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在资本主义周期循环中看黄金与 BTC 的增值逻辑 资本主义存在三个迈不过去的坎,马克思正是看到了这些问题,才提出了社会主义。 1. 第一个坎:无法避免的马太效应(私有制的共性问题) 这个问题并非资本主义独有,而是所有私有制的共同问题。简单来说,就是私有制体制下“大鱼吃小鱼”——大鱼越来越大,小鱼越来越少,最终小鱼消失,整个生态系统随之崩塌。 - 私有制发展初期:社会资源存量丰富,人们起跑线相近,能有效促进生产力发展。因为多劳多得,每个人都能期待美好的未来。 - 私有制发展中期:大资本逐渐形成体量优势,小资本或无资本者开始感受到压力。例如,可口可乐凭借体量压低生产成本,后进入赛道的小厂无法与之竞争;若没有突发灾害或工业变革,大公司几乎立于不败之地。部分领域还会出现“恶性降价”,比如美团、滴滴发展初期,通过亏本烧钱清空市场,快速做大并确立垄断地位。这个阶段虽有竞争,且总体资源仍能满足基本需求,各方“吃相”相对好看。 - 私有制发展后期:资源不足,大资本“吃相”难以为继。 小鱼数量减少,大鱼只能互相攻击。以封建王朝为例: 1. 王朝初期:经历战乱后人口锐减,地主和百姓都有土地可耕种。 2. 发展过程中:地主通过多种手段兼并土地。好的手段如天灾时,利用更强的抗风险能力,让百姓贱卖土地换取生存机会;坏的手段如勾结官府,通过欺诈、恐吓、强买强卖掠夺土地。 3. 最终结果:百姓土地减少,地主土地增多,大地主形成牢固势力,上可对抗皇权、下可压榨百姓。若遇大灾,百姓被迫造反;或皇帝因缺钱想集权,地方军阀随之反叛(更多时候是两种情况交织)。 4. 循环结局:旧王朝倒塌,百姓经历百余年黑暗,等待下一个王朝,周而复始。这就是黄培炎所说的“历史周期律”。 只要私有制不改变,马太效应就会持续存在。有人认为资本家或地主中有好人,这是事实,但资本主义或私有制需要被推翻,并非因为从业者的道德问题,而是其机制缺陷。正如张麻子对黄四郎所说:“没有你,对我才最重要”,个人好坏无关紧要,只是好的地主/资本家转换思路更易,坏的则思想顽固。 2. 第二个坎:不以生产为根本目的(资本增值优先) 首先需达成共识:财富增长只有两种方式——创造(生产)和转移(夺取)。 - 创造(生产):通过劳动扩大财富总量,比如原始社会靠摘桃子,农业社会学会种桃子,推动人类社会飞跃。 - 转移(夺取):分为合理与暴力两种。合理夺取如贸易赚取差价,暴力夺取如战争掠夺。财富转移本质是零和游戏,有人财富增加就有人减少,易引发矛盾。因此,社会和谐发展需多靠生产、少靠转移。 回到资本主义,其根本目的是实现资本增值(即马太效应),手段本身并非核心。 - 资本主义早期:社会财富总量低,资本家热衷于生产,通过发展生产快速积累“第一桶金”。 - 资本累积到一定程度:资本开始倾向“轻松获利”,金融应运而生。常见形式如银行借贷收取利息,资本量大时,利息可实现“财务自由”(例如手握数亿资本,每日躺着就能有几万收入,且无需参与任何生产,对社会财富增量无直接贡献)。 - 银行利息虽无直接贡献,但可能间接助力生产(贷款给生产企业),而其他“利息类”形式未必合理。例如,在上海拥有10套房的房东,每月无需工作即可收取数万租金,收入堪比博士生月薪,甚至有人调侃“房东职位栓条狗也行”。 - 资本的“魔力”:无需劳动即可获得高额财富,导致从业者不愿回归生产。例如,马云从“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倡导者,逐渐转变为强调“福报”;众多实业家做大后投身房地产;若非国家管控金融,可能会出现大量私人银行。 一旦体验过“财务自由”,便难以回归辛苦的生产劳动,这也是国家多年推动资金回流制造业却收效甚微的原因——即便不做房地产,还有比特币、股市等“轻松路径”,无人愿再投身劳动。 3. 第三个坎:最终会扼杀消费力 富人掌握80%的财富,却无法通过鼓励富人消费盘活经济,核心原因在于:个人积累的财富可无限增长,但能消耗的财富有限。财富若无法流转,便失去意义——纸币只有流通时才是“钱”,存放在仓库里只是一张纸。 - 资本主义早期:能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循环。 - 马太效应完成后:大资本逐渐扼杀消费力。大资本赚钱越多、越快,普通民众可流通的财富就越少。 - 富人无法通过“超支消费”盘活市场:若富人铺张浪费(如吃一只扔一只龙虾),对市场影响微小,且会引发“朱门酒肉臭”的舆论批评;若大规模消费(如每天买10万只澳龙),吃不完的部分要么倒掉(如1933年美国倒牛奶事件,可能引发社会动荡),要么分给民众(相当于“均富”,与资本积累的目的相悖)。 - 资本的“傀儡性”:资本家本质是资本的傀儡。一旦进入资本体系,唯一任务就是不断挣钱、扩大资本——在马太效应环境中,资本增长慢就会被更快增长的大资本吞并。因此,富人的“超支消费”与资本逻辑相悖,若强行为之,资本会抛弃他,转而扶持其他资本家。 4. 资本主义的结局与社会主义的探索 这正是资本主义走不通的原因。社会主义能否行得通尚无定论,但资本主义道路最终必然会遭遇这三个坎。 一旦矛盾激化,要么引发经济危机,要么爆发世界大战,导致世界系统崩盘。最终以数百万人的死亡为代价腾出生存空间,后人再重新开始循环。 而在这种周期性动荡与货币贬值的背景下,人们始终在寻找经时间验证、能对抗贬值的可靠增值资产,其中黄金和 BTC 是典型代表。 黄金作为传统硬通货,已历经几千年时间检验 —— 从古代的货币等价物,到现代的避险资产,无论王朝更迭、法币超发还是通货膨胀,黄金始终能保持其内在价值,比如历次全球经济危机中,黄金价格往往逆势上涨,成为对抗货币贬值的 “压舱石”,其增值可靠性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得到了充分印证。 BTC 虽诞生时间较短(仅十余年),但凭借去中心化、总量有限等特性,被不少人视为 “数字黄金”。 在法币持续超发、货币购买力不断下降的当下,BTC 多次在通胀高企、货币贬值周期中展现出增值潜力,即便经历过市场剧烈波动,仍有大量投资者认可其对抗货币贬值的作用,其增值可靠性也在逐步通过市场实践的检验。 所以兄弟们,乱世多定投黄金和btc吧!
Journeyman
3个月前
昨天突然想到的2点: 1. 在1949年之后,教员坚决反对走资本主义,最关键的原因还是中国和西方在资本和生产效率上的巨大差距, 前三十年,中国选择了练好内功,前三十年打下了工业化的坚实基础。 但当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强盛时期, 而且中国坚决要搞两弹一星建立独立地位, 面临美国和苏联轮番的核打击威胁, 更是根本不具备发展资本主义以及参与国际分工的条件 就像抗日战争中,在侵华日军初期兵锋正盛,当时教员就强烈反对和日本硬碰硬,主张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是一个道理 但当时整个官僚阶层走资本主义的愿望特别强烈, 采用发动群众的方式就成了毛的选择, 而四人帮只是毛的工具而已, 就像武则天时期的来俊臣等酷吏, 不是说文革是好的(浩劫是毋庸置疑的) 但这场运动客观上讲中国的资本主义进程延缓了15-20年, 然后正好赶上“美苏缓解和西方资本大规模产业转移”的时机, 而在1970年,也是毛主导了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 所以, 毛对世界局势,对资本和经济规律的理解和把握都太深刻太牛逼了 2. 邓小平是毛的最后底牌。 所以文革期间, 教员就严令汪东兴保护好邓小平的人身安全。 他难道不知道华国锋不堪大用吗? 他难道不知道他死后叶剑英一定会让邓小平上位吗? 华国锋用“两个凡是”吸收了官僚集团的所有愤恨, 让邓的改革更众望所归, 有更大的施政合法性 因为他很早就认定了邓, 认为他人才难得,而且是厚道人, 潜台词是不会做赫鲁晓夫彻底否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