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升级

所谓的“普世价值观”传播,实际上是一种技术传播。 是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那些生产技术的传播一个性质的,社科领域的技术的传播。 被标签为“民主”、“法治”的现代化国家政治秩序,实质上是为经济基础而设的“配套技术”,欧美国家多年以来对自身政治制度的修整打磨,全是为了让它更符合经济的需求。 所以“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清晰的,如果你是个理性而务实的建设者,你会知道,让“改开中国”的遗民们夺回其人生愿景的唯一希望,是为“改开中国”届时残存的经济基础和人口基础“配套”上适合的政治秩序,以便经济基础和人口基础向产业链逻辑的方向,向现代化的方向,自然修复。 是让重生的“世界工厂”不再痴迷于吃人口红利,而是和所有踏上技术升级人口升级正途的产业链国家一样去追求技术红利。 看看台湾,看看日本,看看韩国! 看看这些后发的产业链国家在踏踏实实对科技领域进行长期投入后,获得了怎样的回报! 虽然这些国家各有各的问题,但对正苦于996和失业危机的中共国打工人来说,它们都是值得向往的移民目标国。 哪怕有语言、文化差异等种种阻碍,中共国打工人还是向往这些国家为打工人提供的生存环境,向往由这些国家的政治制度维护出来的工作环境。 如果“改开中国”的遗民们,能成功在中共帝国的废墟上构建起现代化国家政治秩序,能“完成政治体制改革”,能给经济基础做一个适合的配套,他们就能在自己的故乡过上梦想中的生活。 就能让自己的故乡变成“小台湾”、“小韩国”,变成“山寨日本”。 但建设者,也就是届时的新兴国家决策者,需要头脑清醒,思路清晰,需要知道你的目标不是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而是为经济服务。 是让政治建构围绕着经济的需求展开。 而从双链争持的大势大局出发,你需要明白,新兴国家的政治建构,为了能获得产业链阵营的长线投资,必须围绕着本国经济与产业链阵营的整合互补、长期合作展开。 从一开始,你就要摆明车马,你是来与欧美合作,绝不是与欧美对抗的。 为此放弃对“大一统”的执念,放弃在帝国的废墟上重建帝国的野心,放弃对台湾的威胁,放弃对图博特、东突厥、南蒙古的领土要求,是最起码的“投名状”。 这才是“为人民利益着想”,这才是“顾全大局”。 这是未来中华沦陷区各族各地建国者着手恢复经济,重建社会秩序时的政治起点。 到那时,在沦陷区内部,人民会告诉你们,他们不需要新的帝国,不需要新的皇帝。在沦陷区外部,欧美列强也会告诉你他们不想看到一个新的帝国,一个新的远东安全威胁。 不论内部还是外部,所有能影响沦陷区局势的人想要的是什么? 是“改开中国”的遗民重建“世界工厂”,但不再贪图“大而全”,不再试图通过同时占据产业链上下游而获得勒索合作者的能力,而是满足于承担自己能承担的部分,让自己的经济与列强经济紧密相连,互为依存。 也是在沦陷区重建政治秩序的建国者们,能把自己视为重建“世界工厂”,不,应该是重建“世界工厂部分车间”时的秩序供应商,厂区安保和行政管理人员。 这很难吗? 不难。 并不比改开时期设立“特区”和管理“特区”更难。 所有你没有的技术,你都可以引进。 只要在战略判断上没有大的失误,只要你能保持与欧美列强技术来源国的良好关系,你将能从产业链阵营获得建设新兴国家的各种资源,包括社科领域的学术资源和人力资源。 沦陷区新兴国家将承担起历史使命,完成“政治体制改革”,展开政治层面的“招商引资”,完成政治层面的“改革开放”、“技术引进”,做成“改开中国”无法做成的事业,驱逐马列,恢复文明。 在“改开中国”夭折之后,在“红色中国”猝死之后,各族各地新兴国家将承接这技术任务,为沦陷区残存的经济基础打造配套的政治秩序。 为幸存的亿万民众打造由技术逻辑支撑的现代化国家政治秩序,打造容许他们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而这些建国者,将自“改开中国”的遗民中涌现,将从那些能理解技术逻辑的年轻人中涌现。 仍在把“民主”视为道德偏好的人,仍痴迷于“大一统”的人,仍有浓厚帝王思想的人,都会在风云变幻中出局。 还没看明白吗? 社会转型是一场宏观的技术迭代。 自然科学领域的科技会先行,但社科领域的科技要随后配套。 民主与法治相对于专制独裁的优势不是道德优势,是技术优势。 是从科研团队管理到企业管理到国家治理一路延展的技术优势。 从方励之到编程随想,从彭载舟到戚波,你可以看到技术人员是天然会站到哪个阵营里的。 而从文革期间暴君对无数理科专家学者的残酷迫害,对知识分子的残酷迫害,从伤害链逻辑对族群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创造力的阉割,你也能看到,专制独裁有多么强烈的反技术倾向。 双链争持,争的是人类要升级到文明2.0还是退化到文明1.0。 习近平想活150岁,想永远做文明1.0阵营的老大。 那么你呢?你是愿意活在文明2.0阵营里,还是做被蛆虫压垮的“代价”?
orange.ai
3个月前
即梦的视频 3.0 Pro 终于把字节的视频生成模型拉到一线了。 五秒时间,三个分镜,指令遵循的水平提高了太多。 Prompt 描述: 分镜头一:黎明的山谷场景描述:清晨的第一缕曙光洒在连绵起伏的山间谷地上,山峰隐约被晨雾笼罩。山坡上点缀着零星的野花,绿色与金色的光影交织,营造出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镜头运动:由远景到中景,镜头以缓慢平稳的推进方式移动,逐渐聚焦于远处若隐若现的山峰与晨雾。 分镜头二:苏醒的城市街道场景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镜头切换到一条繁忙的城市街道。晨光映衬下,街道两旁的建筑开始显露轮廓,行人和车辆逐渐增多。咖啡馆外的顾客、广告牌昏黄的灯光以及清晨微凉的空气共同构成了生动的城市早晨。 镜头运动:采用横向平移过渡,镜头由一侧平滑地扫过街道,全景展示人群、建筑与交通动态,捕捉逐渐苏醒的城市节奏。 分镜头三:月夜下的公园场景描述:夜幕降临,城市的喧嚣渐去,一座静谧的公园浮现在眼前。月光穿过稀疏的云层,将园中古老的长椅、曲折的小径以及摇曳的树影投射在地面上。随后,镜头渐渐移向星空,与静谧的夜色形成唯美对比,唤起观者内心的宁静与遐想。 镜头运动:由静态的长椅特写缓慢拉远,转换为跟随移动的过渡镜头,最后以推远镜头展示满天星斗与夜空的辽阔场景,突出画面情感的层次变化。
技术升级,人口就会升级,最后政治秩序就不得不随之升级。 那么技术降级会带来什么?制造业的空洞化会给欧美国家带来怎样的危机? 会带来人口危机。 不是人口数量上的危机,是人口质量上的危机! 是能理解作为工业文明的“配套技术”的政治秩序之建构和维护机制的公民,不再是本国本族人口主体的危机! 技术需要以高质量人口为载体,为维系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口也一样,也需要在工作场景中保持与技术的接触才能一代又一代保持“工程思维”,保持技术思维能力。 而民主是什么?法治又是什么? 是社科领域的技术,是没有技术思维的头脑难以理解和运用的技术。 从技术角度出发,在欧美这样的国家,由政界各方势力经过反复博弈推出某项政策,实际上进行的是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的“研发”,政策讨论同时也是技术讨论,政治共识本身也是技术共识。 因此要推出切实可行的政策,“研发团队”没有足够的技术能力是不行的。 在一个成熟的工业文明内部,在技术思维能力成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门槛”之后,不管你选出什么立场的人做议员、总统,理论上他都应具备一定水准的技术思维能力,对“国家机器”的运行机制有相当程度的了解。 在成熟的工业文明内部,按理说,经过重重筛选机制过滤,不管你选谁当总统,你都不会选出一个“科盲”,不会让一个无力主持研发工作的人成为研发团队的首领。 如果这件事发生了,那就说明这个成熟的工业文明在人口基础上发生了退化,因某些原因,社会退失了本应具备的技术思维能力。 于是,社会中的各派虽然都有善良的愿望,却无力为实现愿望设计合理可行,能导出技术共识的行动方案。 你们参加过技术人员在研发阶段开的讨论会么?你们见过因观点分歧争得面红耳赤的技术员么? 散会去食堂的时候他们仍会是好哥们。 在达成技术共识之后他们仍会是好哥们。 一切争论都对事而不对人。 这不是依靠道德规训形成的“素质”,这是尊重客观规律的技术人员自然而然的思维习惯,是因为技术人员知道,你可以压服对手但不可能压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在技术议题上,“解决人”毫无意义。 是的,制造业岗位尤其是低端制造业岗位很可能无法回流欧美,但那就意味着欧美国家需要找到其他方式来维系自身的人口基础,维持普遍的技术理解能力。 越是深入思考,越是深入了解“民主的细节”,我就越是意识到民主的技术属性。而越是现代化的国家,越是在治理上趋于复杂、精细的国家,就越需要在推出任一政策前考虑得更多更全面,令“决策施政”有如一次次社科领域新产品的研发。 参与研发的每个人显然都需要一点技术思维能力。 于是你可以看到,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现代化的公民意识和现代化国家政治秩序三者的结合象什么? 象在同一棵技能树上,只能依次点亮的技能。 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是基础技能,现代化的公民意识在前者点亮后才能点亮,最后的政治秩序,作为配套技术,则需要以前二者为依托才能在一个社会长期平稳运转。 工业文明是技术文明。 我们,是时候意识到文明的技术属性了。 是时候意识到想让社会保持一定的文明程度就需要令社会拥有一定的技术能力了。是时候意识到,想让某一族群“文明”起来,就要令这些人拥有技术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在最低限度理解和运用社科领域的“技术”,在家庭内部、工作场景中,保持就事论事,不一心想着“解决人”而不是去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了。 走向文明、维护文明,要求我们更智慧。 而打造一个更文明的制度环境,需要我们能以务实的态度,认真考虑我们现有的人口基础,我们现有的技术能力,从成功的希望最大的地区开始,一点一点,一步一步,把道路开辟出来。 在改开时期,中共设置了“试点”。 当年的深圳特区曾汇聚了无数各地英才,通过不拘一格广纳贤士,快速形成了足以推进当地改革进程的人口基础。 未来,这件事将同样发生在上海。 这一次,我们会招纳在政治秩序的开创上更具勇气、见识的各路人才。 会令新生的上海共和国拥有与沦陷区其他地区差异极大的人口基础。 上海将是一个起点。 也是打造给所有具备技术思维的沦陷区人才的“研发基地”。 她会是沦陷区第一个从生产生活方式到人口基础,最终到政治秩序都完全现代化、文明化的新兴国家。 并会致力于推广自己研发出的全套技术,令周边江浙长三角地区,令沿海已拥有成熟制造业,具备人口基础的地区都能快速跟进,成为上海共和国的好邻居,战略伙伴。 在伤害链与产业链之间,技术逻辑是偏向产业链的。 在明白了这一点之后,要如何选择阵营,要如何配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就是每个人都该凭自己的智慧作出的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