过,直到去年做到100w的路上,慢慢还完所有网贷信用卡白条啥的。然后负债清完紧接着所有心理负担全部抛去了200-300-500-800-600-500-900-1000-1500w,中途就算有回撤,也不到一周就收益新高了。心态变了,只用关注行情本身了,打开了自己交易上限。 我觉得交易能力的天花板完全不在于交易技巧。现在基本天成自然了。感觉交易就只是在交易心态,交易性格,交易逻辑。 我基本从来没开单开在什么绝对顶底过,但是长期我就是能赚钱。 每个人都有坎,大多数人就是在某个资金量停滞住了再也上不去了。 我小资金做上来,小市值山寨 主流 热点山寨meme我全做。 现在你们看我还做吗? 最多也就doge那单仓位大上了1000wu。 现在大仓位都围着大饼以太在做了。 到了什么资金量就要做什么事,拿现在的资金日内撸短快进快出已经不适合我了,就要转变思路变成1H-4H-12H级别的波段。很多人资金量上来了还在继续玩儿小市值玩儿山寨,肯定是要吃教训的。小资金做大了也要调整自己的操作周期了。 就这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