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影响

Morris
3周前
焦虑的人呢其实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怕。怕失败,怕别人议论,怕别人比自己更厉害。那一个人为什么会怕?答案就是我们从小都是活在一个持续的战场环境里面,每天不断的被责骂、对比、打压、否定与淘汰。比如小时候不小心打碎一个杯子,就会招来父母的大声呵斥,不管做什么,只要有一点点没有做好,就会被他们批评和否定。永远都活在被比较当中,比谁的成绩更好,谁更听话谁的大学更好,谁找到另一半更强。人生的每一步好像都在赛跑,原本应该用来体验生活、玩乐的时间,也被各种各样的任务填满,一旦停下来,就会被贴上浪费生命的标签。 而这种持续高压的环境就会重塑我们的大脑,当一个人长期处于压力比较和语言暴力当中,他的大脑就会负责警觉、恐惧与羞耻。比如你会感到自卑,总是觉得不如别人,这其实就是你的认知系统已经出现了偏差,包括你还会觉得自己越来越难以感知和享受快乐。这同样是因为你的奖赏系统被扭曲了,被植入了放松等于堕落的情绪。他们会立刻开启自我审问和自我羞耻的机制。只要你一享受快乐,一放松下来就会感到羞耻。即使没有外人指责你,你也会进行自我批判,告诉自己很快就会被人超越。这样一来,焦虑就反而成了你安全感的来源。你觉得自己只有时刻处于焦虑当中才能够获得安全。一旦不焦虑了,就会立即产生恐惧,觉得自己就是落后于人的。到最后你就会一直活在焦虑当中,一直在跟别人进行比较,在比较当中又寻找平衡。久而久之,你就只能看到自己和别人身上的成就,也只能分析可以量化的东西。 比如我比他好我就放心,我不如他我就焦虑。你的人际关系里面呢会充满了功利性、阶段性和权利性,而这就会导致你在亲密关系当中不自觉地发展出两种心理策略。第一种就是焦虑型人格,不断向外索取认可,内心总在反复审问自己,我配得上他吗?他会不会离开我?极度依赖外界的评价体系,试图通过对方的态度来确认自己的价值,缓解内心深处的不安。 另一种呢就是回避型人格,回避一切关系的深入,因为你不相信有无条件的爱和接纳,认为所有的捷径都伴随着批评和利用,于是你主动切断联系,觉得只要自己不开始,就不会在比较当中失败,你不会体验到那种我不够好所带来的痛苦。但是事实上,这两种模式都只会让我们离幸福越来越远。因为他们最终指向的是你放弃了自己的主体性,你仍然活在别人的规则和批判当中,而这就会让你像饿着肚子的人一样,疯狂的向外界寻求认可、成就和胜利来填塞自己,但永远填不满,这就是你持续焦虑的根源。那怎么办?给你们一个建议,当你们觉得活得很焦虑很痛苦的时候,你就先瞎活一活,允许自己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这并不是让你摆烂。当你能够允许自己坦然享受轻松与快乐,从我必须如何真正转向我想要什么的时候,你就会重新找到自己活着的价值和意义。
Fairice
3周前
2008年,郑裕玲向同居16年的男友吕方提出分手,要求他净身出户。吕方舍不得那辆价值300万的宝马车,想开走。郑裕玲却说:“你穿的内裤都是我买的,你还有脸?” 吕方接下来的一句话,让她无地自容。 当时吕方的一首《弯弯的月亮》红遍大江南北,风头一时无两,甚至比当时的张学友还要红。 后来他与张学友组成“双子星”组合,在红馆连续开了7场演唱会。 就连与林忆莲合唱时,吕方在高音部分也能稳稳拿下,气息丝毫不乱。 那时的吕方红极一时,还跨入了电影圈,第一部电影是《新扎师兄》,并与男主梁朝伟成为好友。后来又参演林正英的电影,塑造了不少经典角色。 但就是这样一个有前途的歌手,却被一个女人弄得头昏脑胀。 这个女人就是歌手郑裕玲。 虽然吕方当时也很红,但人气远不及郑裕玲。她比他大七岁,是一段“姐弟恋”。外界说吕方“吃软饭”,两人却并不在意,还搬到了一起同居。 不久,吕方发现郑裕玲脾气极大。 有一次他买了条石斑鱼给她煲汤,一不小心切到了手,血流不止。 郑裕玲却责怪道:“连条鱼都做不好,这鱼很贵的!” 吕方没办法,只好又去买了一条新的。她担心的不是他的伤口,而是那条鱼。 还有一次做鲍鱼时,他又割到手,血滴在鲍鱼上。郑裕玲心疼地说:“可惜了我的双头鲍鱼,味道变了,不能吃了。” 吕方忍无可忍,反问她:“是人重要,还是鲍鱼重要?” 两人矛盾越来越多。郑裕玲说她不想结婚,也不想生孩子,只想保持“清纯”的恋爱模式。 吕方虽然难受,但仍旧忍了下来。毕竟是真心爱她。 可等到郑裕玲炒股亏掉1.2亿后,一切都变了。 吕方劝她别再炒股,好好过日子。 但郑裕玲坚持说:“我找了专业人士帮我看盘,不会有问题的。” 结果几年后,1.2亿全被套牢,连买的楼都有贷款,一下子陷入破产。 即便如此,吕方也没想分手,还向她求婚。 奈何郑裕玲根本不理。 吕方心疼她情绪低落,想带她出去旅游散心。 谁知郑裕玲见到他就火大,骂他“没我养你,你活不下去!” 吕方彻底心凉。不结婚、不生子、又脾气暴躁,这样的感情他再也坚持不下去。 分手时,吕方说:“我什么都不要,只要开走那辆宝马车就行。” 郑裕玲冷笑:“你连内裤都是我买的,你凭什么谈条件?” 吕方最后连最后一点尊严也没了。 这段被外界嘲笑为“长短脚的爱情”,竟维持了整整16年。 最终,是吕方触碰到了郑裕玲最敏感的金钱问题,才让她彻底决绝。 被分手后,吕方还对媒体诉苦:“这16年就像坐牢。我求过她两次婚,她都不答应。” 分手后,吕方开始全国各地跑商演,在一次活动中遇到了粉丝伍惠宝,从粉丝变成了恋人。 明星也是普通人,有情感、有痛苦,有时撕破脸也在所难免。 “跟你在一起16年,我就像坐了16年的牢一样,今天终于解脱了!” 吕方说出这句话时,像挣脱了枷锁,心里无比痛快。 而郑裕玲,却抱头痛哭。失去了多年的挚爱,那一刻,她无路可退。 转身之后,吕方遇见了一个比他小十多岁的女子,对方说:“我愿意为你生孩子。” 吕方喜出望外,和她结婚生子。 网友感叹:“早知道会有今天,当初又何必浪费那十几年的青春?” 如今郑裕玲仍旧单身,无夫无子; 反观吕方,家庭幸福,事业安稳。两人的命运形成了鲜明对比。 后来在金马奖颁奖典礼上,郑裕玲挖苦黄渤:“你穿睡衣领奖吗?真寒酸!” 黄渤淡淡回应:“我年年拿奖,领奖台对我来说就像家,我在家穿睡衣很正常。哪像你,早就过气了,五年都没拿过奖。” 严格来说,郑裕玲那种强势、咄咄逼人的性格,其实源自她的原生家庭。 她从小缺乏父爱,母亲因丈夫薄情、生活艰难,常把她当出气筒。 也正因如此,她形成了强硬的性格,却也因此错过了吕方这个好男人。 最终,她孤身一人到老,令人唏嘘。 明星情侣的感情起落,其实和普通人并无不同。
这段时间我回国,紧急处理父亲脑出血的问题。 他独居了十几年,一个人生活早已变成习惯,甚至变成他捍卫的一种生活方式。 但我现在慢慢意识到,这种独居,其实不一定是“选择”,而可能是一种“局限”。 表面上看,是他自己决定的; 但深层一点看,或许只是他以为自己有选择,实际上是在有限条件下的无奈结果。 怎么理解? 就像有人说“自由意志”其实并不存在,你的命运早已被写好。 人以为自己在做选择,实际只是走在某条看不见的轨道上。 我在照顾他这段时间发现, 当生命面临风险,或者有可能真的“走到尽头”时, 他表现出来的,其实不是那种看破生死、洒脱如风的样子, 而是对生命的留恋,对死亡的恐惧,甚至希望能有更多陪伴。 而这,和他之前几十年的“独居习惯”,其实是冲突的。 这说明,那个“一个人过挺好”的状态, 可能只是当年信息匮乏、社会限制、认知边界下的一种“被动适应”, 并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选择。 ⸻ 这件事给了我一个很大的触动: 我们这代人一直在谈“原生家庭”“情绪价值”“自我实现”, 但对于我们的父母那一代人,他们在那样的环境和时代背景里, 很多东西根本没条件去意识到,更谈不上选择。 他们活得可能很“理性”,很“吃苦耐劳”, 但其实很多人根本没学过怎么去爱,怎么表达,怎么亲密。 我当然不是说这能原谅一切问题, 只是让我更能理解:他们所做的很多决定,在当年是最优解, 但这个最优解,可能过了十年、二十年,就不再适用了。 但人会一直活在那个旧逻辑里,直到被生活狠狠撞醒。 ⸻ 理解了这一点,我觉得我心里多了些包容感。 不仅是对父亲,也包括对其他长辈,甚至对下一代。 有时候你听到一句话,不再只是简单地觉得“他说错了”“他说得过分了”。 你会更容易意识到: “他说的这句话,不是他‘这个当下的自己’说的, 而是他的童年、家庭、环境、时代共同塑造下的反应。” ⸻ 比如说,前几天碰到一个滴滴司机特别粗鲁,态度很差。 我当时真的很不爽,甚至想打差评、举报。 但后来想想,也许他的“粗鲁”,也不是“这个人”本身的错, 而是他的生活环境、他的家庭背景、他所承受的压力,长期作用下的结果。 当然我也不是说我从此就不生气、不投诉、不反抗了, 我不是圣人,我也会愤怒、会受不了。 但我觉得——我看事情的角度,好像又多了一层。 ⸻ 这可能就是年龄带来的改变。 年龄带来的,不一定是更多“知识”,而是更深的“理解”和“感应”。 换句话说, 智慧,是你开始明白:人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 而那条线,背后有无数段时间、事件和环境在推动。
Morris
1个月前
人不自信的最根本原因是,从小没见识过如何成功的应对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压根就不知道这场人生模拟游戏的通关技巧。有些人等到了大学之后,才发现自己什么都缺,是真正意义上的什么都缺,缺少基本的常识。怎么坐地铁、怎么坐火车、怎么坐飞机、怎么点菜,怎么租房。缺少对社会规则的了解,所以经常被骗被坑。缺少人生规划,经常换工作,要么就是一份工作干到底,从来没考虑过其他出路。缺少自我认知,失压抑和贬低自己,缺少基本的为人处事的原则,常年被PUA却不自知,遇事非常拧巴,如梗在喉,哑口无言。因为什么都缺太过于匮乏,所以悲观厌世,胆小怯懦,社恐抑郁、压抑拧巴。 有些人出生的环境里,就有人能做成功的范例。这个范例不仅仅只是功成名就,而是涉及生活上的诸多小细节,怎么轻松愉快的与陌生人交谈,缺少熟人亲戚怎么不失礼貌同时保护自己隐私的寒暄,怎么大方的取得自己想要的利益,心情不好的时候如何调试自己,如何集中注意力,遇到两难境地向哪个方向做选择,这些小技巧都是通过耳濡目染学会的。在我们尚且懵懂的时候,如果周围环境里有人能成功的应对生活,我们就能通过言传身教学会这些小技巧,然后不断的在生活中取得小小的成功,而这些小小的成功又会不断积累在我们的心里,逐渐形成稳定的自我认知,让我们成为一个有自信的人。 但假如我们无法在环境中学到这些成功小技巧,如果我们长期以来在环境里耳濡目染的都是无法面对压力的时候就暴跳如雷,把失败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不知道如何捍卫自己的权利,只会无能狂怒,遇到分歧的时候不断翻旧账,试图进行感情控制,只会不停的抱怨,并把期待压在下一代人身上,不断强调自己对他人的好影响。他人取得的成绩都是因为自己的帮助,他人失败都是因为他自己的问题等等。如果我们从小的环境是这样的,那么我们学习到的就是这样的技巧,而这些技巧必然导致失败。可能当我们成年后,我们因为感受过这些不良技巧带来的痛苦,因此下定决心我绝对不会这么干。这的确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好处,让我们从负数得到零,但是却没办法让我们从零走到一,我们还是会在生活上处处碰壁,还是会不断的经历那些小失败,不断的感受到压力,因此不可能变得自信。 所以想要自信,就要去学好的人生模拟游戏的通关技巧从最细节的细节开始,从如何打扫卫生,如何刷牙洗脸,如何照顾自己,如何开口说第一句话开始。不要去看那些大道理横行的鸡汤文学,大道理是世界地图,我们已经看过无数遍了,但是从A点走到B点,需要一步步很细节的技巧才能保障我们的安全和温暖,毕竟魔鬼它藏在细节里。
作为男人,作为儿子,如果你父母自己的婚姻不幸福,如果他们自己还没有“活明白”,也没能给你足够的指引和支持,就要催逼你匆忙进入婚姻,你是完全有理由“罢工”的。 你为什么要做他们传宗接代的工具人? 如果婚姻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后半辈子的枷锁,是远超你承受力的负担,“逼婚”就和强奸没什么两样。 不要管女方如何,就算女家不要彩礼,如同买房不要首付一样,你也要想清楚后面30年的还贷压力自己是不是背得起,买这套房子又是不是值得。 不要相信“男人在婚姻里只会占便宜”的愚人愚见,男人在婚姻里失去的虽然通常会比女人少些,但他一样要被统治者希望平民进入的那种婚姻榨干血汗。尤其是如果他不够狠毒,不够冷酷,不忍心看着妻子孩子受苦,他就必然要成为“贫贱夫妻百事哀”里的夫,无法置身事外。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在男女议题上我的同情心通常是偏向女性的。 但男人的苦,我也看得见。 我更看得见越善良越老实越不忍心让父母妻儿失望的男人就越苦,这个事实。 太多儿子因为不忍心让催婚的父母失望而早早结婚,进入以自己的能力把握不住的生活,然后一生被困锁其中了。 有很多看似安稳的婚姻,是靠女人的忍和男人的忍勉强维持的。 但这样忍一辈子,忍到白发满头,熬到一方离世,意义何在? 意义只在于让父母在你新婚时高兴一下,在你给他们抱来大胖孙子时高兴一下,然后全家投入无限的时间精力填那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吗? 意义是在于传承一种痛苦的,大家都“很能吃苦”的生活方式吗? 是在于让牛马的传承、奴才的传承万世不绝,让赵家的“人矿”常挖常有吗? 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应该懂得拒绝。 该懂得止损。 该明白如果结婚不能让未来的孩子有一份在幸福感上过得去的生活,不能让自己有一份在幸福感上过得去的生活,如果自己被催逼着去建立的家庭,是一份以自己的能力承载不起的重负,就不要勉强。 量力而行,才是理智的。 那么,如何量力? 你需要明白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古老传承序列中隐藏的指引。 男人应该得到的教育,是给国王的教育。男人应该学会的,是对自己所拥有国度的治理。 你首先需要学会对自己心灵国度的“治理”,君临自己的心灵疆域,那是你成为合格国王的第一步。 你要注意,自己是不是能“生活自理”,你是不是能在父母尤其是母亲不插手的情况下保持身体健康和维持基本的生活质量。 别相信愚人说的“娶个老婆帮你做”。 那些人想让你依赖女人,想让你变成没奶吃就痛苦不堪的巨婴。 你更要注意自己是不是能自行调节情绪,是不是严重依赖他人的抚慰哄劝,是不是没有人哄着就会有精神痛苦。 如果是,你就会用很多利益去换取情绪价值。 坦白说,我并不相信到了现代还会有许多男性有“性压抑”。 不,纯生理的压抑有太多技术手段可以解决了。 被粉饰为“性压抑”的,是男性困在将自己塑造成巨婴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里,无法突围的痛苦。 是父母告诉你,社会告诉你,这痛苦只要有了“女人”就会消失,只要你有了妻子,不再是个“光棍”就会消失。 只要你让父母满意、社会满意,符合了他们的要求,这痛苦就会消失。 他们告诉你,作为男人你的一切痛苦都在于你还没能搞到一个合适的女人。 他们告诉你,一名“合格的女性”,一支专门向巨婴供应鲜奶的活体奶瓶,是你身为男儿人生痛苦的终极解药。 但这是谎言。 没有这样的女人,没有这样的解药,不论你拿出多少资源去换取,你在真实世界都只能找到肉体凡胎的,和你一样充满人性缺陷,甚至也接受了一辈子巨婴教育的,没有神奇效用的女人。 一个说不定比你还糊涂的女人。 如果你还没学会如何治理个人心灵疆域,就要扩大自己的职责范围,去治理一个家庭,一个由你和妻子,以及未来的孩子组成的“联合王国”,你会很辛苦。 也会让你治下民不聊生。 妻子在婚姻中会感到痛苦,孩子在家庭里会感到痛苦。 因为在这小小国度里你并不是一个贤明的、合格的国王。因为你本该有能力成为家庭的“头部”,可你未经训练就匆忙上岗了。 许多时候这也是因为你原生家庭的国王和宰相并没有给你应有的言传身教。 因为你是巨婴养大的巨婴。 却要承担成年人才承担得起的责任。 这是虐童啊! 更合情合理的做法是什么? 是如果父母只给了你巨婴式的教养,他们就该允许你过和你的能力、心理年龄相适应的生活。 除非他们能保证你余生都象在幼儿园里一样轻松舒适,否则他们不该要你做更多。 你也不要主动去承担更多。 父母催你结婚,给你攒了彩礼,但彩礼只是婚姻的“首付”,后面的还贷是要你用命去填的。 填不起就不要填,不要开始。 过一种自己承担得起的生活,选择性地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压力,看清未来,提升能力,为给父母养老,为在艰难时世养活自己做准备。 这才是你该做的。 只去治理你能治理好的疆域,这才是一位贤明国王应有的操守。 哪怕没有婚姻,没有后代,只要没有做个暴君,传承伤害,传承家人之间的互相折磨,你就称得上一位好国王了。 这样的男人,才是男子汉。
Morris
3个月前
没主见,缺乏做决定的能力背后是不相信自己可以选择好,所以干什么都喜欢问别人,希望别人直接告诉你怎么做才是对的。好不容易下了决定呢,也不坚定,有个人冒出来说这样不行,你又开始犹豫了,他说的也对,他说的也对。先说说来源啊,一般是两个方面,第一,小时候你根本没有机会做决定,比如父母问你,你说A,最后父母还说是B吧,你想说啥?父母说你啥都不懂,我们来吧。长此以往,你就没有做过决定,也不知道做决定的结果,再加上父母的恐吓,这件事你不懂,做的不好,结果可糟糕了,那么你就对做决定好害怕,总觉得后果很严重,更不敢了。第二,每次你做,都会被批评或者否定,比如你选了A,最后他们说,还不是因为你选了A,结果才这么糟,当初听我们的,选B不就好了。你选了专业,他们一直唠叨,你看看。的工作这么差劲,一点前途都没有,当初听我们的,现在不知道多好。这样一来,哪怕你做决定,你也会否定自己。第三,强烈的应激和恐惧。曾经某个决定真的造成过巨大的问题,或者是你父母的恐吓非常的严重,比如说你如果怎么样,我们就去死了。这样一来,你做决定就总伴随着巨大灾难的想象,你的包袱就更重了。就这样,你的心态变成了不敢做决定,做了肯定也不对,还是听别人的吧。那么怎么办啊?一句话,因为你一直被剥夺决定能力,所以承认自己在这方面还是个孩子。既然是孩子,就要从零学习。对自己说,从现在开始,我会帮助自己成长,我会从小事开始多做决定,做错了做的不好,我也不怪自己,因为这是必然的过程,不要妄想自己突然有一天性情大变,从孩子长成成人。
Morris
3个月前
会不会特别希望对方有回应,并且是剧烈的回应,不然就会很慌。比如好朋友回了一个知道了好的,你会觉得好冷淡,是不是不喜欢自己了,他是不是生气了?亲密关系里,你提了一个需要,比如明天见面吧,对方虽然答应了,但是好像有点冷静,没有很热烈的说我好想你,我好喜欢你,你会马上感到很空,想到要被抛弃了,你很希望外界可以强烈的表达对你的需要和渴望,你才感到安心。所以你抓得很紧,很努力,希望对方也很努力的回应你。这和比较健康的互动的区别是,任何冲突你都会马上联想到不被喜欢,被抛弃。他像一个自动化程序一样写进你的大脑,你没有办法想到别的事情,而事实上这些想象并没有发生。对方没有生气,也没有不喜欢你。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外界的反应对你来说那么重要呢?因为你过去只经历过这样不稳定的关系,必须依靠健康的努力和回应才能维系。什么意思呢?理想的亲子关系是孩子不用努力的讨好,不用努力逗父母开心,关系就是稳定的,孩子长大对待关系就会比较松弛,因为我知道不用很用力,关系也是存在的,但是很多父母反而需要孩子的照顾,孩子的付出来稳定自己。父母的情绪起伏很大,生气的时候暴怒摔东西,好的时候又道歉哭泣,孩子就会觉得关系就应该是这样的大起大落,需要很纠缠很虐关系才能成立。压根没有体验过那种安安稳稳的关系,这种拼命努力的感觉延续了下来,就变成了所有的关系平静的时候都是危险的,所有不热烈的反应都是冷淡的,都是要破裂的前兆。这也是为什么焦虑型的人刚开始遇到安全型的人是很害怕的,不适应的,因为安全的稳定感在焦虑的人的体验里是偏冷淡的,不够浓烈,不够纠缠的。 他为什么不像我一样焦虑和担心呢?他是不是不够喜欢我呢?意识到这些,我们就可以慢慢的练习,把紧握的手放松下来,可以试试这样啊。首先当然是觉察,觉察那个反复出现却实际上没有发生的念头,不去评判他,只是去理解他为什么来问问自己,你现在害怕什么,为什么反复的害怕不被喜欢,是过去发生过什么吗?然后你会理解自己现在的痛苦,原来是因为你过去需要那么辛苦的付出来维系关系,所以你以为现在还需要这样,你希望对方也要和自己一样的努力,对吗?最后给自己一个其他的可能性来看待这件事情。或许这次依然什么都没有发生,就像过去我也无数次的担心,但是现在依然好好的在这里,这一次我也会好好的在这里。
Morris
3个月前
缺爱缺爱缺的到底是什么?其实是缺对自己的信任感,主要可以分成三个方面。第一,不信任自己是好的,是可以拥有很多东西的,表现就是不配得感、焦虑、失去、怕被抛弃、怕不被喜欢等等。第二,不信任自己是有力量的,所以感到不安全,认为自己只能默默的承受外界的伤害。表现要么是过度的担心自己受害,想象自己单方面的被嘲笑啊被欺负,要么就是面对伤害没有办法反抗,没有办法拒绝,甚至反过来讨好对方来保住这种安全感。第三,缺乏对健康关系的认识。因为过去没有体验过平等的关系,所以无法识别,总要经历极端糟糕的关系。那么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怎么办呢?归根究底,就是从小被剥夺了力量感和自我信任感。比如你明明和父母讲道理,父母选择力量、精神上的打压,这时候你的感受就是遇到冲突对抗没有用的,我只能乖乖的听话。还比如你明明表现的还不错,父母一定要说你永远都配不上我们对你的要求。并且呢我们从小就会以为这是爱呀,长大后也会不由自主的进入这种关系,难得遇到一个平等对我们的,我们还觉得不安全。 那么怎么样帮助自己呢?就是学习,重新看待自己,重新学习什么是爱。具体可以分成三步,首先,在不安的时候,焦虑的时候,帮自己梳理源头在哪里,源头往往不是这件事,而是过去的某个感受延续了下来。比如你的伴侣朋友没有秒回信息,其实你不是在意这一秒的现实问题,而是马上联想到了我是不是要被放弃了,我是不是不被喜欢了,这个反复出现的念头才是原因。秒回只是你的触发机制,然后理解自己的痛,而不是评判自己。宝贝,我感受到了你现在很害怕不被喜欢我理解你,你经历过无数次的打压否定,你当然会担心不要评判自己是你,你怎么这样没用等等,这些都是在重复过去的打压。再然后安抚自己,像想象中的理想父母那样,抱着自己和自己说,没关系的,这一秒,这一分钟我都在这里,没有人可以抛弃你,因为我一直在这里。这个时候你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过去你觉得我必须要有人安抚,我一个人不行的,现在你发现其实我自己就可以陪着自己度过这一刻,然后对方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过去他是你的救命稻草,是你的安全感源头,所以任何风吹草动你就会很紧张,而现在你自己是第一位的,你对关系的变动就会更平稳,当然这个过程需要很久,我们会反反复复的害怕、担心,安抚没有关系,都是正常的,必经的。就像一个受过伤害的流浪猫重新相信人一样,需要你慢慢的融化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