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思维模式
关注
汤光头
1个月前
想赚钱,真的不能磨磨唧唧 因为你磨磨唧唧得时候,等于说把时间浪费在了不重要的事情上面 这些不重要的事情占据了你的思维,让你没有精力去考虑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而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决定着你赚钱不赚钱。
#阶层固化:求变之路,殊途同归· 900 条信息
#赚钱
#行动力
#时间管理
#思维模式
分享
评论 0
0
Y11
1个月前
在日常的决策与认知中,我们其实常常不自觉地遵循着一些心理学或社会学揭示的底层规律,就像在熟悉的路径中行走,却未必能看清脚下的基石。 这些规律并非简单的“错误”,更像是人类认知系统在漫长进化中形成的快捷键,让我们在面对复杂世界时得以快速反应,但也因此可能忽略了事物的全貌。 简单化归因是最常见的认知捷径之一。 生活中,我们总倾向于为一件事找到一个明确的“元凶”或“功臣”:一次考试失利,可能归结为题目太难或老师教得不好;一次项目成功,或许归功于某个关键决策或团队执行力强。 这种思维模式本质上是大脑在处理信息过载时的“偷懒”——将多因素作用的复杂结果,简化成一条清晰的因果线。 但现实往往更像一张交织的网:考试失利可能与题目难度、复习效率、心态状态、甚至当天的身体状况都有关系。承认这种复杂性,不是为了否定简单归因的价值,而是提醒自己:单一解释有时只是我们为了理解世界而构建的“简化模型”,而非绝对的真相。 另一个值得思考的概念是“涌现”。当无数微小的个体相互作用时,常常会产生一种全新的、无法从个体行为直接推导的系统属性。比如,单个神经元只是一堆细胞,但当它们通过突触形成网络,就涌现出了意识这种奇妙的现象;无数独立的交易者在市场中买卖,看似无序的行为却共同塑造了股市的波动规律;甚至简单的数学规则,比如“迭代复制”,也能产生类似“分形”的复杂且“活”的图案。这种现象告诉我们:不要轻视“小”的力量,更要警惕用单一元素的逻辑去解读系统整体。就像我们无法通过分析单个零件的功能,完全预测一台精密机器的运转,理解复杂系统,需要跳出“还原论”的思维,看到元素之间互动产生的“新东西”。 还有一种被称为“文化寄生”的现象,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贴近日常。这里的“寄生”并非贬义,而是指某些意识形态或观念,会像病毒一样侵入我们的思想体系,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并在传播中不断强化自身。比如,一句简单的口号、一个流行的标签,甚至一种看似合理的“常识”,可能并不基于事实,却因为其易于记忆、符合情绪需求,而被我们不自觉地接受和传播。就像我们可能因为“大家都这么说”而选择某个产品,因为“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而固守某种习惯,这些行为背后,是“传播效率”和“认知舒适度”在起作用,而非严格的理性判断。识别这种“文化寄生”,不是为了批判某种观念,而是让我们在接受信息时多一层审视:这个想法是因为它本身“真”,还是因为它“好传播”? 这些概念或许听起来有些抽象,但它们的价值在于帮助我们理解自身认知的边界和思维的惯性。无论是简单化归因的认知惰性,涌现现象的系统思维,还是文化寄生的信息筛选,本质上都是人类在与世界互动中形成的生存策略。重要的不是否定这些策略,而是在熟悉的“巢穴”之外多看看——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在“走捷径”时,就有机会用更理性的方式调整方向,让认知更贴近事物的真实面貌。毕竟,真正的成长,往往始于对“习以为常”的重新审视。
#认知偏误
#心理学
#社会现象
#思维模式
#文化寄生
分享
评论 0
0
Morris
1个月前
觉醒的第一步不是修,而是破,很多人都搞错了,以为觉醒是从修炼中得来的,其实不对,觉醒就是对过往自己那种思维模式的一种打破。这个世界最怕的就是一个彻底觉醒的人,因为这类人早已没办法被控制。其实社会里那所有的规则、文化,以及那些让你恐惧的事儿,本质上都是用来圈养沉睡者的一种工具而已。而真正能改变自己命运的,它不是什么环境,不是什么关系,也不是什么知识,而是你敢不敢去放下所有那些被塞进你脑子里的那些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里的相不是看到的什么有形的物质才叫做相啊,比如说一本书、水杯、汽车、美女,不是这些有形的物质叫做相。可以说咱们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相,包括你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摸得着的、摸不着的,包括你的念头,一个念头都是一个相。着相修行千百劫,离相修行刹那间。所以觉醒不是让自己修,而是离相破相。如果你能破以下五种最根本的相,你就能活得更加的自由,更加的清醒与通透。 第一,破是非之相。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真相,只有立场与视角。就相一枚硬币,你指的是正面,但是在我眼中可能是反面。所谓的是非对错,不过是每个人的立场位置不同而已。所以屁股决定脑袋啊。古人言,不与夏虫语冰,只与同道论心。所谓的对与错,不过是我们认知局限和自己情绪的一种偏见。就相盲人摸相,有人摸到耳朵说是扇子,有人摸到腿说是柱子。很多时候我们坚定的认为自己是对的啊,就会陷入我执,破是非之相,就是要跳出这种非此即彼的这种思维牢笼。 第二,破得失之相。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得与失,只有时间和心境的变化。就相你手里握着沙子,你握得越紧它流失的越快。所谓的得跟失不过是我们心态的投射跟欲望的一种衡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你看起来是一场灾难,最后可能变成一件好事。得与失其实在本质上它是相互转化的。你若执着于得,你就会被无尽的欲望和焦虑所困扰。你若恐惧于失,就会被过去的执念和所有的懊悔束缚。所以破得失之相,它不是让你不去努力,而是让你在努力之后,能依然坦然的接受任何结果。 第三,破过去未来相,这个世界上啊,其实只有一个时刻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当下,过去和未来都只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就相你看一个电影,屏幕上的每一帧画面都是当下。所谓的过去是已经播放过去的那些关键帧,它只留下了一种叫做记忆的东西。那所谓的未来,就是还没有播放的那些关键帧,它充满了想相跟不确定。所以时间就是如此。我们若执着于过去,就会被什么悔恨、遗憾或者说那些骄傲给束缚自己。那如果我们说焦虑于未来,那就会被什么担忧和恐惧啊,或者说一些期待又困扰自己,始终这个心不能安下来。所以破过去未来相,就是要从头脑的这个时间牢笼里给跳出来。改变过去的唯一方式就是过好当下,创造过去的唯一途径也是过好当下,改变过去和创造未来的所有机会都在当下,这就是破过去未来相。 第四,破别人眼光相,你是谁,从来不由别人的眼光来定义,而是由你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决定的。就相一尊佛相,那不会有人说它既是石头,它就是石头了。别人的眼光不过是他们基于自己身上的认知偏见,包括需求投射在你身上样的一种影子,这些影子千变万化,你永远没有办法让所有人都满意。众口难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你做的再好,有人也会说你不好。你再真诚也会有人怀疑你什么别有用心。那如果你把自我的评价建立在别人的这个评价之上,就等于把快乐的钥匙交给了别人的自由。你永远活在别人期待的眼光和标准里,所以你失去了你自己本该有的纯真和自由。或别人眼光的相,就是说白了我要拿回自己人生的主导权,真正的做回自己。 那第五最后一关就是破完美相,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绝对的完美。追求完美本质上也是一种恐惧。你害怕被否定,你害怕犯错,你害怕失误,你所害怕的一切,它就相一个你永远也填不满的一个黑洞,它会耗尽你所有的能量。所谓的完美,不过是我们头脑当中一个僵化、不切实际的一个幻想,月都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残缺和变化才是这个世界的真相,才是这个世界的底色,我们如果说执着于完美,就会变得畏首畏尾,不敢尝试,不敢犯错,稍微有一点瑕疵,就会全盘的否定自己的努力。所以你永远活在这种哎呀,还不够好,你永远活在这种焦虑里。所以破完美相,就是接纳不完美才是整个的常态。记住啊,完成永远比完美重要。 打破这五种相,虽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但你也要在生活中不断的去锻炼自己。你可以先从一件小事儿开始,比如说当别人因为一句话说你,你感到不开心的时候,你可以问问自己,我是不是又活在别人的眼光之中。当一件事你没有做好的时候,我是不是又犯了一种完美相。所以你的当下,你有任何的情绪,你有任何的问题、你有任何的疑问,你有任何的状态,你都可以问一问你自己,你陷入了哪种相?觉察当下就是破相的第一步。
#觉醒
#破相
#思维模式
#活在当下
#认知局限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1个月前
用 AI 问问题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的潜意识和思维模式。 我想大部分程序员和我一样,因为多年 problem solving 的训练,习惯碰到一个具体问题的时候,再找 AI 寻求一个解法。对于我们来说,AI 只是下一代的搜索引擎,stack overflow,代码完成,github。 这种思维模式用来上班没什么问题,也确实会提高工作效率。但是用在创业或者赚钱上,天生就是一条长路径。 现在 AI 的能力,完全能够让你找到一个对标,或者有一个模糊想法后,帮你一起逐步细化拆分,找到业务模型。然后根据你的历史对话记忆,优化成适合你的方案。 从这点来看,你最终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如何赚钱”。这才是最短路径。 你需要 AI 成为你的麦肯锡,IBM,埃森哲。而不是用 AI 碰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在旁枝末节上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交付问题,最后回到根上,在那里发愁说,东西现在搞完了,接下来怎么赚钱呢。 这是我过去几个月用 AI 的一点感悟。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你应该成为 AI 的手,而不是 AI 的脑。 当然,最终做决定的,仍然是你。
#AI
#思维模式
#问题解决
#商业模式
#赚钱
分享
评论 0
0
iPaul
1个月前
农耕文明的思维,还是没进化到商业文明。
#农耕文明
#商业文明
#思维模式
#文化差异
#社会发展
分享
评论 0
0
Ignatius Lee
1个月前
这个知识类视频很有启发性,它区分了学校教育灌输的“优等生思维”跟实际社会应用中的“寻宝者思维”两者根本不同之处: “优等生思维”不容许犯错,有这种心态的人不敢进行社会实践尝试,他们永远等不来满分条件的完美时刻,就永远延宕社会实践。 “寻宝者思维”强调频繁尝试、敢于犯错,拼的就是成功概率。
#教育
#思维模式
#优等生思维
#寻宝者思维
#实践
分享
评论 0
0
卫斯理
1个月前
“拥抱变化”这个词大家都懂,但我们真的理解吗? 我们很难放下心中固有的思维模式,很难接受新的模式。 群友问:“做自媒体那么幸苦,每天起早贪黑的出摊还没有什么结果,上班稳定的积累不是更有确定性吗?” 我的回答是:“这种看似确定性的事情却又一个巨大的不确定性,比如你努力工作,薪资和岗位也在稳步增长,但等你到了35岁,公司因为年龄把你辞退掉了,这些所谓的积累也就烟消云散了, 而自媒体再差,至少粉丝还在,你的积累并不会消失。” 2017年我在做iOS开发,当我明显感受到市场过于饱和的时候,身边的人还在前赴后继的报培训班,还想着毕业后月入过万,而我却抛弃了iOS开发岗,很痛苦做职业转型。 2025年我跟身边所有人说,不要去写代码了,赶紧想点别的事情做,但身边的人都无动于衷,趋势已经很明显了,AI导致行业已经不需要太多的程序员了,但大家依旧按照老的 思维模式想事情 - 更深入的学习技术,职业就会稳固,薪水会更高,但这种叙事逻辑早已失效了 所以,都在谈拥抱变化,但你真的理解了嘛?
#拥抱变化
#思维模式
#职业转型
#自媒体
#AI
分享
评论 0
0
howie.serious
2个月前
☠️ 对学习者而言,最危险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为什么“僵化/固定思维”是最危险的思维方式? 学霸既不是“生出来”的,也不是被别人“灌出来”的;他们是被长期、稳定、科学的学习过程“养出来”的,更是被自己一点点“养出来”的。 僵化思维,把智能视为某种固定状态的各类思维方式(天赋论、智商论),就是最危险的思维方式。
#僵化思维
#固定思维
#学习方法
#思维模式
#天赋论
分享
评论 0
0
看不懂的sol
2个月前
投资绝境中领悟的,受用一生的7种顶级思维(深度好文)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中提到: 决定人与人之间差异的,不是天赋,不是勤奋程度,而是思维模式。 一个人的思维层次,就是他的人生上限。 以下这7种顶级思维方式,养成之后,你离成事就很近了。 01、蚊子思维 一滴雨的重量大约是一只蚊子的50倍。 再加上下落时的加速度,它对于蚊子的冲击力,不亚于一辆重型大巴车全速撞到人身上。 那为什么下雨天,大多数蚊子能够安然无恙呢? 美国一位教授用高速摄像机拍下了蚊子在雨中逃生的场景: 当雨滴打在蚊子的翅膀和腿部时,蚊子会被向击中那侧倾斜,然后侧身翻滚让雨滴从身侧滑落。 蚊子身上布满了疏水的材料,就像荷叶一样,所以只要伸胳膊腿儿,就能优雅地脱身。 而当雨滴直接击中蚊子时,蚊子会先顺应雨滴强大的推力,与之一同下落。随后迅速侧向微调,与雨滴分离,并恢复飞行。 雨滴再重,蚊子都能逃出生天,就是因为它能随着环境和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应对策略。 这也印证了达尔文在《进化论》中提到的观点: “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对变化做出最快速反应的。” 英特尔创始人安迪·格鲁夫曾提出过“十倍速变化理论”:外界变化永远要比我们预料到的,快10倍。 不信你看,有多少看似稳定的铁饭碗,已经被变化摔了个粉碎,多少曾经风光无限的工作,正在被AI所取代。 时代的潮水奔涌向前,想要立身安稳,不妨学学雨中的蚊子,主动拥抱变化。 人只有主动改变自己,才能在不确定中拥有确定性。 02弹孔思维 二战时期,哥伦比亚大学有个统计研究小组,负责为战时的美国分析数据,制定最优战略。 美国不希望自己的飞机被敌军击落,要给飞机外层加盔甲,但这存在一个矛盾: 盔甲覆盖不足,就会导致防御不足,盔甲过多则会影响飞机的灵活性,依然会导致防御不足。 如何找到一个最优解呢? 在整理各项数据后,军方发现飞机不同部位留有的弹孔的数量不一样。 他们认为,如果不能全部加盔甲,那盔甲就应该加在飞机受攻击概率最高的地方。 图片 乍听上去,好像完全正确。 但数学天才瓦尔德却提出了反对意见:盔甲应该加在弹孔最少的地方,也就是飞机的引擎。 瓦尔德解释说,从概率上看飞机各个部位受到攻击的可能性是均等的。但为什么在引擎上留有的弹孔数量远远少于其他的部位呢? 他猜测那些“消失的弹孔”都在未能返航的飞机上。 许多飞机在机身被打得千疮百孔时仍然能够返航,可一旦引擎受损,飞机可能就回不来了。 就像是军队医院病房里,腿部中弹的病人比胸部中弹的病人要多得多。 这显然不是因为腿部更容易中弹,而是因为胸部中弹的人都死了。 普通人只能看见受伤的飞机,但顶级的牛人看见的是“消失的弹孔”,其差距就在于概率思维。 拥有概率思维的人,往往能做出更正确的决策。 查理·芒格曾将自己投资的智慧比喻为钓鱼。 钓鱼的第一条规则是,在有鱼的地方钓鱼。 钓鱼的第二条规则是,请记住第一条规则。 我们这一生所面临的问题,无非三个: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要重复做什么? 概率思维让我们明白: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情需要长期做。 03、还书思维 20世纪90年代,大英图书馆要从伦敦的旧馆搬迁到圣潘克拉斯新馆去。 旧馆藏书有1300多万册,据估算搬家费高达350万英镑。 如果你是馆长,能想到什么办法,降低工程预算? 雇佣更便宜的工人?降低运输成本? 但在巨大的工程量面前,种种方案似乎都是杯水车薪。 拥有顶级思维的人是怎么做的呢? 一位年轻的图书管理员找到馆长,对他说:“我有办法,而且只要给我150万英镑就可以了。” 第二天,年轻人在报纸上刊登出了这样一条消息: 自即日起,大英图书馆免费、无限量向广大市民开放借阅,但因图书馆迁址,请借阅者把书还到指定新馆。 年轻人将“搬书”的固有思维,转化为“还书”的思维模式。 花了不超过原预算一个零头的成本,就完成了90%的搬迁工作。 思维的杠杆就是如此之强大。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思维是一堵墙,世界就在墙的另一边。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绝路,能挡住你的只有你的固化思维。 遇到问题走进死胡同的时候,不妨掉个头,说不定就能走到柳暗花明处。 04、灯塔思维 美国畅销书作家迈克尔·西蒙斯曾花了5年时间,研究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企业家。 他发现这些出类拔萃的创业者在看待问题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他们基于四维视角来看待世界,而大部分人都停留在一维视角。 一维视角的人目光局限于特定的专业领域,四维视角的人能从过去到未来跨越几百年去思考问题。 一维视角的人追求短期利益,四维视角的人更看重远期的收益。 比如亚马逊的创始人贝索斯为了一些可能失败或者需要 7 年以上时间才有回报的实验,愿意持续进行数十亿美元的投资。 比如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董事长巴菲特只投资于他认为自己可以投资几十年的公司。 软银集团创始人孙正义曾经问过下属一个问题:为什么大部分人难以取得巨大的成功? 下属茫然,孙正义在纸上画了一座山,在山脚下画了一个圆,又在山顶上画一个圆,并在山顶上标上“理想”二字。 理想就是一座灯塔,寻着目标向前,你的耐心就会更好,你会更从容更坚定。 一时的成功不会让你迷失,短暂的失败也不会让你感到恐惧。 所以,不要高估一年的积累,也不要低估十年的改变。 永远做正确的事情,剩下的时间会给你答案。 05、上游思维 得到的图书团队曾采访国内顶级的程序员,问他们:这个职业的核心挑战是什么? 也许你觉得,他们天天跟代码打交道,遇到的挑战无非是如何写出更好的代码,掌握更多的编程语言等。 但几位技术大牛的答案跟这完全不搭边,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答案锁定到四个字——追问需求。 腾讯公司副总裁郄小虎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 他原来在谷歌的时候,负责提升从搜索到广告转化的成功率。 一次公司的业务团队发现,中国用户的转化率偏低,就对他所在的技术部门提出需求“把广告字体变大一些,背景色调得更醒目一些”。 他们没有直接调整,而是询问这么做想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沟通之后才知道业务部门是想提升转化率。 经过调查他们发现:当年国内的门户网站顶端常常放一堆密密麻麻的banner。中国用户打开网页,上面的根本不看,直接看下面。 而谷歌广告的展示位,刚好在最顶部。 后来他们把广告调到最下面,转化率就提起来了。 顶级的工程师解决问题,不只关注代码,更能看到代码背后的人的需求,这就是典型的“上游思维”。 《麦肯锡图表思考法》中也提到一个工作原则——不要打地鼠。 解决问题不能像打地鼠一样,哪里冒出来就把它打下去。 这样问题永远也解决不完,也永远也无法真正地把问题给解决掉。 遇到问题普通的人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顶尖高手改变思维。 追本溯源,着眼全局,找到问题的关键节点,方能一击制胜。 06、懒蚂蚁思维 日本北海道大学的进化生物研究小组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进行追踪,以观察它们的分工情况,他们发现: 在族群里大多数蚂蚁都很勤快,忙着清理蚁穴、搬运食物、照顾幼蚁…… 但是,一些蚂蚁却格外懒惰,在其他蚂蚁忙碌的时候,它们经常探头探脑,东张西望。 生物学家把这部分蚂蚁叫做“懒蚂蚁”,并在它们身上做了标记。 令人惊讶的是,当研究小组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之后,那些勤快的蚂蚁仿佛顿时乱作一团。 反倒是那些被打上标记的懒蚂蚁,从容不迫地带着蚁群寻找新的食物来源。 原来懒蚂蚁们不是真的懒,它们只是把勤奋的时间都花在了侦查上。 这就是著名的“懒蚂蚁效应”。 你是否也陷入过“勤奋的蚂蚁”的误区呢?心理学专家Jordan Peterson教授列过一个自测表。 1. 花大量时间做事情中最容易的环节,还自满于“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2. 以“准备”的名义拖延,看上去很忙但事情没有任何进展。 3. 从来不验证工作成果。 4. 读了很多书,但从不总结规律;即使总结了规律,也没有用到实践中。 如果你有以上的迹象,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在埋头赶路时,记得时不时抬头看看远方。 07、场域思维 19世纪中叶心理学家库尔特·考夫卡曾提出过一个场域理论。 外在的环境分为两类,一类是地理环境,另一类是行为环境。地理环境即现实的环境,行为环境是臆想中的环境。 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 考夫卡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冬日的夜晚,一男子在风雨交加中,骑马来到一家客栈门前。 铺天盖地的大雪覆盖了一切道路和路标,他很高兴在黑夜中找到这样一个安身之所。 店主诧异地到门口迎接这位陌生人,并问客从何来。 男子直指客栈外面的方向。 店主听闻,用一种惊恐的语调说:“你是否知道你已经骑马穿过了康斯坦斯湖?” 闻及此事,男子当即倒毙在店主脚下。 该男子在骑马过湖时,湖泊是地理环境,而他的臆想中的环境则是冰天雪地的平原。 倘若那个男子事先知道他要途经一个大湖,他绝不会有勇气在上面策马奔腾。 也正因为他臆想中的环境是坚硬的平地,才在闻及他骑马穿过湖泊时大惊毙命。 人是环境的产物,改变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永远把自己置于能滋养自己的环境中。 想要提高专注力,就尽量给自己营造无人打扰的环境,学会屏蔽纷扰。 想要提升认知力,就请卸载低密度低质量的短视频app,咀嚼经典读物。 想要心态积极,就要远离让你emo的东西,少和人纠缠,多看大自然。 如果你对自己的现状不满,那就从换个环境开始。 改变自己,就现在。 《认知红利》中说:你这辈子的成就,最终能达到多高,是靠你的思维模式支撑起来的。 思路决定出路,思维到不了的高度,脚步也无法抵达。 而你看过的书,走过的路,历过的事,遇到的人,都是你思维升级的垫脚石。 关于投资,持续不断在事上磨,在心上炼,在尘中悟,终有一天,你将跳出禁锢自己的圈子,看到更大的世界。
#思维模式
#投资
#成长
#认知
#环境影响
分享
评论 0
0
Cell 细胞
2个月前
“用符号等价物的方式思考, 很难转入到市场价值的思维模式。 人们的思维被宗教教条、僵化的符号和寓言所支配, 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等级隶属关系捆在一起。 每一种职业、每一个部门、 每一种颜色、每一个数字, 甚至每一个语法元素, 都被绑在一个宏大的宗教概念的体系之中。”
#符号学
#宗教
#思维模式
#等级制度
#社会结构
分享
评论 0
0
马东锡 NLP
2个月前
前段时间,跟一位大佬建立了连接。 大佬的第一个问题,便让我思考了好久。 “你是在创业还是打工?” 我觉得这个问题太好了。管你什么PHD, VP,首席,高级标签,本质就是打工。 回想人生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出国工作还是读PhD,其实一直被打工思维控制,主动放弃了人生的另外一种可能性。 改变思维模式太难了,不知我现在还有没有胆量和机会。 推友们,你们是在创业还是打工?
#AI掘金:知识付费新机,流量为王时代· 239 条信息
#创业
#打工
#思维模式
#人生选择
#迷茫
分享
评论 0
0
Rocky
3个月前
从《Billions》亿万这部剧,看顶级交易员的思维模式和策略!🧐数据为王,永远是不变的真理! 顶级交易员和普通投资者的差异,不在于信息获取的速度;而在于能否将碎片化数据编织成资本流动的叙事网络!
#Billions
#顶级交易员
#思维模式
#交易策略
#数据为王
分享
评论 0
0
链研社
3个月前
前几天看到了一篇文章上写的内容,觉得特别好,分享一下 人富不起来的原因,表面上看是缺钱,实际上是: 1、内心缺的是胆量 2、本质上缺的是野心 3、骨子里缺的是勇气 4、脑子里缺的是观念 5、改变上缺的是行动 6、事业上缺的是毅力 7、肚子里缺的是知识 人静则安,事静则顺,心静则胜
#财富
#思维模式
#个人成长
#成功要素
#心态
分享
评论 0
0
勃勃OC
3个月前
我觉得我确实是被大陆的教育毁了 现在的思维模式里 还有“死记硬背”,“应试教育”的残存 认识新事物的方式 都是看看“那些会考” 想要抓精髓,快速掌握 不考的就不看了 纯粹浪费时间
#高考反思:名校情结下的教育之殇· 257 条信息
#大陆教育
#应试教育
#思维模式
#死记硬背
#消极
分享
评论 0
0
sitin
4个月前
整理了下千里会小伙伴的复盘,发现一个有趣现象:那些进步最快的人,往往不是基础最好的,而是最愿意"麻烦"别人的。 他们会主动在群里提问、约我1V1、找其他成员交流项目。 而那些默默潜水的,虽然也很用功,但成长速度明显慢很多。 这背后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 一种把学习当成个人行为,另一种把学习当成社交行为。 在互联网时代,后者的效率要高得多。
#学习方法
#社交学习
#进步快
#互联网时代
#思维模式
#复盘
分享
评论 0
0
Daniel Fang
5个月前
聊聊二元思维在我们解读圣经时的影响 先附庸下风雅吧: 我想再看你笑一次 因为你笑得好看, 让我一直忘不了 让那个依然活着的 依然年少的我 好想和这笑一起 天荒地老 无题 文/老目 一 二元思维,指的是对问题的答案非此即彼,排除了其他的可能。我发觉这种思维模式在人群中,在历史上广泛存在,比如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非我阶级,都是敌人,等等。 二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3-16) 很多人都习惯将这一段约翰福音做一个简单的等价交换,他们会认为这句话等于是在说凡是不信的都会灭亡,都会得不到永生。但神从来没有这样说过。神在这里只说了信会如何,没有说不信会如何。所以在这里,会灭亡,得不到永生,只是不信者将会面对的结局之一,他们也可能会得到永生和不灭,或者还有其他的我们所不知道的选择。 所以,对于神没有说过的话,我们不能随意的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揣测,否则我们这行为的本身就是一种罪。 三 因为神差他儿子降世,不是要顶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约翰福音 3-17) 有了第二节的理解,这一节的理解就更容易了,经文里说,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什么是世人,世人就是包括所有的人,而不仅仅是信徒,包括你认为有罪的罪人恶人,而如果仅仅只是信徒,他这里就应该直接使用信徒,而不是世人。 四 主被钉十字架,替所有人做了赎罪,你信,这一事实当然在那里,你不信这一事实还是在那里。这一事实就像日月星辰,江河湖海那样,不论你看不看得见,承不承认,他都在那里。 五 上帝通过摩西在人世间颁布了十诫,用来规范我们人的生活,但这十诫,看起来似乎每一条都不难,都是我们生活中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但是把他们放在一起,不论我们是谁,都无法满足所有的条件,都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违犯。所以上帝又让耶稣基督来到了人世间。 耶稣基督降临世间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律法的成全,和人订立新约,以及对世人的救赎。 他以自己被钉十字架死去,成全了旧约这个法的权威性,在死前,他和使徒们聚餐时,举起一杯酒,说: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是为你们流出来的。(路加福音 22-20) 六 只是有些奇怪,至于这新约的具体内容,在路加福音里却没有进一步的说明。 我搜索了一下,对于新约的具体内容也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新约指的是耶稣基督平日里对门徒们的教导,有的说,新约指的是用他的死,他的血洗净我们人身上的罪,只要我们相信他的复活,就能获得永生等等。 但不论哪一种观点,归纳到最后,都落在一个信字上,既是对耶稣的信。 七 旧约指的是十诫,新约指的是耶稣对人的救赎。 八 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马太福音 5-17) 这是耶稣对他门徒们说的话,他用自己的死捍卫了旧约的权威性,并通过自己的血订立了新的约定。这个约定就是信他者得救赎。 在昨天发生了一场辩论,起因在于有人认为胡适不是基督徒,所以死后只能去地狱。 这是典型的二元思维,不去天堂就只能下地狱了?我指出了这种二元思维的荒谬性。有人举出启示录21-8里的文字,说:不信的,他们的分就在烧着硫磺的火湖里,这是第二次的死。说这话的应该是耶和华,他和人所订立的旧约已被耶稣基督和人所订立的新约取代,换个角度说,新约时代,是一个救赎的时代。 九 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神,因为神就是爱(约翰一书 4-8) 十 基督徒是受到了神的拣选,他们天然比非基督徒更接近神,更容易获得不灭和永生。 耶稣基督降世,不光是为了成全律法,他对世人的救赎本身也是对世人的一种成全,所以作为基督徒更应该把成全作为首选,而不是动辄就把不信就会下地狱这样的话拿来压人,这不光不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成全,也不是对耶稣基督的成全。 2023年9月29日于广州白云面壁居
#二元思维
#圣经解读
#神学研究
#思维模式
分享
评论 0
0
白日梦与诗
5个月前
一个让你拥有恐怖执行力的思维:专注于系统 在这个“目标至上”的时代,我们总被鼓励去设定目标:减掉5斤、一年读50本书、学习一门外语…… ㅤ 但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目标设定得很美,行动却总是半途而废?或者即使达成了目标,也很快又陷入新的空虚? ㅤ 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将会帮助你打破这个“目标焦虑”的循环。 ㅤ 它来自自我成长领域的作家 Kurtis Pykes,他提出了一个颠覆传统目标设定的观点:与其执着于目标,不如专注打造“系统”。 ㅤ 🌱 什么是系统? 系统就是你每天在做的事情,是那些不依赖意志力、可以自动运行的习惯和流程。比如: → 想写一本书?系统是每天写两页草稿。 → 想降低体重?系统是每天控制饮食并规律运动。 → 想提升影响力?系统是每天坚持输出内容。 ㅤ 作者还分享了一个非常实用的“五步法”,教你如何从零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系统。 ㅤ 更重要的是,这种系统思维能让你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就感受到幸福,而不是一味地“等我成功了再快乐”。 ㅤ 如果你也厌倦了“设目标—放弃—自责”的循环,不妨读一读这篇文章,开始用系统的思维重塑自己的生活。 #个人成长 #人生效率体系 #思维决定行为
#思维模式
#目标设定
#系统思维
#执行力
#自我成长
分享
评论 0
0
Bitcoin.不求人
5个月前
我发现个规律:凡是不怎么赚钱的人,脑子里往往都特别复杂。 他们不是思维路径太绕,就是说话说不到点子上,然后让他干个活,又会想出一堆问题,迟迟不去做,效率很低。 而真正赚钱的,都是什么样的呢? -有的死磕一个赛道,三年不换方向,闭着眼也能做出成绩; -有的直接贴着人干,看到谁做得好就先照着干、边抄边调; -有的听一句话觉得靠谱,当天就注册账号、出内容、找变现路径。 他们的共同点不是聪明,而是思维简单、行动直接、表达明确,不在脑子里设障碍,只在现实里找路径。 他们不是不会讲复杂理论,而是能把复杂的东西,讲成一句话,让用户秒懂。 比如那些带货很厉害的人,他就不会去和你说太多这个产品有多牛x, 他只讲“这个产品我家自己也用,效果好到我妈都回购了”。 商业的本质,很多时候就是把一个有价值的东西,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卖给需要它的人。 脑子里弯弯绕绕太多,反而容易偏离这个核心。 所以真正的高手,就是用高维的智慧在思考,用低维的简单在表达和行动。 很多人做不好市场,卖不出东西, 就是因为太执着于自己的专业术语,觉得这样才能凸显出自己的专业性。 结果完全脱离了地气,跟用户不在一个频道上, 你讲得再好,用户听不懂,有啥用? 大道至简,越简单的东西,往往才越有力量。
#赚钱
#思维模式
#高效工作
#成功规律
分享
评论 0
0
说真话的徐某人
6个月前
美国人优渥的物质条件有时会影响思维模式。 《最后生还者》中,杰克逊小镇上人均独栋住宅,时常办舞会,甚至还有心理医生👩⚕️。 看来美国的末日生活远超东大的牛马日常…… 同样的末日题材,毛子地铁系列中,人类蜗居地下,20人挤个大通铺,用军用子弹充当货币。 一看就知道是懂末日的。
#美国生活
#末日题材
#物质条件
#思维模式
#末日生存
#文化差异
#影视作品
分享
评论 0
0
一剑飘尘 common sense 007
7个月前
看看这个视频。2021年人口普查数据,白人女性中39%的人拥有大学及以上学位。而这个群体白人总数的20%,占选民总数14%。她们对于DEI,表现出了和其他白人(80%)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她们是白人各类群体中,唯一赞成DEI的。我不由得想到中国古话(非常政治不正确):女子无才便是德。难道真的是这样吗?按道理,受教育越高,越反对各种歧视。而DEI就是明目张胆的歧视啊。这些白女是真越学越糊涂,还是因为她们是DEI的受益者?
#2021年人口普查
#白人女性
#DEI
#教育与歧视
#政治正确
#思维模式
分享
评论 0
0
悉尼奶爸 SydneyDaddy 雪梨奶爸 🇦🇺
7个月前
这就是传说中的圣母吗? 根据2021年人口普查数据,白人女性中39%的人拥有大学及以上学位。但这个占白人总数20%,占选民总数14%的群体,表现出了跟其他白人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
#圣母
#人口普查
#白人女性
#大学学历
#思维模式
分享
评论 0
0
Dr.Wang
9个月前
自我贬低只能强化拖延与懒惰! 应该把精神能量放在驱除旧的思维模式、创造新的思维模式上。 果断放弃认为“自己没有价值”的信条,你值得拥有最好的生活,从现在开始丢弃旧的信念来创造新的环境。 记住:困住自己的,永远是你自己 ……
#自我提升
#思维模式
#拖延
分享
评论 0
0
每日反共🇺🇦
9个月前
认知决定命运👇
#认知
#命运
#自我提升
#成长
#思维模式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