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

一百年的老问题 中国的问题在制度还是在国民性?胡适斗鲁迅,至今还在斗。 法律工作者大多是制度派,如前辈胡适,主张拿来主义,只要把西方制度拿来就好。 鲁迅也主张拿来主义,但他不认为只要几个领袖登高一呼应者云集,好制度就能拿来,前提是必须先改造国民性,不然拿不来,侥幸拿来也会毁掉。后来的历史证明了他的观点。 我们这代人大概年轻时都是制度派,年轻气盛,只争朝夕,希望在自己手上创造历史,后来许多人转为国民性派,认识到不更新国民性看来真不行。 看看那些小流氓不停地骚扰王全璋等709律师,最近在骚扰四川勇士陈云飞,不就是今天的王胡、小D、阿Q吗?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或者不大的威胁就可以为官府做狗,对着义人汪汪叫,甚至撕咬,太可恶也太痛心了。 这样的人是少数吗?不,肯定是多数,至少占90%,95%,甚至更高。鲁迅说过,这样的国民见了好人就撕咬,见了狠人就温顺,他看得太透彻了。这样的国民能建成文明制度吗? 中国人的国民性如此糟糕,大概是从元朝加速恶化的,元人覆宋人口锐减十分之四,有血气的大概都被杀光了,剩下的都是懦夫的子孙,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懦弱和卑劣。后来被朱元璋这个流氓家族又收拾了近三百年,一点没有好转,且别说更坏了。后来八旗下江南,常常一个旗兵就能俘虏上百个南方人,他们叫蛮子,尽管没见多少蛮性。这样的不堪民国时代南京城陷时重演,而且是军人。X朝三年疫情再演,不管管控手段多粗暴恶劣,敢反抗的极少。 客观地说,中国人、中东人、非洲人,跟欧美人的国民性真是差距很大,不承认不行。只有欧美左派死不承认,甚至为此迫害DNA学说的发明人。必须直面现实,如果连现实都不敢直面,仅凭着一腔热血做事,成功肯定十分遥远。 时代当然需要勇者,需要敢于牺牲的勇士,但不等于不需要反省国民性,不需要国民性的更新,包括勇者在内。鲁迅先生是看到了问题,但他指错了方向。他以为反掉传统文化就好,不知道由此生出一代又一代的流氓和暴民。至于方向在哪里,需要大家共同思考。不可取的是不思考,拒绝思考,甚至不许别人思考。
蔡慎坤
5个月前
“中国人就喜欢耍小聪明,狡辩说自己没得选,都是中共逼的。”这句愤怒的呐喊,近年在觉醒者群体中屡屡出现。尤其当你看到九千万中共党员、七千万共青团员的数据,再想到当年跟着“打土豪分田地、睡地主小老婆”的“革命群众”,一种扎心的判断便浮出水面: “中国人与中共互为一体,不可分割。” 这确实是许多人在巨大的失望与痛苦之下得出的结论,也道出了中国社会某种深层的集体责任问题。但必须警惕,这种论断背后潜藏着一种危险的整体主义逻辑。它可能将一个民族、一整代人,一刀切地推入道德黑洞,滑向集体羞辱式的否定,从而阻断了理解、反思与改变的路径。 一、不能只看沉默,更要看未被暴光的抵抗 是的,今天的中国确实是千疮百孔,是人心沉沦,是集体犬儒的温床。但若因此得出“中国人无一无罪”“中国人与中共本就是一回事”的结论,不仅不公正,更会抹杀那些在极权体制下仍坚持抗争、坚守底线的群体与个体。 中共自建政之前与之后,就如同满清入主中原前后一样,始终缺乏起码的王朝更替传统所要求的正统性与合法性。正因如此,从它诞生之日起,抵抗与起义就从未停止过一天。无论是在体制之内,还是在民间底层,总有人在奋力抗争——只是你不知道罢了。 这不是宽容,而是历史的真实。 林昭、张志新、遇罗克、刘宾雁、王若望、方励之、刘晓波,他们以笔为剑;赵紫阳、胡耀邦、李锐等体制内良知派,为人民、为未来在沉默中坚持;丁家喜、许志永、彭立发、郭飞雄、王炳章至今仍为自由身陷囹圄;还有无数你从未听过名字的人,在社区、学校、教会、工厂里默默坚持——他们,代表了中国仍未熄灭的灵魂与希望。 二、人性不是借口,但制度制造恶的机制 批评中国人“软弱、投机、犬儒”,并不是没有道理。但这种行为为何会普遍发生?不是因为中国人“天生劣根”,而是中共政权用70多年的制度化恐惧与利益诱导,构建了一个系统性助长恶行的环境。 这个体制鼓励举报、奖赏告密、宣传谎言、压制真话,让人一步步学会了装傻、沉默、说谎和出卖。那些愿意说真话、坚持原则的人,代价巨大,有的甚至失去自由与生命。 正因为我们承认“人人皆有原罪”,才必须认识到,在一个用恐惧与谎言控制社会的制度中,人性之恶不是借口,而是被激活与利用的工具。 三、从情绪化归咎到结构性反思,是进步的开始 很多人气愤于国人“主动加入中共”“积极配合镇压”“无动于衷地看着他人被打压”,但愤怒之后,若不深入分析其背后的结构逻辑,只会让人陷入更深的绝望与否定。 为什么说真话更危险? 为什么保持独立思考反而会被举报? 为什么顺从与沉默被视为“聪明”? 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在“民族性”中,而在制度与文化土壤里。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不能将整个民族彻底归类为“恶”,而要追问那个让大多数人“选择做恶”的环境是怎么建构出来的——并找到瓦解它的方法。 四、真正的改变,不靠辱骂,而靠启蒙 真正想改变中国,不是靠羞辱、宣判与放弃,而是靠一代代人的启蒙、唤醒与行动。 靠教育,重建独立思考的能力; 靠榜样,传递道德勇气的可能; 靠制度设计,让做好人不再是“高风险”选择; 靠言说,哪怕是以微光抗衡黑暗,也不放弃发声。 改变历史的,从来不是愤怒的围观者,而是那些在愤怒之后仍愿意肩负使命的人。 结语:原罪与希望并存,沉默之外是血与光 是的,我们都有原罪。中国这个社会,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被裹挟其中。但这不是彻底放弃的理由,而是重新出发的原因。 请记住,那些你看不见的反抗者,那些被消音的声音、被污名的志士、被冷落的忠魂,他们是真正支撑中国不至完全沉沦的光。 扎心的,是表象的堕落;但更震撼的,是那些未被暴光的血泪之光。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不能放弃。 哪怕身处黑夜,也要说一句: “我们不曾沉默,我们还在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