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生活

院长锁推了所以我把他的头像隐掉,但是非常赞同他说的这个观点。我刚上推的时候也是发过类似的观点被骂到不行,我不为我在中国的出身感到羞耻也不会感到骄傲,被骂支性难改🤣我就觉得如果这是支性的话支性对我来说根本不是一个贬义词。 我在中国啥样来美国以后还是啥样,没什么改变,我在中国做自己让别人或者是一些圈子不舒服,这些不舒服的人回反过来让我不舒服或者是能为难到我,所以我移民美国,我来美国就是因为美国有空间让我做自己,不必“融入”任何人和圈子,我行我素完全没有感觉到哪里不融入,就算是我的英文不是母语,到现在也没有达到母语水平的情况之下养着20多个美国员工和美国家庭,对本地社区无论是警察局或者是消防局都每年捐款捐设备,赢得有关执法部门的信任和尊重,现在被人说我代表美国新移民就是移民之光,代表华人就是华人之光,虽然我不想代表任何人,但是大部分人都还是会judge by cover or color,但是最少我的存在让其他族裔认为华人是对这个社会有贡献的,有价值的,是牛逼的存在就够了,为什么要忘记自己从哪里来?忘记自己历史的一部分?过去如果不堪的那么根本不重要,过去很辉煌也不重要,过去就是过去了,不要为自己的出身羞愧,那不是你能选择的,当下才重要,未来才重要,过去不能define你是谁,你的当下和未来决定你是谁和你是什么样的人和你要走什么样的人生,每个人应该都要记得自己走过来的路,思考当下的路,想想未来的路。
来美国竟然马上一年了。 无论是对我自己,还是家人,这都是一趟超乎意料的旅程。毕竟起初,缘由只是公司提供了赴美英语学习十周的资助项目。 从刚踏入未知环境中探索的紧张感,到后来逐渐适应、心态、生活方式、家庭关系的各种改变。成为了这一年我和我家人在夜晚散步时最常聊起的话题。 融入一个新的社会需要重新适应,学习语言、技能,文化和社会规则,建立新的身份认同。 语言和技能可以学习,社会规则可以适应,我觉得最难的部分是重新建立身份认同。 离开国内生活了三十多年的熟悉环境,开启一段新生活,在某种程度上,给了我一个新的机会和视角,重新审视我自己:当抛弃原先的社会标签之后,我是谁?当社会关系发生改变时,我是谁? 首先是来美国我不得不放弃毕业之后一直做了多年的产品工作。这个转变并不容易,这曾经是我毕业时的职业理想。我一度怀疑过自己,如果不做产品经理,我是谁,我在这个社会的身份和价值是什么。我担忧、苦闷过一段时间。 但一旦接受了摘掉原先的社会标签,我感受到更多的是自由,可以尝试原先没做过的事情,其他感兴趣的领域,可以重新走在“成为”的路上,而不被固有的“身份”所限制。我突然发现之前多年的自我标榜很无趣,可以想象下公司新人入职的自我介绍环节。 其次,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单一主要族群社会来到属于少数族群的社会,这可能是更需要适应的部分,与其说适应,更应该说是学习。需要了解不同肤色、族群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同地区族群的移民史,学会与不同人相处,比如我们现在就住在一个印度人为主的社区,适应印度文化和生活习惯着实需要一些时间。 人可以摘掉社会标签,但无法抛弃自己的文化认同、并且也不应该完全抛弃这部分,比如饮食习惯,比如节日庆祝。 在一个移民国家,有更多机会接触不同的文化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各族群有好的特质,也有坏的,总归是挑好的来学,大麻肯定是不会抽的,裤子也不会露屁股的😀。 比如虽然习惯吃中餐,但白人餐省时效率高,就学一学。印度人职场不怯场、敢表达也多学一学。墨西哥人享受生活、快乐外放,也学一学。但同时华人勤奋、谦逊,也尽量保持,至少我在加州认识的华人大多都符合这个特征。 无论多么不同,每个族群都应享有追求幸福、梦想、自由的平等机会。我将这句话作为自己在一个移民国家内,审视与其他族群关系的原则。但说实话,这个想法实践起来并不容易。我们很容易自觉被歧视,又更容易不自觉地去歧视他人,尤其是那些与自己非常不同的人。但我觉得想清楚了这件事,让我个人在美国生活的融入前进了一大步。 抛开以上所说的社会标签、肤色、族群,我觉得更有必要看中的是人格:是勇气、是责任心、是好奇心。无论在哪里生活都需要勇气、无论什么工作家庭都需要责任、无论任何年龄的成长都需要好奇心。 写出来这些说实话有些奇怪,不过作为来美国一年的总结,我觉得比写物价、生活习惯、路边的奇遇都更有意义吧。 写到最后,这一周我老婆前前后后准备加申请将近一年的教育学硕士也终于入学,不容易。我最后就祝她学业有成吧😀
二爷Alex
3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