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变现

Y11
3周前
最近几年,短视频的崛起让信息传播变得更加迅猛,但也带来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变化。 回想五年前,我曾觉得互联网内容更偏向精英式表达,追求精致的画面和侃侃而谈的姿态。 但现在,大家越来越喜欢接地气的平视化内容。 就像年轻人拍vlog,直接拿着相机记录真实生活,这种不加修饰的表达反而更加受欢迎。 这说明,人们开始拒绝高高在上的“灌输式”内容,更渴望平等、真实的交流。 短视频的流行确实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 它的传播能力远超长视频,因为人们天生就追求更高效的信息获取。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了吸引眼球,很多内容开始走极端。 标题越来越夸张,音量越调越大,画面越来越刺眼,甚至出现了“摇一摇跳转广告”这种让人反感的设计。 这种“博眼球至上”的逻辑,让整个内容生态陷入了“军备竞赛”,最终损害的是用户体验。 碎片化内容也是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现在大家刷短视频一晚上就能消磨六小时,但我也会担心:如果年轻人长期沉浸在这种即时刺激中,会不会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其实不只是中国,全球都面临这个问题。那些追求“爽感”的内容,比如“霸道总裁”式的爽文爽剧,在全球市场都很受欢迎。这说明,大众对简单直接的情绪满足有持续需求,但我们也要警惕过度依赖这种“即时兴奋”。 在这样的背景下,自媒体的生存空间也在变化。 朋友最近对我说,他们团队的核心收入来自商单,但一直坚持“站着挣钱”——即便厂商希望我们只说好话,还是会客观评价。最近遇到一个难题:厂商找他们拍样片,其实是想要他们做正面评测,但他们的原则是优缺点都讲。不过因为他们有一定影响力,才能坚持这种平衡。当然,不是所有自媒体都能做到这一点,很多人抵不住“高预算”的诱惑,这确实是个现实问题。 说到赚钱,内容行业最大的痛点是“没有规模效应”。他们尝试过其他方向,最后发现服装这个赛道可行。现在他们的T恤能卖到几十万件,超过了很多传统服装厂商。这让他意识到,电商可能是自媒体变现的重要突破口,因为它能把内容影响力转化为实际销量,实现规模效应。 目前他们没有融资,也不打算融资。他觉得内容公司的扩张,钱不是关键。很多内容公司拿了钱后,反而失去了初心,变成了“为投资人打工”的工具。他们更想探索自媒体的上限:如果做服装能做到多大?如果做商业内容,报价能达到多少?全球最成功的视频作者“野兽先生”一年能做到百亿级收入,这就是我们的目标之一。 关于内容创作,他有个重要的原则:赚钱和追求爆款必须分开。想做商单就别总想着爆火,想做爆款就别太计较眼前收益。这两者很难兼顾,强行结合只会内耗。另外,大众情绪感知能力是自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敏锐捕捉用户的情绪变化,才能持续获得增长。 短视频的5秒留存率至关重要,一旦用户划走,内容就失去了意义。而长视频要看三个指标:封面点击率、用户平均观看时长、播放完成率。我还发现一个趋势:把优质短视频拼成“合集”可能比单独的短视频更有潜力。比如把多个“车祸视频”拼成合集,用户不用频繁滑动,体验更好。这或许是未来内容形态的方向。 最后聊聊AI的冲击。 我最近一直在关注AI,甚至开始疯狂学习。说实话,AI确实让我感到一丝焦虑:它能快速生成内容、制作封面、剪辑视频,未来可能会替代部分岗位。 但我认为,人类的核心竞争力还是“真实性”和“讲故事的能力”。AI可以模仿形式,但很难复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共鸣。所以,与其害怕被替代,不如主动拥抱AI,把它当作工具来提升效率,而不是被它取代。 总自媒体行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我们既要抓住短视频的流量红利,也要保持对内容本质的敬畏; 既要探索商业变现的新可能,也要坚守内容创作的初心。
Y11
1个月前
自媒体变现的五种常见方式,其实就像我们日常做事的不同路径,选对了方向,就能让内容价值落地: 第一种是广告合作。就像我们平时接一些品牌的推广,把他们的产品或服务通过自己的内容分享出去,这需要内容有一定的关注度,能触达目标人群。 关键是要选和自己内容调性相符的品牌,这样推荐才自然,大家也更容易接受。 第二种是IP商业活动。当一个自媒体人有了自己的个人品牌和影响力后,可以通过举办活动来变现,比如线下沙龙、讲座、训练营等。 这些活动能让粉丝和自己有更直接的互动,也能把影响力转化为实际的商业价值。 第三种是卖货,更进一步是做自己的品牌产品。 这是很多自媒体人向往的方向,通过自己的选品或者研发,推出带有个人印记的产品。 从一开始帮别人卖货,积累经验和信任后,自己做品牌会更有掌控感,也能实现更高的利润。 第四种是出书和卖课,本质上是在卖“社交”。把自己的经验、知识整理成书籍或者课程,卖给那些需要的人。 这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和粉丝建立更深连接的方式,让他们因为你的分享而获得成长和改变。 第五种是卖服务,比如咨询服务、信息服务等。 如果你在某个领域有专业的知识或技能,可以直接为有需求的人提供一对一的服务。这种方式能精准满足用户的特定需求,也能让你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获得不错的收入。 其实,无论选择哪种变现方式,核心都是要先做好内容,积累信任和影响力。 就像盖房子,内容是地基,变现是上层建筑,地基打得牢,上层建筑才能稳。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资源和能力,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路径,一步一个脚印去尝试和调整,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变现之道。
Yangyi
2个月前
内容创作者上推特 和普通用户上推特 逻辑可能是有偏差的 早期中推只是满足墙内无法满足的事情 黄推 键政 web3是主流 由于翻墙这个门槛,导致绝大部分观众是那些会翻墙的程序员 所以除了这三个主流内容外,还有研发 这个特性直到维持到AI爆发 大量的消息来自海外,恰巧也能被大家曝光,衍生了现在的中推ai分享潮 绝大部分创作者都只是出于兴趣,希望在前线去同步放大有价值信息,直到25年deepseek开始之后,才出现了大量ai公司出海,引爆了推广需求,商单频发 对内容创作者而言,前期并没有说在这里挣钱的想法,都是慢慢做着做着,开始卖优质信息或者卖课,把自己的内容做分层,就这样赶上了这波浪潮罢了 但这波浪,引动了国内大量的需求,因为人们看到了钱,觉得这里有机会,所以都冲入这里 回顾下24年10月,我3万粉丝刚刚开始发小红书心灵鸡汤,那时候时间线几乎没有这些东西,发文字鸡汤的也就几个人,发长推文翻译的也只有will和柴郡,但现在时间线上经常出现这些东西,只是因为它是被验证有效的方法罢了 实际上想赚钱而分享的自媒体,和靠分享慢慢赚了钱的自媒体,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前者的奖励函数是涨粉与收益,后者的奖励函数是探索的正反馈 很多人的ai创作并不是因为能赚多少钱才持续的,而是本身就热爱 这是有本质不同的 再来说观众,也在泛化 因为内容泛化了,仅此而已 曾经的推特大家只是为了更好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当泛化后获取成本就会提高,如果算法不对抗这件事,那么用户体验自然下降,因为信息噪声变大了,人们投入相同的时间却收获了比之前多很多的垃圾内容 包括接下来的ai账号,这些内容治理问题,会接踵而至 至于说推特发展怎么样很难说,是不是要转战一个更加小众的平台,我觉得是有必要的 另外就是,不论怎么发展,它肯定已经不是几年前的推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