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生活

Daisy
3周前
来美国后对我的人生成长是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有机会,无论是商业考察,学习旅游还是探亲访友,你一定要来体会一下. 虽然现在的美国不是我心目中的理想天堂,但毕竟依然还是距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它对你的身心洗涤,影响你的能力场是巨大的. 即使我现在生活在这里10多年了,我依然能被它震撼到. 我行走美国40多个城市,接触了众多美好的善良的丑陋的事情,这里真的是个五彩斑斓多元的世界级大熔炉. 只要你走出去,你每天都能接收到新知识. 当我接触了大量的美国当地人,他们当中有工人,有主管,有小企业主有上市公司老板甚至有政府职能领导. 他们来自各个族裔各种皮肤,跟他们接触多了,我的自我感觉就像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般,他们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增长了我的见识,打破了我的认知,颠覆了我的思维. 我也从一个谨小慎微不敢抛头露面的小女人转变成一个敢于表达的女商人😄 我不再自卑于我自己是小学文化来自农村这个身份符号(曾经自卑让我不敢接受来自优秀城市男生的追求觉得自己不配,这个该死的不配得感让我在他人面前自矮三分),因为我发现我比很多人要懂的多, 经历的多,以至于让不少老美以为我是在美国留学多年的留学生,社会确实是最好的大学😂 人生的第二场官司又要来了,不过这次是被动卷入的,同事开货车与一个墨西哥人有点小刮擦,以为芝麻粒小事,保险公司搞定就是,没想到人家居然搞了大动作,在律师的怂恿下索赔百万美元(我们的保险是70万),当然保险公司也不是吃醋的,他们也有强大的律师团队也有自己的医疗机构团队,保险公司除了为自己配备律师团队,也给我们配备了专业律师(因为对方把我同事和我们公司一并告了),所以,我们这次打官司没有什么律师费负担,那就可以轻松上阵了😂 我问律师,这么小的一件事情可以搞这么大动作,到时法官会给她判这么多吗?律师说在这里很常见,他都遇到索赔上亿美元的案子,金额随便你要,但给多少法官会判,我说那到时我跟同事是否需要亲自上庭?他说不用,他会全权代表我们出庭摆证据. 美国就是有这样的一些漏洞可以让某些人钻,你看美国高速路上,经常能看到有律所的广告比如:No fees unless we win ,You don’t pay until we win 等等. 还记得我曾经的一个老美律师同事吗?他就是专门做这个交通事故的律师,曾经美好的职业,因为配合事主作假最终被吊销律师资格,落到信用破产生活艰难的地步. 这里是魔鬼与天使并存的地方😄
院长锁推了所以我把他的头像隐掉,但是非常赞同他说的这个观点。我刚上推的时候也是发过类似的观点被骂到不行,我不为我在中国的出身感到羞耻也不会感到骄傲,被骂支性难改🤣我就觉得如果这是支性的话支性对我来说根本不是一个贬义词。 我在中国啥样来美国以后还是啥样,没什么改变,我在中国做自己让别人或者是一些圈子不舒服,这些不舒服的人回反过来让我不舒服或者是能为难到我,所以我移民美国,我来美国就是因为美国有空间让我做自己,不必“融入”任何人和圈子,我行我素完全没有感觉到哪里不融入,就算是我的英文不是母语,到现在也没有达到母语水平的情况之下养着20多个美国员工和美国家庭,对本地社区无论是警察局或者是消防局都每年捐款捐设备,赢得有关执法部门的信任和尊重,现在被人说我代表美国新移民就是移民之光,代表华人就是华人之光,虽然我不想代表任何人,但是大部分人都还是会judge by cover or color,但是最少我的存在让其他族裔认为华人是对这个社会有贡献的,有价值的,是牛逼的存在就够了,为什么要忘记自己从哪里来?忘记自己历史的一部分?过去如果不堪的那么根本不重要,过去很辉煌也不重要,过去就是过去了,不要为自己的出身羞愧,那不是你能选择的,当下才重要,未来才重要,过去不能define你是谁,你的当下和未来决定你是谁和你是什么样的人和你要走什么样的人生,每个人应该都要记得自己走过来的路,思考当下的路,想想未来的路。
Vince He
2个月前
来美国竟然马上一年了。 无论是对我自己,还是家人,这都是一趟超乎意料的旅程。毕竟起初,缘由只是公司提供了赴美英语学习十周的资助项目。 从刚踏入未知环境中探索的紧张感,到后来逐渐适应、心态、生活方式、家庭关系的各种改变。成为了这一年我和我家人在夜晚散步时最常聊起的话题。 融入一个新的社会需要重新适应,学习语言、技能,文化和社会规则,建立新的身份认同。 语言和技能可以学习,社会规则可以适应,我觉得最难的部分是重新建立身份认同。 离开国内生活了三十多年的熟悉环境,开启一段新生活,在某种程度上,给了我一个新的机会和视角,重新审视我自己:当抛弃原先的社会标签之后,我是谁?当社会关系发生改变时,我是谁? 首先是来美国我不得不放弃毕业之后一直做了多年的产品工作。这个转变并不容易,这曾经是我毕业时的职业理想。我一度怀疑过自己,如果不做产品经理,我是谁,我在这个社会的身份和价值是什么。我担忧、苦闷过一段时间。 但一旦接受了摘掉原先的社会标签,我感受到更多的是自由,可以尝试原先没做过的事情,其他感兴趣的领域,可以重新走在“成为”的路上,而不被固有的“身份”所限制。我突然发现之前多年的自我标榜很无趣,可以想象下公司新人入职的自我介绍环节。 其次,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单一主要族群社会来到属于少数族群的社会,这可能是更需要适应的部分,与其说适应,更应该说是学习。需要了解不同肤色、族群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同地区族群的移民史,学会与不同人相处,比如我们现在就住在一个印度人为主的社区,适应印度文化和生活习惯着实需要一些时间。 人可以摘掉社会标签,但无法抛弃自己的文化认同、并且也不应该完全抛弃这部分,比如饮食习惯,比如节日庆祝。 在一个移民国家,有更多机会接触不同的文化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各族群有好的特质,也有坏的,总归是挑好的来学,大麻肯定是不会抽的,裤子也不会露屁股的😀。 比如虽然习惯吃中餐,但白人餐省时效率高,就学一学。印度人职场不怯场、敢表达也多学一学。墨西哥人享受生活、快乐外放,也学一学。但同时华人勤奋、谦逊,也尽量保持,至少我在加州认识的华人大多都符合这个特征。 无论多么不同,每个族群都应享有追求幸福、梦想、自由的平等机会。我将这句话作为自己在一个移民国家内,审视与其他族群关系的原则。但说实话,这个想法实践起来并不容易。我们很容易自觉被歧视,又更容易不自觉地去歧视他人,尤其是那些与自己非常不同的人。但我觉得想清楚了这件事,让我个人在美国生活的融入前进了一大步。 抛开以上所说的社会标签、肤色、族群,我觉得更有必要看中的是人格:是勇气、是责任心、是好奇心。无论在哪里生活都需要勇气、无论什么工作家庭都需要责任、无论任何年龄的成长都需要好奇心。 写出来这些说实话有些奇怪,不过作为来美国一年的总结,我觉得比写物价、生活习惯、路边的奇遇都更有意义吧。 写到最后,这一周我老婆前前后后准备加申请将近一年的教育学硕士也终于入学,不容易。我最后就祝她学业有成吧😀
二爷Alex
5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