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月 3周前 俄罗斯 白俄罗斯 白俄 Россия,Белоруссия,Белоэмигрант 在英文里,俄罗斯 Russia,白俄罗斯 Belarus,白俄 White Emigre,是三个长相完全不同的词。一旦翻译成中文之后,视觉上就建立了三者之间牢固的认知联系。 先说俄罗斯,这个词在中文里本来应该翻译成罗斯,或者像大清朝一样翻译成罗刹,之所以后来翻译成了俄罗斯,是因为同时征服了中国人和罗斯人的蒙古 俄罗斯 白俄罗斯 白俄 Россия,Белоруссия,Белоэмигрант 在英文里,俄罗斯 Russia,白俄罗斯 Belarus,白俄 White Emigre,是三个长相完全不同的词。一旦翻译成中文之后,视觉上就建立了三者之间牢固的认知联系。 先说俄罗斯,这个词在中文里本来应该翻译成罗斯,或者像大清朝一样翻译成罗刹,之所以后来翻译成了俄罗斯,是因为同时征服了中国人和罗斯人的蒙古人的语言中发不出罗斯这个音,必须要在前面加一个“俄” 音,最后,我们也跟随蒙古帝国把罗斯叫成俄罗斯。其他语言也都没有“俄”这个音。所以俄国这个名字应该叫罗国。 白俄罗斯是另外一个故事,这个国家的名字确实是在原装的“罗斯”前面加了个Bel的发音,这个发音的意思就是白,所以我们在翻译时候,前半部分是意译,后半部分是音译,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成为了白俄罗斯。据说他们自己也希望称他们为“白罗斯”,也不愿意在中间加一个奇怪的“俄”字。 “白俄”这个词最有意思。我第一次见到这个词,还是在钱钟书的《围城》里,主角方鸿渐一直为自己买来的假克莱登大学文凭担心时,却遇到了“克莱登大学同学”韩学愈,这位坦然持证上岗大学系主任,他有一个“白俄”太太,也被他吹嘘成正宗美国人。白俄和美国人之间的距离可是太长了。 当时没有细究韩太太的白俄出身是怎么回事,只是被书中描写她相貌丑陋的段落所折服。”韩太太虽然相貌丑,红头发,满脸雀斑,像面饼上苍蝇下的粪,而举止活泼得通了电似的。鸿渐发现西洋人的丑跟中国人不同:中国人丑得像造物者偷工减料的结果,潦草塞责的丑;西洋人丑得像造物者恶意的表现,存心跟脸上五官开玩笑,所以丑得有计划,有作用。” 后来才知道,这个白俄的说法和白俄罗斯没啥关系,却和俄罗斯关系大的很。汉字的表达把我们带进误区。 我们大陆中国人都知道,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俄罗斯土地上出现了一个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共和国,简称苏联。但实际上这段历史根本没那么简单。 1905年,摇摇欲坠的俄罗斯帝国出现了第一次松动,受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影响,俄罗斯也出现了君主立宪制的苗头,虽然罗曼诺夫家族依然坐着俄罗斯帝国的皇位,但是杜马(议会)出现了,很多权力转移到议会手中,出现了初级君主立宪。 整个俄罗斯帝国这个时候摇摇欲坠,先是在日俄海战中输给了日本,战败的俄国在中国东北好不容易修的南满铁路被割让给了日本帝国。俄国周围一些原来称臣的附属国,像波兰、芬兰、立陶宛也都纷纷造反,这时候的俄罗斯帝国很像满清时代割地赔款,不断丢失附属国(朝鲜)一样。 带着满身疾病,俄罗斯帝国参与了一战,自己出兵最多,好处没捞到多少。俄罗斯内部怨声载道,革命力量借此机会不断壮大,到了1917年,先出现了一个“二月革命”,皇帝彻底下台,君主立宪没有了,直接建立了共和国。各派革命者妥协出来一个临时政府,由克伦斯基执政。 不过,革命的烈火一旦烧起来就很难熄灭(想想法国大革命)。仅仅7个月以后,俄罗斯出现了第二次革命,就是我们熟悉的1917年“十月革命”。这一次,圣彼得堡的苏维埃(按照列宁的定义,苏维埃是人民的杜马)们一举推翻了原来的莫斯科杜马和共和政府,杀掉下台的皇帝一家,直接把俄罗斯带入社会主义阶段,建立了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在这个帝国消失、共和国沉沦、苏维埃出现的“翻天覆地”过程中(1917-1920),不少原来的帝国贵族,帝国军官,哥萨克,旧共和政府官员,地主,知识分子都做了某种程度的抵抗,获得周边国家的支持组成了军队对抗列宁一派,在当时语境下,苏维埃一边被称为“红军”,这些对手被称为“白军”。 随着苏维埃不断胜利,控制范围扩散到整个俄国,这些人因为恐惧无产阶级革命,先是在俄国内四处逃跑(包括乌克兰),后来纷纷离开俄国,去到欧洲各国(斯拉夫国家和西欧国家),还有一部分人来到中国(哈尔滨,上海租界),再后来分散到世界各地(北美,澳洲)。 中国人把这些背井离乡的人称作白俄。这里“白”是和“红”对应的形容词,他们是曾经高居上层的俄罗斯人,与白俄罗斯人无关。在上海租界,陆续来到的白俄有几万人,他们带来了欧洲先进的文化艺术生活,还有报纸和电台,现在还能看到很多他们建立的教堂。不过也有很多白俄财产耗尽,降到社会底层,进入歌舞厅,甚至堕入红尘。 到了1949年,整个中国都苏维埃化了,这些白俄又一次面临流散到世界各地的结局。 #俄罗斯 #白俄罗斯 #语言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