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平台

最近在想产品定位问题,更具象的挑战是:怎么一句话向目标用户介绍清楚你的产品,让用户明白。 这个问题,对于 To C 的产品来说,往往挺难。因为 To C 产品的目标用户,往往并不是有直接画像的一群人。比如浏览器的目标用户是谁?Office 的目标用户是谁?Notion 的目标用户是谁?Manus 的目标用户是谁?NotebookLM 的目标用户是谁?ChatGPT 的目标用户是谁? 特别是在早期。To C 的 AI 应用,最终会落到:对 AI 有好奇的尝鲜者。细分去看,会五花八门。用 ChatGPT 的用户里,有 70 岁的老教授,也有 10 岁的小学生。NotebookLM 的用户,有白领,也有学生。YouMind 也类似。 于是,需要换一种思路定义目标用户。如俞军老师所说,用户是需求的集合。从这个角度来看,关键不是定义用户,而是定义某种共性需求。 Notion 满足的共性需求是在线文档协同。NotebookLM 满足的共性需求是资料学习。ChatGPT 满足的共性需求是通过 AI 来获取信息。YouMind 满足的共性需求是通过 AI 来创作表达。 从需求集合的角度来定义目标用户,YouMind 的目标人群是:对 AI 有好奇并有创作表达欲的人。但目前也不完全是,比如只想学习,不想创作的人,是不是 YouMind 的目标用户?目前看起来也是。 目标用户定义好之后,接下来是如何一句话描述,给用户介绍清楚产品。 我最近有个想法是,这里要分好几种: 1. 老瓶装老酒。比如用互联网技术再做一个微信。这个没人在做。 2. 老瓶装新酒。比如用互联网技术新做一个大红书。大红书是全新的,世人没见过的。这个也不会有人去做。 3. 新瓶装老酒。比如用 AI 技术重做客服系统、销售系统等等。这个在 To B 领域非常多。需求是确定的,通过 AI 技术重塑产品形态,非常有机会。 4. 新瓶装新酒。比如用 AI 技术新做一个社媒工具。比如会听到 AI 时代的微信、抖音、小红书的提法。有意思的是,因为是新酒,真做出来,产品形态肯定不是微抖红。 新瓶装老酒,比较容易通过一句话给用户说清楚产品是什么,有啥价值。 新瓶装新酒,则往往很难一句话说清楚,经常会被描述成 AI 时代的抖音这种类比说法,也有 XX looks like if Notion and NotebookLM has a baby 的类比方法。类比总是表面上看起来清楚,实际上啥都没说清楚。 如同 iPhone,早期也会通过 Phone + iPod + Internet 的三合一来描述自己,一直到 Smart Phone 的概念被用户接受,然后终于大家可以接受 iPhone 的一句话介绍了:iPhone 是全球首个智能手机。 YouMind 的“智能手机”是什么?我曾设想的一个答案是:YouMind 是全球首个好奇心平台。用户因好奇心而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阅读学习,然后在 AI 陪伴下,顺畅创作出了一些作品,这些作品被其他用户看见,又激起来更多的好奇心。 然而在当下,如果给用户说:YouMind 是一个好奇心平台。那只会引起大部分用户的一脸懵圈。 做产品,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