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范式转移
关注
indigo
18小时前
泡沫是人类科技进步的燃料!燃掉的投资能够赚回来,那就是变革成功,否则就是一地鸡毛 ... 智变时代 II 线下分享节选,来自 Coatue 的泡沫崩盘五部曲:范式转移 - 繁荣 - 狂热 - 获利 - 恐慌 - 崩溃💥 我们现在的 AI 泡沫还在“范式转移”到“繁荣”期,更酷更大的还在后面😜
#泡沫
#AI
#范式转移
#繁荣
#科技进步
分享
评论 0
0
𝙩𝙮≃𝙛{𝕩}^A𝕀²·ℙarad𝕚g𝕞
2周前
科学革命(paradigm shift)的自由能成本? 例子: 牛顿力学 → 相对论 - 需要重构大量概念(空间、时间) - 巨大的D_KL[q_new || q_old] 但为什么科学家最终接受? → 因为解释力提升(Expected_Error下降) 变分权衡: ΔF = ΔComplexity - ΔAccuracy 革命成功 ⟺ ΔAccuracy > ΔComplexity
#科学革命
#范式转移
#自由能成本
#解释力提升
#变分权衡
分享
评论 0
0
Susan STEM
1个月前
这几年我很少买书。 主要是因为以前搬家太多,每次搬家都要扔书,扔得我心疼得不行。 所以我后来立了个规矩:只有那些我能反复读、反复思考的书,我才买。 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就是那一本。 我反复去图书馆借,反复读,也反复和别人讨论。 最后还是决定买了一本二手的,运气特别好,几乎全新。 现在它就放在床头,像个宝贝。 翻到第25页:Normal Science——“正常科学”。 嗯?正常?难道还有不正常的? 还真有。 库恩提出“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这个划时代的概念, 正是因为他亲身经历并观察过“不正常的科学”。 他原本是物理学家。 在学习量子力学时,他第一次意识到—— 量子力学的思维方式与牛顿范式完全不同。 经典物理讲求确定性与因果性, 而量子理论充满概率、模糊与测不准。 那一刻,他发现两套语言体系下,“世界”的意义都变了。 科学并不是在一条笔直的理性道路上前进, 而是在一套世界观崩塌、另一套世界观重建的剧痛中前进。 那是他真正的“顿悟时刻”。 很多人都分析过这些背景,我就不多讲。 说说这几天我自己的一点“顿悟”。 “科学家的心智不是被事实改变的。” 这句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悬? 但它真的震撼到我。 在笛卡尔—牛顿式的传统科学观中, 我们被教育要相信科学家是: 理性的观察者,通过经验事实(data)来修正理论。 逻辑是: 世界存在客观事实; 科学家通过观察积累事实; 理论根据事实修正,越来越接近真理。 这就是所谓的经验累积模型(accumulative model of science)。 在这种观念里,事实就像砖头,理论是用砖头垒起来的房子。 很多人现在依然是这样理解科学的。 但是! What if I tell you: 在旧范式体系下被完美规训的学生, 他的眼睛根本无法“看见”另一种可能的世界? 那是一种深层的认知结构锁定(cognitive lock-in), 让他无法察觉那些“现在新新人类能看见的东西”。 一种结构性的失明。 当然,库恩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挑战了理性神话,也被批评为相对主义者。 但有趣的是,这几年他这本书的讨论度反而越来越高。 科学不仅仅是解释世界的工具,它本身也是一个正在被解释的世界。
#库恩
#科学革命的结构
#范式转移
#认知结构锁定
#科学哲学
分享
评论 0
0
Susan STEM
1个月前
如果互联网的模式不改变,那这些巨大的算力中心要来干嘛? 你可以想象,几百亿美金的超算集群,结果每天只是被用来跑一些聊天模型,回答天气、写邮件、做点PPT——那基本就是 “超算闲置时代”。 我们看起来在用AI,但实际上,底层基础设施的潜力远没有被释放。 如果一个系统只能生成语言,而不能参与执行、验证、决策,那它的计算资源就永远只能“半开”。 很多人谈主权个人、科技领主这些概念,的确听上去像精英主义,但我始终觉得,基础设施的真正意义,是要让“非精英”也能使用而不自觉地受益。 互联网之所以改变了世界,是因为不需要你懂TCP/IP; 智能手机之所以普及,是因为不需要你懂通信协议。 真正的范式革命,永远不是“精英的逃逸”,而是“结构的下沉”。 它必须让普通人能无感接入、自然参与。 而今天很多人把 Web3 理解成代币经济,这其实太狭隘。 代币只是一个激励层,不是结构本身。 从更大的历史尺度看,Web3 代表的是一种 范式转变(paradigm shift)。 如果最终我们只是让“中心化的权力”换了个名字、把服务器搬到了链上、把账号换成钱包地址,那这不是革命,只是换皮。 维持现状,就是范式转移的失败。 很多大厂都尝试过,比如“元宇宙”就是一次试图定义新范式的尝试——但最后失败了。 为什么?因为它没有解决底层结构的问题。 “空间化的互联网”听上去浪漫,但本质上还是 Web2 模式的延伸,只不过把浏览器变成了虚拟头盔。 我有时候在想,也许我会给扎克伯格一个建议: 人的幸运值是有限的。 你能在19岁那年创造一个改变世界的平台,已经是概率奇迹。 但如果你在第二次范式转变中仍然沿用同一套逻辑,那好运也救不了系统性的老化。 同样地,Sam Altman 他们的成功,也取决于他们是否能真正突破范式。 如果他们只是让大模型成为更聪明的“黑箱”,那这条路的终点,就是另一个中心化的帝国。 到时候,模型对普通人来说,只是一个聊天搭子——高效,但空洞;强大,但封闭。 那我们到底缺什么? 表面上看,大语言模型已经具备了我们想要的一切:能理解自然语言、能推理、能生成、甚至能写代码。 听起来,这不就是我们说的“语义运行时”吗? 是的——表面上是。 但问题在于,它们只是模拟这些能力,而不是在结构上实现它们。 看起来像“理解”,但没有可验证的推理路径; 看起来像“智能”,但没有明确的逻辑框架。 本质上,它们仍然是“相关性机器”,而不是“因果性系统”。 所以,大模型真正的三个缺陷,是结构性的: 1️⃣ 有语义,却无结构。 LLM 的“理解”是隐性的,埋在几千亿个参数的权重里。 它能“说出”意义,但不能“展示”意义。 真正的语义系统,必须让意义是显性的、可组合、可验证的。 也就是说,你得能指出:“它为什么这样推理?”、“它依据了什么事实?” 今天的 LLM 是在语义层上说话,却还没有在语义层上思考。 2️⃣ 能生成信念,却无法提供证明。 它可以写合同、诊断问题、甚至模拟逻辑推理——但我们无法验证它的正确性。 它的输出没有来源(provenance),也没有可复现性。 今天问它一遍,明天再问一次,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答案。 而真正的可验证系统,必须像区块链那样,信任数学,而不是信任人。 现在的模型让我们信任“它”,这恰恰是 Web3 想摆脱的那种中心化信任。 3️⃣ 是语言界面,而非系统接口。 现在的 Prompt 体验很顺滑——你问,它答。 但它生成的结果是游离的,不接入任何可验证的系统。 没有智能合约,没有持久逻辑,没有数据溯源。 未来的 LLM 必须能直接组成系统,让“语言=行为”, 输入一句话,就能在规则透明的环境中触发实际执行。 这才是从“语言生成”到“结构调度”的飞跃。 这就是当前的断层: 我们已经拥有了强大的表达能力,却还没有可靠的结构信任。 AI 能生成知识,却不能证明知识;能模仿思维,却不能承担后果。 如果我们止步于此,就会重演一次中心化的轮回—— 这次掌握权力的,不是平台,而是模型。 真正的 Web3 精神,不是要建更大的模型,而是要建更透明的系统。 一个每一句话、每一个规则、每一次执行都可以被验证、重组、共享的开放智能网络。 那时,语言才不只是人机界面,而会成为智能的治理层—— 在这里,意义、逻辑与执行真正汇合为一体。 这才是范式转移的完成。 不是造更大的盒子,而是打破盒子。 From Useful to Trustworthy: When Language Becomes the Operating System
#Web3
#范式转移
#中心化
#AI伦理
#可验证性
分享
评论 0
0
afreegull2008
2个月前
未来十年最有确定性高增长的就是两个: 1,英伟达的算力生产量 2,币圈总市值 前者摧毁了人类智力的估值体系,后者摧毁了人类财富的估值逻辑。这两者同时发生,类似两场世界大战同时发生造成的影响力。但又不同于战争,这两者是实现了人类总体价值的范式转移而不是单纯毁灭。
币圈“1011”六倍崩盘:高杠杆爆仓潮,谁在裸泳?· 6049 条信息
#英伟达
#算力
#币圈
#总市值
#范式转移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