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化

团长
2周前
BRC2.0:一个“伪智能合约”的荒诞剧本 你认真读完技术文档 ,你会发现这不是升级,这是对区块链基本原则的一次嘲弄。BRC2.0 的本质,不是智能合约,不是模块化,它甚至不能称为一个去中心化系统。它是一个完全依赖链下黑箱执行器的伪协议,把“智能合约”包装成了一个庞大的幻觉。 假装是智能合约,实际上是留言板+中心化服务 BRC2.0 的工作方式本质如下: 用户在比特币链上发布一段 JSON 格式的“指令”铭文(inscription),例如“我想把 100 USDT 换成 ORDI”; 某个链下服务器(执行器)看到这个铭文后,把它解析出来,在自己的本地 EVM 环境(revm)里跑一遍; 执行器再生成一条“结果铭文”,比如“你成功换到了 98 ORDI”,再写回比特币链上; 用户或者前端再去读取这条结果,接受这个版本的“现实”。 区块链的四大支柱,BRC2.0 没沾一个边 ✅ 共识?没有。 没有任何节点参与验证执行结果,结果只由一个链下程序说了算。你只能选择信,或者不信。 ✅ 状态?没有。 比特币链不记录合约状态。所有合约变量、余额、映射关系都存在执行器的数据库里,谁掌控它,谁控制了“链”。 ✅ 验证性?没有。 任何人都无法验证执行结果是否正确,无法重放、无法复验。只有那个跑合约的执行器说:“我就是这么跑的。” ✅ 去中心化?没有。 执行器是谁你不知道,回执是谁写的你也不知道,整个网络根本没有“共识过程”,更谈不上多节点容错。 换句话说,这根本不是智能合约,这只是一个基于铭文的 RPC 调用系统,而执行逻辑完全中心化,状态完全链下托管,验证完全靠相信(至于你信不信...)。 最讽刺的是:既然是链下执行,为什么还要用 EVM? 这是最荒唐的地方: 既然合约执行本来就在链下,根本没有共识约束、资源限制,那你为啥还用 EVM? EVM 是为了链上执行而生的,为了保证 Gas 限制、资源隔离而设计得极度受限; 你放在链下执行,就不该再用这种原始、狭窄、落后的执行环境。 你可以用更强大的虚拟机、更高级的语言,甚至用 AI 来处理用户的“合约意图”。 举个极端但合理的例子: 我甚至可以发起一个“托梦智能合约”,用户铭文写下:“GPT,我昨晚梦见中本聪跟我说ETH要涨。” 然后 ChatGPT 回复一句:“梦兆已解,此梦主财,宜加仓以太坊。” 再把这两句话写进铭文,不就是一次“AI+链上智能交互”? 逻辑上和 BRC2.0 一模一样,可信度甚至还高一点。 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智能合约”? 比 BRC2.0 的“revm swapExactTokensForTokens”更智能。 这不是调侃,这是点出:如果你根本不要求执行逻辑被验证,那任何链下计算+上链回执都比你 EVM 灵活得多,何必还扮演以太坊? 最后再吐槽一下这个令人难以启齿的名字BRC2.0 我们都知道,BRC 是抄以太坊 ERC 命名来的,和以太坊的 Ethereum Request for Comment 对应。我们先不说比特币的改进提案叫BIP(以太坊也沿用过去了叫EIP),压根也没有Bitcoin Request for Comment这种东西。 好好退一步,就算你想做升级版本,那不也应该是BRC20 2.0吗。以太坊ERC都快8000个提案了,也没升级成ERC2.0,还是太落后了。 注意技术上的否定不代表没有投机的机会,你知道你在参与炒作就可以。 #BRC20 #BRC2_0
Wang xin
2个月前
BITWU.ETH
2个月前
🧐 加密×权力:当一个反叛行业主动跳进了沼泽|理想主义的末路,一定是自愿跪下吗? 这次《经济学人》杂志的封面值得深思—— “当加密货币遇到华盛顿沼泽”。 一句话,道破了加密行业今天最深的讽刺。 一个原本诞生于对权力不信任的技术,如今却主动把命运交到了权力手中; 一个曾承诺打破既得利益的系统,现在正被既得利益写进白宫的家族账本。 在“去中心化”最响亮的口号之下,加密行业悄然完成了中心化的归宿:它不再是反抗系统的工具,而成了体制内博弈的新棋子。 我们究竟是在构建一个更公平的金融秩序?还是在用技术的幌子,把旧世界的权力逻辑复制一遍,只不过这一次是在链上? 历史无数次告诉我们,人们曾以为革命的终点是胜利,但现实常常告诉我们:革命的终点是被收编。 曾经“去中心化”这个梦想不是目的,而是避免我们再次被权力收编。可惜,现在的加密行业,正争先恐后地倒向它原本最厌恶的事物。 2009年中本聪写下“根本问题在于央行滥用货币发行权”的那一刻,没人想到,十几年后,“比特币之子”们会在华盛顿沼泽里争抢总统的目光,围绕选票、权力、稳定币和meme币做交易。 这不是《纸牌屋》。这是真实发生的事。 这篇文章读完发人深思,我先给大家看下这篇的核心内容—— 1️⃣从乌托邦到“沼泽资产”—— 引子:曾经币圈人最讨厌的 SEC 当家人 Gary Gensler 离任后市场无数次出现这样的声音:我们从未如此怀念过那个老人! 区块链伟大的技术,曾许诺技术中立性,如今却成了某个党派的宣传工具。 TRUMP Meme币背后,是特朗普本人、家族企业WLF、与总统“共进晚餐”的资格; USD1稳定币从零到全球第七,背靠的不是技术优势,而是“特朗普背书”; 大量诉讼在政权更迭后戛然而止,监管从高压到放水,只因为领导换了人。 这不是自由市场,这是权贵特权。 当你发现,曾经最激进反权威的行业,开始热情拥抱华盛顿的裙带资本主义时,说明加密早已不是一场革命,它是生意。 而生意从来不讲理想,只讲回报。 2️⃣选边站队的代价—— 行业赌的是:只要特朗普胜选,就能赢回“监管自由”。 但代价是: 加密立法沦为政客选边的筹码; 民主党阵营迅速反感该行业; 原本有望通过的两党稳定币法案,因为“总统晚宴+TRUMP币”而胎死腹中; SEC与CFTC的监管归属之争,也因明显利益冲突变得更加难以推动。 本来想争一条合规之路,结果变成了“权力寻租的附庸”。 一旦风向变了,一切都可能归零。 这句话分量很重! 3️⃣沼泽里的“加密泡沫”—— 经济学人那篇封面文章里,有一个细节格外刺眼: “特朗普家族所持TRUMP币估值近20亿美元,几乎等同于其全部地产、高尔夫球场和俱乐部的价值总和。” Meme币替代房地产成为总统财富的主力资产,这难道不是讽刺? 我们已经不是在交易代币,而是在交易权力的象征、与影响力的投名状。 这不是web3。这是web0:一个赤裸裸的权贵游戏。 4️⃣这个行业到底要什么? 经济学人认为,我们需要的是清晰、理性、技术导向的监管;不是总统的“代言”,也不是选举周期下的反复钟摆; 如果说DeFi的终极理想是抵抗中心化金融的道德风险,那为什么我们又要依附在“最大的不确定性”—— 总统本人的意志上? 去中心化不是没有中心,而是任何一个中心都可以被替换。可现在这个行业,为了争取某一个中心的宠爱,把一切“可替代性”都交了出去。 5️⃣结语:革命真的失败了吗? 《经济学人》的内容我认为写的很棒,提出了关乎于数字货币走向的很重要的问题和政治因素; 批判固然深刻,它戳破了行业自恋的泡沫,也揭示了去中心化理想与现实权力结构之间的巨大落差。 但是也有那么一些我认为不到位的瑕疵; 我们生活在人类社会,不是乌托邦,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一切事物发展前行的过程,都必须经历这些看不见的手的操控; 同时它也低估了两件事: 第一,Crypto不是美国的,它是全球的。 在尼日利亚,它对抗的是金融歧视;在阿根廷,它是通胀的避风港;在新加坡和欧洲,它被嵌入机构合规架构中;即便在美国本土,它也不止于K街的游说和总统的晚宴。 第二,Crypto不是靠meme币撑起的,它的核心仍然是结构性金融重构。 稳定币正在成为美元的链上传导层,RWA正在重新定义资本的“所有权与流动性”,AI×Crypto 正在构建机器与人之间的价值接口。比特币依然在时间维度上证明其抗审查、抗贬值的逻辑,DeFi依然在设计“无需信任”的金融模型。 所以问题不是“革命是否失败了”,而是: 这场运动是否还有人愿意,重新回到那张白纸上,继续画图? 革命不会一蹴而就,伟大的技术也从来不会在纯净实验室中诞生。它们往往起于愤怒、陷于折中、兴于异化、成于反省。 而现在,正是行业最该反省的时刻。 如果说过去十年是加密从乌托邦走向华尔街的旅程,那么接下来的十年,就该是从“被收编”中挣脱出来、真正嵌入世界底层结构的旅程。 最终,去中心化的力量,不是拒绝中心,而是构建一个谁都不能独占的世界。 一切都会顺畅发生,一切应该发生的事情也都会发生,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任何试图阻挡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人,最终都会被碾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