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时间感知
关注
郭宇 guoyu.eth
8小时前
想象存在着一个永生的外星种族,在他们的语言里,是否会有昨日与明日?在时间没有意义的文明里,时间自然是不重要的,对时间的感受也是如此,想象一个生活了几千年前的吸血鬼,是否会在乎此时与彼时的决断,是否会因为选择而后悔?我认为不会,它有足够的时间去爱,去恨,去选择一切它想选择的,我们总以为永恒是恒古的时间,但对真正身处永恒中的人来说,他们能感受到的只有当下,没有昨天,亦无明日。想象力赋予了人类这一体验,让我们脆弱的身躯能驾驭感受时间的力量,得以窥探更高处的智慧。
#永生
#外星种族
#时间感知
#想象力
#哲学
分享
评论 0
0
Y11
5天前
36岁之后,时间似乎流逝得更快了 时间感知的奇妙变化,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体验。 36岁的年纪,我常感到一年比年少时过得快得多,这种“时间加速”的感觉,仿佛宇宙给成年人开了个玩笑。 但如果我们深入思考,会发现这背后藏着大脑进化的智慧。 大脑本质上是一台预测机器,它的核心任务是构建世界模型,帮助我们更好地生存繁衍。 能预测事物走向,就意味着掌控的力量。因此,大脑天然痴迷于预测——预测伴侣、财富、快乐,一切能让生活更确定的东西。 为了高效运作,大脑会过滤重复信息,只存储新奇和令人惊讶的内容。 这就像我们的手机相册,只会自动保存“新照片”,不会重复存储相同的旧照片。 童年时,一切都是新奇的。 第一次上学、第一次旅行、第一次生日,每个瞬间都充满新信息。大脑像海绵一样吸收着这些细节,每天都有无数“新片段”被记录下来。 这些丰富的记忆让日子显得漫长,仿佛能数清每一个小时的变化。随着成长,生活模式开始重复:熟悉的环境、固定的工作、不变的社交圈。 新奇的事物越来越少,大脑就像关闭了部分“记录功能”,记忆变得越来越模糊,注意力也越来越分散。于是,日子不再有那么多“时间片段”,我们只能记住几个关键的“标签”。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时间“去哪儿了”? 因为记忆更偏爱过去的“新鲜事”。童年时期的每一天都像未拆封的礼物,而成年后的日子更像重复播放的旧电影。若想让时间“慢下来”,关键在于打破可预测性。你有没有发现,每次去陌生城市旅行,即使只有几天,也会觉得过得特别充实?而在熟悉的办公室里,一周可能像一天一样快。 可惜的是,进化似乎在推着我们走向“稳定”。随着年龄增长,大脑更倾向于利用已知经验,而不是探索未知。但这恰恰是让时间加速流逝的原因。我们需要主动打破生活的惯性:去学一门新语言,尝试一项极限运动,或者换一条上班路线。这些“未知”会让大脑重新活跃起来,记录下更多“新片段”,时间自然就慢了下来。 其实,时间的快慢从来不是客观的,而是由我们的大脑定义的。与其被动感受时间流逝,不如主动创造“新鲜感”。毕竟,真正的人生长度不是年龄数字,而是那些让我们心跳加速、眼睛发亮的“彻底不同”的时刻。
#时间感知
#年龄增长
#大脑预测
#新鲜感
#打破惯性
分享
评论 0
0
𝙩𝙮≃𝙛{𝕩}^A𝕀²·ℙarad𝕚g𝕞
1个月前
非常有意思!让深度神经网络感知时间! 这堪称Ilya说的人类和GPT的attention agree-on。 ————————————— 当人工智能开始“感觉”时间时 研究人员培训了一名RL代理执行一项简单的任务——在观看视频时标记每N步。看起来很基本,对吧?但他们在模型中发现的东西令人惊讶。 网络的隐藏层自发地发展了振荡——内部节奏,几乎就像一个“滴答作响的时钟”。示例:当代理需要标记每4帧时,会出现频率为0.25的脉冲,引导其操作。更有趣的是,这种节奏活动在静态或空白视频中持续存在,就好像模型创造了一个内部节拍器一样。 作者将此与大脑如何编码时间进行了比较:一种理论表明,纹状体通过神经振荡器的巧合来“标记”时间。在这里,出现了类似的逻辑,但是在人工网络中。关键点:这种计时能力不会在没有环境的情况下出现,但一旦形成,它就会继续自主工作。 这很重要,因为时间感知是最难的认知结构之一。能够在没有明确计时器的情况下“感化”它,可以使人工智能在现实世界中更加强大——从机器人到多代理系统。 这是工程学和神经科学之间的另一座桥梁,机器行为意外地与大脑行为产生了共鸣。
#AI浪潮:重塑就业,风险暗涌?· 111 条信息
#深度神经网络
#时间感知
#RL代理
#神经振荡
#人工智能
分享
评论 0
0
Robinson · 鲁棒逊
1个月前
借 susan 这个洞见,分享个趣事儿 “人对时间的主观感知,实质上与信息的吞吐量息息相关” 上个周末,我做了个小实验——用1天半的时间,刷完了 凡人的动画, 完成了 "娱乐信息的极致吞吐" 怎么说呢,这1天半,信息密度之高、节奏之快,让我整个人像换了个脑子,被虚拟世界整个“包浆”。 虽然现实中只过去了1天半,但我的主观体验里仿佛度过了一整个时代,剧情起落、人设演化、奇遇与修炼线…… 时间被虚构世界稀释,又被叙事密度压缩,产生了一种类似“时间加速流”的奇异感知。 继而联想到,如果想拓展“人生的主观长度”或丰富时间的感受密度,或许最简单的方式就是 —— 高强度摄入高结构化的信息内容,比如小说与影视。 这类内容既能承载叙事,又能赋予“情绪锚点”,能让人经历“他者的生命”,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多个平行宇宙的人生体验。 而这种对 "娱乐信息的极致吞吐",某种程度上,就像是我们对“Matrix 接入模式”的低配版实现:无需电极、无需神经接驳,只靠视觉、听觉与注意力,就能完成“短时人生模拟”。 更有趣的是,经过1天半的高密度沉浸,出来时再回望现实,反而产生一种现实的虚拟感,我大概花了小1天时间,才回过神来 可谓是,人生如梦,真亦假时假亦真
#时间感知
#信息吞吐
#虚拟世界体验
#高密度沉浸
#现实虚拟感
分享
评论 0
0
Susan STEM
2个月前
我有一个强烈的体感:人对时间的主观感知,实质上与信息的吞吐量息息相关。这三年,对我而言信息密度极高,冲击极大,我投入了大量注意力与思考,结果就是——时间被“拉长”了。每一天都被灌注了前所未有的信息量,仿佛活得更“密集”,所以回头看,这三年不像三年,更像一段漫长的演化期。 小时候之所以觉得时间过得慢,其实并不神秘。那是因为大脑对世界的感知能力、处理信息的带宽还很有限。输入少、处理慢,自然每一个“事件”在大脑中留下更粗糙、更缓慢的刻印,于是时间也就被感知得更“长”。 从这个角度看,时间不是流动的,而是信息构造出来的知觉结构。信息多了,路径复杂了,记忆节点密了,时间才会被“拉开”;反之则收缩、模糊、消散。
#时间感知
#信息密度
#主观体验
#大脑处理
#漫长演化期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