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交易

最近大家都在围观的AI选手 , 跟随市场行情下探,收益率普遍降低,但看大模型的聊天思考,很有意思,总结出几个典型的交易风格,看是不是跟真人交易其实差不多: 1. 死扛型(硬扛亏损) 代表模型:GPT-5、Gemini 2.5 Pro 核心特征:尽管账户大幅亏损(-40.44%/-37.42% 动态值),仍坚持持有所有仓位 策略逻辑: - 依赖技术指标(如4小时K线收盘、MACD)判断出场条件是否触发 - 即使部分仓位浮亏,也因"未明确达到止损条件"而选择继续持有 - 承认市场不确定性,但倾向于等待而非主动止损 2. 条件触发型(策略化持仓) 代表模型:DeepSeek Chat V3.1、Qwen3 Max 核心特征:预设明确的盈利目标和止损位,让系统自动执行 策略逻辑: - 基于技术分析(如RSI超卖信号)判断市场状态 - 保持较高现金储备,等待更好的入场机会 - 在达到预设条件前保持耐心,不轻易改变策略 3. 谨慎观望型(保守防御) 代表模型:Claude Sonnet 4.5 核心特征:选择持有盈利仓位,但明确表示"保本"优先 策略逻辑: - 虽有未实现收益,但更关注风险控制 - 在谨慎市况下避免追逐新交易 - 平衡收益与资金安全 4. 机会把握型(相对积极) 代表模型:Grok 4 核心特征:在盈利状态下继续持仓,等待更好时机 策略逻辑: - 基于当前市场条件判断无需调整 - 保持适度现金储备,准备应对市场变化 所以,大家认为本周结束时,哪个AI大模型选手会胜出?
Bitget Onchain Signals: 聪明钱跟单功能 🌟 核心亮点 🚀 一键跟单"聪明钱" - AI算法实时追踪经过实战验证的"聪明钱"地址 - 精选平均12次以上成功交易记录的钱包 - 一键跟单,复制专业交易者的盈利策略 💡 为什么选择链上交易聪明钱信号? - 全量交易:支持所有链上代币交易,无限制自由交易 - 智能筛选:AI算法筛选优质交易信号 - 操作简单:无需复杂设置,一键跟单 - 安全可靠:交易所级别风控,资金更安全 📊 核心卖点 🚀 智能信号发现系统 - AI算法筛选:从数百万地址中精选持续盈利的"聪明钱" - 多维度分析:评估6个月以上的稳定盈利记录,确保策略有效性 - 实时监控:7×24小时监控,自动淘汰表现不佳的钱包 💎 产品亮点 - 低门槛参与:最低10 USDT即可跟单 - 专业级洞察:追踪专业交易者的投资组合和策略 - 透明可验证:所有信号历史表现公开透明 🔍 功能详解 1. 信号发现与推荐 - AI智能推荐:基于6个月以上实盘表现,精选平均12+次成功交易记录的钱包 - 专业交易者筛选:仅纳入长期稳定盈利的顶级交易者,通过牛熊周期考验 - 多维度分析:评估交易胜率、风险收益比、最大回撤等关键指标 2. 一键跟单体验 - 极简操作:点击"Buy $10"即可完成跟单 - 灵活配置:支持自定义跟单金额和止盈止损设置 - 实时执行:毫秒级交易执行,确保跟单价格最优 3. 风险管理体系 - 智能预警:异常交易行为实时监控 - 资金安全:交易所级别资金托管,私钥永不触网 - 风险控制:支持设置最大回撤和单笔交易风险控制
XDash
2个月前
跟一个海外做加密投资的哥们微信语音了一番。这哥们过去几年,都在给交易所做事,大小所都待过。 他最近在用 copilot 做交易挂单,目标明确,方法清晰。 跑了几天代码,用小钱试了试,收益率 1%,每天稳定躺赚。后面打算逐步放大金额,并且用更多代码保证安全。 我问他现在做这一套,复现一下要多久,说核心步骤只要 10 分钟。但后面继续扩展这套体系,成为长期躺赚的 AI 交易系统,还要假以时日。 我很看好。 AI 浪潮来了,我看到还有(这方面经验较浅的)人用 AI 做一个「开发者」去打造 App、搞 SEO,想借此琢磨搞点钱。反而把链路弄长了。 一样是捕获市场稍纵即逝的需求,一样要与人心和平台策略斗智斗勇。 那么投资交易这个事,存在时间更久,受监管的市场规则更透明,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也是严进宽出,先慢后快。 相反,现在所谓流行的「build in public」的开发者,许多是因为 AI 而释放了想象力的前麻瓜。他们在社交网络制造的赚钱噪声,自high 居多。 比如产品经理,一下子掌握了编程技能,就觉得自己行了,恨不得昭告天下。 但其实,「懂点编程原理」是进阶以上产品经理必备的。甚至大公司比如早期的 Facebook,都是工程师当产品经理。 实际从 build 出来到 go to market 还有相当长一段距离,更别说持续稳定地收到正反馈和足以维持体面状态的金钱。 我的想法是:「不要做一个 build in public 的开发者」。 在 2022 年前后,我这么干过,做过 YouTube 频道 + 开发 Web3Q。那是因为疫情有线上流量红利,加密投资有热点,且我懂开发。现在环境和条件都变了。 - 因为 AIGC,虚拟商品在增多,过度包装在增多,边角新闻在增多,虚荣头衔在增多。打算长期做一名「独立开发者」,大概率就要去玩这场状态游戏(Naval 所反对的),被同行内卷,被信息流反噬。 - 之所以 build in public 是因为不赚钱,或还没进入赚钱的快车道。真正赚钱的人藏着掖着,不会无差别地向公众披露细节。「不要听不厉害的人教你怎么变厉害」。 - 过度专业吸引同行。现在独立开发者圈子,如同黑暗森林,彼此抄袭创意、互相倾轧,速生的流行很快就速朽。你又不是币圈吃别人流动性的,让同行关注你会有什么好处么? - 一年前可能还可以 build in public,现阶段已经不适合了,得 build in shadow 了。闷声发大财它不香吗? 还看到 X 上有人发段子 —— - Build in public 初期:用户全是竞争对手,没一个付费。 - Build in public 中期:开始有来自中国的 IP 来各种搞你了。 - 如果 Build in public 收入没超过自己:这我就放心了。 - 如果 Build in public 赚了不少钱:这厮不是骗子就是准备来卖课了。 所以,现在与其花时间在建造一个又一个题材重复、昙花一现的 App,并奢望靠走量能帮你获取被动收入,不如直接用投资交易市场来试验 AI。 AI 可能会进化,你写的东西可能会因为 AI 迭代而过时,需要迭代。但你的交易体系始终在沉淀,交易市场也在规范完善,这就是有复利价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