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一些政治势力主张修宪,增加一个宪法修正案 : 平衡预算修正案(Balanced Budget Amendment) 这个宪法修正案旨在强制联邦政府支出不超过收入,遏制赤字和债务增长。从根本上消除赤字财政的正义性,限制联邦财政赤字,强调财政纪律。 主要条款 1. 预算平衡要求 条款:每一财政年度,联邦政府总支出不得超过税收等非借款收入。 目标:禁止赤字预算,防止通过举债维持开支。 含义:确保财政收支平衡,强化政府预算约束。 2. 债务上限审批 条款:提高国家债务上限需国会两院各三分之二多数通过。 目标:限制随意举债,增加政治决策难度。 含义:使债务上限调整成为重大决定,降低赤字依赖。 3. 总统提交平衡预算 条款:总统每年须提交收支平衡的预算草案。 目标:强制行政部门遵守平衡原则。 含义:防止行政手段规避预算约束。 4. 紧急状态例外 条款:战争或国会宣布的国家紧急状态下,可经多数票通过临时赤字预算。 目标:为战争、经济危机等极端情况保留灵活性。 含义:允许有限赤字,但需正式程序批准。 5. 税收增加限制 条款:提高税率或新增税种需国会两院五分之三或三分之二多数通过。 目标:防止通过加税“强行平衡”,推动支出削减。 含义:鼓励财政纪律,限制税收扩张。 6. 生效与过渡期 条款:修正案通过后1-3年内生效,期间调整财政结构。 目标:为预算流程改革提供缓冲期。 含义:确保平稳过渡,避免立即冲击经济。 支持者:主要为共和党及财政保守派,强调“代际责任”与遏制政府膨胀,认为赤字威胁长期经济稳定。 反对者:认为强制平衡预算可能加剧经济衰退,限制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削弱反周期调节功能。 目前看,难度很大。 在政府的眼中:大政府很香,赤字预算很香。 德桑蒂斯
云中月
1个月前
密西根法院的一份起诉书 第一部分|海关对背包的二次检查 2025年6月,密歇根联邦法院收到这份由FBI特别探员提交的刑事起诉书。这份厚达25页的文件,讲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这篇文章除了几个描写真菌的单词比较难,通篇用简明英文讲了一个故事,英语初学者可以把它作为阅读材料,以下是我的解读。 想看原文的可以看 刘尊勇与简云青,是科研路上的一对旅人,却在背包与滤纸之间,走进了美国联邦刑法的正中央。 2024年7月27日,底特律国际机场。 刘尊勇站在入境通道前,双手搭着背包带,脸上挂着轻微的旅途疲惫。他来自中国,持B2旅游签证。 他对海关官员说,自己是来探望在密歇根大学工作的女朋友。几周时间,很快就走。 海关官员点点头。他们每天会问上百遍这种问题。但这一次,他们把他带到了农业检查区(Agriculture Secondary)。 在那里,检疫人员打开了他的背包,发现了几样奇怪的东西:几团皱巴巴的纸巾、几片圆形的 filter paper(滤纸)、一个写着手绘圆圈与编号的便签纸,还有四个塑料袋,里面装着颜色暗红的植物组织样本。 “这是什么?” “我不清楚……可能有人放进去的。”刘答。 几分钟后,他改口了。 “是 Fusarium graminearum。”他说,“是种真菌,用于植物病理实验。” Fusarium graminearum,在学术界被称为禾谷镰刀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谷物中的 agricultural pathogen。它会导致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发生“穗腐病(head blight)”,严重时可以摧毁一个国家的粮食收成。更糟糕的是,它还能释放 mycotoxins(真菌毒素),引发人和动物的呕吐、肝损伤甚至不育。 这是一种能毁灭农田的沉默杀手 silent killer。而在美国,这样的生物材料如果没有事先取得 USDA(美国农业部)的特殊 permit,是绝对禁止私自入境的。 刘尊勇承认,他知道这一点。 接下来的事情就有趣啦,他承认,他把这些样本包在纸巾里,就是为了海关不容易查出来。 他说,他要在密歇根大学 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 实验室,用这些样本继续实验——他女朋友可以让他进实验室,有时甚至直接开门给他。 可这不是电影。美国法律写得很清楚:Smuggl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into the United States is a federal offense. 他的女朋友叫简云青,也是一位植物病原体研究者。她来自浙江大学,研究方向正是 Fusarium 属真菌。她先是在德州一所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后转至密歇根大学,继续相关研究。 在FBI的调查中,简否认知道刘带了真菌入境。她说她什么都不知道,不参与,不知情,不负责。 但调查人员从刘的手机中恢复出的 WeChat 聊天记录显示:他们不仅讨论了样本运输,还讨论了实验设计、离心机的状态、种子是否收到、peptides(多肽)的快递有没有送达。他们甚至谈到用鞋子藏样品,用书本夹滤纸,把编号标在圆圈里邮寄。 他们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知道这样做违法。只是他们没想到,会在底特律的一个海关检查台,被查个正着。 “我不是恐怖分子。”刘说。 没人说他是。但美国法律不只惩罚炸弹客,也惩罚没有申报的滤纸。
云中月
2个月前
美国“原料药”供应链危机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不仅手握定价权,还掌控着大部分下游制剂的专利与品牌。但若顺着产业链往上游扒,你会惊讶地发现: 美国的原料药,基本不在美国。 2019年FDA的一份报告曾毫不留情地指出:美国只有12%的原料药产自本土,其余88%皆依赖进口。若聚焦销售额前100名的药品,其中高达83%找不到本国原料药来源——这不是外包,这是整条命脉的外移。 另一个报告,2020—2021年,美国仿制药所需的1379种原料药来自42个国家和565家工厂。其中,中国以3539项DMF备案(占美国总数的13.4%)稳居原料药供应大国。 制药界流行一句话:“没有中国的API,美国可能连阿司匹林都做不出来。” 那么问题来了,美国作为药品超级大国,怎么就甘心把命门交出去? 过去几十年,在“股东利益最大化”与“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指引下,大量美资药企早已把生产外包出海——印度做制剂、中国供原料、欧洲搞中间体,美国本土保留监管、品牌、和利润。 这不是供应链,是金融工程。而华尔街,是这场工程的设计总监。 2021年,共和党议员Pete Stauber看不下去了,提出了HR3683《保障美国药品供应链法案》,试图用政策之手把“原料药制造”拉回国门。他的逻辑朴素却直接:“国家的药,不该靠别人。”(这位老兄在2019年的116届国会提出了同样内容的提案,那一次的编号是HR6731)。 法案核心内容包括: 制定“关键原料药目录”,对抗生素、疫苗原料等重点干预;联邦采购优先支持本土制造,提供税收抵免、投资优惠,鼓励企业“回流造药”;要求FDA建立API供应数据库,防止“不知道源头”的尴尬;筹建“战略药品与原料储备库”,像囤石油一样囤青霉素。 在各方阻击下,这项法案最终未能通过,但其中的理念被2023年PAHPA再授权法案、HHS行动计划与FDA披露机制采纳,算是一颗药引子,正缓慢发挥作用。 要真正破解原料药困局,不能只靠立法与补贴,更要直面一个根本现实: 既然允许资本主导了全球分工,如今想靠国家之力纠正,就要面对一个悖论: 想要“去风险”,却无法不被“高效率”绑架;政府想要“本土制造”,资本却习惯了“全球拼单”。
云中月
2个月前
塑料为什么不容易分解? 在地球这颗四十六亿岁的星球上,人类文明不过是过去几万年的涟漪。 但就是这短短一瞬,人类制造出一种自然界从未见过的物质,它不会腐烂,不会发霉,不会生锈,不会被吃掉,甚至连时间都拿它没办法。 这个物质,就是塑料。 塑料,是现代文明的化身,也是在化学键层面上对自然循环的挑战。 早期人类所创造的材料,大多只是从自然中“提纯”而来:铜、锡、铁、铅。 这些金属虽然稀有,但本就存在于矿物中,只要时间足够,氧气、雨水、风化过程终将它们带回泥土与矿石之母; 早期人类还制造了一些自然界中没有的物质,主要是“烧制”: 砖瓦、陶器、搪瓷,它们结构致密、难风化,但仍属于自然元素的重组与烧结。 这些物质对大自然而言,只是时间延迟的异物,不是系统崩坏的敌人。 但工业革命之后,人类不再满足于提纯自然,简单重组自然,而是开始创造自然从未合成过的分子,发明自然界中无法降解的物质。 塑料的本质,是碳氢链。 以乙烯、丙烯、苯乙烯、氯乙烯为原料,将它们的双键打破,再首尾相连,形成一个个高分子长链。 这些长链极为稳定,原因是: 它们的主链是C–C和C–H键,正是自然界最稳定、最不容易被断裂的键;很多塑料还具有高度对称性、结晶性或疏水性,例如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水进不去,酶找不到攻击点;更特别是聚四氟乙烯(PTFE,特富龙),用F原子完全包裹碳链,碳氟键牢不可破,几乎刀枪不入,酸碱不侵。 从化学角度说,塑料是地球上非自然的分子结构。自然界中几十亿年来的物质降解循环机制(酶解、水解、氧化还原、紫外激发)对它们无效。 生物酶:可以分解蛋白质、脂肪、纤维素这些熟悉的生物化学结构。但塑料没有这些功能团,没有“酶识别位点”,酶下不去口。 细菌:靠代谢碳源为生,但塑料的碳源锁死在链中,细菌无法拿它做为能量来源,不是食物,只是垃圾; 紫外线:能断键,但效率低,通常只让塑料变脆、变黄、裂开,不能彻底降解; 强酸强碱:实验室中能溶解某些缩合型塑料(如聚酯、尼龙),大部分也溶解不了,再说,自然界根本不存在这种极端环境。 最终的结果是:塑料不腐、不化、不消、不散,它只会“裂成无数碎片”。 大块塑料瓶不会消失,它们在日晒风吹中裂解成微塑料颗粒(<5mm),再进一步,成为纳米塑料,甚至进入细胞膜。这些碎片: 浮在海面,被鱼误吞; 落在雪中,进入极地生态; 进入胎盘、肺部、血液,穿越生命体的边界; 附着重金属、农药残留,成为“毒性载体”。 而这些碎片,本质上仍然是不可分解的碳链碎片,没有哪种细菌能把它们当午饭,没有哪种化学反应能“顺手”地拆掉它们。 它们不是毒药,却比毒更难对付。毒还能代谢,塑料只是卡在那里,永远不会走开。 1970年代起,人类发现太平洋中央的副热带环流中漂浮着大量塑料垃圾。它不是一块浮出水面的“垃圾大陆”,而是一个分布在海面、水中、水下的庞大塑料幽灵带。 它面积超过160万平方公里,密度最大的地方,每平方公里可能有上百公斤塑料颗粒。海洋中的生物: 有的吃了它;有的缠在它上面;有的在它上面栖息,像珊瑚误落在废旧浮标上;有的因它迷失方向,无法迁徙。 海洋成了缓慢窒息的化学沉积场。 而这些塑料,很多来自一次性用品:饮料瓶、包装袋、渔网、牙刷、轮胎粉尘、涂料微珠,每一件,都有一个熟悉的制造日期,却没有终点。 塑料的灾难不在于它“毒”,而在于它绝不进入自然循环。 自然的一切循环,都依赖能被识别、能被降解、能被再生。 木头腐烂成泥;动物尸体化为肥料;火山灰滋养森林;海水蒸发成雨; 但塑料不被识别,不被分解,不会发芽,不会衰老,它成了生态语言里的乱码,而这乱码越积越多,让整个生态系统的对话变得卡顿、混乱、迟钝。 它是我们文明送给地球的第一批“永恒异物”。 如果我们不去面对它,它会陪伴我们下一个千年,静静地浮在海上,嵌在沙里,沉在肺中,等待下一种智慧来理解它。
云中月
3个月前
美国历史上与华人移民有关的五次立法 老帖重发,以纪念可能出现的新的立法。 美国历史上和华人移民和留学直接相关,历史影响久远的立法大事件一共有五次: 一次是1868年的《蒲安臣条约》, 第二次是1882年的《排华法案》, 第三次是1908年的《庚子赔款奖学金法案》, 第四次是1943年的《马格努森法案》废除排华法案, 第五次是1992年的《中国学生保护法案》。 如果一位中国人站在美国土地上,他的合法身份、权利乃至未来命运,就被这五次立法所辖制。 一个半世纪以来,既有友好的拥抱,也有冷漠的驱逐;既体现了制度博弈,也映照出国际关系的风云变幻。 从蒲安臣到佩洛西,从废奴主义到冷战外交,这是一部华人移民与美国制度交缠的立法编年史。 一、《蒲安臣条约》:破门而入的第一张门票(1868) 话说1861年,清廷正在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而割地赔款,太平天国在南方闹腾得正欢,慈禧靠辛酉政变干掉了顾命八大臣,而远在美国的林肯总统一边忙于南北战争,一边向中国派出首任大使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 这个蒲安臣大有来头,他是哈佛毕业的律师,共和党创始元老,废奴主义理论家。相比于英法俄三家拿着《北京条约》和清廷开撕的架势相比,美国大使简直就是一个国家间平等相待的榜样。 是他向中国介绍了《万国公法》,介绍了国际间对等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一定程度让清廷知道了外交并不是到处宣战和割地赔款。 清朝人这时候才知道,原来根据国际对等原则,华人也是可以走出国门去美国自由旅行、经商、留学、甚至定居和移民的。政府也可以在美国境内开设领事馆,保护在美国华人利益的。 这让清廷大开眼界,甚至在蒲安臣六年大使任期结束后,朝廷诚恳邀请蒲安臣为“出使西洋大臣”,组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外交使团,出访美洲和欧洲各国,大搞外交游说,融入正常国际关系中。 蒲安臣还真称职,他作为清廷使团团长,1868年在华盛顿代表大清与美国政府按照国际法惯例签订了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条约《蒲安臣条约》(Burlingame Treaty),这个条约修订了几年前城下之盟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让中国人第一次尝到了平等外交的好处,中国向美国移民开启了新的篇章。 1872年,第一批中国幼童赴美留学。与此同时,大批华工涌入美国,用汗水铺出了一条“金山之路”。他们为美国采矿、铁路等行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这些劳动力如此勤劳、如此廉价、如此拼命,以至于美国本土劳工界逐渐感到无法竞争,于是开始排斥。当时没有飞机,这些劳工去美国只能坐船,美国国会试图通过一个法案,限制每艘抵美港口的远洋船搭载的华人乘客不超过15名,以减缓华人来美速度,美国总统依照蒲安臣条约否决了这个提案。 美国作为法制国家,要想合法限制华工移民,就要修改《蒲安臣条约》,于是美国代表团来到北京,在1880年年底签订了《安吉利条约》,在欢迎白领移民的同时,限制体力劳工移民。其实这个时候,在美华人已经超过10万人,约占美国人口的五百分之一。 二、《排华法案》:种族歧视合法化的铁门(1882) 到了1880年代,美国本地劳工发现:这些华人兄弟个个干活拼命,还不抱怨工资低,简直抢饭碗抢得太猛!工会怒了,政客怂了,舆论炸了,结果就是国会扛不住压力,在1882年,美国国会众议院提出一项提案HR5804,很快国会就批准了这个提案,总统签字后正式成为法律。 这就是著名的《排华法案》 Chinese Exclusion Act,作为法案,它依然是对蒲安臣条约的继续修订,浓缩成一句话:十年内暂停接受任何华人移民。 这个法案到今天还可以在《美国法典》中看到,美国移民法的第七章的标题就是Exclusion of Chinese。具体内容就是:通过制定法律把华人和华人后裔排除在美国或其领土之外,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事项。这可是美国国会第一次针对一个种族立法,可见当时的民情汹汹。 此后十年间,这项法案不断“加码”修订。1884年排华法案推出了修正案,添加了一个条款:在美华人一旦离开美国,再入境需要美国批准。原法案是不让进,这个修正案是出去了想回来要批准。 到了1888年,国会再加码推出了Scot法案,华人一旦离开美国,就不能再回来。这个新法案比修正案厉害,想回来根本不批,这就形成对华人的双重排斥。 1892年,最初的排华法案十年到期,国会又有人提出新的HR6185接续提案,标题是“绝对禁止华人进入美国”。一方面把排华法律又续了十年,同时要求在美华人任何时候必须持有居留证明,这个随身携带证明的操作明显是种族歧视,想想当年犹太人衣服上缝的大卫之星黄标,和前几年的疫苗护照。此外还规定华人没有资格在法庭作证(这是法律权利歧视)。 结果众议院以179:43,参议院43:14通过,总统5月5日签字成为法。1892年这个新法案几乎消灭了华人赴美的任何机会。 到了另一个十年后的1902年,法案又被无限延长,取消了每十年再议的约束,成了一个永久法案。 在此期间,美国华人数量几乎零增长,法律像锁链一样限制了华人的人生道路。
云中月
4个月前
日本精神病学家和学者神谷美惠子Mieko Kamiya也叫上谷美子1966年出版了一本书《关于生命的意义》,作者最初提出的四个基本概念: •利他 (World Need) •擅长 (Good at) •乐趣 (Love) •挣钱 (Money) 这些概念不仅构成了生活的基本维度,而且它们之间的组合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调味剂: •一维: 单独的四个概念。 •二维: 任意两者的组合,共六种可能。 •三维: 三个维度搭配,形成四种独特体验。 •四维: 全部四个维度完美重合,便是传说中的 ikigai —— 生命的意义。 在日语背景下,“生きがい”(ikigai)不仅仅是个词,而是一门生活的艺术,就像调制一杯完美的鸡尾酒——你需要恰到好处的四种原料: 1.利他 (Need)    - 当你做的事正中社会所需时,那就是“利他或者有用 (Need)”。反之,如果你只是为了满足自己,而这件事并没有更深的意义,那就成了“满意无意义”。想象一下,每天自制的美食只得到了“自娱自乐”的评价,哪怕味道不错,也没人慷慨买单! 2.擅长 (Good at)    - 如果你能把一件事做到炉火纯青,那便是“擅长 (Good at)”。但如果你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做事时既不兴奋也不自信,就会陷入“兴奋不确定”的境地。就像参加运动会,心里明明在想“我肯定行”,结果还是临场紧张,连热身都成了问题。 3.乐趣 (Love)    - 热爱一件事时,生活自然充满“乐趣 (Love)”。然而,如果你只是沉浸在一种表面上的舒适中,结果生活就会变得“舒适无聊”,仿佛每天都在沙发上打瞌睡,看似安逸,却缺少了那份燃烧的激情。 4.挣钱 (Money)    - 能让你荷包鼓鼓的那部分是“挣钱 (Money)”。但如果你忙忙碌碌、看似充实却总觉得缺了点安全感,那便是“充实不踏实”。就像夜市吃美食,虽然满足了味蕾,可每次结账都让你心跳加速。 这四大原料可以两两组合,诞生出六种独特的生活调味剂: •使命 (Mission) = 乐趣 (Love) + 有用 (Need)   (既热爱又符合社会需求,就像一边唱K一边在拯救世界) •呼召 (Vocation) = 有用 (Need) + 挣钱 (Money)   (正经又赚钱,堪比白天拯救世界、晚上加班加点的超人) •职业 (Profession) = 挣钱 (Money) + 擅长 (Good at)   (专业养家,简直是人生赢家) •迷恋 (Passion) = 擅长 (Good at) + 乐趣 (Love)   (既拿手又有趣,好比找到一个让自己既能秀出绝活又能乐在其中的绝妙领域) •幸运 (Luckiness) = 乐趣 (Love) + 挣钱 (Money)   (热爱与财富双丰收,仿佛中了彩票又遇上情人节) •合适 (Fitness) = 擅长 (Good at) + 有用 (Need)   (能力与社会需求完美契合,就像量身定做的西装,贴合得无懈可击) 此外,三维的组合则在这六种体验的基础上再加入第三个维度,呈现出四种更为复杂的生活状态;而当四个维度齐聚一堂——利他 (Need)、擅长 (Good at)、乐趣 (Love) 和 挣钱 (Money)——那便形成了完整的 ikigai,即真正让你觉得“这辈子活着真有意义”的终极状态。 在企业界,HR培训中的“Occupation”正是试图把员工的迷恋 (Passion)和使命 (Mission)调和成既能展现个人才华,又能为公司赚大钱的职业 (Profession)和呼召 (Vocation);而老板眼中的“Worth”则更像是一门艺术,把员工的**迷恋 (Passion)与职业 (Profession)**再升级,转化为充满企业使命与社会呼召的双赢局面。 总之,寻找“生きがい”就像烹饪一桌美味大餐:缺了任何一种“调料”,你的生活味道都差那么一点。只有将乐趣、擅长、利他与财富这四种原料完美混合,你的生活才会既有滋有味,又充满欢笑与意义。 ChatGPT协助润色。
云中月
6个月前
俄罗斯 白俄罗斯 白俄 Россия,Белоруссия,Белоэмигрант 在英文里,俄罗斯 Russia,白俄罗斯 Belarus,白俄 White Emigre,是三个长相完全不同的词。一旦翻译成中文之后,视觉上就建立了三者之间牢固的认知联系。 先说俄罗斯,这个词在中文里本来应该翻译成罗斯,或者像大清朝一样翻译成罗刹,之所以后来翻译成了俄罗斯,是因为同时征服了中国人和罗斯人的蒙古人的语言中发不出罗斯这个音,必须要在前面加一个“俄” 音,最后,我们也跟随蒙古帝国把罗斯叫成俄罗斯。其他语言也都没有“俄”这个音。所以俄国这个名字应该叫罗国。 白俄罗斯是另外一个故事,这个国家的名字确实是在原装的“罗斯”前面加了个Bel的发音,这个发音的意思就是白,所以我们在翻译时候,前半部分是意译,后半部分是音译,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成为了白俄罗斯。据说他们自己也希望称他们为“白罗斯”,也不愿意在中间加一个奇怪的“俄”字。 “白俄”这个词最有意思。我第一次见到这个词,还是在钱钟书的《围城》里,主角方鸿渐一直为自己买来的假克莱登大学文凭担心时,却遇到了“克莱登大学同学”韩学愈,这位坦然持证上岗大学系主任,他有一个“白俄”太太,也被他吹嘘成正宗美国人。白俄和美国人之间的距离可是太长了。 当时没有细究韩太太的白俄出身是怎么回事,只是被书中描写她相貌丑陋的段落所折服。”韩太太虽然相貌丑,红头发,满脸雀斑,像面饼上苍蝇下的粪,而举止活泼得通了电似的。鸿渐发现西洋人的丑跟中国人不同:中国人丑得像造物者偷工减料的结果,潦草塞责的丑;西洋人丑得像造物者恶意的表现,存心跟脸上五官开玩笑,所以丑得有计划,有作用。” 后来才知道,这个白俄的说法和白俄罗斯没啥关系,却和俄罗斯关系大的很。汉字的表达把我们带进误区。 我们大陆中国人都知道,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俄罗斯土地上出现了一个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共和国,简称苏联。但实际上这段历史根本没那么简单。 1905年,摇摇欲坠的俄罗斯帝国出现了第一次松动,受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影响,俄罗斯也出现了君主立宪制的苗头,虽然罗曼诺夫家族依然坐着俄罗斯帝国的皇位,但是杜马(议会)出现了,很多权力转移到议会手中,出现了初级君主立宪。 整个俄罗斯帝国这个时候摇摇欲坠,先是在日俄海战中输给了日本,战败的俄国在中国东北好不容易修的南满铁路被割让给了日本帝国。俄国周围一些原来称臣的附属国,像波兰、芬兰、立陶宛也都纷纷造反,这时候的俄罗斯帝国很像满清时代割地赔款,不断丢失附属国(朝鲜)一样。 带着满身疾病,俄罗斯帝国参与了一战,自己出兵最多,好处没捞到多少。俄罗斯内部怨声载道,革命力量借此机会不断壮大,到了1917年,先出现了一个“二月革命”,皇帝彻底下台,君主立宪没有了,直接建立了共和国。各派革命者妥协出来一个临时政府,由克伦斯基执政。 不过,革命的烈火一旦烧起来就很难熄灭(想想法国大革命)。仅仅7个月以后,俄罗斯出现了第二次革命,就是我们熟悉的1917年“十月革命”。这一次,圣彼得堡的苏维埃(按照列宁的定义,苏维埃是人民的杜马)们一举推翻了原来的莫斯科杜马和共和政府,杀掉下台的皇帝一家,直接把俄罗斯带入社会主义阶段,建立了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在这个帝国消失、共和国沉沦、苏维埃出现的“翻天覆地”过程中(1917-1920),不少原来的帝国贵族,帝国军官,哥萨克,旧共和政府官员,地主,知识分子都做了某种程度的抵抗,获得周边国家的支持组成了军队对抗列宁一派,在当时语境下,苏维埃一边被称为“红军”,这些对手被称为“白军”。 随着苏维埃不断胜利,控制范围扩散到整个俄国,这些人因为恐惧无产阶级革命,先是在俄国内四处逃跑(包括乌克兰),后来纷纷离开俄国,去到欧洲各国(斯拉夫国家和西欧国家),还有一部分人来到中国(哈尔滨,上海租界),再后来分散到世界各地(北美,澳洲)。 中国人把这些背井离乡的人称作白俄。这里“白”是和“红”对应的形容词,他们是曾经高居上层的俄罗斯人,与白俄罗斯人无关。在上海租界,陆续来到的白俄有几万人,他们带来了欧洲先进的文化艺术生活,还有报纸和电台,现在还能看到很多他们建立的教堂。不过也有很多白俄财产耗尽,降到社会底层,进入歌舞厅,甚至堕入红尘。 到了1949年,整个中国都苏维埃化了,这些白俄又一次面临流散到世界各地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