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

打开人生困局的最佳方式:让自己流动起来 很喜欢的作家威廉·福克纳写过一句话:流动,是一切生命力的秘密。 生活就像一条长河,流动起来才有生机。 如果你正困于投资低谷期,不妨走出去,让自己流动起来。 01 最近,看了当代作家徐则臣的长篇小说《北上》,对谢天成父子的故事印象深刻。 谢天成原本是运河上远近闻名的船老大,可后来船运没落,订单越来越少。 他整天在家喝得宿醉,对外界变化置若罔闻。 好不容易有人找他做水上超市,他还用过时的经验瞎指挥,导致生意天天赔钱,家里也欠下一大笔债。 反观谢天成的儿子谢望和,毕业后就离开家乡,去北京闯荡。 在大城市里,他打开了视野,广交各界精英,学习商业知识,年纪轻轻就被提拔成主管,工资也水涨船高。 当一个人长期把自己困在闭塞环境里,目之所及都是旧人,没有新的信息输入,状态只会日渐颓靡,日子也会越过越不如意。 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交流和互动。 离开狭窄的圈子,方能有机会摆脱困境。 导演岳华平毕业后回到老家公路局做宣传工作。 工作了六年,他慢慢变成了一个废人,跟同事一起抽烟、一起斗地主,每天的生活一眼望到头。 他意识到再这样下去,自己也会像那些部门老油条一样,被锁在这里。 为了改变现状,岳华平决定外出闯荡。 他只身一人去往北京,辗转谋得了一份广告公司的工作。 后来,跟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创立了一家公司,一步步成为知名的广告导演。 困在一个地方久了,人生就会陷入一种停滞感。 流动,是一种动态的生存状态。 意味着不困于原地、不固守思维,像水一样,遇山绕路、遇洼填坑,始终保持向前的态势。 02 法国摄影师David Tesinsky曾拍下一组日本上班族的照片。 地铁上每个人都衣冠整洁,却也都一脸倦容,面无表情,仿佛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 我们越来越多人,也呈现出这样的精神面貌。 工作流程化,生活模板化,过着复制粘贴的日子,遇见每天都会遇见的人,做着每天都会做的事,生活庸俗且乏味。 环境对人的滋养,往往是一时的,而不是长期的。 困于一个老地方里,人一直汲取不到新的能量,会逐渐废掉。 鸟要去南方过冬,人在感到疲惫寒冷的时候啊,也需要向温暖的地方流动。 蒋勋说过: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不但爆脑浆、爆肝,还会变得“僵化”与“麻木不仁”。 所以他一直建议人要经常出走。 蒋勋带朋友去吴哥窟,都会特地带去柬埔寨人的家里看看。 朋友都会吓一跳,因为这些柬埔寨人都真的是家徒四壁。 看到这一幕时,众人不会觉得自己缺什么,而是会想自己有什么,心境一下子通达起来。 当看到柬埔寨男男女女从田里回来,光溜溜地在河里、莲花当中彼此泼水、唱歌。 众人也会被这一幕感染,原来幸福的滋味可以是这样的。 认同一句话:必须去体验不同的事物,见各种各样的人,脑子才会思考,才能感觉到自己是在活着。 很多人状态不好、能量低,就是在固有环境压抑太久了。 你愿意流动起来,就是为新的能量打开了一个通道。 不同的人,不同的风景,不同的文化,都能让我们跳出日常的框架,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视野,滋养出一个内心更为丰盈的自我。 03 跟一个兄弟聊创作时,他说过一个观点:人在一个环境太久了、太熟悉了,就失去敏锐度,也失去了创作力,所以需要流动起来。 对此,我很是赞同。 一些伟大作家、画家的作品,往往不是闭门造车出来的,而是在某个地方的灵光一闪。 比如法国画家保罗·高更。 他35岁时辞去股票交易员的工作,成为一名画家。 一连几年,他几乎没有走出过自己的画室,但画作始终得不到主流画派的认可。 直到他来到南太平洋上的塔西提岛。 海岛的瑰丽风光,耸立千年的遗址,当地人的生活方式,给他带来极大的震撼。 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当你的调色板染上太平洋的蓝色,巴黎的那些艺术争论就像孩童的沙堡游戏。” 最后,高更创作出《塔西提岛的牧歌》这一部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比如美国作家杰克・伦敦。 1897 年,他带着淘金梦奔赴阿拉斯加,却在克朗代克荒原目睹人性沉沦,有赌徒输掉最后一枚金币,有酒鬼冻死在雪地里。 他意识到,在这个地方有比金子更贵重的东西。 他开始去酒馆和赌场闲逛,没日没夜地跟这些人聊天,将他们的故事全部“套”出来,记录下来,准备写成小说。 三个月后,杰克回到了奥克兰。他在自己小屋的墙壁上刻下一句话:杰克·伦敦——曾经的淘金者,现在的作家。 接下来,杰克开始疯狂地写作,将他在克朗代克的见闻全部写了出来,从此声名鹊起。 让自己流动起来,本质上是认知和信息的流动。 当人被困在固定的思维、关系或环境中时,主动创造物理或精神上的位移,往往能触发认知重构的连锁反应。 流动即改变,行动即转机。 去见识,去领略,去经历,只有不断在新环境中链接新的信息,事业才能焕发新的生机。 04 世界本身就是流动的,所以人也应该是流动的。 只有流动起来,命运才有了变化。 20 世纪 70 年代,余华两度高考落榜。 考不上大学,家人就托关系,帮他在老家谋了一份牙医的工作。 他每天给人看牙、拔牙,闲时就和朋友吃吃喝喝。 几年下来,不仅日子没有任何起色,整个人的状态也越来越颓丧低迷。 26 岁时,为了改变处境,他决定离开家乡,出门闯荡。 他去了宁波,一边进修口腔科,一边尝试写作;后来又去了北京、上海等地,结识了许多作家,也大大拓宽了视野。 远离了闭塞的家乡,最终让他改变命运,由牙医一跃成为著名作家。 他曾表示:年轻时一定要出去闯闯,哪怕碰得鼻青脸肿。 守在一个地方,你可能只会看到一种可能。流动起来,才能碰撞出无数的可能。 社会学家鲍曼认为,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 “液态的”(liquid),是一个流动的世界,在这个社会里,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一切都处于不确定性中。 投资交易中常说 “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人生这场长线投资亦是如此。市场从不会为固守旧规的人停留,就像交易高手从不会执着于失效的策略,唯有跟着趋势流动,才能在变化中找到盈利的契机。 流动,会让你时刻接受新的信息,而信息是能量、是认知、是财富。 交易的本质是 “在毁灭中重生,在疯狂中清醒”,人生的智慧也在于不困于原地的停滞,主动打破闭环、创造位移。 所以我一直持一个观点:走过的地方越多,认识的人越多,对信息资源的占有率越高。 就像优秀的交易者永远在跟踪市场动态、补充新的认知,流动的人生才能持续优化自己的 “生存系统”。 流动的人生,才能一步步走出低谷。 只有奔涌起来,才会汇聚起充沛的能量,命运也会延伸出无数支流,拥有无限可能性。
Y11
3周前
和优秀的人同行,是改变自己最低成本的方式 马云常说:“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 张一鸣也曾提到,环境对人的影响远大于个人努力的线性叠加。 这句话或许可以用更朴素的道理解释:一个人的成长,往往是被身边人的“最低标准”推着走的。 如果周围的人每天只满足于现状,抱怨“差不多就行”,你很难逼自己跳出舒适区; 但如果身边有人永远在学习新技能、尝试突破边界,哪怕他们的“日常”是你眼中的“高标准”,你也会不自觉地被带动——因为“和他们一样”的念头,会变成你行动的动力。 不是说要盲目模仿,而是“标准”会像空气一样渗透。比如,有人每天雷打不动读书两小时,你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会显得格格不入;有人坚持每周健身,你的“偶尔放纵”也会让自己产生愧疚。反过来,当你身边的人把“终身成长”当作默认选项,你会发现“躺平”反而成了需要说服自己的事。 这不是“被绑架”,而是“被托举”。优秀的人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你可能成为的样子;他们的“最低标准”,会成为你向上走的“起跑线”。毕竟,人是环境的产物,你今天的状态,早已藏在你每天接触的人和事里。 想要改变生活,不必急着推翻重来,先试着靠近那些让你“想成为更好自己”的人吧。他们的日常,就是你未来的可能。
投资绝境中领悟的,受用一生的7种顶级思维(深度好文)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中提到: 决定人与人之间差异的,不是天赋,不是勤奋程度,而是思维模式。 一个人的思维层次,就是他的人生上限。 以下这7种顶级思维方式,养成之后,你离成事就很近了。 01、蚊子思维 一滴雨的重量大约是一只蚊子的50倍。 再加上下落时的加速度,它对于蚊子的冲击力,不亚于一辆重型大巴车全速撞到人身上。 那为什么下雨天,大多数蚊子能够安然无恙呢? 美国一位教授用高速摄像机拍下了蚊子在雨中逃生的场景: 当雨滴打在蚊子的翅膀和腿部时,蚊子会被向击中那侧倾斜,然后侧身翻滚让雨滴从身侧滑落。 蚊子身上布满了疏水的材料,就像荷叶一样,所以只要伸胳膊腿儿,就能优雅地脱身。 而当雨滴直接击中蚊子时,蚊子会先顺应雨滴强大的推力,与之一同下落。随后迅速侧向微调,与雨滴分离,并恢复飞行。 雨滴再重,蚊子都能逃出生天,就是因为它能随着环境和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应对策略。 这也印证了达尔文在《进化论》中提到的观点: “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对变化做出最快速反应的。” 英特尔创始人安迪·格鲁夫曾提出过“十倍速变化理论”:外界变化永远要比我们预料到的,快10倍。 不信你看,有多少看似稳定的铁饭碗,已经被变化摔了个粉碎,多少曾经风光无限的工作,正在被AI所取代。 时代的潮水奔涌向前,想要立身安稳,不妨学学雨中的蚊子,主动拥抱变化。 人只有主动改变自己,才能在不确定中拥有确定性。 02弹孔思维 二战时期,哥伦比亚大学有个统计研究小组,负责为战时的美国分析数据,制定最优战略。 美国不希望自己的飞机被敌军击落,要给飞机外层加盔甲,但这存在一个矛盾: 盔甲覆盖不足,就会导致防御不足,盔甲过多则会影响飞机的灵活性,依然会导致防御不足。 如何找到一个最优解呢? 在整理各项数据后,军方发现飞机不同部位留有的弹孔的数量不一样。 他们认为,如果不能全部加盔甲,那盔甲就应该加在飞机受攻击概率最高的地方。 图片 乍听上去,好像完全正确。 但数学天才瓦尔德却提出了反对意见:盔甲应该加在弹孔最少的地方,也就是飞机的引擎。 瓦尔德解释说,从概率上看飞机各个部位受到攻击的可能性是均等的。但为什么在引擎上留有的弹孔数量远远少于其他的部位呢? 他猜测那些“消失的弹孔”都在未能返航的飞机上。 许多飞机在机身被打得千疮百孔时仍然能够返航,可一旦引擎受损,飞机可能就回不来了。 就像是军队医院病房里,腿部中弹的病人比胸部中弹的病人要多得多。 这显然不是因为腿部更容易中弹,而是因为胸部中弹的人都死了。 普通人只能看见受伤的飞机,但顶级的牛人看见的是“消失的弹孔”,其差距就在于概率思维。 拥有概率思维的人,往往能做出更正确的决策。 查理·芒格曾将自己投资的智慧比喻为钓鱼。 钓鱼的第一条规则是,在有鱼的地方钓鱼。 钓鱼的第二条规则是,请记住第一条规则。 我们这一生所面临的问题,无非三个: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要重复做什么? 概率思维让我们明白: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情需要长期做。 03、还书思维 20世纪90年代,大英图书馆要从伦敦的旧馆搬迁到圣潘克拉斯新馆去。 旧馆藏书有1300多万册,据估算搬家费高达350万英镑。 如果你是馆长,能想到什么办法,降低工程预算? 雇佣更便宜的工人?降低运输成本? 但在巨大的工程量面前,种种方案似乎都是杯水车薪。 拥有顶级思维的人是怎么做的呢? 一位年轻的图书管理员找到馆长,对他说:“我有办法,而且只要给我150万英镑就可以了。” 第二天,年轻人在报纸上刊登出了这样一条消息: 自即日起,大英图书馆免费、无限量向广大市民开放借阅,但因图书馆迁址,请借阅者把书还到指定新馆。 年轻人将“搬书”的固有思维,转化为“还书”的思维模式。 花了不超过原预算一个零头的成本,就完成了90%的搬迁工作。 思维的杠杆就是如此之强大。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思维是一堵墙,世界就在墙的另一边。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绝路,能挡住你的只有你的固化思维。 遇到问题走进死胡同的时候,不妨掉个头,说不定就能走到柳暗花明处。 04、灯塔思维 美国畅销书作家迈克尔·西蒙斯曾花了5年时间,研究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企业家。 他发现这些出类拔萃的创业者在看待问题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他们基于四维视角来看待世界,而大部分人都停留在一维视角。 一维视角的人目光局限于特定的专业领域,四维视角的人能从过去到未来跨越几百年去思考问题。 一维视角的人追求短期利益,四维视角的人更看重远期的收益。 比如亚马逊的创始人贝索斯为了一些可能失败或者需要 7 年以上时间才有回报的实验,愿意持续进行数十亿美元的投资。 比如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董事长巴菲特只投资于他认为自己可以投资几十年的公司。 软银集团创始人孙正义曾经问过下属一个问题:为什么大部分人难以取得巨大的成功? 下属茫然,孙正义在纸上画了一座山,在山脚下画了一个圆,又在山顶上画一个圆,并在山顶上标上“理想”二字。 理想就是一座灯塔,寻着目标向前,你的耐心就会更好,你会更从容更坚定。 一时的成功不会让你迷失,短暂的失败也不会让你感到恐惧。 所以,不要高估一年的积累,也不要低估十年的改变。 永远做正确的事情,剩下的时间会给你答案。 05、上游思维 得到的图书团队曾采访国内顶级的程序员,问他们:这个职业的核心挑战是什么? 也许你觉得,他们天天跟代码打交道,遇到的挑战无非是如何写出更好的代码,掌握更多的编程语言等。 但几位技术大牛的答案跟这完全不搭边,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答案锁定到四个字——追问需求。 腾讯公司副总裁郄小虎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 他原来在谷歌的时候,负责提升从搜索到广告转化的成功率。 一次公司的业务团队发现,中国用户的转化率偏低,就对他所在的技术部门提出需求“把广告字体变大一些,背景色调得更醒目一些”。 他们没有直接调整,而是询问这么做想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沟通之后才知道业务部门是想提升转化率。 经过调查他们发现:当年国内的门户网站顶端常常放一堆密密麻麻的banner。中国用户打开网页,上面的根本不看,直接看下面。 而谷歌广告的展示位,刚好在最顶部。 后来他们把广告调到最下面,转化率就提起来了。 顶级的工程师解决问题,不只关注代码,更能看到代码背后的人的需求,这就是典型的“上游思维”。 《麦肯锡图表思考法》中也提到一个工作原则——不要打地鼠。 解决问题不能像打地鼠一样,哪里冒出来就把它打下去。 这样问题永远也解决不完,也永远也无法真正地把问题给解决掉。 遇到问题普通的人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顶尖高手改变思维。 追本溯源,着眼全局,找到问题的关键节点,方能一击制胜。 06、懒蚂蚁思维 日本北海道大学的进化生物研究小组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进行追踪,以观察它们的分工情况,他们发现: 在族群里大多数蚂蚁都很勤快,忙着清理蚁穴、搬运食物、照顾幼蚁…… 但是,一些蚂蚁却格外懒惰,在其他蚂蚁忙碌的时候,它们经常探头探脑,东张西望。 生物学家把这部分蚂蚁叫做“懒蚂蚁”,并在它们身上做了标记。 令人惊讶的是,当研究小组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之后,那些勤快的蚂蚁仿佛顿时乱作一团。 反倒是那些被打上标记的懒蚂蚁,从容不迫地带着蚁群寻找新的食物来源。 原来懒蚂蚁们不是真的懒,它们只是把勤奋的时间都花在了侦查上。 这就是著名的“懒蚂蚁效应”。 你是否也陷入过“勤奋的蚂蚁”的误区呢?心理学专家Jordan Peterson教授列过一个自测表。 1. 花大量时间做事情中最容易的环节,还自满于“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2. 以“准备”的名义拖延,看上去很忙但事情没有任何进展。 3. 从来不验证工作成果。 4. 读了很多书,但从不总结规律;即使总结了规律,也没有用到实践中。 如果你有以上的迹象,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在埋头赶路时,记得时不时抬头看看远方。 07、场域思维 19世纪中叶心理学家库尔特·考夫卡曾提出过一个场域理论。 外在的环境分为两类,一类是地理环境,另一类是行为环境。地理环境即现实的环境,行为环境是臆想中的环境。 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 考夫卡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冬日的夜晚,一男子在风雨交加中,骑马来到一家客栈门前。 铺天盖地的大雪覆盖了一切道路和路标,他很高兴在黑夜中找到这样一个安身之所。 店主诧异地到门口迎接这位陌生人,并问客从何来。 男子直指客栈外面的方向。 店主听闻,用一种惊恐的语调说:“你是否知道你已经骑马穿过了康斯坦斯湖?” 闻及此事,男子当即倒毙在店主脚下。 该男子在骑马过湖时,湖泊是地理环境,而他的臆想中的环境则是冰天雪地的平原。 倘若那个男子事先知道他要途经一个大湖,他绝不会有勇气在上面策马奔腾。 也正因为他臆想中的环境是坚硬的平地,才在闻及他骑马穿过湖泊时大惊毙命。 人是环境的产物,改变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永远把自己置于能滋养自己的环境中。 想要提高专注力,就尽量给自己营造无人打扰的环境,学会屏蔽纷扰。 想要提升认知力,就请卸载低密度低质量的短视频app,咀嚼经典读物。 想要心态积极,就要远离让你emo的东西,少和人纠缠,多看大自然。 如果你对自己的现状不满,那就从换个环境开始。 改变自己,就现在。 《认知红利》中说:你这辈子的成就,最终能达到多高,是靠你的思维模式支撑起来的。 思路决定出路,思维到不了的高度,脚步也无法抵达。 而你看过的书,走过的路,历过的事,遇到的人,都是你思维升级的垫脚石。 关于投资,持续不断在事上磨,在心上炼,在尘中悟,终有一天,你将跳出禁锢自己的圈子,看到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