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

玩二级山寨币想赚钱,尤其是新币,本质上是个预测庄行为的推演游戏,你把自己换到发币的项目方角度,推演过一次就知道为什么在这个游戏里做空99%的情况下是最优解了。 《重生之币圈不相信理想主义》 我叫兰姆,斯坦福毕业,主修区块链底层架构与分布式系统。上一世,我是那个想“用代码改变世界”的天才少年。 毕业时我拒绝了几家硅谷VC的邀约,跑来Web3创业,带着团队努力了三年做出了一个公平启动,合约全开源的项目,就连治理合约都交给了社区。上线前,我心怀憧憬的的给社区写了30页的安全审计手册和一封亲笔信。 那时候我真蠢,蠢到以为诚意和努力能换来认可。 终于到了项目TGE的时刻,项目上线5分钟,市值猛冲上了3亿美金,我兴奋地给合伙人打电话,说我们终于要成功了! 就在我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几件事几乎同时发生: 做市商:与我们达成战略合作的“做市商”,原本告诉我们只会提供被动做市,会帮我们稳定深度、挂单做流动性管理。 结果代币刚上线的前5分钟,他们就用500个钱包在链上做了AB双向刷单,把币价顶到了3亿美金以上,营造出了爆拉的假象;然后在第一批用户fomo买入之后,将之前我们借出用于被动做市的筹码抛售殆尽,散户全部站在了山顶。 出货完,还向社群传播“项目方在自己偷偷出货,我们也被砸了”。 我打电话过去质问,对方很冷静地说:“别太认真,兄弟。你不懂市场行为,等二段我们再帮你做起来。” 交易所:在项目上线前一周,我接到了X交易所BD的电话。他语气真诚,嘴上说着“我们看好你们的项目”“现在平台要支持builder”,还强调:“我们内部有共识,你这个项目技术扎实、不割人、不空气。 我们决定----为你们免上币费,额外给你首页Banner位。” BD跟我说:“只需要你给我们交易所一些活动筹码,这部分不是给我们的,只是为了你们的热度做的交易所活动,全是给散户的。 我一开始是拒绝的。因为我的初心,是靠真实用户和社区共识起盘,而不是“拉通道”“做配额”,这部分额度原本是要给社区空投的。 但合伙人说:“这是一次机会,别太理想。” 最终,我还是妥协了。 我把本该用于社区空投的5%代币,转入了他们提供的内控地址,并跟BD留言强调:“这是给交易所做活动的筹码,分3个月线性解锁释放,不得砸盘。” 对方回了四个字:“放心,兄弟。” 项目上线当晚,TG群爆满,热度直冲Coinmarketcap首页。我看到交易所首页Banner位打上了我们的代币logo。 但好像又跟BD当时许诺我的不太一样,这次交易大赛一共有50个项目方同时参与,奖金池1000u。 我心里有一丝不安,但因为在忙着tge的事情也没多想,也许是交易所给我的主活动还没上线吧。 我们的代币在刚开盘5分钟就爆拉了10倍,当我正洋洋得意在Discord中感谢支持者时,链上数据突然炸了: - 第6分钟,BD给我的交易所运营钱包,将我们的活动筹码通过9个马甲钱包地址转入到了交易所内部高管钱包,疯狂出货 - 第7分钟,社群开始恐慌,“有人砸盘”,瞬间价格跌了30%+ 我打电话过去询问情况,那位BD语气冷淡:“市场行为我们无法干涉”;我再联系那位收了代币的“市场负责人”,直接被挂断,紧接着收到一条Telegram消息:“别太理想,市场就是这样。” 讽刺的是,交易所第二天发了一篇“市场声明”,说项目方“准备不充分、合约不成熟”,为了“保护用户”将下架交易对。 我懵了,我想去澄清,可没人信你这个“被割完”的Builder。KOL不发声、媒体不报道、连维权都没有地方。 那一刻,我意识到,我不是被黑客攻击、不是被技术漏洞搞垮,我是被自己交代过去“别砸盘”的人,亲手按在地上活活锯掉信仰的。 我也想过是否能通过自有资金将价格重新拉回来,可是做市商和交易所已经派发出了将近15%的筹码,而我们融资的两百万美金本来在开发过程中已经消耗掉大半,想将这些筹码重新收回实在是杯水车薪。 三天后,我们的币价从$1.3 跌到 $0.013,随着币价归零,为了撸空投而来的TVL也直接归零,社群炸锅,留言全部是“骗子滚出来”,我的邮箱也塞满了投资人们发来的律师函。 我在博客里写了一篇道歉文,署上名字:“责任全在我,项目失败,但初心未改”。 没有人看完。 他们只在链上截图了从创始人钱包转到做市商和交易所钱包的交易,然后说:“你看吧,确实是创始人砸盘跑路的。” 那天晚上,我把电脑合上,没再打开。 凌晨3:46,我看着归零的币价笑了,心脏一阵抽痛。 意识模糊,最后一个念头是: “下一次上线,我一定要做第一个砸盘的那个人。”
1个月前
🧐 加密×权力:当一个反叛行业主动跳进了沼泽|理想主义的末路,一定是自愿跪下吗? 这次《经济学人》杂志的封面值得深思—— “当加密货币遇到华盛顿沼泽”。 一句话,道破了加密行业今天最深的讽刺。 一个原本诞生于对权力不信任的技术,如今却主动把命运交到了权力手中; 一个曾承诺打破既得利益的系统,现在正被既得利益写进白宫的家族账本。 在“去中心化”最响亮的口号之下,加密行业悄然完成了中心化的归宿:它不再是反抗系统的工具,而成了体制内博弈的新棋子。 我们究竟是在构建一个更公平的金融秩序?还是在用技术的幌子,把旧世界的权力逻辑复制一遍,只不过这一次是在链上? 历史无数次告诉我们,人们曾以为革命的终点是胜利,但现实常常告诉我们:革命的终点是被收编。 曾经“去中心化”这个梦想不是目的,而是避免我们再次被权力收编。可惜,现在的加密行业,正争先恐后地倒向它原本最厌恶的事物。 2009年中本聪写下“根本问题在于央行滥用货币发行权”的那一刻,没人想到,十几年后,“比特币之子”们会在华盛顿沼泽里争抢总统的目光,围绕选票、权力、稳定币和meme币做交易。 这不是《纸牌屋》。这是真实发生的事。 这篇文章读完发人深思,我先给大家看下这篇的核心内容—— 1️⃣从乌托邦到“沼泽资产”—— 引子:曾经币圈人最讨厌的 SEC 当家人 Gary Gensler 离任后市场无数次出现这样的声音:我们从未如此怀念过那个老人! 区块链伟大的技术,曾许诺技术中立性,如今却成了某个党派的宣传工具。 TRUMP Meme币背后,是特朗普本人、家族企业WLF、与总统“共进晚餐”的资格; USD1稳定币从零到全球第七,背靠的不是技术优势,而是“特朗普背书”; 大量诉讼在政权更迭后戛然而止,监管从高压到放水,只因为领导换了人。 这不是自由市场,这是权贵特权。 当你发现,曾经最激进反权威的行业,开始热情拥抱华盛顿的裙带资本主义时,说明加密早已不是一场革命,它是生意。 而生意从来不讲理想,只讲回报。 2️⃣选边站队的代价—— 行业赌的是:只要特朗普胜选,就能赢回“监管自由”。 但代价是: 加密立法沦为政客选边的筹码; 民主党阵营迅速反感该行业; 原本有望通过的两党稳定币法案,因为“总统晚宴+TRUMP币”而胎死腹中; SEC与CFTC的监管归属之争,也因明显利益冲突变得更加难以推动。 本来想争一条合规之路,结果变成了“权力寻租的附庸”。 一旦风向变了,一切都可能归零。 这句话分量很重! 3️⃣沼泽里的“加密泡沫”—— 经济学人那篇封面文章里,有一个细节格外刺眼: “特朗普家族所持TRUMP币估值近20亿美元,几乎等同于其全部地产、高尔夫球场和俱乐部的价值总和。” Meme币替代房地产成为总统财富的主力资产,这难道不是讽刺? 我们已经不是在交易代币,而是在交易权力的象征、与影响力的投名状。 这不是web3。这是web0:一个赤裸裸的权贵游戏。 4️⃣这个行业到底要什么? 经济学人认为,我们需要的是清晰、理性、技术导向的监管;不是总统的“代言”,也不是选举周期下的反复钟摆; 如果说DeFi的终极理想是抵抗中心化金融的道德风险,那为什么我们又要依附在“最大的不确定性”—— 总统本人的意志上? 去中心化不是没有中心,而是任何一个中心都可以被替换。可现在这个行业,为了争取某一个中心的宠爱,把一切“可替代性”都交了出去。 5️⃣结语:革命真的失败了吗? 《经济学人》的内容我认为写的很棒,提出了关乎于数字货币走向的很重要的问题和政治因素; 批判固然深刻,它戳破了行业自恋的泡沫,也揭示了去中心化理想与现实权力结构之间的巨大落差。 但是也有那么一些我认为不到位的瑕疵; 我们生活在人类社会,不是乌托邦,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一切事物发展前行的过程,都必须经历这些看不见的手的操控; 同时它也低估了两件事: 第一,Crypto不是美国的,它是全球的。 在尼日利亚,它对抗的是金融歧视;在阿根廷,它是通胀的避风港;在新加坡和欧洲,它被嵌入机构合规架构中;即便在美国本土,它也不止于K街的游说和总统的晚宴。 第二,Crypto不是靠meme币撑起的,它的核心仍然是结构性金融重构。 稳定币正在成为美元的链上传导层,RWA正在重新定义资本的“所有权与流动性”,AI×Crypto 正在构建机器与人之间的价值接口。比特币依然在时间维度上证明其抗审查、抗贬值的逻辑,DeFi依然在设计“无需信任”的金融模型。 所以问题不是“革命是否失败了”,而是: 这场运动是否还有人愿意,重新回到那张白纸上,继续画图? 革命不会一蹴而就,伟大的技术也从来不会在纯净实验室中诞生。它们往往起于愤怒、陷于折中、兴于异化、成于反省。 而现在,正是行业最该反省的时刻。 如果说过去十年是加密从乌托邦走向华尔街的旅程,那么接下来的十年,就该是从“被收编”中挣脱出来、真正嵌入世界底层结构的旅程。 最终,去中心化的力量,不是拒绝中心,而是构建一个谁都不能独占的世界。 一切都会顺畅发生,一切应该发生的事情也都会发生,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任何试图阻挡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人,最终都会被碾压!
1个月前
为什么很多中国律师,去了美国之后,会成为川粉? 我在中国时接触过不少律师,也包括一些做公益诉讼的理想主义者。确实有些人令人敬佩,但更多的律师,说白了就是披着“法律”外衣的业务员,本质就是个销售。 在现实中,他们的主要任务不是研究法条,而是寻找客户、打通关系、炒作案件。他们不一定懂法,却往往擅长拉案子、制造舆论,尤其得与法院“关系不错”——在一个人治而非法治的社会,这就足够了。 多年前,慕容雪村写过一本小说《原谅我红尘颠倒》,主角是一名律师。虽然情节戏剧化,但对律师这个职业的刻画却颇为贴近现实。 很多年前,有个全国知名大律所的合伙人,想做一个网站,用来做催债方面的业务,把全国的催债都给搞进去,野心勃勃。需要找个负责人,猎头推荐了我。 他穿着高档白衬衣,浑身上下一丝不苟,但坐下来第一感觉,他不像个律师,气质倒像是我平时工作经常接触到的厅级或省部级干部。 我们闲聊了一阵——我估计也是他的面试策略。然后他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觉得一个企业想要成功,最重要的元素是什么? 我回答:“人才。” 他不认同,给出了答案:人脉和资本。 我们的答案,都是从各自职业经历所得出的经验之谈 ,都不算错。 我从媒体到互联网,这两个领域的成功,离不开真才实学;但在中国的法律环境里,一个“成功”的律师,确实更依赖关系网络和资本。 这种根本世界观的差异,注定了他没看上我,我也隐约意识到:在他那样的律所里工作,可能与我的性情格格不入。 现在回头来看,为何那么多从中国出来的律师,一旦到了美国,反倒迷恋起川普那一套。他们熟悉权力,熟悉关系,熟悉游戏规则——而川普,就是那个把“权贵潜规则”玩得明明白白却还能收割底层拥趸的典范。 他不像民主党那样扯什么“制度”“规范”“平权”,他直接谈“交易”“忠诚”“惩罚”“赢”,这对那些在国内靠人脉和手腕生存下来的法律人而言,简直是老乡见老乡——一口老黄汤。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那些携赃潜逃、落脚海外的体制内贪官。他们在异国他乡成了高喊“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川粉,不是出于理念,而是出于本能——那是一种迷人的同类气息,是一种令人安心的社会结构,是他们梦中都不曾遗忘的故乡秩序。 那不是因为信仰,而是因为熟悉;不是因为正义,而是因为适应。他们不过是在另一个国度,继续做他们在旧世界擅长的事罢了。
2个月前
01|起点与理想主义 2010年8月的第一个周六中午,张亮(《环球企业家》杂志记者、Apple4us 创始人)和周源(《IT 经理世界》记者,负责科技报道)在清华科技园楼下喝酒聊天。周源说,自己可能去某家公司当产品经理。两人聊起了 Quora——一个当时正火的问答SNS网站,越聊越兴奋。饭后,张亮拍板:“你别去当什么产品经理了,我们仨(还有黄继新,搜狐财经主编)干脆搞个中国版 Quora 吧。” 三人都是 Apple4us 的专栏作家,如今是知乎联合创始人,三个人的组合,与“硅谷式创业”完全不同。他们不是程序员,不是连续创业者,而是: 一位媒体人 一位产品经理 一位内容运营者 他们的共同点只有一个:对“表达”有洁癖,坚信中文互联网应该更好,也都不愿为了增长去牺牲气质。 不久,黄继新通过关系找到了现代传播董事长邵忠,拿到150万天使投资,占股40%,这笔钱让知乎启动了。 2011年1月26日,知乎正式上线,实行邀请制,用户不多,但社区氛围已初具形态。 同年3月,创新工场以800万美元投后估值入局,拿下20%+股份。李开复的加入不仅带来资金,还有硅谷式管理理念与工程师资源,为知乎带来强大背书。 2012年1月,知乎拿到启明创投的A轮融资,估值2000万美元。当时知乎仅有约10万用户,但社区留存率极高,月留存超过80%,季度留存超过70%。 2013年3月,知乎开放注册。 随后几年,腾讯持续跟投知乎的C、D、E轮融资。知乎上市时,腾讯持股累计超过11.6%,成为最大外部机构股东。但腾讯从未进入董事会,也未派驻高管。 2011年春节过后,我在中关村第三极大厦一家公司实习,知乎的办公室就在楼上。大厦地下一层有家贝塔咖啡。每天中午我们都去那吃饭,经常听到创新工场和知乎团队在讨论产品、社区、Quora。他们在那也做过不少小型分享,经常过去听。 那是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原来中文互联网也可以这么理想主义。 当时我就想,有朝一日一定要加入他们。但知乎团队几乎清一色是清北或海归背景,门槛极高,只能日后再看。 01.5|中关村创业大街:理想主义的地理坐标 提起贝塔咖啡,就不得不说中关村创业大街。2011到2015,是它的黄金时代。 那几年,3W Coffee、车库咖啡、贝塔咖啡纷纷落座中关村,但不只是咖啡馆,更像“创业教堂”。年轻人带着 PPT 和梦想走进去,说不定真能带着融资出来。 2011年,几家咖啡厅开业,还是极客与天使投资人的小圈子。 2013年,移动互联网爆发,App 创业潮兴起,氛围从“极客实验室”变成“全民创业”。 2014年,资本疯狂涌入,一个 PPT 就能换来几百万融资。 2015年,“中关村创业大街”成为官方品牌,总理亲自视察,热潮达到了顶点。 那是一段独特的时间。所有人都相信,只要有好点子、有热情、有执行力,就可以改变世界。 再跑个题,这几家咖啡厅的老板和股东,大家可能都听说过。 贝塔咖啡:有赞白鸦、冯大辉、Donews主编 Keso 3W Coffee:互联网分析师许单单、红杉中国沈南鹏、腾讯早期元老曾李青、真格基金徐小平、去哪儿庄辰超、雪球方三文 车库咖啡:蓝汛苏菂、天使投资人鲍岳桥 当时经常去这些咖啡厅听创业者讲 PPT,真的是为梦想窒息啊。
中共无法理解象美国这样的利益集团,更无法理解全球产业链这种规模的利益集团,因为中共实在是无法理解“合作”。 在根深蒂固的存量博弈思维里,中共只知道你死我活的斗争,只知道不把别人整死,自己就没法活下去。 它不懂一加一大于二是怎么来的。 中共沉迷于争权夺利,沉迷于掠夺而不是创造。 所以它能向谁提供利益? 在这个人人甘心受利益驱使的现实世界里,它能诱惑谁呢? 我不相信理想主义能驱散人间的黑暗,但我相信人性中的贪婪。 这份贪婪,会让逐利的人类“不择手段”,假如获取利益的最有效手段是用暴力胁迫他人在创造财富后称臣纳贡,人类就会在利欲驱使下构建出伤害链系统,衍生出伤害链文化,使人吃人、等级分明、至亲之间互相吸血成为社会大众眼里的“天经地义”。 但,假如获取利益的最有效手段变了呢? 假如威胁变得不如利诱划算,假如征服一片领地并奴役其中的人民,变得不如说服民众甘心情愿用税款购买政府对生产秩序的维护划算呢? 逐利的人类,会选择更有效的手段。 因为人类本就是“不择手段”的,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人们既不会因一种手段太残忍就不去选择它,也不会因为残忍就去选择它。 效率是唯一的标尺。 而中共坚持的伤害链逻辑,在创造财富的效率上,早就让世人清清楚楚看到了它的“不行”。 这个“不行”,又正在成为一种常识。 不论中共怎样吹嘘自己的“制度优越性”,怎样用“东升西降”给治下民众洗脑,“国进民退”都是铁一样的事实。国企的财富创造能力,就是不如民企。改开前的计划体制,就是不能让社会繁荣富裕。 中共,没办法让人有钱。 这个伤害链政权,这个伤害链逻辑最后的堡垒,始终执迷于用暴力抢掠用残酷剥削来“发财致富”的歧路。 都2025年了。 谁还会相信,一个国家,年复一年的对农民工敲骨吸髓,是可持续的致富之道? 中国和美国,谁更富,是一个不需要怀疑的问题。 中国人和美国人,谁更富?谁更有消费力?谁在可见的未来能创造更多财富,能向自己想诱惑的潜在合作者提供更大的利益? 答案一望而知。 而那些逐利的人类,知道答案的人类,在面对中美之争时,不会选错。 美国会“得道多助”。 这里的道,不是道德高地,是谋取利益之道。 跟着美国走,有肉吃。 学着美国的方法做事,有钱赚。 象美国一样放弃“强迫合作”这种曾经算得上高效,如今却在“自愿合作”的衬托下越来越显出简陋低效的做法,你将能用更低的投入,换来更大的收益。 这些明显的事实,正在说服全世界的各国各族,说服所有头脑清醒眼睛明亮的个体,站到美国这一边。 即使美国并不完美。 这就是中共不理解但只能面对的现实。 全球产业链会重组,既有的利益格局会改变,在美国的推动下,在“美国优先”的口号声里,逐利的人类,逐利的各国各族,会心甘情愿的跟随美国。 因为即使旧传统正在被打破,多年形成的国际惯例正在受到冲击,白宫正在发出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奇谈怪论,美国能向潜在合作者提供的利益,仍然具有足够强的诱惑力。 而且,美国,作为一个早就选择了“自愿合作”道路的国家,显然不可能在川普这四年里就切换到“强迫合作”轨道上去。 作为一个即将一手推动全球产业链格局重组的超级大国,美国,会试图让新的格局以美国利益为优先,但也绝不会让新格局成为一个令合作各国无法接受的死局,一个损害各国只利美国一家的死局。 即使川普作为个人没有这种器量,但美国人长期以来的习惯,在合作时寻求互惠互利方案的习惯,早已深入包括川普在内的所有美国决策圈成员的骨髓。 所以,接下来的国际局势会如何走? 很简单。 我们会见证一个在搭建新的全球合作框架时力求让美国得益最多的总统,成功实现其目标的过程。 我们也会见证一个根本不理解合作互惠重要性的政权,在自己的经济持续衰败,无法向盟友提供利益时,一次次被“利尽则散”的前盟友抛弃的过程。 和这个愚蠢的、正衰败下去、穷困潦倒的政权,试图按自己的思路用输出伤害来获得奖赏的,垂死挣扎。 在国际社会,会出现以美国为首的利益集团与以中共为核心的利益团伙的对峙。 以美国为首的利益集团,会不断发生内部纷争,但又会在消弭纷争后变得更稳固强大。众盟友们会一边捏着鼻子骂川普一边签下协议,“真香”。 以中共为核心的利益团伙则会节节败退,内斗频生,直到溃散。 这就是人性。 利益在哪里,人心就在哪里。人心在哪里,能创造利益的人都聚集在哪里,胜利就在哪里。 这就是现实,不管你承不承认都会存在下去的现实。 而你,需要想清楚的是,你的利益在哪里,要长久保住你既有的利益,要追逐未来可能落入你手中的利益,你该怎么做。 不要羞于言利。 与天下人互惠互利,有什么不好呢?
5个月前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同胞 心中郁垒,不吐不快 我知道这个事大概是一个月左右前,我朋友和我说,你知道野夫的那个事情吗?网上一直在说,他在清迈搞诈骗。我说,我不知道。我朋友相当痛心疾首,说,希望不是真的吧,一辈子的名声了,为了这么点钱,至于吗? 我朋友是一位理想主义者,这还是说的好听的,说的不好听,他就是一愤青。他比我大十几岁,充满了对西方世界的认可,他喜欢公知群体,厌恶小粉红,昨天我和大兵聊天的时候,还提到此事,我朋友因为大兵在微博上给他的一个赞,至今还相当自得。 后来,我出于好奇心,联系了屠夫先生,大致了解了这里面的情况,然后我和我朋友说了,他听完之后,沉默良久,语重心长的和我说,中国人就这么个德行,你可千万不要插手,我们刚到泰国不久,少管闲事,再说,咱们又没有朋友被骗,其他人的事随他们去吧。他是懂我的,比我更谨慎,比我想得更多。 但是,如果我和他一样的想法,我岂不是变成老年人了?我40都不到,我读了一辈子的书,对社会不平事岂可睁眼不见?所以,如果你是清迈房产的受害人,如果你看得到这个帖子,请联系我,我不收你钱,我给你提供全泰国最好的律师,律师费都不需要你出,只要你甘愿“冒险”。而这个“冒险”,请让我先来打消你们的顾虑: 1、房子会被泰国没收吗?不会,我咨询过好几个律师,如果证实了,确实存在诈骗行为,你确实得不到的产权证,但是,你还是可以继续住在这个房子里。因为政府对于诈骗行为,惩罚的是犯罪人,你作为受害者,你支付了房款,你固然得不到房子,但是还是可以以租住的形式,折算房款后,住在原来的房子里。 2、在国内会被指控洗钱吗?不会。在海外买房,钱支付给国内的账户,并不构成洗钱,除非你的钱本身就来路不明。 3、最重要的是,对犯罪分子的软弱,就是对犯罪的纵然,网上骂上天去,并不能阻止犯罪分子继续骗人,只会加强他们的嚣张气焰外。(当然,部分不了解情况的良心人士退钱了,这个还是不能列为犯罪分子行列的)我们都听说过很多这样的故事,某个姑娘被坏人强暴了,总有人会说,嫁个他算了,不要报警不然传出去女孩子名声毁了什么的。我们现在听到这个事情,当然觉得荒谬。但是,我们如果把这个例子和清迈的事情做比较,你会发现,异曲同工啊。我们总会以这样那样的理由,以保护受害者的名义去保护施害者。如果这个趋势下去,早晚清迈的事情会暴雷,早晚这些业主要么血本无归,要么沦为共犯。我甚至怀疑,什么洗钱,什么房子会被没收,都是这帮骗子放出来的假消息。 4、司法,是最好的解决清迈诈骗的途径,没有之一。用司法解决问题,是大智慧,请不要用中国人的小聪明来思考目前的困境,小聪明只会让你越陷越深。 5、希望大家帮忙转发,让更多的业主看到这篇文字,我是在曼谷的中国人的黑暗骑士,让我们一起勇敢面对犯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