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焦虑

我记得前段时间,互关的推友“在悉尼和稀泥”发了一条贴,说在这个AI时代,感觉还是焦虑,觉得自己没有抓住AI的风口浪尖。我当时回了一条评论,说:“你都月入五位数了还没抓住风口浪尖,还怎么焦虑啊?”但现在我发现,虽然我一直说自己还算比较平和,其实我也有了一点没有抓住AI浪潮的焦虑。 在这里也想向“在悉尼和稀泥”老兄道个歉,那时候的评论有些轻率,没有体会到他背后的真实情绪。 我的这种焦虑,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次回国一个多月。回国其实主要是为了料理家人的健康,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工作。但可能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国内那种无处不在的“卷”、无处不在的竞争,以及弥漫在空气中的焦虑感,慢慢地也对我造成了一些影响。好像觉得这个时代的浪潮你不抓住就没机会了,所有人都在你前面跑,每个人都那么积极地抓住了各种机会——是不是只有你一个人落后了? 我记得以前自己也有过一次类似的焦虑,就是刚从国内出来,来到新西兰,从头打拼。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播客,也都放了下来。然后回头一看,国内那些一起做播客的朋友们,有的开公司,有的融资,搞得风生水起,我就在怀疑,自己走的路是不是错了。 这两次焦虑虽然有所不同,但内核似乎是一样的:都有一种 FOMO(错失恐惧症)。我觉得这是人性的一部分。我们无法完全抵抗这种焦虑,但需要学着和它和解。 所谓“自我的安心”,可能是一种状态,也可能是一种实践。比如,找到一两件自己做起来真正舒服的事情去做,就是一种方式。赚钱的话,真的永无止境;可能调整好身体,积极健康地面对时代的浪潮,才是正道。 散步时随便有了这样的一些感受,记录下来分享一下。
Y11
2周前
最近几年,短视频的崛起让信息传播变得更加迅猛,但也带来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变化。 回想五年前,我曾觉得互联网内容更偏向精英式表达,追求精致的画面和侃侃而谈的姿态。 但现在,大家越来越喜欢接地气的平视化内容。 就像年轻人拍vlog,直接拿着相机记录真实生活,这种不加修饰的表达反而更加受欢迎。 这说明,人们开始拒绝高高在上的“灌输式”内容,更渴望平等、真实的交流。 短视频的流行确实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 它的传播能力远超长视频,因为人们天生就追求更高效的信息获取。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了吸引眼球,很多内容开始走极端。 标题越来越夸张,音量越调越大,画面越来越刺眼,甚至出现了“摇一摇跳转广告”这种让人反感的设计。 这种“博眼球至上”的逻辑,让整个内容生态陷入了“军备竞赛”,最终损害的是用户体验。 碎片化内容也是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现在大家刷短视频一晚上就能消磨六小时,但我也会担心:如果年轻人长期沉浸在这种即时刺激中,会不会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其实不只是中国,全球都面临这个问题。那些追求“爽感”的内容,比如“霸道总裁”式的爽文爽剧,在全球市场都很受欢迎。这说明,大众对简单直接的情绪满足有持续需求,但我们也要警惕过度依赖这种“即时兴奋”。 在这样的背景下,自媒体的生存空间也在变化。 朋友最近对我说,他们团队的核心收入来自商单,但一直坚持“站着挣钱”——即便厂商希望我们只说好话,还是会客观评价。最近遇到一个难题:厂商找他们拍样片,其实是想要他们做正面评测,但他们的原则是优缺点都讲。不过因为他们有一定影响力,才能坚持这种平衡。当然,不是所有自媒体都能做到这一点,很多人抵不住“高预算”的诱惑,这确实是个现实问题。 说到赚钱,内容行业最大的痛点是“没有规模效应”。他们尝试过其他方向,最后发现服装这个赛道可行。现在他们的T恤能卖到几十万件,超过了很多传统服装厂商。这让他意识到,电商可能是自媒体变现的重要突破口,因为它能把内容影响力转化为实际销量,实现规模效应。 目前他们没有融资,也不打算融资。他觉得内容公司的扩张,钱不是关键。很多内容公司拿了钱后,反而失去了初心,变成了“为投资人打工”的工具。他们更想探索自媒体的上限:如果做服装能做到多大?如果做商业内容,报价能达到多少?全球最成功的视频作者“野兽先生”一年能做到百亿级收入,这就是我们的目标之一。 关于内容创作,他有个重要的原则:赚钱和追求爆款必须分开。想做商单就别总想着爆火,想做爆款就别太计较眼前收益。这两者很难兼顾,强行结合只会内耗。另外,大众情绪感知能力是自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敏锐捕捉用户的情绪变化,才能持续获得增长。 短视频的5秒留存率至关重要,一旦用户划走,内容就失去了意义。而长视频要看三个指标:封面点击率、用户平均观看时长、播放完成率。我还发现一个趋势:把优质短视频拼成“合集”可能比单独的短视频更有潜力。比如把多个“车祸视频”拼成合集,用户不用频繁滑动,体验更好。这或许是未来内容形态的方向。 最后聊聊AI的冲击。 我最近一直在关注AI,甚至开始疯狂学习。说实话,AI确实让我感到一丝焦虑:它能快速生成内容、制作封面、剪辑视频,未来可能会替代部分岗位。 但我认为,人类的核心竞争力还是“真实性”和“讲故事的能力”。AI可以模仿形式,但很难复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共鸣。所以,与其害怕被替代,不如主动拥抱AI,把它当作工具来提升效率,而不是被它取代。 总自媒体行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我们既要抓住短视频的流量红利,也要保持对内容本质的敬畏; 既要探索商业变现的新可能,也要坚守内容创作的初心。
普通人赚钱,不是越快越好!凭什么我说慢才是门道? 深夜11点,你又刷到一个自媒体的AI搞钱案例,心头一紧,默默点开收藏。看看你的硬盘,那个叫“AI绘本”的文件夹是不是只有个 nextjs 的模板外加几张AI图?那个叫“AI Agent”的项目,是不是只写了个提示词开头? 我们都陷入了一个“AI焦虑的死亡螺旋”:看到案例 → FOMO焦虑 → 盲目开新项目 → 看到新案例 → FOMO 焦虑 → 半途而废,再开新项目。这不是能力问题,这是一个系统陷阱。 和 LLM 三不五时就改变了世界造成的焦虑相比,自媒体上每天 1 个人用 ai+一个点子就取得成功的案例不光造成焦虑,还产生迷茫。发布这些案例的自媒体,他们自己没有成功做出自己的项目案例,而财富又是流量密码之一,所以天天热衷于搬运全世界的成功案例。 你不知道的是,在这些案例背后,有千千万万不为人知的“绘本”,“vibe marketing”,“agent”等等。而决定一个项目能否从千千万万相同的想法中成功走出来的,恰恰不是想法本身。是资金,是资源,是执行,甚至只是运气,而这恰恰是你一直欠缺却不愿意面对的。 你以为在追赶,其实是在用“行动偏误”缓解焦虑,制造“我在努力”的幻觉。你总想去热点里淘金,却从没问过自己一个致命问题:凭什么是我?在一个资金、技术、信息你都不占优的战场,快,就等于当炮灰。 与其不断的“立项”“冲刺”,敢于“慢”,把自己所有的点子列出来,对比一下变现路径,交付成本,你的优势,做一些 SWOT 分析。 然后找到一个慢慢做, 你的“慢”,恰恰也是你 seo 增长的时间,是你 build in public 构建用户群信任的时间。你的战场,不在那些稍纵即逝的热点里,而在你最擅长的优势区。用AI,对准它,然后,慢慢来。
dontbesilent
3个月前
「如果有不懂的可以问 AI」 「你这个问题可以直接问 AI」 上面这两句话是无效的,因为当你说出这句话的时候 听的人心里想的问题是: 为了问个问题,还得专门下载一个 App,不麻烦吗? 又要注册账号又要记密码,万一忘了怎么办? 打开它就要点好几下,我直接上网搜不是更快吗? 听说提问还有技巧,我是不是还得先学习怎么用它? 在手机上打那么多字描述我的问题,手指不累吗? 等它慢吞吞地生成回答,我这急性子能受得了吗? 万一用着用着就开始收费了,那我不是白折腾了吗? 我的问题是不是太傻了,问 AI 会不会显得很蠢? 我连问题都描述不清楚,它能听懂我说什么吗? 万一它给的答案我看不懂,那不是更尴尬了吗? 看别人都用得那么好,我是不是太笨了学不会? 我这点小事也要求助 AI,是不是显得我特别没用? 如果用不好,还不如不用,免得被人笑话吧? 它会不会觉得我的语法和错别字很可笑? 我问的这些事,会不会暴露了我的无知和短板? 它说的东西真的能信吗,万一是胡编乱造的怎么办? 一个机器程序,又没上过班,它给的工作建议能管用吗? 它回答得那么快,是不是从网上随便抄来的? 我还得花时间去验证它的答案对不对,那不是更浪费时间吗? 这种冷冰冰的机器,真的能理解我的烦恼和情绪吗? 它推荐的东西,是不是背后都有广告,想赚我的钱? 我还是更习惯问朋友,至少我知道他的回答是真心的,对吧? 用它写工作邮件或报告,这算不算作弊,心里能踏实吗? 万一用习惯了,脑子变懒了,以后离了它就不会思考了怎么办? 我问的这些私事,真的不会被记录下来让别人看到吗? 求助 AI,是不是就承认了自己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感觉好失败啊? 如果老板知道我用这个,会不会觉得我能力不行、在偷懒? 总是用它,我是不是就失去了一个自己动手学习成长的机会? 它给的方案看起来不错,但万一里面有我没想到的坑怎么办? 大家都开始用 AI,我是不是很快就要被淘汰了?
Yangyi
8个月前
老板几乎全部都有AI焦虑: Deepseek会不会颠覆我的业务? Deepseek能为我的业务做什么? 咱们先说第一个问题,大部分会考虑流量入口,比如AI搜索 当本地小模型开始充斥大量手机时,手机厂商将会拥有自己的Agent 这些Agent是否会成为入口? 我的看法是,会替代掉一部分场景成为入口首选 那问题接踵而至,什么样的业务场景会被替代? 答案显而易见,输入成本<场景垂直查询成本,都会被替代 怎么理解? 我举个例子,比如你端起手机说,嗨小爱,我一会儿要去鸟巢找个朋友聊天,请帮我找下咖啡厅和停车场 这个场景如果你打开大众点评,查询成本很高,它就会被替代 但如果你的查询成本低,低到你只是打开一个固定app,浏览就可以,那你还是会去浏览,而不是和agent废话,比如打开同花顺看看持仓 如果业务不想被这类手机入口替换,就要去想办法优化用户链路,让用户在垂直场景有更优的信息获取/处理体验,否则全部会被终端agent淘汰,最终沦为别人的信息库 —— 第二个问题,AI怎么帮助我当前的业务 我只能说,AI只能帮助那些有价值的业务 绝大部分的企业,带队的人是傻子,自己做业务都做的异常笨重,找不到核心矛盾和突破口 你作为老板,给他资源,他连人力资源都用不好,这时候你想让他用AI来整体优化成本,把业务跑起来,犹如天方夜谭 你该做的事情是去把这个人淘汰掉,而不是想办法借住一个外力去协助他 因为ai的强化,是基于对业务流程的理解上的 你用人工跑,好比人效1:300,你上ai可以在质量不降低的情况下1:1000 但问题是你1:300的质量本身都有问题,说明业务流程就存在巨大漏洞,你指望找个ai培训的团队来给你们讲讲课,就改变了,基本不可能 几十万可以缓解你的焦虑,但解决不了你的问题 你想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一个既懂你的业务,又懂AI的人,你还期望他给你的老部下打工当辅助,我只能说是白日做梦。 劝各位老板醒醒,上一个时代陪你们打拼战场的人,现在的时代已经不属于他们了,他们并不会因为有大炮就能令战争获胜,反而会忌惮那些会用大炮的将军,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的战争武器毁于一旦 如果你真的想变革,该做的是去孵化新的AI团队,而不是找一个人来屎上雕花。只有这样才会形成鲶鱼效应,在适当的时机全部切换基底到新的形态下,完成这轮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