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a
3天前
很多中国人有个口头禅,中国崩溃论几十年了,还没崩。 几十年前,中国没有这么多债务,现在宏观杠杆率都300%了,也没有这么多老人,也没有这么多房地产大基建需要维护保养,几十年前就业机会蛮多的,大学生毕业都有工作,现在呢? 如果15年前,你说万科万达碧桂园要倒闭,你肯定有精神病啊,现在呢? 企业能破产,政府就不会破产?社保就不会破产?社科院说2035年耗尽,那是2019年说的,彼时中国经济还没通缩,现在看,社保如果没有政府输血,能挺到2030年吗? 但政府印钱发社保有啥意义呢?如果政府印钱能解决问题,为啥给农民只发200块低保呢?为何不发2000呢?育儿补贴为啥每天发10块,而不是每天发100呢?如果发100,那生育率肯定能升上来点吧? 当然,政府永远也不会破产,“软预算约束”,政府永远有钱花,没钱就印,那就只有老百姓破产了。 从长远看,任何国家的政府都会破产,但就看谁能坚持长些,但中国政府一定是最快破产的,国家未富先老,人口剧烈萎缩,债务快速攀升,6800多万党政军,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30%,20年后可能达到40%,超高青年失业率,过去几十年累计的600万亿以上的房地产大基建需要维护保养甚至拆除,都是吃钱怪兽,吞噬社会财富,中国过去几十年挥霍无度,大麻烦迟早会来的。 凡是说中国"政府永远不会破产"、"内债不是债"的,就是没把自己和自己老婆孩子当人,人民币不是美元,人民币关起门使劲儿印,谁倒霉?
Leva
5天前
我家老大在雀巢,做数据分析师,她说现在全球的经济都在放缓,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均出现消费力下降。 雀巢作为全球最大食品饮料公司,要品牌有品牌,要研发有研发,要产品有产品,去年产品普遍涨价10%,却出现销售下滑,咖啡才多少钱一罐儿?涨价几毛钱都受不了。 她透露说,雀巢咖啡2024年在马来西亚销售下滑8%,净利润跌至14年新低,原因是马来西亚消费低迷。 但我查了一下,中国对马来西亚出口增长16%,奇怪吧?很可能产品转口去美国了,或者以价换量,或者像中国某些汽车公司,先把货发过去,慢慢卖,因此中国统计的那些出口数字,有多少是真的? 现在雀巢的CEO都被炒掉了,原因是和“直接下属”有不正当关系,但它的主要问题是去年业绩太差。 中国出口必须以价换量,政府必须补贴,补贴少了都不行。雀巢找谁补贴去?瑞士政府能给无息贷款嘛?能给税务减免嘛?不能啊? 中国出口增长,就是用中国人的福利换来的,有啥可骄傲的? 中国人的血汗钱,存在银行一年只有一个多点的利息,政府贷给大民企、国企、贷给地方政府2-3个点,再拖一拖上游,压一压下游,产品销售不赚钱都能过日子了,比亚迪就这么玩儿。现在美元利息这么高,套利就能发财啊。如果再给点税务减免,把社会责任免掉一部分,企业又可以降价冲量了。 但老百姓穷,就不生孩子,孩子都没有了,还要出口干啥呢?
Leva
2周前
Leva
3周前
樊纲说,中国当下比日本难多了,樊纲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社科院的研究员,中国居民掏空“六个钱包“买房的概念,就是他提出来的。 他公开说,中国目前的状况比日本30多年前难多了,他应该是有数据支撑的,也只能说这么多了,再深说,就是政治不正确了。 看了一组数据: 1990年,日本家庭金融资产以现金及存款为主,占比超过45%,其次是保险和养老金准备金(占13%至26%),以及股票和其他权益类资产(占8%至20%)。其余的金融资产如信托、债券等约占总资产的8%。 也就是说,199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时,房地产在居民资产中的占比并不高,可能只有3成,日本家庭资产中极高的现金(现金等价物例如养老金债券等)比例,对经济危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缓冲。 而中国,房地产占居民家庭资产的7-8成,房地产跌落,直接“击穿”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表,硬着陆冲击非常大。 回头看,日本很多地方的房子事实上已经跌没了,但损失依旧可控。中国的房子跌没了,那可是要了亲命了,等于清空“六个钱包”,而中国未来大部分地区的房子跌到完全没有价值、彻底失去流动性,是大概率事件。 家庭的金融资产,是经济危机的重要防线,可以说是第一道防线,中国人现在意识到了,开始拼命存钱,但已然来不及了,中国是发展中经济体,资本积累本来就没有当时的发达经济体日本深厚。 目前中国失业率高企,内卷加剧,居民收入增长停滞,如果居民再从牙缝里存钱,将严重打击消费,事实上中国的物价这几年也停止增长了,陷入实质性通缩,央行每次货币政策报告都念叨说要促进物价合理回升。 最麻烦的,生育率也比日本1990年代低很多,日本那时候还有1.5以上,而中国现在可能在0.9以下了。 中国年轻人就业困难,收入低,躺平摆烂,不婚不育,因此,中国未来的经济危机会随着老龄化而持续深化,更加没有缓冲,没有年轻劳动力,没有年轻人的充分就业,债务没办法化解的,如果一个家庭父母老了,需要用钱的时候,年轻人不但不能提供收入支撑,还需要继续啃老,而政府由于债务太重,福利制度不完善,根本帮不上忙。 日本社会当时的终身雇佣文化,保持了就业稳定,日本1990年代的失业率并没有超过8%,即使是在危机最深的时候失业率都不高的。 中国社会目前的宏观杠杆率已经超过300%,而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还不到170%。日本政府债务当时只有GDP的70%,而中国地方中央加在一起已经超过GDP100%了,这还不考虑中国GDP数据的严重掺水状况,如果把中国GDP中的水分挤掉,中国政府的广义赤字率目前可能突破15%。 日本社会极高的储蓄率以及完善的福利制度,能让日本的长期利率保持在1%以下,中国不敢降息,担心资本外逃和人民币贬值。 目前中国的债务状况,失业状况都比日本1990年代要严重,政府施策的空间太小了,而且外部环境比日本恶劣太多,日本1990年代都开始吃中国红利了。而现在中国正在与美国硬刚,准备重写国际秩序,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宏大目标,必须让屁民脱层皮啊,我看脱一层皮都不够,至少要脱三层皮。 所以我一直说,人口通缩(老龄化)是对中国人的“凌迟”,慢刀子割,而持续的经济通缩就是中国人的“炼狱”。 未来几十年,中国人将在炼狱里遭受凌迟。 中国人,你们准备好了吗?
Leva
1个月前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最近发表 【中国经济转型】 报告,报告有100多页。 题目是:中国经济转型,债务,人口,逆全球化,2035年的图景 关于人口问题,报告中说,中国304个城市中,2020年有243个人口增长,2025年下降到204个,2035年将进一步下降到140个,城市人口增长(或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经济落后省份年轻人流失。 报告中举了吉林的例子,吉林大学在校学生中,只有26%是本省学生,毕业后这26%中的10%去了南方省份找工作,7%去了北京找工作,留在本地的不超过9%,也就是最多1/3左右的年轻人能留在本省。 东北经济为啥好不了呢?建设者跑光了,最后只剩下老人,拿养老金的。随着年轻人比例越来越低,政府财政、社保和公共服务可能会处于非常紧绷的状态,甚至入不敷出,最后不得不削减,减少医疗费报销比例,后果是城市中将会出现大批贫困老人。 连日本老人的贫困率都超过30%,当然中日两国界定标准肯定不一样。 而目前中国的养老金替代率只有44%,今后将进一步降低,连北京上海的社保缴费基数都涨不动了,劳动者平均薪酬增长停滞,社保缴费基数当然无法再向上调整。 一边是养老金替代率下降,一边是物美价廉的城市公共服务包括医疗和养老服务变得越来越昂贵并难以获得,会造成80后,也就是计划生育一代的养老负担日趋沉重,文中提到,80后大都是一胎,只能独自承担双亲的养老责任,他们的父母目前大都在70岁以上,看病医疗的负担开始加重。 而80后处于壮年,是理所当然的消费主力,看中国的消费数据萎缩幅度就知道80后的压力有多大,当然与80后比起来,95后00后更差,80后毕竟没有大学毕业就失业的问题。
Leva
1个月前
中国为何不敢轻易攻台? 主要问题是飞机,再说一遍,飞机。无论是飞机产能和性能、飞行员的数量和素质,都与美国差距太大。 没有空中优势,打不赢现代战争。 歼16和歼20分别于2016-2017年服役,至今外媒预计也才各三百架左右,年均才多少? 即使把J10、J15全部加在一起,这些年都比不上洛马的F35一款战机的数量。 洛马的F35交付数量,25年上半年已经交付了97架,全年预计达到190架,这只是公开数据,日本英国都有能力组装F35,如有需要立即可以增加产量。 脉动装配生产线(Pulse Assembly Lines)是一种先进的装配生产线,之前主要用于航空领域。成飞近一两年才引入脉动生产线,提升战机产量。F35十多年前就已经用上脉动产线,而波音公司则更早于二十多年前就开始使用脉动生产,有了大量的经验总结和报道。 脉动装配生产线的概念是波音首创,波音应用精益制造原则创造的飞机装配方式。最初于2000年在阿帕奇直升机的制造中应用了脉动式(pulse moving line)总装线,2006年建成波音717的连续移动式(continuously moving line)总装配线。后来又在波音737的总装中应用,并且有了大量的经验总结和报道。飞机移动式总装配的优势开始显露出来以后,波音公司扩大了对它的应用,如在波音757、777和P-8P海军反潜巡逻机、F-18和C-17重型运输等机种的装配中都有应用。 再看看商用飞机: 波音和空客的单体客机产能都在700-800架/年,目前两个公司的订单各自积压了7000-8000架。 C919,一年能有20架?据说东航今年买了10架,到底飞了多少个小时?连个测试报告都没公布。 中国的粉红把自己的国家称为“工业克鲁苏”,C919啥时候能跟波音和空客竞争再吹牛吧。 至于战斗机,可能永远都追不上。
Leva
3个月前
BBC的文章,人口灰犀牛,中国如何避免2050年养老危机。 提出这个问题之前,要看中国2050年有多少人口,其中老龄人口占比多少。 2050年,1970年之前出生的人基本上死绝了,能活着的也是社会累赘。 1970——现在,中国出生了9.74亿人。 2050年中国人口要达到11亿,意味着从现在起到2050年的25年里,平均每年要出生至少500万人,这可能吗? 2030年代,中国每年出生人口就会跌入500万区间,2035年后会跌入300万区间。 结婚对数在那里摆着。 2024年结婚对数610万对,创了45年新低,2025年第一季度同比又下降8%。2025年结婚对数可能只有550万对。这其中还有大龄结婚占比20%,即使不计算离婚的200万对,育龄妇女结婚的可能只有400万人,这400万对夫妻有多少选择丁克的?能有多少生二胎的?总和生育率是多少?能有0.8就不错了,马来西亚华裔妇女的生育率就是0.8。 中国2050年的人口,最乐观估计可能只有10.5亿。 但2050年的老人,已经生出来了,就是1970-1990年出生的人口,共计4.66亿,占2050年预测人口的45%。 这其中,失智失能的1.5亿不多吧?根据清华大学课题组2022年发布的【中国养老服务蓝皮书】,2025年中国将有失智失能人口7279.22万人。 怎么养老?看比例就知道了,无法养老。社会养不起,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个养两个,更养不起,比例太高。 联合国2012年预测中国2050年有11亿人,印度人口2028年超越中国……对中国人口形势的估计,还是太乐观了。 中国的养老危机,不需要等到2050年,2040年代初期就会大爆发。
Leva
6个月前
川普第一任期的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列出了美国允许中国加入WTO的6个错误。 莱特希泽曾是里根时期的贸易副代表,曾经迫使日本接受钢铁及汽车出口的限制,一直到广场协议后的日圆大升值,最后是日本平成景气崩溃。 根据莱特希泽所在的世达律所的官网,莱特海泽的专业领域是代表美国大公司进行贸易诉讼,并向政府提供政策和立法方面的建议。 但我看到的都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对美国的好处。 1. 美国人可以使用美元,以高于其生产力水平进行消费,惠及千百万美国家庭; 2. 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而目前看来今后几十年也无法做到自由兑换,因此进口原材料出口成品需要使用美元结算,而中国又是贸易大国,这无疑加大了美元在世界贸易中的权重,也加强了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 3. 中国产生的大量贸易盈余,主要是美元,央行买入美元释出人民币,产生外汇占款,最终体现为,央行向市场投放了人民币,也是投放了流动性,钱多了没处去,最后房地产大跃进,吹起了大泡泡,居民80%财富都套在里面,消费自然起不来了,中国的房地产质量差,价高命短,现在人口萎缩,房地产开启了长期贬值之路,泡沫终将破灭,财富被打回原形。 4. 加入WTO后中国制造业创造的绝大部分财富,都去哪里了,中国一个亿产业工人,80%都是农民工,人民日报 2018年统计,中国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为8045万人,这群人啥也没捞到,钱都变成了纽约洛杉矶旧金山新加坡东京大阪伦敦的房子......再看看美国日本股市涨多少?钱又回到西方去了,内循环了。 中国3万亿外储,一部分买了美债,美国股市跌,美债这几天涨了,其余2万亿美元,也都在美国金融系统里面,美国没收俄罗斯的几千亿外汇储备,几个小时就办了。中国的外储,成了握在美国人手里的“把柄”,中国想跟美国掀桌子,当然会担心这些“坛坛罐罐”。 5. 加入WTO后,中国开启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最快速度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迅速抽干了农村劳动力,造成农业和农村的衰败,让中国的老龄化失去了缓冲垫,再加上严苛的计划生育和低福利政策,把生育率彻底打下来了,目前出生人口暴跌速度全球第一,人类历史罕见。 30年走完西方300年的路,是要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天量的债务,就是对环境的破坏,就是急速的老龄化,就是中国人的后代和他们的未来,这必将导致中国的长期竞争力受损,利好美国。 谁能说中国今天的房地产泡沫破灭,大通缩,高失业率与中国加入WTO没有关系?我看关系很大,乍富不知新受用,穷人有钱了就一通瞎折腾。 中国加入WTO的20多年,美国躺赢,不但没吃亏,还占了大便宜。 当然,中国的国力大幅上升是事实,但美国的特点就是:没有强大对手同样也会衰落。如果没有中国,美国军队恐怕向国会申请军费都困难,维持军队和海外驻军,武器研发军火出口也解决美国超过百万人就业。1989年苏联解体时,美国国防工业雇佣近300万人,而现在只有110万人,四十年减少2/3,但最近几年又在增加了,主要是俄乌战争和中国威胁。 中国重蹈日本覆辙,陷入长期通缩,同时人口老龄化,政府财政赤字大幅上升,领导人也在老去,国力不可能长盛不衰的,而美国的能源、农业、高科技、服务业出口都是全球第一,军事实力全球第一,如果按军费算,美国军事实力是第二到第十五名国家军事实力的总和,全球药物70%的研发在美国,美国还有那么多优秀的大学,还能吸纳移民,后劲儿十足,怕什么?好日子还在后头。 川普的移民金卡,500万美元太贵了,如果少个0,50万美元,估计会效果很好。
Leva
7个月前
有人问,日本为啥出不了DeepSeek,这问题很傻逼的。答案:日本人不上心呗。 DS被捧成这样,可能过两年就衰落了,行业变化太快。 日本人喜欢做“恒久远”的东西,代代相传,可以吃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 例如乐器,大品牌例如雅马哈就不谈了,这里说两个小众品牌,Korg,科音是日本的一家电子乐器、音频处理器生产商,还有Maramatsu,村松长笛,都是演奏家和专业人士在用。 科音电子手风琴价格至少4-5万人民币,村松长笛随便一支都是人民币5-6万以上的,最贵的30万都有。 西洋乐器,日本人做得不输西方,谁说日本人不会创新?日本人发明了多少东西?为啥人工智能比不过呢?日本人没花心思在上面。 日本地小,还要养那么多老人,老年抚养比50%,全球最高,很多东西不能与中国比的,中国2040年代老年抚养比就达到50%了。把钱都花在需要烧钱、烧大钱的东西上面,航天、航母、高科技......日本做不到,国情不允许,制度不能够。 再说,科技发展会消灭很多工作岗位,日本老龄化,需要老人工作到70岁甚至80岁,否则社会没办法运作了。与高科技相比,综合日本国情,日本更需要商业,需要旅游业,需要农业......尖端制造业...... 我觉得中国人不顾国情,跟着美国屁股后面跑,很傻逼的。当初,就是为了把人均GDP提上去,把分母降下来,搞计划生育。加入WTO以后,进行快速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把生育率干下来了,农村的环境破坏了,农村劳动力也被快速抽干了。改革开放几十年,财富被少数人占有,还造成了几个亿无地可依、无休可退、无老可养的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一多半找不到工作...... 中国人就是着急,急啥呢?奔丧呢?看着西方经济发展眼红嘛。可人家都发展几百年了,你要几十年追上,可能吗?要付出巨大代价的,代价付出了,还追不上。基础太差,水平太低,素质太差,喜欢瞎折腾,看看,现在开启债务通缩的同时,老龄化速度人类历史罕见,彻底傻逼了吧? 日本早就是发达资本主义,跟着美国吃过亏,但日本看破不说破,按照自己节奏来,政府债务扩张,日元贬值,扩充海外资产,慢慢积累财富,还债,应对老龄化,给人民时间休养生息,现在基本上挺过来了,生育率还比中国高一大截。 而中国呢,财富都瞎霍霍了,当然富人转移了很大一部分,年轻人背上几辈子都还不上的巨额债务,未来守着几百年都无法清除的建筑垃圾,还有一大堆没用的铁公基,人民老了怎么办?国家穷了怎么办?喝西北风去?好日子还在后头。
Leva
8个月前
女儿今年转正了,她工作的公司,雀巢,总部在欧洲,其退休金管理部门通知,如果员工每年投薪水的8%到退休金账户,公司给match12%,这样等于公司每年白送给女儿差不多1万块英镑到她的退休金账户。 雀巢的退休金大部分都是黑石管理,黑石的主要投资标的是美国股市。雀巢全球有差不多三十万员工。 欧洲的企业退休金、挪威的主权基金,日本加拿大政府养老金…….都投资美国股市,美国股市怎么能不涨?美国经济想不好都难。 美国坚韧的经济基本面,来自于其强大的消费韧性。欧洲日本的企业在美国市场赚钱,赚来的钱又回馈美国股市,这就是内循环。 中国用美国提供的贸易顺差,买美国国债,这难道不是内循环吗? 连共产党政府都不愿意把赚来的真金白银投入到中国市场,拿去搞一带一路,死死地攥着手里的几万亿外汇,你还让民营企业有信心?不是笑话?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著名经济学家余永定日前说“中央捂钱袋”,“固守财政平衡”,不想替地方政府和企业部门、居民部门还债……中央为啥这么做?就是因为“政府、企业、居民部门还不起”,中央政府债务扩张,结果放出去的钱“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如果中央政府放出去1万亿人民币,收回来1.2万亿,当今圣上为何要捂紧钱袋? 如果中国能像美国那样,政府债务增加10万亿美元,股市市值增加30万亿,那何乐而不为呢? 连中国中央政府都担心放出去的钱打水漂,外资为啥要来中国搞慈善? 中国做梦都想美国这样的内循环,西方企业在中国赚的钱再投资到中国市场,投入到A股,但中国经济已显露出败相,不但庞大的社会底层完全没有消费力,如今又面临人口急剧老化、失业率高企、资产价格主要是房地产价格暴跌……外资能不跑吗?资本能不外流吗? 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就是天天给民营企业家开会,又有鸟用呢?
Leva
9个月前
余永定,大家都熟悉,经济学家,社科院学部委员,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他在最新的演讲中指出,中国经济的问题源于政策失误。 去杠杆的时候简单粗暴,下手很重,房住不炒,限购限售,银行对中小企业抽贷......疫情期间强行抑制消费需求......一通儿操作猛如虎,而应对通缩则动作迟缓......竟然说出“物价便宜了大家不高兴吗?”这样的论调......最后就是二百五。 从2012年开始,提出供给侧改革,提供有效供给,释放需求潜能...... 但中国在2023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有效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所面临的突出矛盾”,这个说法在2022年底就开始有了。 但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一直不说,就是居民家庭部门、企业部门、地方政府加杠杆加不动了,他们需要还债,投资和消费当然会受到抑制,但中央一直坐视不管,也管了,但嘴上说说,没有实际行动。 中央到现在还是希望地方政府自己化债,从来没有说替地方政府还债。目前给出的12万亿,并不是中央拿钱出来给地方政府还债。 首先看12万亿这个数字怎么来的: 扩大债务限额,增加6万亿,债务限额由原来的29.52万亿,提高到35.52万亿,24-25-26每年扩大2万亿; 政府专项债中,每年可以用8000亿做债务置换,把隐性债务置换成显性债务,专项债是用来做项目投资的,但中央允许地方可以拿出一部分做债务置换,每年8000亿,5年,4万亿。 最后是棚户区改造2万亿,这些东西很多都是隐性债务,政府融资平台已经与承包商签了合同的,本来2028年之前这些债务和合同要全部结束,现在不需要2028年之前处理了,可以推后或者按照原来的合同执行,例如合同规定2030年执行,那就按原来的合同办。 6+4+2=12万亿 中央实际上没出钱,还是地方出钱,自己借债,自己还债,或者搞债务置换,借新还旧,把高息债换成低息债,或者把隐性债化成显性债...... 中央从来没有吐口说替地方政府还钱,而地方政府找谁去借钱呢?去社会借,去商业银行借,而不是向中央政府伸手。 化债,不是中央政府给地方政府钱,让地方把债还掉,这个要搞清楚。很多人不清楚问题实质,一看到12万亿,就非常鼓舞,会错意了。 地方政府得到的政策,就是延期、降息,但债务还在。中央的新政,并未设计中央增发国债支持地方基础建设投资。 其实中央对地方看得很透,这帮败家子,除了祸害钱,基本上啥也不会干,把钱给他们搞基建,只能让GDP数字好看点,当然,搞一堆豆腐渣,培养一群贪污犯。 但余永定提出,中央政府应该运用逆周期调节工具,也就是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来弥补消费增速放缓对经济的拖累,但非常遗憾,新政中没有这个提法。 还有新政中,没有提“房地产收储”的钱哪里来,也没有提地方显性债务怎么办。 余永定说,地方政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但中央就是不出钱,就是捂钱包。余永定讽刺道,中国中央政府财政状况非常好,绝对世界冠军👏,那么代价是什么? 这很符合当今圣上的风格,毕竟是插过队的。 余永定强调,我们的财政观念应该有所改变,不应过多地担心“财政收支平衡”,我们需要的是“财政收支不平衡”,要增加财政赤字,增加政府支出。 而政府支出向民生倾斜,向居民家庭部门倾斜,这也是国内外经济学家的普遍共识了。 余永定强调,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财政的可持续性”,如果经济很差,通缩持续,财政收支平衡又有什么用?没有持续性。我年年都借钱,但我年年都挣钱,我还得起,这才是现代财政观念。 天天“四个自信”,天天鼓舞信心......中国中央政府对中国经济有信心吗?有信心为啥不借钱给大家?为啥要捂紧口袋? 言外之意,当今圣上是老农民,穷人思维,还是毛主席那一套,“我们不借外债,借完了还得还”,这是毛主席原话(沈志华教授语)。“既无内债,也无外债”,中国政府曾引以为傲,到现在观念也转不过弯儿。 看看人家皇军,中央政府背债,让民族企业和渡边太太们发财,由政府向民间转移财富。中国,怎么跟日本比啊,这样下去经济还能好了,见鬼了。 余永定曾说:不断犯错,中国经济就可能日本化。 中国经济能日本化?做啥大头梦呢?
Leva
1年前
哈佛大学博士,目前担任麻省理工商学院副院长的黄亚生教授2016年关于“中国模式”的文章,准确预测了今天的中国:中国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他在最后的结论中说,“中国模式”并不是中国首创,巴西过去采取的经济措施类似于当前的中国模式,现在证明是不成功的,他还在最后的结论中发出警告,中国模式极其危险。 他还预测,印度经济未来将超越中国,印度发展慢一些,但软环境好于中国,例如分配制度和金融改革,卢比可自由兑换。 印度的制度决定了印度不可能采取中国的人口政策和土地政策。 印度与西方的融洽关系,还有充足的劳动力,是中国无法比拟的优势 印度的土地私有,决定了印度的工业化、城市化肯定不如中国快,因此印度的生育率不会快速下降,广大的农村和农业可以能够为城市和工业源源不断提供劳动力,人口的可持续性高于中国。 事实上印度目前是全球粮食出口大国,稻米出口是第二到第五的总和,小麦出口高于乌克兰。 而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下降到危险的水平,因此习不断强调饭碗要端牢,要建设新农村,各地甚至成立了【乡村振兴局】,但是这无济于事,都是表面功夫。由于过快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抽干了农村的劳动力,土地滥用,包括房地产、采矿、大基建等占用大量的农地,造成了农村不可逆的衰败。未来的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生产亦造成长久的打击。 黄亚生的文章-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