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

《苏俄在中国》:系统剖析共产主义 1956年,蒋介石在台湾出版《苏俄在中国》一书,该书撰写于冷战高峰期,系统阐述了对苏共和共产阵营的看法。核心内容可概述为如下三个方面: 1.深刻剖析了苏共与中共的政治、军事战略,将其归纳为“侵略性扩张模式”,强调共产主义对“自由世界”的威胁,呼吁西方阵营 联合对抗。 2.深刻剖析了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主要原因,实为苏俄对中共的扶持,以及国际局势等客观因素所致。 3.吹哨“民主阵营”:提出民主阵营需采取针对性战略与战术,如意识形态渗透,军事围堵等策略,以遏制共产主义的全球扩张。 《苏俄在中国》部分言论摘录如下: “在我未往苏联之前,乃是十分相信俄共对我们国民革命的援助,是出于平等待我的至诚,而绝无私心恶意的。但是我一到苏俄考察的结果,使我的理想和信心完全消失。我断定了本党联俄容共的政策,虽可对抗西方殖民于一时,决不能达到国家独立自由的目的;更感觉苏俄所谓‘世界革命’的策略与目的,比西方殖民地主义,对于东方民族独立运动,更危险。” “苏维埃政治制度乃是专制和恐怖的组织。”“俄共政权如一旦臻于强固时,其帝俄沙皇时代的政治野心之复活并非不可能。则其对于我们中华民国和国民革命的后患,将不堪设想。” 后来,蒋在给廖仲恺的一封长信中,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俄党对中国之唯一方针,乃在造成中国共产党为其正统……至其对中国之政策,在满、蒙、回、藏诸部,皆为其苏维埃之一,而对中国本部,未始无染指之意。” 他在后来的日记里,对共产党的认识更加深刻:“毁灭本国伦理与历史”,“手段最毒,情义与道德扫地无余”,唯物论“使人类均将降入禽兽之域”。 ---蒋中正对共产党认识华丽转身的启示 作者: 掸封尘
蒋介石:中国共产主义为亚洲祸乱之核心问题 中华民国四十五年十一月十九日应合众社之请发表谈话 今日世界面临之最重要问题,无疑为如何解决国际共产主义征服世界、奴役人类的野心。二次大战结束后,十一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迅速扩展之结果,已控制全球陆地五分之二及总人口之半数。除少数坚强民主国 家外,大部分未表明态度之国家,对共产主义怀有不健全之疑惧,乃甘愿牺牲道义,甚至牺牲友邦,以与共产主义侵略者妥协,换取暂时苟安的错误心理。 过去十年中,国际共产主义之最大胜利,厥为中共匪帮之窃据中国大陆,由于共匪此项胜利之后,乃即不断构成对欧亚自由国家威胁及其各种侵略事实之发生。两年以来,共产主义在亚洲之收获,远较其在世界其他各地所获为多,方今赤焰正炽,自由世界究应如何击败共产主义,或至少阻遏其进展乎? 本人以为首先必须将国际共产主义视为一个世界性问题,而以中国共产主义为亚洲祸乱之核心问题,亦即为解决世界共产祸乱及入手之第一步骤。自由国家如不能领悟国际共产主义对各该国家之安全及生活方式所造成威胁之真实性质,从而采取一致行动,则自由国家将必逐一丧失其独立自主之地位。 第二、自由世界应避免在非共国家内进一步鼓励中立主义之滋长,事实业已证明给予此等国家之军经援助,并未使此等亲共之政治力量转向中立,而反有助于其滋长。 第三、自由世界必须加强解救铁幕后人民之基本政策,更须经常鼓励铁幕后之人民,为其政治自由及人身自由而奋战。 最后,吾人必须认清中国为亚洲之核心,亦必须认清除非吾人消除中国大陆上之中共匪帮,世界即无持久和平可言。我们中国政府,绝不能使大陆同胞早日脱离中共匪帮暴政统治之责任,推卸予大陆同胞本身。吾人将尽力以赴,不达目的,绝不中止,并深望一切爱好自由之国家,能寄予同情及支持。
中华民国四十五年(1960年)十月二十七日,蒋中正接受美籍作家贾德威专访,通览蒋的回答,娓娓道来,成竹在胸,足以表明他对共产主义和中共的认识达到了较《苏俄在中国》更新的高度。以下是部分问答: 记者问:美国国内目前颇有主张放宽对共匪贸易限制者,阁下可否对此略抒所见? 答:美国如放宽现 行对匪贸易限制,无异以利刃授敌,即使放宽后之贸易仅以非战略物资为限,但供应共匪经济上之需要,从而助其扩张战争机能,亦属不智,且战略物资与非战略物资间之分野,亦非永久不变。一项非战略物品甚易发生战略价值。一九四一年日本军阀突袭珍珠港时,其飞机所燃用者为美国汽油,其所投之炸弹亦为美国之废铁所造,此项史实,吾人实不宜淡忘。 记者问:《纽约时报》最近连载数文,其中暗示中华民国政府已在实际上放弃收回大陆之意愿。阁下对此可否置评? 答:余未闻《纽约时报》曾作此类报导,无论如何,恢复我同胞之自由,乃吾人之神圣天职,而大陆同胞为重获自由起而反抗共匪暴政,亦系其天赋之权利。吾人正致力于建设台湾,使成为自由繁荣之乐土,并作为联合海内外人民及铁幕内同胞共同反攻大陆之基地。吾人之良知决不容吾人忘却大陆同胞身受之苦难,及其恢复自由生活之愿望。 记者问:最近若干访问匪区人士归来报导,大陆人民对共匪统治颇感满意,阁下认为此说可信否?阁下以为是否有何征象,足以表示大陆人民仍将欢迎国军反攻? 答:侈言大陆人民对于共匪统治感觉满意,固乃易事,但有若干事实,绝不容轻易抹煞。匪伪“公安部长”罗匪瑞卿,最近向伪“人民全国代表大会”透露,六年以来大陆上发生之“反革命案件”多达五百五十四万九千零三十件。大陆上反共游击队仍甚活跃,而乡间及城市中反共志士之破坏活动,至最近半年而愈烈。 近月以来,数以万计之人民,自大陆逃往港澳,其中不少系冒生命之危险而奔向自由者。本月上星期即有一少妇因不愿被匪军征召,在广东中山县跃水逃生,于匪兵弹雨下泅至澳门,均为明证。再则近月以来,世人正以钦佩之心情,注视西藏人民英勇反共之抗暴运动。 大陆人民生活之苦痛,不待目睹而自明。事实上,大陆人民现处于共匪暴力严重压迫之下,遇有外人访问时,除表示满意外,何敢作其它答复。 记者问:据称共匪在东南亚区争取支持力量,正大规模展开笑脸攻势。访问共匪策略是否较前有显着之变更?共匪是否正遵从俄帝之所谓软化路线? 答:共匪最近确已戴上笑脸面具。此事无非表示彼等以为在目前采用笑脸攻势,较诸军事侵略收效更宏。事实上,彼等之笑脸攻势与使用武力,同为侵略方式之一种。 共匪势将继续以甜言蜜语,使世人陷入一种虚伪的安全感,然后以其最后一击,达到征服世界的目的。即仅就目前而言,亦难谓共匪已完全放弃使用武力。共匪最近派军进侵缅甸边区,即显示只须彼等预料不致遭遇强烈抵抗,即可随时发动武装侵略。 ---蒋中正对共产党认识华丽转身的启示 作者: 掸封尘
毛泽东在大饥荒时期的部分语录 1.一九五九年一月二十八日:他说,“中国地大物博,只有那麽一点田,但是人口多。没有饭吃怎麽办?无非少吃一点。”,“吃那麽多把肚子涨那麽大干啥,像漫画上外国资本家那样”。 2.   关于农民交粮: 一九五九年八月一十九日 ,毛亲自对省委书记下令说:“马克思与秦始皇 结合起来”,“调东西调不出来要强迫命令。”,“生产小队普遍一致瞒产私分,深藏密窖,站岗放哨”,农民“白天吃萝卜缨,晚上吃大米”。“瞒产私分,名誉很坏,共产主义风格哪里去了!农民还是农民,农民只有如此。”。 3.一九五八年四月上旬,毛召集各省谈水利工程,表扬了两个省:吴芝圃的河南和曾希圣的安徽。毛说:“吴芝圃讲搞三百亿方,我看得死三万人;曾希圣讲搞两百亿方,我看得死两万人”。甘肃省副省长等干部把这样搞水利叫作“秦始皇磨民”,“是人命换来的”,这批干部被打成“右派反党集团”。 4. 一九五八年,毛语录“不休息,这是共产主义精神。”。 5. 一九五八年,对城市指示:“生产第一,生活第二。” 6.1958年5月5日至5月23日,中共召开八大二次会议,毛讲话:死人是“白喜事”,“是喜事,确实是喜事.”,“你们设想,如果孔夫子还在,也在怀仁堂开会,他二千多岁了,就很不妙。讲辩证法,又不赞成死亡,是形而上学。”,“〔庄子死了妻子以后〕鼓盆而歌是正确的”,“人死应开庆祝会”,“人口消灭一半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好几次”。 7.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九日,八届六中全会毛讲话:“人要不灭亡那要不得了,灭亡有好处,可以作肥料。”。 8.“人死一半,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好几次。……打原子弹没有经验,不知死多少人,最好人口剩一半,次好剩三分之一,全世界29亿人,还有9亿多,几个五年计划就发展起来,换来个帝国主义灭亡,资本主义全部消灭,取得永久和平”。(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八大二次会上的讲话 (李锐:《大跃进亲历记》(上)页390) 9.“花这一点代价赶上英国也是要付的,各省准备死500人,1年1万多,10年10万人,无时不死人,要有准备。”(1958年3月在成都会议上谈论到工业事故时毛泽东的插话( 李锐:《大跃进亲历记》(上)页209)。 10.“过去革命打仗死很多人,是不要代价的,现在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干呢?”(1958年8月21日毛泽东在协作区主任会议上的讲话 (李锐:《大跃进亲历记》(下)页106)。 11.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毛对中共高层讲话:除了“大办水利以外,还要各种各样的任务,钢铁,铜,铝,煤炭,运输、加工工业、化学工业,需要人很多,这样一来,我看搞起来,中国非死一半人不可,不死一半也要死三分之一或者十分之一,死五千万人。”,“死五千万人你们的职不撤,至少我的职要撤,头也成问题。”,“你们议一下,你们一定要搞,我也没办法,但死了人不能杀我的头。”— (注:老毛1958年就知道要死五千万人以上,先开始推卸责任了,真是“英明领袖”啊!死五千万人都不能杀他的头,天下有这么歹毒的人吗?) 12.毛泽东在1959年3月25日的上海秘密会议上,要大幅度提高征缴粮食。当有人担心饿死人的时候,毛说:“大家吃不饱,大家死,不如死一半,让另一半人能吃饱。”。 13.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四日,毛回老家湖南湘潭韶山,虽然毛的家乡享受优待,但乡亲仍反映吃不饱,毛把脸一沉对他说:“现在还有三四两(注:老秤16两为一斤,3,4两等于今天2两多),总比过去吃百家饭(指乞讨)好吧?”。 ---大饥荒是中共有计划的屠杀手段 编写:爱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