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a
2周前
BBC的文章,人口灰犀牛,中国如何避免2050年养老危机。 提出这个问题之前,要看中国2050年有多少人口,其中老龄人口占比多少。 2050年,1970年之前出生的人基本上死绝了,能活着的也是社会累赘。 1970——现在,中国出生了9.74亿人。 2050年中国人口要达到11亿,意味着从现在起到2050年的25年里,平均每年要出生至少500万人,这可能吗? 2030年代,中国每年出生人口就会跌入500万区间,2035年后会跌入300万区间。 结婚对数在那里摆着。 2024年结婚对数610万对,创了45年新低,2025年第一季度同比又下降8%。2025年结婚对数可能只有550万对。这其中还有大龄结婚占比20%,即使不计算离婚的200万对,育龄妇女结婚的可能只有400万人,这400万对夫妻有多少选择丁克的?能有多少生二胎的?总和生育率是多少?能有0.8就不错了,马来西亚华裔妇女的生育率就是0.8。 中国2050年的人口,最乐观估计可能只有10.5亿。 但2050年的老人,已经生出来了,就是1970-1990年出生的人口,共计4.66亿,占2050年预测人口的45%。 这其中,失智失能的1.5亿不多吧?根据清华大学课题组2022年发布的【中国养老服务蓝皮书】,2025年中国将有失智失能人口7279.22万人。 怎么养老?看比例就知道了,无法养老。社会养不起,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个养两个,更养不起,比例太高。 联合国2012年预测中国2050年有11亿人,印度人口2028年超越中国……对中国人口形势的估计,还是太乐观了。 中国的养老危机,不需要等到2050年,2040年代初期就会大爆发。
Leva
3个月前
川普第一任期的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列出了美国允许中国加入WTO的6个错误。 莱特希泽曾是里根时期的贸易副代表,曾经迫使日本接受钢铁及汽车出口的限制,一直到广场协议后的日圆大升值,最后是日本平成景气崩溃。 根据莱特希泽所在的世达律所的官网,莱特海泽的专业领域是代表美国大公司进行贸易诉讼,并向政府提供政策和立法方面的建议。 但我看到的都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对美国的好处。 1. 美国人可以使用美元,以高于其生产力水平进行消费,惠及千百万美国家庭; 2. 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而目前看来今后几十年也无法做到自由兑换,因此进口原材料出口成品需要使用美元结算,而中国又是贸易大国,这无疑加大了美元在世界贸易中的权重,也加强了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 3. 中国产生的大量贸易盈余,主要是美元,央行买入美元释出人民币,产生外汇占款,最终体现为,央行向市场投放了人民币,也是投放了流动性,钱多了没处去,最后房地产大跃进,吹起了大泡泡,居民80%财富都套在里面,消费自然起不来了,中国的房地产质量差,价高命短,现在人口萎缩,房地产开启了长期贬值之路,泡沫终将破灭,财富被打回原形。 4. 加入WTO后中国制造业创造的绝大部分财富,都去哪里了,中国一个亿产业工人,80%都是农民工,人民日报 2018年统计,中国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为8045万人,这群人啥也没捞到,钱都变成了纽约洛杉矶旧金山新加坡东京大阪伦敦的房子......再看看美国日本股市涨多少?钱又回到西方去了,内循环了。 中国3万亿外储,一部分买了美债,美国股市跌,美债这几天涨了,其余2万亿美元,也都在美国金融系统里面,美国没收俄罗斯的几千亿外汇储备,几个小时就办了。中国的外储,成了握在美国人手里的“把柄”,中国想跟美国掀桌子,当然会担心这些“坛坛罐罐”。 5. 加入WTO后,中国开启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最快速度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迅速抽干了农村劳动力,造成农业和农村的衰败,让中国的老龄化失去了缓冲垫,再加上严苛的计划生育和低福利政策,把生育率彻底打下来了,目前出生人口暴跌速度全球第一,人类历史罕见。 30年走完西方300年的路,是要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天量的债务,就是对环境的破坏,就是急速的老龄化,就是中国人的后代和他们的未来,这必将导致中国的长期竞争力受损,利好美国。 谁能说中国今天的房地产泡沫破灭,大通缩,高失业率与中国加入WTO没有关系?我看关系很大,乍富不知新受用,穷人有钱了就一通瞎折腾。 中国加入WTO的20多年,美国躺赢,不但没吃亏,还占了大便宜。 当然,中国的国力大幅上升是事实,但美国的特点就是:没有强大对手同样也会衰落。如果没有中国,美国军队恐怕向国会申请军费都困难,维持军队和海外驻军,武器研发军火出口也解决美国超过百万人就业。1989年苏联解体时,美国国防工业雇佣近300万人,而现在只有110万人,四十年减少2/3,但最近几年又在增加了,主要是俄乌战争和中国威胁。 中国重蹈日本覆辙,陷入长期通缩,同时人口老龄化,政府财政赤字大幅上升,领导人也在老去,国力不可能长盛不衰的,而美国的能源、农业、高科技、服务业出口都是全球第一,军事实力全球第一,如果按军费算,美国军事实力是第二到第十五名国家军事实力的总和,全球药物70%的研发在美国,美国还有那么多优秀的大学,还能吸纳移民,后劲儿十足,怕什么?好日子还在后头。 川普的移民金卡,500万美元太贵了,如果少个0,50万美元,估计会效果很好。
Leva
4个月前
有人问,日本为啥出不了DeepSeek,这问题很傻逼的。答案:日本人不上心呗。 DS被捧成这样,可能过两年就衰落了,行业变化太快。 日本人喜欢做“恒久远”的东西,代代相传,可以吃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 例如乐器,大品牌例如雅马哈就不谈了,这里说两个小众品牌,Korg,科音是日本的一家电子乐器、音频处理器生产商,还有Maramatsu,村松长笛,都是演奏家和专业人士在用。 科音电子手风琴价格至少4-5万人民币,村松长笛随便一支都是人民币5-6万以上的,最贵的30万都有。 西洋乐器,日本人做得不输西方,谁说日本人不会创新?日本人发明了多少东西?为啥人工智能比不过呢?日本人没花心思在上面。 日本地小,还要养那么多老人,老年抚养比50%,全球最高,很多东西不能与中国比的,中国2040年代老年抚养比就达到50%了。把钱都花在需要烧钱、烧大钱的东西上面,航天、航母、高科技......日本做不到,国情不允许,制度不能够。 再说,科技发展会消灭很多工作岗位,日本老龄化,需要老人工作到70岁甚至80岁,否则社会没办法运作了。与高科技相比,综合日本国情,日本更需要商业,需要旅游业,需要农业......尖端制造业...... 我觉得中国人不顾国情,跟着美国屁股后面跑,很傻逼的。当初,就是为了把人均GDP提上去,把分母降下来,搞计划生育。加入WTO以后,进行快速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把生育率干下来了,农村的环境破坏了,农村劳动力也被快速抽干了。改革开放几十年,财富被少数人占有,还造成了几个亿无地可依、无休可退、无老可养的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一多半找不到工作...... 中国人就是着急,急啥呢?奔丧呢?看着西方经济发展眼红嘛。可人家都发展几百年了,你要几十年追上,可能吗?要付出巨大代价的,代价付出了,还追不上。基础太差,水平太低,素质太差,喜欢瞎折腾,看看,现在开启债务通缩的同时,老龄化速度人类历史罕见,彻底傻逼了吧? 日本早就是发达资本主义,跟着美国吃过亏,但日本看破不说破,按照自己节奏来,政府债务扩张,日元贬值,扩充海外资产,慢慢积累财富,还债,应对老龄化,给人民时间休养生息,现在基本上挺过来了,生育率还比中国高一大截。 而中国呢,财富都瞎霍霍了,当然富人转移了很大一部分,年轻人背上几辈子都还不上的巨额债务,未来守着几百年都无法清除的建筑垃圾,还有一大堆没用的铁公基,人民老了怎么办?国家穷了怎么办?喝西北风去?好日子还在后头。
Leva
5个月前
女儿今年转正了,她工作的公司,雀巢,总部在欧洲,其退休金管理部门通知,如果员工每年投薪水的8%到退休金账户,公司给match12%,这样等于公司每年白送给女儿差不多1万块英镑到她的退休金账户。 雀巢的退休金大部分都是黑石管理,黑石的主要投资标的是美国股市。雀巢全球有差不多三十万员工。 欧洲的企业退休金、挪威的主权基金,日本加拿大政府养老金…….都投资美国股市,美国股市怎么能不涨?美国经济想不好都难。 美国坚韧的经济基本面,来自于其强大的消费韧性。欧洲日本的企业在美国市场赚钱,赚来的钱又回馈美国股市,这就是内循环。 中国用美国提供的贸易顺差,买美国国债,这难道不是内循环吗? 连共产党政府都不愿意把赚来的真金白银投入到中国市场,拿去搞一带一路,死死地攥着手里的几万亿外汇,你还让民营企业有信心?不是笑话?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著名经济学家余永定日前说“中央捂钱袋”,“固守财政平衡”,不想替地方政府和企业部门、居民部门还债……中央为啥这么做?就是因为“政府、企业、居民部门还不起”,中央政府债务扩张,结果放出去的钱“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如果中央政府放出去1万亿人民币,收回来1.2万亿,当今圣上为何要捂紧钱袋? 如果中国能像美国那样,政府债务增加10万亿美元,股市市值增加30万亿,那何乐而不为呢? 连中国中央政府都担心放出去的钱打水漂,外资为啥要来中国搞慈善? 中国做梦都想美国这样的内循环,西方企业在中国赚的钱再投资到中国市场,投入到A股,但中国经济已显露出败相,不但庞大的社会底层完全没有消费力,如今又面临人口急剧老化、失业率高企、资产价格主要是房地产价格暴跌……外资能不跑吗?资本能不外流吗? 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就是天天给民营企业家开会,又有鸟用呢?
Leva
6个月前
余永定,大家都熟悉,经济学家,社科院学部委员,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他在最新的演讲中指出,中国经济的问题源于政策失误。 去杠杆的时候简单粗暴,下手很重,房住不炒,限购限售,银行对中小企业抽贷......疫情期间强行抑制消费需求......一通儿操作猛如虎,而应对通缩则动作迟缓......竟然说出“物价便宜了大家不高兴吗?”这样的论调......最后就是二百五。 从2012年开始,提出供给侧改革,提供有效供给,释放需求潜能...... 但中国在2023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有效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所面临的突出矛盾”,这个说法在2022年底就开始有了。 但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一直不说,就是居民家庭部门、企业部门、地方政府加杠杆加不动了,他们需要还债,投资和消费当然会受到抑制,但中央一直坐视不管,也管了,但嘴上说说,没有实际行动。 中央到现在还是希望地方政府自己化债,从来没有说替地方政府还债。目前给出的12万亿,并不是中央拿钱出来给地方政府还债。 首先看12万亿这个数字怎么来的: 扩大债务限额,增加6万亿,债务限额由原来的29.52万亿,提高到35.52万亿,24-25-26每年扩大2万亿; 政府专项债中,每年可以用8000亿做债务置换,把隐性债务置换成显性债务,专项债是用来做项目投资的,但中央允许地方可以拿出一部分做债务置换,每年8000亿,5年,4万亿。 最后是棚户区改造2万亿,这些东西很多都是隐性债务,政府融资平台已经与承包商签了合同的,本来2028年之前这些债务和合同要全部结束,现在不需要2028年之前处理了,可以推后或者按照原来的合同执行,例如合同规定2030年执行,那就按原来的合同办。 6+4+2=12万亿 中央实际上没出钱,还是地方出钱,自己借债,自己还债,或者搞债务置换,借新还旧,把高息债换成低息债,或者把隐性债化成显性债...... 中央从来没有吐口说替地方政府还钱,而地方政府找谁去借钱呢?去社会借,去商业银行借,而不是向中央政府伸手。 化债,不是中央政府给地方政府钱,让地方把债还掉,这个要搞清楚。很多人不清楚问题实质,一看到12万亿,就非常鼓舞,会错意了。 地方政府得到的政策,就是延期、降息,但债务还在。中央的新政,并未设计中央增发国债支持地方基础建设投资。 其实中央对地方看得很透,这帮败家子,除了祸害钱,基本上啥也不会干,把钱给他们搞基建,只能让GDP数字好看点,当然,搞一堆豆腐渣,培养一群贪污犯。 但余永定提出,中央政府应该运用逆周期调节工具,也就是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来弥补消费增速放缓对经济的拖累,但非常遗憾,新政中没有这个提法。 还有新政中,没有提“房地产收储”的钱哪里来,也没有提地方显性债务怎么办。 余永定说,地方政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但中央就是不出钱,就是捂钱包。余永定讽刺道,中国中央政府财政状况非常好,绝对世界冠军👏,那么代价是什么? 这很符合当今圣上的风格,毕竟是插过队的。 余永定强调,我们的财政观念应该有所改变,不应过多地担心“财政收支平衡”,我们需要的是“财政收支不平衡”,要增加财政赤字,增加政府支出。 而政府支出向民生倾斜,向居民家庭部门倾斜,这也是国内外经济学家的普遍共识了。 余永定强调,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财政的可持续性”,如果经济很差,通缩持续,财政收支平衡又有什么用?没有持续性。我年年都借钱,但我年年都挣钱,我还得起,这才是现代财政观念。 天天“四个自信”,天天鼓舞信心......中国中央政府对中国经济有信心吗?有信心为啥不借钱给大家?为啥要捂紧口袋? 言外之意,当今圣上是老农民,穷人思维,还是毛主席那一套,“我们不借外债,借完了还得还”,这是毛主席原话(沈志华教授语)。“既无内债,也无外债”,中国政府曾引以为傲,到现在观念也转不过弯儿。 看看人家皇军,中央政府背债,让民族企业和渡边太太们发财,由政府向民间转移财富。中国,怎么跟日本比啊,这样下去经济还能好了,见鬼了。 余永定曾说:不断犯错,中国经济就可能日本化。 中国经济能日本化?做啥大头梦呢?
Leva
1年前
哈佛大学博士,目前担任麻省理工商学院副院长的黄亚生教授2016年关于“中国模式”的文章,准确预测了今天的中国:中国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他在最后的结论中说,“中国模式”并不是中国首创,巴西过去采取的经济措施类似于当前的中国模式,现在证明是不成功的,他还在最后的结论中发出警告,中国模式极其危险。 他还预测,印度经济未来将超越中国,印度发展慢一些,但软环境好于中国,例如分配制度和金融改革,卢比可自由兑换。 印度的制度决定了印度不可能采取中国的人口政策和土地政策。 印度与西方的融洽关系,还有充足的劳动力,是中国无法比拟的优势 印度的土地私有,决定了印度的工业化、城市化肯定不如中国快,因此印度的生育率不会快速下降,广大的农村和农业可以能够为城市和工业源源不断提供劳动力,人口的可持续性高于中国。 事实上印度目前是全球粮食出口大国,稻米出口是第二到第五的总和,小麦出口高于乌克兰。 而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下降到危险的水平,因此习不断强调饭碗要端牢,要建设新农村,各地甚至成立了【乡村振兴局】,但是这无济于事,都是表面功夫。由于过快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抽干了农村的劳动力,土地滥用,包括房地产、采矿、大基建等占用大量的农地,造成了农村不可逆的衰败。未来的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生产亦造成长久的打击。 黄亚生的文章-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