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乔木和 indigo 等朋友在 AGI Bar 见面聊了聊 朋友们很多发言都很有价值 我主要聊了一下关于 AI 对于内容创作的影响以及如何培养流量嗅觉,这里整理一下发出来: ### AI时代内容创作的变革 - 自从有了AI,在广告投放中不再需要设计师制作素材,大大节省了成本并提高了效率。虽然AIGC在影视行业的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但用于制作简单的营销内容已完全可行,并鼓励同行广泛应用AI。 - AI Agent理论上可以处理大量的内容输出,而他目前的工作重心已转向判断内容质量、审查AI生成内容以及提出核心创意点(甚至创意本身也可以通过AI辅助发散)。 - 在自媒体时代,传统的“一辈子作品”概念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创作者需要不断地“整活”(即制造热点和内容),通过持续输出抽象化、个性化的内容来维持影响力。越抽象、越能引发共鸣的“梗”,越容易爆火,并且这些热点与AI的关联度越来越高。 - 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IP采用共创模式,用户将自发地利用AI工具生产与IP相关的内容,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 ### 流量获取与“嗅觉”培养 - “流量”是目前内容创作中最难培养的部分,AI也很难直接评估或控制,因为它受到平台算法和外部环境等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 - 平台算法具有特定的倾向性,并且用户的审美和内容消费形态也在持续变化,这要求创作者保持敏锐的洞察力。 - 培养“流量嗅觉”的方法: - “多看”:需要经常刷抖音、小红书等用户基数最大的平台,以便了解最新最火的内容和热点趋势。 - “多收集”:积极收集热门内容和创意。 - 善用AI:AI能够帮助创作者更高级地“蹭热点”,并深入挖掘热点背后的核心要素。 - 虽然“整活”(制造爆点或创意)是一种天生的能力,但AI可以显著提升其上限,帮助创作者将想法落地。 - 对AI技术了解得越深入,创作者就越能充分发掘其潜力与上限。
小扎今天向 Meta 介绍了他的挖人成果 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太豪华了这个阵容! 其中许多人来自 OpenAI、Anthropic 和谷歌等公司 AI 团队 Scale AI 的原 CEO Alexandr Wang 和前 GitHub 首席执行官 Nat Friedman 一起管理实验室 所有挖来的新员工具体有👇: Trapit Bansal:在链式思维强化学习方面开创先河,并且是 OpenAI o 系列模型的共同创作者。 毕书超:GPT-4o 语音模式和 o4-mini 的共同创作者。此前在 OpenAI 领导多模态后训练工作。 Huiwen Chang:GPT-4o 图像生成的共同创造者,曾在谷歌研究院发明 MaskIT 和 Muse 文本到图像架构。 Huiwen Chang:GPT-4o 图像生成的共同创造者,曾在谷歌研究院发明 MaskIT 和 Muse 文本到图像架构。 Joel Pobar:Anthropic 的推理工程师。此前在 Meta 工作 11 年,负责 HHVM、Hack、Flow、Redex、性能工具和机器学习。 Jack Rae:Gemini 的预训练技术负责人及 Gemini 2.5 的推理负责人。曾领导 DeepMind 早期的 Gopher 和 Chinchilla LLM 项目。 任鸿宇:GPT-4o、4o-mini、o1-mini、o3-mini、03 和 o4-mini 的共同创造者。此前在 OpenAI 领导后训练团队。 Johan Schalkwyk:前谷歌研究员,Sesame 的早期贡献者,Maya 的技术负责人。 孙培:谷歌 Deepmind Gemini 的后训练、编码和推理工作。此前创建了 Waymo 最近两代感知模型。 余佳辉:03、04-mini、GPT-4.1 和 GPT-4o 的共同创造者。此前领导 OpenAI 的感知团队,并共同领导 Gemini 的多模态团队。 赵胜佳:ChatGPT、GPT-4、所有迷你模型、4.1 和 03 的共同创作者。此前曾领导 OpenAI 的合成数据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