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在悉尼和稀泥
关注
统计数据
97
文章
0
粉丝
0
获赞
241
阅读
热门文章
1
TechFlow 深潮 发布的文章:近期教育领域的变化引发了广泛讨论,我认为教育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
145
32
在悉尼和稀泥
2周前
认知的提升从来都是渐进,而不是跃进的。 我研究生的时候转的专业,写代码非常痛苦。有一次去咨询了系里的老师,为什么我努力半天还没有提高。他说“编程这种东西,是需要每天不断练习,然后某一天突然发生质变的”。他问了我每天花多少时间写代码,然后建议我“至少每天 6 小时”。 然而人性都是追求捷径和掉馅饼的。市面上充斥着各种【速成】,甚至【0 基础】。在谴责割韭菜的同时,是不是应该先把自己的韭菜心态割一割呢? 所以没有亲身经历过完整路径上的每个节点,是很难理解走在前头的那批人说的话的。国内国外的很多企业家说的话被各种喷,是因为他们就算直接告诉了你解题答案,你也会用自己的认知去脑补解题过程,那自然是非常的不合理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没有经历过公务员或者政治家路径的人,如果”空降“成为官员乃至总统,那他说出什么做出什么都不会奇怪。
#认知提升
#渐进学习
#编程练习
#经验积累
#避免速成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2周前
8月8号开通的200刀的claude max,到今天正好一周。用量突破了1万刀。 今天知道了这个排名站,按照我的量我排第二。 第一名断档领先 😂。
#Claude Max
#高消费
#AI使用
#排名第二
#成本高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2周前
机器学习好啊,机器学习得学啊
AI高考数学测试:O3意外落后,Gemini夺冠引发热议· 22 条信息
#机器学习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2周前
你其实可以用更野一点的方式用 AI。 我有一个点子,其实说出来就 1 句话,然后我让 AI 出了一个 BP 给我,从 0-1 的 mvp 策略,对标人群到初期的运营和聚焦点全部都有,我看了一下我自己想差不多也就这样了。 另外一边我做了一个核心功能(也是 AI 写的),然后让 AI 给我根据这个功能做配套的样式和侧边栏,再让 AI 根据侧边栏的菜单项出页面。 一套下来,整个网站都快出来了。 我以前对 AI 还是太好了。
谷歌Deep Research:AI操作系统雏形?· 58 条信息
#AI
#MVP策略
#网站开发
#效率提升
#技术解放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3周前
别再打磨产品了,先花钱“买”20个高质量的“No” 绝大多数创业项目,不是死于产品不够好,而是死于在真空中窒息。你的代码再优雅,功能再完美,如果长期听不到市场的真实回响,本质上都是在进行昂贵的自我娱乐。 “认知勤奋,行动懒惰”的悖论,本质是一个商业问题:你的“反馈回路”断了。 所以,别再问“如何获取前100个用户”了。先问自己一个更实际的问题:“如何最高效地获得前20次拒绝?” 是的,你没看错。你的第一步,不是去验证想法,而是去证伪。主动寻求拒绝,是你能做的最便宜、最快速的市场调研。 就好像表演课的第一课是【解放天性】,程序员去接触一下【电销】或者【地推】,没坏处。比你学个 vibe coding 都强。
#AI掘金:知识付费新机,流量为王时代· 135 条信息
#创业
#市场调研
#证伪
#反馈回路
#行动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3周前
我如何开启每一天
#开启每一天
#积极
#个人
#生活方式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3周前
普通人赚钱,不是越快越好!凭什么我说慢才是门道? 深夜11点,你又刷到一个自媒体的AI搞钱案例,心头一紧,默默点开收藏。看看你的硬盘,那个叫“AI绘本”的文件夹是不是只有个 nextjs 的模板外加几张AI图?那个叫“AI Agent”的项目,是不是只写了个提示词开头? 我们都陷入了一个“AI焦虑的死亡螺旋”:看到案例 → FOMO焦虑 → 盲目开新项目 → 看到新案例 → FOMO 焦虑 → 半途而废,再开新项目。这不是能力问题,这是一个系统陷阱。 和 LLM 三不五时就改变了世界造成的焦虑相比,自媒体上每天 1 个人用 ai+一个点子就取得成功的案例不光造成焦虑,还产生迷茫。发布这些案例的自媒体,他们自己没有成功做出自己的项目案例,而财富又是流量密码之一,所以天天热衷于搬运全世界的成功案例。 你不知道的是,在这些案例背后,有千千万万不为人知的“绘本”,“vibe marketing”,“agent”等等。而决定一个项目能否从千千万万相同的想法中成功走出来的,恰恰不是想法本身。是资金,是资源,是执行,甚至只是运气,而这恰恰是你一直欠缺却不愿意面对的。 你以为在追赶,其实是在用“行动偏误”缓解焦虑,制造“我在努力”的幻觉。你总想去热点里淘金,却从没问过自己一个致命问题:凭什么是我?在一个资金、技术、信息你都不占优的战场,快,就等于当炮灰。 与其不断的“立项”“冲刺”,敢于“慢”,把自己所有的点子列出来,对比一下变现路径,交付成本,你的优势,做一些 SWOT 分析。 然后找到一个慢慢做, 你的“慢”,恰恰也是你 seo 增长的时间,是你 build in public 构建用户群信任的时间。你的战场,不在那些稍纵即逝的热点里,而在你最擅长的优势区。用AI,对准它,然后,慢慢来。
#阶层固化:求变之路,殊途同归· 417 条信息
#AI焦虑
#行动偏误
#SWOT分析
#优势区
#长期主义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3周前
第二个图和seo排第一个的应该都是山寨吧?真就朴实无华。
#山寨
#SEO
#朴实无华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3周前
第一个图和seo排第一个的应该都是山寨吧?真就朴实无华。
#山寨
#SEO
#朴实无华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4周前
从开始做 ai 应用/服务开始到现在 2 年不到时间,碰到了不少在读大学生也在做 ai 类创业/副业,有的甚至很牛逼了。 我不时感叹现在的大学生真不得了,我当年读大学的时候就知道打游戏混日子。 今天突然想到除了样本偏差,这可能是因为现在大学生面临毕业就失业的风险,倒逼他们在读时期就去找就业机会了😂
#AI
#大学生
#创业
#就业
#内卷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4周前
现在的 vibe coding 和 agent 赛道
#Vibe Coding
#agent
#AI
#技术趋势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1个月前
大爷大妈经济学 2/n 你去餐厅吃饭,结账的时候收银告诉你“我们这有免费抽奖”,你随手下去一抽,没想到居然是这辈子第一次得“一等奖”。奖励是“下次来吃饭,免单一个最便宜的菜”。 过了 1 个月你有下馆子需求了,想起来这个餐厅还有个优惠卷没用呢,于是去了。吃完后你又一抽,这回是二等奖,奖励是“下次吃饭,免费送一个海鲜粥”。 线下的生意你就学吧,一学一个不吱声。
#餐饮优惠
#抽奖营销
#老年客户
#消费心理
#复购策略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1个月前
大爷大妈经济学 1/n 在三四线城市,我要卖【糖水】收割,怎样找到一堆大妈 去菜市场和超市门口的路口免费送鸡蛋,【只需要】填写手机号和个人信息。 如果介绍 5 个人,还可以多领一盒。 一天以后,你就能见到用老年卡乘着免费公交从城市另外一头特意过来领鸡蛋的了。 程序员吃透了这里面的逻辑,你上的 SaaS 不至于卖不掉。
#AI掘金:知识付费新机,流量为王时代· 135 条信息
#大爷大妈
#糖水
#免费鸡蛋
#三四线城市
#薅羊毛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1个月前
摆脱内容创作的穷忙 平时总和徒弟说运营要注意这里那里,说到最后经常能给我气够呛。上个月发现了一个最【通俗易懂】的沟通方式,就是【不要再去更新内容了】。这样就倒逼着他把时间放到内容以外的地方去了,结果开始有效果了。 你是否也曾在深夜敲完一篇“干货”,看着后台不断上涨的阅读和点赞,享受着粉丝“太牛了”的追捧,获得巨大的满足感? 但当兴奋褪去,你看着银行账户,却感到一丝冰冷的焦虑。 这,就是内容创作的“穷忙陷阱”——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了战略上的懒惰。 比如我徒弟这个例子,问题的根源在于,他搞错了自己的身份。他以为自己是“知识博主”,追求粉丝的点赞;但他本该是个“商业架构师”,追求客户的订单。前者像个拼命给其他厨师做菜的美食家,收获业内赞誉;后者才是开餐厅的老板,关心营收和利润。用通俗的话说,他就是个臭“卖课”的,然后他天天把精力主体都放在了“课”上,而不是“卖”上。 别再给用户一堆高质量的砖头了,他们需要的是能直接入住的房子。你的内容不该是产品,而是通往你产品的地图。 立即行动,告别穷忙: - 停下更新! 先在一张纸上写清楚:我的付费产品是什么?为谁解决什么问题? - 绘制地图。 以产品为终点,反向设计你的内容,引导客户一步步走向你。 - 忘掉阅读量和点赞。只盯着每周新增的潜在客户线索和最终成交。 如果你是程序员,试试逼着自己一个月不写代码,你肯定会有收货的。
#阶层固化:求变之路,殊途同归· 417 条信息
#内容创作
#穷忙陷阱
#商业模式
#客户转化
#战略思考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1个月前
人要逼自己去相信和正视一些东西,心态上才不会有所逃避。 最早看到刘小排说自己年入千万的时候,我心里想,这个臭卖课的吹牛逼做人设的吧。 后来接触了一下刘小排写的东西,我感觉有东西的。“这个千万收入也许只是注了点水,也正常。” 然而当自己以千万为目标并努力靠近的时候,突然觉得,难肯定是巨难,但是也不至于说是痴人说梦。然后就突然意识到,人家万一说的是真的呢? 我这里说的不是“信任”的问题,虽然这在现在社会已经很稀缺了。我要说的是“勇气”的问题,这同样是个极其稀缺的品质。网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不管真真假假,有用的部分吸收,实践,内化。勇敢面对自己的不足,而不是用“运气好”,“割韭菜”,“爹有钱”,“做的早”,“底线低”等等标签和意识形态一贴,然后继续睡大觉。 那躁动的心,羞涩的钱包,睡不安稳的,等到真急了,反而容易踩坑。
#阶层固化:求变之路,殊途同归· 417 条信息
#个人成长
#认知提升
#目标设定
#行动勇气
#破除标签化思维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1个月前
人要逼自己去相信和正视一些东西,心态上才不会有所逃避。 最早看到刘小排说自己年入千万的时候,我心里想,这个臭卖课的吹牛逼做人设的吧。 后来接触了一下刘小排写的东西,我感觉有东西的。“这个千万收入也许只是注了点水,也正常。” 然而当自己以千万为目标并努力靠近的时候,突然觉得,难肯定是巨难,但是也不至于说是痴人说梦。然后就突然意识到,人家万一说的是真的呢。 我这里说的不是“信任”的问题,虽然这在现在社会已经很稀缺了。我要说的是“勇气”的问题,这同样是个极其稀缺的品质。 网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不管真真假假,有用的部分吸收,实践,内化。而不是用“运气好”,“割韭菜”,“爹有钱”,“做的早”,“底线低”等等标签一贴,然后继续睡大觉。那躁动的心,羞涩的钱包,睡不安稳的,等到真急了,反而容易踩坑。
#刘小排
#年入千万
#个人成长
#认知提升
#行动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1个月前
总有人时不时问我,我做这个点子怎么样,我选那个公司怎么样。 如果你总在两个选项间纠结,请记住它。 不要让又陷入了选择困难,在两个选项间反复拉扯、精神内耗,请立刻停止。 你不是优柔寡断,很大概率你的“第六感”在发出警报:这两个选项的适配度都出了问题。 与其苦苦做“选择题”,不如立刻切换到“设计题”模式: 1. 画地图,不看战场: 别问“哪个好”,问“哪个适合我?”。列一下你的个人优劣势(性格/能力/价值观),用它去扫描机会,不匹配的,再诱人也直接划掉。 2. 给自己“上套”: 如果选项太多导致瘫痪,就主动增加约束。公开立Flag、设死线、投入资金,用压力逼出专注,强行解决纠结。我第一个副业100万,在做之前就在我的一个兴趣爱好群里立了flag,结果居然超额完成了。 3. 创造C选项: 跳出A或B。问自己:“我能不能把A的稳定和B的成长结合,设计一个全新的C选项?”从被动选择者,变成主动设计者。在一些项目点子上,这种“缝合怪”没准会创造一些产品差异化。 总之,千万不要内耗,要么停止分析,开始设计;要么干就完了。
#选择困难
#个人发展
#决策方法
#行动力
#跳出思维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1个月前
“选择比努力重要”?这是最精致的懒人借口。 它让无数人陷入一种致命的错觉:以为收藏夹里的干货等于自己的能力,以为分析各种商业模式等于自己在搞事业。 醒醒吧。你那不叫战略思考,那叫用思考的快感,来逃避行动的痛苦。 真正能拉开差距的,是“阶段”的认知。大佬们谈选择,是因为他们早已通过血汗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手握大把入场券。而你,很可能还在门口徘徊。 在拿到那张宝贵的“入场券”之前,你唯一的赛道,就是你脚下的路。停止分析,立刻动手,去完成一个哪怕粗糙但完整的项目。这比你看100篇分析文章都有用。 选择权,是努力后赢得的奖品,不是懒惰时可以挥舞的盾牌。
#阶层固化:求变之路,殊途同归· 417 条信息
#努力
#行动
#选择的误区
#执行力
#认知提升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1个月前
平心而论,有一些苦,只有有孩子才能体会到,同样有一些甜,也是只有有孩子才能体会到。 人就活一次,我的理念是尽量多体验。
#育儿
#苦与甜
#人生体验
#积极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1个月前
开除僧籍了属于是😂
#开除僧籍
#负面
#宗教
#处罚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1个月前
新服务,一周不到,突破 $1000。
#新服务
#一周突破$1000
#积极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1个月前
少林寺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1个月前
如果说,读 research 让我有什么收获的话,那么就是意识到: 失败也是一种成就。 发现什么东西会失败,和发现什么东西能成功,都是有科研价值且能发表论文的。往大了说,科学的边界正是因为无数个失败的发现,才一点点被扩大。 然而很多人意识不到这点。他们认知的失败,是甚至没有出手过。也因此,虽然年龄在不断增加,但是人生的边界并没有拓宽。
#科研
#失败
#成就
#人生
#认知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1个月前
国外电诈猖獗,一方面是执法成本太高,很多执法单位基本上人浮于事。另外一方面是基建太 low,造成违法成本太低。 我举个例子,在澳洲,跨行之间的转账是不会立刻到账的,在 Gumtree 或者 Facebook Marketplace 上,有大量的手机或者电子产品,一堆人用假的银行 app 做一个虚假的转账截图,然后让卖家发货的。然后银行没有转账记录,就会说现在银行下班,不会即时到账,第二天就有了。然后还会给自己的驾照之类的身份信息,让你觉得放心,其实这些驾照信息也是骗来/买来的。 当然大部分人不一定会被骗,但是海量买号,群发,总有上当的。几乎就是无本生意。 然后是网络安全基建的垃圾,在过去 5 年之内,我起码经历过全澳养老金用户身份信息泄露,澳洲最大的积分电商平台用户身份信息全泄露,三大运营商用户身份信息全泄露。相当于你在国内能买到淘宝,中国移动,中国电信,招商银行,公积金所有的用户信息。这你敢想?而每次发生这种规模的泄露,只有涉事企业和机关发一个道歉信,没有任何问责和赔偿。 不夸张的说,我觉得澳洲目前全国人口的身份地址生日等信息,黑市上都能买到。 我在过去几年,平均每天都要接到数个诈骗电话,包括不限于冒充税务局的,移民局的,快递公司的,电信公司的,电力公司的,保险的,银行的等等。
#澳洲电诈
#身份信息泄露
#诈骗电话
#网络安全
#监管缺失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1个月前
干货不是知识,是一种更精致的消费陷阱。 你以为它能帮你变强,其实只是让你觉得“自己在变强”。 很多人上瘾于“干货”——听播客、读书单、报课,看似在成长,实则在“消费成长的感觉”。 这和四线城市大妈为了“领一条免费毛巾被”在商场听一小时讲座,然后回去拿这个毛巾压箱底,有什么本质区别?都是收藏,都没有改变生活,只是心理被“便宜”占满了。 所以高学历人群天天觉得底层人民被一点蝇头小利收割很low,其实自己也一个样。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镰刀而已。 “干货”,“水货”,既然是货,购买都属于消费行为。只有一种情况能让其变成采购行为创造价值:你有没有用它去做生产? 写作、剪辑、带货、谈单、搞产品…… 所以,别再问“这个值不值得买”, 你应该问自己:“我能用它干什么?” 最后,来个真问题: 你最近消费的“干货”,有没有变成什么实际成果?
#阶层固化:求变之路,殊途同归· 417 条信息
#干货
#知识付费
#消费陷阱
#学习
#行动
分享
评论 0
0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