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机会成本
关注
龙共火火
5天前
段永平首次说透:我6个月赚了20倍,稀里糊涂的满仓主义者。 这可能是他退休20年来最长的一次访谈(段永平×方三文,93分钟完整版)本文整理自段永平×方三文2025年11月访谈,全长93分钟,这是他退休20年来为数不多的深度对话: 2003年,网易股价不到1美元,被纳斯达克威胁退市。 所有人都在抛售。 但一个刚从中国搬到美国的商人,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把账上所有的钱,全部买入网易。 6个月后,网易翻了20倍。 投资圈炸了。无数人涌进段永平的博客,问:"下一个网易在哪里?" 但段永平的回答让所有人愣住:"我要真看懂了,应该把整个网易买下来。而且——20年过去,我认真投资过的公司,不超过10个。" 2024年10月,在雪球创始人方三文的邀请下,段永平接受了退休20年来为数不多的视频访谈。这次对话持续了93分钟,信息量巨大,很多内容是首次公开。 而访谈中最让人震撼的,不是他怎么赚到钱的,而是他在茅台暴跌50%时,说的那句话。 一个没人相信的决定 故事要从更早说起。 1995年,段永平做了第一个让所有人不理解的决定:离开小霸王。 那时的小霸王如日中天,年销售额10亿,是中国学习机市场的绝对霸主。段永平作为实际操盘手,收入已经很高,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时候就财富自由了。" 但他还是离开了。 原因很简单:大老板答应的股份制,从三七开,变成二八,又变成一九,最后可能连一九都没有了。 "你刮那个瓶盖,刮出屑了,你还继续刮吗?" 段永平说,"我就是刮到那个字,我就觉得,哇,这个我肯定不能再待下去了。" 注意,他离开不是因为没拿到钱,而是因为"不可信"。 "不是说有没有股份激励,因为一开始是有的,那你没有契约你就不可信了。不可信,那你给我讲什么都是不可信的。" 这个细节很重要,因为它揭示了段永平做决策的底层逻辑:他在意的不是眼前的利益,而是这件事"对不对"。 离开小霸王后,段永平在东莞创办了步步高。这一次,他从一开始就把股份、机制、文化全部设计好。"我们一直都就大家合作得都挺好的,说什么就是什么,所以大家很放心,彼此有很高的信任度。" 接下来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了:步步高VCD、步步高电话机、步步高学习机,一个接一个做到全国第一。 2001年,段永平做了第二个没人相信的决定:搬到美国,不再担任CEO。 "为什么要离开?"所有人都在问。 段永平的回答还是那么朴素:"他们干得比我好,我为什么要待在那个地方?" 大三那年,他看到了德鲁克的一句话 在解释为什么敢放手之前,段永平讲了一个故事。 大学三年级,他无意中看到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一句话:"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 "那个对我触动很大,一下就把是非的东西给拿出来了,"段永平说,"你只要花5秒钟想一下这个事情,你一辈子会省好多事。" 什么意思? 大多数人都在讨论"怎么把事情做对",但很少有人停下来问:"这件事本身,对不对?" 举个例子:步步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不做代工。 为什么?"我要做代工,打不过郭台铭,对不对?"段永平跟富士康的郭台铭聊天时直接说。郭台铭也承认:"那倒是。" "但是我们做brand,我们做得很好,企业也不比他们做的小,对吧?但是我们不是靠代工跟他竞争的。" 这就是段永平著名的"stop doing list"——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 30年下来,步步高的"不做清单"越来越长: 不做代工 不做电视(试过两次,都砍了) 不为市场占有率牺牲利润 不做用户价值不明显的产品 每一条都是用真金白银试出来的。 "你做了错的事情带来的恶果,那是不应该," 段永平说,"因为你明知是错事,你为什么要去做呢?" 这套逻辑用在放权上,就变成了:只要CEO们在做"对的事情",那么"怎么做"就让他们自己决定。 "我们公司的规矩就是这样,不管我反不反对,CEO做的决定就是他们做的决定,结果也是他们来自己承受的。他不能说'阿段反对,所以我没做,我没有责任'。" 这听起来很冒险。万一CEO做错了呢? 段永平的回答是:"我也不怕他们犯错。" 七八十亿现金,咚咚咚往下掉 2011年,智能手机的浪潮突然袭来。 这次,CEO们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低估了智能机替代功能机的速度。 "我们有太多的物料,"段永平回忆,"它这个降的速度太快了。我们其实一早就在开发智能机了,也知道这个趋势,但是功能机还是下了很多单,总觉得这是有一个过程的,没想到它就一瞬间就过去了。" 后果很严重。 账上的现金,从七八十亿,"咚咚咚咚咚咚"往下掉。 最危险的时候,快见底了。2012到2013年那一年,公司实际上是亏损的。 段永平专门回了一趟公司。不是去救火,而是去做最坏的打算。 "如果我们要倒的话,不要倒得太难看了," 他对团队说,"不能让供应商吃亏,也不要让员工吃亏。" 这话听起来有些悲壮。但段永平心里有底气——他在美国做投资积累的资产,一直没动,"相当于我们的后备部队一样,这个一直都没有上的。" 好在,后备部队没有派上用场。智能机一代、两代出来后,公司缓过来了。vivo和OPPO后来各自独立,都成了全球前列的手机品牌。 但这次危机暴露了一个核心问题:段永平在这个判断上,其实是失误的。 "我们其实是有失误的,就是不够敏感,"他坦率承认。 按理说,创始人这时候应该回来掌舵。但段永平没有。 为什么? 因为方向是对的,只是速度判断错了。只要是在做"对的事情",那么"做错"是可以接受的。做错的事情可以改,但做错了方向,就没救了。 "好文化的公司,最主要的就是他最终会走回正道,有一个北斗星在指引着他,"段永平说,"你仅仅是讨论生意是很容易犯错误的。" 投资世界里的同一套逻辑 2001年,段永平搬到美国后,开始研究投资。 一开始他也看图、看线。"我就看不懂,我这一工科出来的人怎么这图我就看不懂呢?他们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那样结论,我说这些结论在逻辑上都是不成立的。" 直到看到巴菲特的一句话: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我就看到那一句话了,我就突然就明白了,"段永平说,"因为剩下的就是你怎么看公司,那不是老巴能够教的。你不懂企业,你跟你讲多少理论也是白讲。" 这就是为什么段永平看懂网易的原因——因为他自己做过游戏。 "我是谁啊?我做游戏出身的,我可懂游戏了,"段永平说。 1998年,段永平还在步步高时,就做过小霸王学习机,其实就是个游戏机。他太清楚游戏这门生意了:只要游戏好玩,就一定有人玩;只要有人玩,就一定能赚钱。 所以当网易因为财务问题被做空,股价跌到不到1美元时,段永平去网易办公室转了一圈,和游戏团队聊了聊,得出的结论是:"他们是一帮很热爱游戏的人,而他们真的很认真。" 再加上网易账上的现金比市值还高,这就是个"no brainer"的决定。 于是,段永平把账上所有的钱,全部买入网易。 6个月后,网易股价翻了20倍。 很多人以为段永平找到了一个发财的秘诀。但他自己的反思是:"我要看懂了,我应该把整个网易买下来。" 这句话透露出一个关键信息:段永平对"看懂"的要求,远比一般人要高得多。 为什么20年只投了10个孔? 巴菲特说,一辈子只有一张打孔卡,上面只能打20个孔,每投资一次就打一个孔。 段永平数了一下自己打过的孔: 网易(6个月20倍) 雅虎(实际是投阿里) 苹果(最高仓位90%+) 茅台(现在最大仓位) 腾讯 拼多多(天使投资) GE(后来卖了,认为是错误) Google(小仓位) 英伟达(小仓位) 西方石油(小仓位) "差不多,小十个孔吧,"段永平说,"所以我还有很久可以做投资的。" 为什么这么少? 因为段永平有两个过滤器: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两个都通过了,才会出手。 商业模式很好理解——这生意能不能持续赚钱?有没有护城河? 但企业文化这个过滤器,可能是段永平和其他投资人最大的不同。 投苹果时,很多人看到的是iPhone的销量、生态的闭环。段永平看到的是:"他们企业文化很好,用户导向做得很好。他们不是那种很生意导向的公司,他们非常的在乎把东西做好。" 他举了个例子:十几年前,到处都在传苹果要出电动车。 段永平说:"他们绝不会有这个电动车的。" 为什么? "那么大个车,苹果能够提供的价值非常的有限,他卖什么价?他就没有足够的差异化,"段永平说,"给用户提供不了价值的东西,或者提供不了足够价值的产品,你再热门他们也不会做。" 直到2024年,苹果正式宣布放弃造车计划。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它决定了一家公司在关键时刻会做什么选择。 段永平投茅台,也是同样的逻辑。 "他们对最基本的品质的标准坚持的是很严的,"段永平说,"这是国营企业的好处。这些规矩不太有人敢改,太多的人盯着。" 他最怕的是什么?是新CEO上来,为了业绩搞"大干快上",把53度飞天的配方改了。 "好好的为什么要变呢?"段永平说。 这两个过滤器一加,能通过的公司就少之又少了。 "大部分公司都不容易看懂,"段永平说,"我也搞不懂NVDA,也没搞懂Google。" 即使是Google这样他很喜欢的公司,他也承认:"我现在有点懂了,但是又开始担心了。AI这个东西,他们的搜索生意会有多大程度被ChatGPT取代?我是不知道的。" 所以他不敢重仓Google。 那个让所有人沉默的问题 2021年2月,茅台站上2627元的历史高点。 段永平其实想卖:"因为觉得那个时候其实已经相对来讲那个时点是贵的。" 但为什么没卖? "我当时最犹豫的就是我们的仓位太大了。我卖了以后我买什么?我就开始折磨自己。然后放眼看去,我什么都买不下手。" 这才是真正的价值投资者的困境——不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卖,而是卖了之后不知道买什么。 2024年10月,茅台跌到1200元附近,腰斩。 访谈现场,有人问段永平:你后悔吗? 段永平的回答只有一句话: "卖了以后,钱放哪儿?" 整个现场沉默了几秒。 "这个很重要,你要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其实讨论投资都是瞎扯," 段永平继续说。 他的逻辑链条是这样的: 茅台跌了50%,但基本面没变,喜欢喝茅台的人还在喝 如果我卖掉茅台,这笔钱必须找个地方去 存银行?利息才1点几个percent 买别的股票?"我敢保证大部分人是更亏的" 拿现金等抄底?"我是一个满仓主义者,拿着现金是件很难受的事情" 所以答案是:如果找不到比茅台更好的标的,那就继续拿着。 "投资不能这么想,投资这么想,你早就卖掉了,"段永平说,"那些2600说该卖的那些人,可能1200就卖掉了。" 这时候,方三文问了一个关键问题:"那如果当时有个你认为可以换过去的,你将来自由现金流折现比茅台好的,其实你是会换的?" 段永平的回答很干脆:"当然会啊。" 这就揭示了段永平投资的终极秘密:不是"长期持有不动",而是"永远在比较机会成本"。 "投资是要卖的," 段永平说,"长期持有是一个意向,就是我买的那个刹那,我是打算长期持有的,但是你永远是在算你的机会成本的。如果你发现一个更好的公司更踏实,比方说五年前看懂了NVDA,假设你看到了今天这样的局面,你手里只有茅台,如果能够换的话,你没有道理不换。" 但关键是:你看不懂。那你就不要扯这个事。 网易的真正教训 回到开头那个故事:6个月赚20倍,是运气还是实力? 段永平自己的答案很有意思:"严格意义上其实都不算,因为我不是说我看懂了往里投的,我是稀里糊涂投的。" 什么意思? "那些钱对我来讲它并不多,所以我可以比较理性地去想这件事情,"段永平说,"如果我只有那么多钱,我还真保不住,我也可能卖掉。" 这句话透露了一个关键信息:保持理性,比看对方向更重要。 "保持理性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段永平说。 他举了另一个例子:GE。 2008年金融危机时,段永平买了GE,也赚了钱。但他现在回顾,认为那是个错误。 为什么即使赚了钱,也是错误? "因为他不符合我后来决定的,你要符合商业模式、企业文化这两个filter。" 这就是段永平和大多数投资人最大的不同——他不是用"挣没挣钱"来判断对错,而是用"符不符合原则"来判断对错。 挣钱只是结果,原则才是过程。 短期可能因为运气挣钱,但长期只有原则能保护你。 所以网易的真正教训不是"如何6个月赚20倍",而是: 只投自己懂的行业(段永平做过游戏,所以懂网易) 商业模式+企业文化,两个都要过关(游戏团队很认真,商业模式清晰) 有安全边际(账上现金比市值高) 保持理性(因为钱不多,所以能拿得住) 如果没有更好的选择,就继续拿着 炒股的人会很危险 访谈快结束时,方三文问:"你对普通人的投资有什么建议?" 段永平的回答很直接:"炒股是很难赚钱的,大部分的散户牛市熊市都是亏钱,80%。" "现在就更难,"段永平继续说,"有了量化基金的这种东西,以前就有,但是以前没有那么厉害,现在他更厉害。" 为什么? "因为你炒不过机器人," 段永平说,"反正你一买它就掉,你一卖它就涨,人家就是冲着你来的,割的就是你。" 那投资呢? "你如果懂的话,投资的前提是你要懂企业,"段永平说,"或者你看到了make sense的东西。" 他给了一个建议:如果真的不懂投资,那就买S&P指数,或者买伯克希尔哈撒韦。 "你知道他们是谁,你知道他们的历史,我觉得你买这个可能比什么Blackstone这些东西要好。" 但千万不要"看图看线去炒股赚钱",那样"你就是铁铁的韭菜"。 10个孔的智慧 段永平的故事里,有一个贯穿始终的逻辑:少即是多。 在企业经营上,他用"stop doing list"做减法,30年只专注做对的事情。 在组织管理上,他放手让CEO决策,自己退到幕后,反而让企业更有生命力。 在投资上,他只打不到10个孔,但每一个都经过商业模式+企业文化的双重过滤。 这背后的智慧,其实就是那句话: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 前半句是方向,后半句是方法。方向错了,越努力越危险;方向对了,允许犯错,允许慢慢优化。 "我们30年下来我们犯的错误就比其他人少," 段永平说,"我觉得其实最主要的就是这个东西。因为我们知道这个事不对我们就不做了,那不做我们不就不少犯很多错误嘛?那你攒下来不就是做对的事情的概率就大了嘛?" "就是小小的一点点的差别,30年,就是很大的差别。" 巴菲特90多岁了还在做CEO,刚刚才退休。段永平问他:"你觉得你未来还可以beat S&P吗?" 巴菲特说:"非常难,但是我觉得可能可以beat一点点。" 段永平笑了:"他就是喜欢做这件事情。" 这就是真正热爱一件事的人的样子——不是为了证明什么,不是为了挣多少钱,只是单纯地喜欢,然后一直做下去。 段永平也是一样。他每天打球、投资、享受生活,看起来"不务正业",但其实他一直在做同一件事: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且把它做到极致。 "我这个人一直胸无大志,我就是个普通人,能过好小日子就挺好的,"段永平说。 但正是这个"胸无大志"的人,用30年时间,在企业经营和投资两个领域,都做到了顶尖水平。 秘诀是什么? 可能就是那10个孔的智慧:少做事,做对事,把事做好。 写在最后 如果今天你的投资账户里有一笔钱,在思考要不要卖掉时,不妨问自己段永平的那个问题: "卖了以后,钱放哪儿?" 如果答不上来,那就继续拿着。 如果答得上来,那就是时候换了。 就这么简单。 网易6个月翻20倍,只是一个结果。真正的秘密,是那两个过滤器,是那个灵魂拷问,是那份对"对的事情"的执着。 或许这就是段永平最想告诉我们的:投资不难,难的是知道什么是对的事情,然后坚持做下去。 而这,需要的不是聪明,是智慧。
#段永平
#价值投资
#茅台
#企业文化
#机会成本
分享
评论 0
0
sitin
3周前
所有选择都有机会成本。你选了做 A 项目,大概率就没精力做 B 项目;要是 A 和 B 都想抓,最后很可能两个都做不精,结果平平。 我们团队全职做项目都得专注,更别说有些朋友兼职做副业,还同时扛着好几个项目 —— 这样很难出成绩。 最后想跟大家说个 “副业不可能三角”:低门槛、高天花板、可持续性,这三者很难同时满足。 做副业别贪多,先专注 1-2 个项目深耕,别每个都浅尝辄止,不然到最后可能啥都没抓住。
独立创业者如何突破零收入困境,迈向月入1000元· 246 条信息
#机会成本
#专注深耕
#副业选择
#副业不可能三角
#避免贪多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1个月前
我记得 AI 刚出来的时候,一堆人说:web2 时代的所有产品, 值得用 AI 再做一遍。 然而对个人来说,web2 的产品也太多,太难选了。而且很多都已经是第几百个版本,上百人的团队做出来的产品了。就算交给 AI,很多人也不知道从何下手或者如何增长。而且当初的增长方式,很可能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用户和市场了。 我想说其实有一个时效性更强,更功利的路径: AI 时代的所有产品,值得用 AI 再做一遍。 随着模型能力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维度的增强,很多之前只能卖给 AI 爱好者的“铲子”,现在都慢慢到达了可以破圈走向更大市场的阶段。一些之前也许因为质量而不可商用的产品,现在也慢慢变得可以商用了。 而且 1,2 年前这些产品,增长方式基本上都可以在社媒上找到明牌,且现在还在时效性内,版本也没有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说白了,抄的难度小一些,选择起来也更容易一些。 说实话我感觉对于个体来说,能不能赚点钱都不应该是问题。真正的问题只有下面 3 个: - 时间 - 执行力 - 选择/机会成本 我相信如果你真的去做了点什么,你也会有同感。
#AI
#AI产品
#WEB2
#增长方式
#机会成本
分享
评论 0
0
sitin
1个月前
昨天来深圳参加生财 AI 大会,听了嘉宾国平老师分享夜话听了4个小时,今天分享又听了2小时,全程高能 6 个小时,有几句很深刻: 1.把人当人看,轻度激活,群发要么不发,要么发到用户感动哭。 2.时机意味着一切,最大的成本不是钱,而是错过的机会成本。 3.流量策略为王,没有杠杆的事不要做。 4. 一人公司为啥要一人呢?为啥不能做更大 5. 不做盘子接水的人,挖地挖最深的地,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努力,而是用错了力气。 真正的高手,把每一份力都放在杠杆点上,各种杠杠拉满。
#生财AI大会
#国平老师
#流量策略
#杠杆
#机会成本
分享
评论 0
0
0xWizard
1个月前
我大部分机会都不在,有的没看到,有的没看懂,有的评估了机会成本不想上。 你做交易,不能只看赚的很顺风盈利情况。 首先不死,其次在保证有不错的 upside 盈利可能,同时控制 downside 损失。 这才是好的策略和系统。
币圈“1011”六倍崩盘:高杠杆爆仓潮,谁在裸泳?· 6096 条信息
#交易策略
#风险控制
#盈利可能
#机会成本
#长期生存
分享
评论 0
0
dontbesilent
2个月前
今天说这个小红书不应该开店的事儿 在小红书 12k 播放,抖音 12w 播放,现在还在涨 然后就发生了一个事儿,我觉得可以很好地解释很多人无法赚钱的原因 1、我说别在自己账号开店,重新开个店,对方说身份证实名不够用了 2、我说那你就花点钱解决,600 块钱用个体户认证,就不占用身份证了,对方说还没开始赚钱,就花 600 太亏 于是这个事儿就死锁在这了,不能上也不能下,无限内耗 也许他花了这个 600,就有一个能赚钱的生意,未必能持久,但至少有机会 有机会,就有可能能辞职,也许人生就往另外一个路线走 但这些可能性通通不存在了,他的先天基因和后天经历,决定了他这一生在遇到任何一个极小的门槛的时候,都会卡住 就这样吧,完犊子
#阶层固化:求变之路,殊途同归· 910 条信息
#小红书开店
#赚钱思维
#个体户认证
#机会成本
#认知局限
分享
评论 0
0
看不懂的sol
2个月前
从害怕错过到害怕做错。 1,理解概率优势的本质 接受一个事实:错过机会不会亏钱,但做错一定会亏。 市场永远不缺机会,缺的是本金,把空仓/定投等待视为一种主动进攻策略,等待市场交出主动权 2,建立机会成本思维 如果此时进场,是否占用了捕捉更好机会的资金 优质机会是稀缺资源,耐心是为它们预留弹药
币圈“1011”六倍崩盘:高杠杆爆仓潮,谁在裸泳?· 6096 条信息
#害怕错过
#害怕做错
#机会成本
#市场机会
#耐心等待
分享
评论 0
0
看不懂的sol
3个月前
从害怕错过到害怕做错。 1,理解概率优势的本质 接受一个事实:错过机会不会亏钱,但做错一定会亏。 市场永远不缺机会,缺的是本金,把空仓/定投等待视为一种主动进攻策略,等待市场交出主动权 2,建立机会成本思维 如果此时进场,是否占用了捕捉更好机会的资金 优质机会是稀缺资源,耐心是为它们预留弹药。
币圈“1011”六倍崩盘:高杠杆爆仓潮,谁在裸泳?· 6096 条信息
#害怕错过
#害怕做错
#概率优势
#机会成本
#耐心等待
分享
评论 0
0
Shawn Pang
3个月前
其实有时候,真的什么时候下场做事情,比怎么做事情和短期拿到什么结果都重要太多。 2023年做哈希增长的时候服务的大部分项目,要么后续(maybe after a few pivots)成为了某一个赛道的最头部项目,随着整个AI热度提升水涨船高;要么关闭后进入了大厂或者新小独角兽企业做AI出海业务负责人,也是职场上快速跳跃了几个门槛。 只要你不担心最基础的衣食住行,错过的成本要远远高于赌错的成本。不影响家庭关系和财务能力,保证不下牌桌的时候,要对更多的事情保持好奇心。It doesn't cost that much to give it a try.
#AI
#哈希增长
#职业发展
#机会成本
#保持好奇心
分享
评论 0
0
10xMyLife
5个月前
感觉最后悔的事情是读研 读研的第一学期我就认清自己不是搞学术的料 又准备了大半年考研,虽然考得很好,20年的数学巨难 但是报的学校一般 沉没成本+机会成本巨大啊~~
#读研
#悔恨
#沉没成本
#机会成本
#考研
分享
评论 0
0
偶像派作手
5个月前
黄金强势涨破20日EMA。 这时候我的意思是 即便买入后涨上去了 要看盈亏比可不可观,上方空间有多大,机会成本高还是低? 需要去考虑。
#黄金
#涨破
#20日EMA
#买入
#盈亏比
#机会成本
分享
评论 0
0
百萬Eric | Day Trader
6个月前
大家对“踏空”这个话题挺感兴趣的,我再分享点~ “踏空”真正让人难受的,从来不是没赚到钱,而是你心里清楚,那一单本来就是靠运气蒙对的。 真正打击人的是,你没信心再开出同样质量的单子,却又控制不住一遍遍回头懊悔,幻想自己“早知道就该上”。 就像考卷上突然刷出一道你见过的原题。 这题能让你上清华吗?大概率不能,但你会忍不住反复幻想,“我明明见过这题,早知道认真点就好了。”
#踏空
#运气
#投资心理
#懊悔
#机会成本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