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使用

宝玉
1个月前
转:打造你的第一个 AI 智能体:一条清晰的实战路径! 我发现,许多人满怀激情地想要构建自己的 AI 智能体 (AI Agent),结果却常常半途而废。原因无他,要么是各种概念听起来太抽象,要么就是网上的文章吹得太玄乎。如果你是真心想动手做出第一个 AI 智能体,下面这条路,你真的可以一步步照着走。这可不是又一篇空洞的理论文章,而是我本人多次亲身实践、屡试不爽的真经。 1. 挑一个极小且极明确的问题 先别想着搞什么“通用智能体”了,那太遥远了。你得先给你的智能体定一个非常具体的工作。比如: - 从医院网站上预约一次医生门诊。 - 监控招聘网站,把符合你要求的职位发给你。 - 总结你收件箱里未读邮件的要点。 问题越小、越清晰,设计和调试起来就越容易。 2. 选一个基础的大语言模型 刚起步时,千万别浪费时间自己训练模型。直接用现成的、足够好的就行了。比如 GPT、Claude、Gemini,或者如果你想自己部署,也可以选择 LLaMA、Mistral 这类开源模型。只要确保你选的模型具备推理和结构化输出的能力就行,因为这是 AI 智能体运行的根本。 3. 决定智能体与外部世界的交互方式 这是最核心的一步,但很多人都跳过了。AI 智能体可不只是个聊天机器人,它需要**工具**才能干活。你必须想清楚它能使用哪些 API 或执行哪些动作。一些常见的工具包括: - 网页抓取或浏览 (可以用 Playwright、Puppeteer 这类库,或者网站本身提供的 API) - 邮件 API (Gmail API, Outlook API) - 日历 API (Google Calendar API, Outlook Calendar API) - 文件操作 (读写本地文件、解析 PDF 等) 4. 搭建骨架工作流 先别急着上手那些复杂的框架。从最基础的流程开始连接: - 接收用户的**输入**(也就是任务或目标)。 - 将任务和指令(系统提示词,system prompt)一起传给大语言模型。 - 让模型**判断**下一步该做什么。 - 如果需要使用工具(比如调用 API、抓取网页),就去**执行**它。 - 把执行的结果再**反馈**给模型,让它决定再下一步的行动。 - 不断重复,直到任务完成,或者用户得到最终的输出。 这个 **模型 → 工具 → 结果 → 模型** 的循环,就是每个 AI 智能体的心跳。 5. 谨慎地添加记忆功能 大多数新手都以为智能体一上来就需要一套庞大的记忆系统。其实不然。先从最简单的**短期记忆**开始,也就是记住最近几次的对话上下文。如果你的智能体需要跨越多次运行来记住事情,用个数据库或简单的 JSON 文件就够了。只有当你真的需要时,再去考虑向量数据库 (vector databases) 或其他花哨的检索技术。 6. 给它一个能用的界面 一开始用命令行界面 (CLI) 就行。等它能跑通了,再给它套上一个简单的外壳: - 一个网页仪表盘 (用 Flask, FastAPI, 或 Next.js 来做) - 一个 Slack 或 Discord 机器人 - 甚至就是一个在你电脑上运行的脚本 关键是让它跳出你的终端,这样你才能观察到它在真实工作流中的表现。 7. 小步快跑,不断迭代 别指望它第一次就能完美运行。让它去处理真实的任务,看看它在哪儿会“翻车”,修复它,然后再试。我做过的每一个能稳定运行的智能体,都经历了数十轮这样的循环。 8. 控制好范围 你很容易会忍不住想给它增加越来越多的工具和功能。**请克制住这种冲动**。一个能帮你漂亮地完成预约挂号或管理邮件的单一功能智能体,远比一个什么都想做、却什么都做不好的“万能智能体”有价值得多。 学习最快的方法,就是从头到尾、完整地构建一个**特定功能**的智能体。一旦你成功做完一个,再做下一个时,你就会感觉轻松十倍,因为你已经把整个流程都摸透了。
「Agent, RAG, Reasoning」论文 ReSearch: Learning to Reason with Search for LLMs via Reinforcement Learning ReSearch,充满了 ReAct 的影子。它教会模型“何时求助于世界”;但局限在于,ReSearch 只能依赖一种工具。 作者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框架,名为 ReSearch,旨在通过强化学习(RL)训练 LLM 在推理过程中有效地反复利用 search API 完成任务。 从任务形式上,它解决的是增强LLM+ RAG的问题,但并不同于基于 embedding 的单轮相似度检索方法。 它关注的是多次 query、反复调用 search API 来完成信息查询任务。 并不同于基于embedding去单次算相似度的方法,它解决的是多次query,反复调用search API完成外部信息查询的问题。 而反复调用 API,涉及推理能力去决策调用的时机,以及生成调用的参数 —— 这是一个典型的 agent + function calling 场景。 ReSearch目标将这种search的reasoning能力通过RL学到。 具体来说,ReSearch 采用了专门为搜索功能设计的训练模版: <think>...</think>:表示模型的思考过程; <search>...</search>:表示模型发起的搜索查询; <result>...</result>:表示搜索引擎返回的结果; <answer>...</answer>:表示模型给出的最终答案。 特别地,ReSearch 的奖励函数不是仅仅基于答案对错,而是采用 rule-based 的组合机制:基于答案的 F1 相似度 + 输出格式是否符合模板,以此优化 policy,微调语言模型参数。 此时不免再次提及 ReAct:ReSearch 充满了 ReAct 的循环影子——: Reasoning:模型的思考过程; Action:模型发起的调用; Observation:工具返回的反馈。 ReAct 是神作,它以 verbal reasoning (人话)的方式,将原本充满数学公式的 RL 概念转化为语言链式推理,让 LLM 学会如何使用工具,优雅而简洁。 一些思考: ReSearch 以及前几天分享的 ReTool 是非常类似的工作,它们都通过强化学习微调,将使用工具的能力内化于语言模型中,增强工具调用的鲁棒性。 但它们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ReSearch 和 ReTool 都只支持一种工具 —— search API 和 code interpreter。 而 ReAct,通过 Prompt Engineering,就可以灵活调用多个外部工具。 ReSearch 和 ReTool 的 RL 框架是为“单工具、二选一调度”设计的。如果强行扩展为多工具,训练信号将更加稀疏、credit assignment 更加困难,其策略网络、reward assignment、以及 rollout 表达能力都需要重新设计。 我们距离真正原生具备多轮、多工具能力的通用 Agent,还有一段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