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

币圈的下半场:万物上链与社会主义(上) (长文慎入) 很久没有写长文了,在决定创业的这个夜晚,用一篇长文开启自己的创业路径,希望未来回看今日之时,已经实现的了本文中的一切。 比特币对人类的意义是什么,有的人说是数字黄金,有的人说代表共识的力量,而在我看来比特币对人类最大的意义就是他奠定了人类跨文化全球金融协作的底层技术是区块链技术——这点意味着在人类文明没有大一统的情况下,地域性金融资产要实现全球流通的唯一底层技术只有区块链技术。 这其实是国家博弈的结果,从各国的角度,把优质资产的所有权留在本国是最佳状态,但是对于一个优质资产来说,他的天然最佳属性是让更多的资本介入从而增加总体的流动性或者加速价值的发现或者破灭,而目前美股、a股、日股等等各个市场的不互通本质其实是构建了地域差,这种地域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让价格失真。 当然这种僵局正在被币圈所打破,美股上链已经踏出了第一步,很多人都无法理解美股上链的意义,甚至大家觉得没什么用,但是在我看来,美股上链等一系列的事情其实证明了币圈是一个有效市场。 诚然,在过去包括现在,我们圈子99%都是垃圾资产,甚至可以说是在交易情绪,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本质上是在交易情绪的市场其实就是一个有效的市场,毕竟连情绪都能定价,那么有底层价值的事物在区块链的世界则会获得更加公允的价值评判。 于此同时在空气和一些标准类的资产之间其实还有一些非标类资产,比如股权、产业债券甚至是人本身,这类资产无法获取的流动性其实更加可以通过链上发行资产来解决。 所以为什么目前rwa 是最强的赛道,因为相比币圈原本自己原生创建的各种空气叙事,非币圈原生类资产体量大概是前者的几万倍。所以越来越多的平台都在做的事情是把非币圈的资产带入币圈,大家可能会觉得是他们在用传统的资产来割币圈的韭菜,但是同为创业者,此刻做这些事情的原因其实只是为了跑马圈地,因为在未来我们可以看见很多传统资产都会在链上发行,而在币圈打提前量的平台其实就是会卡住一个身位。 这也是我自己下场创业的原因,提前接触优质资产,在未来政策绿灯打开的时候,能合法合规的成为这类资产发行的推手。 而对于币圈的玩家来说,未来币圈可以玩的东西会越来越多,但是对专业性的要求会越来越高,现在是玩情绪和玩叙事,而未来可能很多确定性的大机会会是来自于财务报表和对非币圈赛道的认知了。
云中月
6个月前
塑料为什么不容易分解? 在地球这颗四十六亿岁的星球上,人类文明不过是过去几万年的涟漪。 但就是这短短一瞬,人类制造出一种自然界从未见过的物质,它不会腐烂,不会发霉,不会生锈,不会被吃掉,甚至连时间都拿它没办法。 这个物质,就是塑料。 塑料,是现代文明的化身,也是在化学键层面上对自然循环的挑战。 早期人类所创造的材料,大多只是从自然中“提纯”而来:铜、锡、铁、铅。 这些金属虽然稀有,但本就存在于矿物中,只要时间足够,氧气、雨水、风化过程终将它们带回泥土与矿石之母; 早期人类还制造了一些自然界中没有的物质,主要是“烧制”: 砖瓦、陶器、搪瓷,它们结构致密、难风化,但仍属于自然元素的重组与烧结。 这些物质对大自然而言,只是时间延迟的异物,不是系统崩坏的敌人。 但工业革命之后,人类不再满足于提纯自然,简单重组自然,而是开始创造自然从未合成过的分子,发明自然界中无法降解的物质。 塑料的本质,是碳氢链。 以乙烯、丙烯、苯乙烯、氯乙烯为原料,将它们的双键打破,再首尾相连,形成一个个高分子长链。 这些长链极为稳定,原因是: 它们的主链是C–C和C–H键,正是自然界最稳定、最不容易被断裂的键;很多塑料还具有高度对称性、结晶性或疏水性,例如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水进不去,酶找不到攻击点;更特别是聚四氟乙烯(PTFE,特富龙),用F原子完全包裹碳链,碳氟键牢不可破,几乎刀枪不入,酸碱不侵。 从化学角度说,塑料是地球上非自然的分子结构。自然界中几十亿年来的物质降解循环机制(酶解、水解、氧化还原、紫外激发)对它们无效。 生物酶:可以分解蛋白质、脂肪、纤维素这些熟悉的生物化学结构。但塑料没有这些功能团,没有“酶识别位点”,酶下不去口。 细菌:靠代谢碳源为生,但塑料的碳源锁死在链中,细菌无法拿它做为能量来源,不是食物,只是垃圾; 紫外线:能断键,但效率低,通常只让塑料变脆、变黄、裂开,不能彻底降解; 强酸强碱:实验室中能溶解某些缩合型塑料(如聚酯、尼龙),大部分也溶解不了,再说,自然界根本不存在这种极端环境。 最终的结果是:塑料不腐、不化、不消、不散,它只会“裂成无数碎片”。 大块塑料瓶不会消失,它们在日晒风吹中裂解成微塑料颗粒(<5mm),再进一步,成为纳米塑料,甚至进入细胞膜。这些碎片: 浮在海面,被鱼误吞; 落在雪中,进入极地生态; 进入胎盘、肺部、血液,穿越生命体的边界; 附着重金属、农药残留,成为“毒性载体”。 而这些碎片,本质上仍然是不可分解的碳链碎片,没有哪种细菌能把它们当午饭,没有哪种化学反应能“顺手”地拆掉它们。 它们不是毒药,却比毒更难对付。毒还能代谢,塑料只是卡在那里,永远不会走开。 1970年代起,人类发现太平洋中央的副热带环流中漂浮着大量塑料垃圾。它不是一块浮出水面的“垃圾大陆”,而是一个分布在海面、水中、水下的庞大塑料幽灵带。 它面积超过160万平方公里,密度最大的地方,每平方公里可能有上百公斤塑料颗粒。海洋中的生物: 有的吃了它;有的缠在它上面;有的在它上面栖息,像珊瑚误落在废旧浮标上;有的因它迷失方向,无法迁徙。 海洋成了缓慢窒息的化学沉积场。 而这些塑料,很多来自一次性用品:饮料瓶、包装袋、渔网、牙刷、轮胎粉尘、涂料微珠,每一件,都有一个熟悉的制造日期,却没有终点。 塑料的灾难不在于它“毒”,而在于它绝不进入自然循环。 自然的一切循环,都依赖能被识别、能被降解、能被再生。 木头腐烂成泥;动物尸体化为肥料;火山灰滋养森林;海水蒸发成雨; 但塑料不被识别,不被分解,不会发芽,不会衰老,它成了生态语言里的乱码,而这乱码越积越多,让整个生态系统的对话变得卡顿、混乱、迟钝。 它是我们文明送给地球的第一批“永恒异物”。 如果我们不去面对它,它会陪伴我们下一个千年,静静地浮在海上,嵌在沙里,沉在肺中,等待下一种智慧来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