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赚钱,不是越快越好!凭什么我说慢才是门道? 深夜11点,你又刷到一个自媒体的AI搞钱案例,心头一紧,默默点开收藏。看看你的硬盘,那个叫“AI绘本”的文件夹是不是只有个 nextjs 的模板外加几张AI图?那个叫“AI Agent”的项目,是不是只写了个提示词开头? 我们都陷入了一个“AI焦虑的死亡螺旋”:看到案例 → FOMO焦虑 → 盲目开新项目 → 看到新案例 → FOMO 焦虑 → 半途而废,再开新项目。这不是能力问题,这是一个系统陷阱。 和 LLM 三不五时就改变了世界造成的焦虑相比,自媒体上每天 1 个人用 ai+一个点子就取得成功的案例不光造成焦虑,还产生迷茫。发布这些案例的自媒体,他们自己没有成功做出自己的项目案例,而财富又是流量密码之一,所以天天热衷于搬运全世界的成功案例。 你不知道的是,在这些案例背后,有千千万万不为人知的“绘本”,“vibe marketing”,“agent”等等。而决定一个项目能否从千千万万相同的想法中成功走出来的,恰恰不是想法本身。是资金,是资源,是执行,甚至只是运气,而这恰恰是你一直欠缺却不愿意面对的。 你以为在追赶,其实是在用“行动偏误”缓解焦虑,制造“我在努力”的幻觉。你总想去热点里淘金,却从没问过自己一个致命问题:凭什么是我?在一个资金、技术、信息你都不占优的战场,快,就等于当炮灰。 与其不断的“立项”“冲刺”,敢于“慢”,把自己所有的点子列出来,对比一下变现路径,交付成本,你的优势,做一些 SWOT 分析。 然后找到一个慢慢做, 你的“慢”,恰恰也是你 seo 增长的时间,是你 build in public 构建用户群信任的时间。你的战场,不在那些稍纵即逝的热点里,而在你最擅长的优势区。用AI,对准它,然后,慢慢来。
摆脱内容创作的穷忙 平时总和徒弟说运营要注意这里那里,说到最后经常能给我气够呛。上个月发现了一个最【通俗易懂】的沟通方式,就是【不要再去更新内容了】。这样就倒逼着他把时间放到内容以外的地方去了,结果开始有效果了。 你是否也曾在深夜敲完一篇“干货”,看着后台不断上涨的阅读和点赞,享受着粉丝“太牛了”的追捧,获得巨大的满足感? 但当兴奋褪去,你看着银行账户,却感到一丝冰冷的焦虑。 这,就是内容创作的“穷忙陷阱”——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了战略上的懒惰。 比如我徒弟这个例子,问题的根源在于,他搞错了自己的身份。他以为自己是“知识博主”,追求粉丝的点赞;但他本该是个“商业架构师”,追求客户的订单。前者像个拼命给其他厨师做菜的美食家,收获业内赞誉;后者才是开餐厅的老板,关心营收和利润。用通俗的话说,他就是个臭“卖课”的,然后他天天把精力主体都放在了“课”上,而不是“卖”上。 别再给用户一堆高质量的砖头了,他们需要的是能直接入住的房子。你的内容不该是产品,而是通往你产品的地图。 立即行动,告别穷忙: - 停下更新! 先在一张纸上写清楚:我的付费产品是什么?为谁解决什么问题? - 绘制地图。 以产品为终点,反向设计你的内容,引导客户一步步走向你。 - 忘掉阅读量和点赞。只盯着每周新增的潜在客户线索和最终成交。 如果你是程序员,试试逼着自己一个月不写代码,你肯定会有收货的。
国外电诈猖獗,一方面是执法成本太高,很多执法单位基本上人浮于事。另外一方面是基建太 low,造成违法成本太低。 我举个例子,在澳洲,跨行之间的转账是不会立刻到账的,在 Gumtree 或者 Facebook Marketplace 上,有大量的手机或者电子产品,一堆人用假的银行 app 做一个虚假的转账截图,然后让卖家发货的。然后银行没有转账记录,就会说现在银行下班,不会即时到账,第二天就有了。然后还会给自己的驾照之类的身份信息,让你觉得放心,其实这些驾照信息也是骗来/买来的。 当然大部分人不一定会被骗,但是海量买号,群发,总有上当的。几乎就是无本生意。 然后是网络安全基建的垃圾,在过去 5 年之内,我起码经历过全澳养老金用户身份信息泄露,澳洲最大的积分电商平台用户身份信息全泄露,三大运营商用户身份信息全泄露。相当于你在国内能买到淘宝,中国移动,中国电信,招商银行,公积金所有的用户信息。这你敢想?而每次发生这种规模的泄露,只有涉事企业和机关发一个道歉信,没有任何问责和赔偿。 不夸张的说,我觉得澳洲目前全国人口的身份地址生日等信息,黑市上都能买到。 我在过去几年,平均每天都要接到数个诈骗电话,包括不限于冒充税务局的,移民局的,快递公司的,电信公司的,电力公司的,保险的,银行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