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登录
在悉尼和稀泥
关注
统计数据
42
文章
0
粉丝
0
获赞
60
阅读
热门文章
1
TechFlow 深潮 发布的文章:近期教育领域的变化引发了广泛讨论,我认为教育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
145
32
在悉尼和稀泥
1个月前
5月到了 $90000 的月入,逼近 10w 的门槛了。作为上班和带娃之余的副业,还可以了吧😆
#副业
#收入
#带娃
#生活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1个月前
作为工程师开始创业,总算开始讲杠杆了,什么出海的汇率杠杆,AI 的能效杠杆等。 但是接触人多了发现人说话也是带杠杆的。我观察的做运营的说的话,杠杆大概是 3 倍起步,做老板的说的话,杠杆大概是 10 倍起步,做投资的说的话,杠杆能到百倍。币圈里面的人说的数字,可能自带千倍杠杆。 总之你不能用工程师讨论程序 bug 的心智来真诚交流,很多人嘴里说的数字,上来就要抹掉 2 个 0 听。所说的成就,要自动补水稀释个 3 倍以上😂
#创业
#杠杆
#工程师
#运营
#老板
#投资
#币圈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1个月前
在生活高度便利的中国,为什么我们既没好好生活,也没成什么事? 因为你以为的自我支配的业余时间,其实是一场隐形的“数字消费工厂流水线体验”。 抖音一刷一小时,小红书推个直播,淘宝提醒领红包,不小心点进花呗,顺手种棵树、浇点水。你想搞点“男性消费平权”,结果京东、白条、金条、京豆盲盒全程欢迎。那边还有 pdd 的大转盘,每天没个十几分钟下不来。临睡前B站补点流行梗,朋友圈修图发“生活照”以示你没被生活打败,结果凌晨了。 标榜经济独立,你月薪多少没人知道,但你每个点过的商品、看的小姐姐、心动的价格,全被各厂大数据摸得清清楚楚,背后还分流给了浙,粤,闽等地的老板群。 黑客帝国里面的人形电池,不用等到 AI 觉醒。在你打开 app,点击“同意”的那一刻,就上线了。
#中国生活
#数字消费
#社交网络
#隐形消费
#业余时间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1个月前
身边的华为和苹果手机用户其实挺像的。 华为用户不知道自己手上的旗舰机处理器有多拉。 苹果用户不知道自己手上的旗舰机处理器有多强。 他们都不会去看什么评测,购买决策成本非常低,不是惯性决策,就是周围人用这个牌子,所以也就买了。 买来以后用着不错,也就这样了。 所以做产品也是一样,划分人群,让目标人群觉得省事,比纠什么细节都强。 人最后是为自己的感觉买单。
#手机用户行为
#华为手机
#苹果手机
#消费者决策
#产品市场营销
#用户体验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1个月前
今天群里讨论了一个创业里面的“月经问题”,就是开发者要不要做一些大厂可能会下场做的小众需求。 正方觉得要做,因为大厂要搞出来的立项和执行成本很高。要是大厂什么都能解决,也就没有小团队了。而且就算真被大厂收购了,也是一种成功。 反方觉得不要做,因为大厂顺手就可以干,程序员免费加班就搞出来了。而且长远来看终归是个风险。大厂的资源和模仿能力都是小团队或者独立开发无法对抗的。 我其实双方都同意,但是我是觉得,看问题的切面不能这么切。 大厂抄不抄,取决于成本是立项成本还是边际成本。 大厂买不买,取决于吃产品本身是解决方案还是用户/技术资产。 一个烂掉牙的笔记应用,本身是产品。但是如果有几百万忠实用户,或者有技术专利,那就是资产了。 大厂抄的是产品,买的是资产。 另外对于个人来说,其实没有什么冲突,【搞到钱再说】,产品可以动态变化和迭代,也可以是有短期,中期,长期的产品。先赚到钱,和选好长远的赛道,可以是两件事,不一定非要是一件事。
#创业
#小众需求
#大厂竞争
#独立开发
#收购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1个月前
雷总又开始了。”19 万 9 是不可能的”,”以 model y 的定价,没有 30 几万下不了台的”。 那最后就不可能破 30 万。 入门款给到 23-25 万的定价,然后通过首发付送的”几万块”的权益,让人觉得这车还真就 19 万 9 边上拿下来了。 最高配给到 30 万出头的定价,比如 32 万。然后通过首发给的”几万块”权益,让人觉得 30 多万的车不到 30 万就拿下来。 所以入门 23,高配 32 的情况下,中间那款就是 27 左右。扣除掉优惠,正好在 25 万左右这个甜蜜区间。 如果被打脸了,我就删掉这个帖子🥹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2个月前
这个世界如果钱能解决 99% 的问题,那么你只要解决钱这一个问题,就能解决 99% 的问题。 这是多么简单划算的一件事😆
#钱
#人生哲学
#问题解决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3个月前
上了小报童这个月精选,推一下。 目前在跑 seo 流程,已经积攒了一些经验,后续会把 seo 增长的部分更新进去。
#小报童
#精选
#SEO
#经验
#增长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4个月前
不同认知下的成功路径
#认知
#成功
#路径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4个月前
上了飞书精选,在归藏老师的 AIGC 周刊正下方 我这充满铜臭味的“恶俗”封面 🤣
#飞书
#归藏老师
#AIGC周刊
#封面
#恶俗
#幽默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4个月前
知识付费在国内的观感,有点像健身房的年卡。 买的时候创造焦虑,承诺的时候信誓旦旦,三天后你也放弃了,商家也不闻不问了。最后只能怪割韭菜。 知识到底值不值钱? 为什么那么多人觉得被割韭菜? 真正值钱的知识是什么?
#知识付费
#割韭菜
#消费心理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4个月前
小红书搞了个独立开发比赛,可能是发现有很多 app 作者,或者“一人公司”的【创始人/员工/运营/市场/设计师】在小红书了 程序员、设计师、产品经理们,是时候把你的点子变现了!🚀 你有什么奇葩又有趣的产品想法?评论区开个脑洞!
#小红书
#独立开发比赛
#程序员
#设计师
#产品经理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4个月前
为什么你学了一堆技能,工资还是上不去? 拼命学新技能、考证、上各种课程,结果工资还是稳如老狗? 公司不为你的技能买单,而是为价值买单。公司更关心的是——你能帮公司赚多少钱? 麦肯锡研究显示,能直接影响业务的员工,薪资增长比纯技术型员工高出45%。 市场决定薪资,而不是你的自我感动。 有些人学了很冷门的技术,比如C++嵌入式开发(不是说不好,但市场需求相对小),然后抱怨“我这么努力,为什么工资不高?” 2021年,国内一位普通Java开发转型做AI Prompt工程师(AI提示词优化),半年后年薪从30万涨到80万。原因?市场缺人,他赶上了风口! 升职加薪,不是靠技能,而是靠“可替代性” 如果你的岗位是“可替代的”,公司就不会给你高薪。你会写代码?AI 也会!你会画图?AI 也会!你会写文案?AI 还是会! 但如果你的工作是高决策、高业务影响力、低可替代性,那就值钱了。Glassdoor 研究发现,拥有跨学科能力(如技术+业务思维)的员工,薪资比单一技能型员工高出38%。 想涨薪,别光学技能,要学会提供价值! 1.技能≠价值,市场需求才是关键。 不会为你努力买单,只会为你的价值买单。 3.选对风口,比埋头苦干更重要! 所以,别再一股脑学一堆技能,先想想——你的工作,真的“不可替代”吗?
#职业发展
#工资增长
#技能提升
#市场需求
#自我价值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4个月前
澳洲总算进入了降息周期。 我在朋友圈发个打油诗的功夫,大佬几个小时就撸了一个贷款计算器出来。我去一看ui的完成度好高啊。(下面是我从他朋友圈截的) 我觉得很多人不是技术问题,而是 1 要转变思维方式 2 要持之以恒的练习 在此之下,才是去看具体比如落地页怎么做,内容怎么写,seo怎么搞。 很多人上来就一个一个的技能学,到最后就和看了一堆BBC的纪录片一样,信息获取了一堆,生活没半点变化。
#澳洲
#降息周期
#朋友圈
#打油诗
#贷款计算器
#UI设计
#技术问题
#思维方式
#持续练习
#落地页
#内容写作
#SEO
#技能学习
#信息获取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5个月前
推特因为1 个晚上关注了差不多快 100 人,被误判为机器人然后封号了 10 天... 总算放出来了。 10 天没闲着,手打了一个小报童 🤣 --- 我在2024年上班之余,副业做产品赚了超过40万美金。 2024年第一个独立开发项目就达到 $25000 美金的 MRR后,从副业的第一天开始,就陆续写了一些心得体会在小红书和推特分享。创业这种东西,千人千面,重要的是一些通用的思维方式结合每个人的经验。 这个册子不一定能教你什么东西,也谈不上什么文笔。回顾了从第一天到现在的整个经历和心路历程,记录一下我当时的一些思考和行为,还有收获到的心得体会。 199 元定价,没有 AI,没有期货。就当朋友直接吃顿饭,听我说说我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启发。 如果对小报童反感的🤣,这里有电子书的直达链接
#Twitter封号
#机器人误判
#副业收入
#产品开发
#创业心得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5个月前
有了 AI,国内 35+ 的大龄程序员,应该翻身了吧?项目经验,系统架构经验,团队协作经验,技术选型,产品感觉等等,配合 AI。已经不需要和年轻人比 996 了才是。
#AI
#程序员
#大龄职场
#项目经验
#团队协作
#技术选型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7个月前
我的 制作了2天,上线了2天,变现了2000刀。相信比很多学习做seo拿到的结果要快要好。 为什么我要提seo呢?因为seo本身就是个热词,这样有人会拿我这个做案例去seo的群里面发,相当于免费帮我二次扩张了。而做seo的群体,本身是做出海的开发,和我产品面对的人群重合度高。😂 seo是增长的一个方法,kol是另外一个方法,甚至是更有效的方法。事实上我头两天拿到的成绩,有一半是我自己作为一个小小的kol造成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也证明了kolfind的价值。你去找一些对应赛道和我一样的小 kol,得到的结果又快又好。怎么找到这些人,相信kolfind能帮你起码实打实的节约不少时间,而时间的价值是绝对大于现在的黑色星期五特价 $59 的,还是一次性付费。 那有人可能会说,这么个产品就这么晒出来不怕被抄吗?怎么说呢,这个产品不管是我做还是谁做,靠这个产品都不是很容易发财。如果你有信心能卖出去,那么与其去抄,我顺便上了一个分销系统,你直接卖我的,拿纯利润,可能更划算。 后面我会开始迭代一下产品,然后再进行二次运营动作。可以关注一波。 最后,这条其实是AB测试。 #独立开发 #黑色星期五 #公开构建
#产品上线
#SEO
#变现
#kol
#增长黑客
#用户群体
#网络营销
分享
评论 0
0
上一页
1
2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