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币是炒作还是希望?》 如果你混过 Web3,这两年一定见过这种魔幻场景:一条随手发的帖子、一个段子视频,居然能在几小时内被炒到天价。有人一夜暴富,有人两天归零。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内容币。 内容币的概念很简单也很迷人:你的点赞不再只是情绪,而是钱;你对内容的喜欢不再只是刷存在感,而是直接变成投资。创作者像做了一次“微型 IPO”,用户可以用真金白银下注,这在传统互联网几乎不可想象。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内容币是 ICM(互联网资本市场) 的一次小实验。ICM 的理念很燃:任何创意、内容、产品,都可以直接变成可交易资产,用户不只是观众,更是早期股东。内容币就是这个理论的第一个落地场景——它把一条内容变成数字化的迷你股票,放进市场,看全世界愿不愿意给它定价。 听起来是不是很爽?但热闹背后,其实暗藏三个致命问题。 第一,生命太短。内容热度像烟花一样,亮三秒就熄火,币价随情绪暴涨暴跌,留给创作者的只有一地鸡毛。 第二,投机太重。早期买家 80% 是来炒作的,猎奇、搞笑、极端的内容更容易暴涨,高质量内容反而无人问津。就像夜市里叫卖,声音最大的不一定是最好吃的。 第三,缺乏闭环。内容币赚的钱大多来自二级市场接力,几乎没有自我造血能力。热度没了、接盘没人了,价格就归零。 所以,内容币的世界,像极了一个浮华的集市: 烟花一阵比一阵亮,却没人能点燃长久的火炉。 那它是纯泡沫吗?也不是。 内容币的意义在于,它第一次把创作者和用户拉进了同一条经济链上,让“内容=资产”成为现实。它是一枚火种,但还远没点燃真正的未来。 真正的未来,是把零散的烟花,汇聚成可持续燃烧的炉火。 想象一下,当一个创作者或社群,不再靠单条内容的运气吃饭,而是像一个微型经济体一样运转——内容带来注意力,注意力沉淀为社群共识,社群用数字资产和服务形成循环,经济体可以自我造血、长期复利。 这才是 ICM 的终极形态: 从无数孤立的内容币,进化为无数个可自我运转的微型资本市场。 每个创作者不只是博主,而是一个能点燃长期价值的小型经济体。 每个社群不只是流量池,而是可以运转、可以复利、可以传承的数字城市。 内容币是烟花,微经济体是炉火。 烟花好看,却转瞬即逝;炉火不炫,却能越烧越旺。 内容经济的未来,一定属于炉火。 所以,当下的内容币市场,看似是一场投机游戏,但历史会证明:它只是一座桥,桥的另一端,是可持续的微经济体时代。当无数炉火点燃,真正的 ICM 才会到来。
个人独角兽:为什么它一定会在 AI 与 Web3 的交汇点诞生? 曾几何时,“独角兽”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存在。它意味着风险投资的青睐、大规模团队的协同、快速增长的商业模型,以及巨大的组织与资本势能。 但今天,我们站在一个全新的临界点——AI 与 Web3 正在共同打开一个从未有过的可能性: 一个人,也可以是一家独角兽公司。 不是靠幻想,不是靠炒作,而是基于极其严谨的技术演进与范式转移逻辑。以下是理由。 一、AI 将个体扩展为“组织” AI 不只是生产力工具,它改变的是分工协作的逻辑本身。过去,企业需要数十人协作,才能维持运营。而现在,AI 可以逐步承担这些分工: 创作、写作、剪辑、配音 —— 被文本生成与多模态模型接管 代码、前端、后端、自动化运营 —— 被编程智能体接管 客服、数据分析、财务处理 —— 被对话式与流程型 AI 代理接管 当你能调度一个多智能体集群(Agent Swarm),你就已经拥有了过去一个迷你公司的能力。 你是 CEO,同时拥有无限雇员——只是他们不需要工资,也不会抱怨加班。 AI 把“能力密度”高度集中到了个体身上。 二、Web3 给了个体完整的经济闭环 AI 解决了“生产”问题,而 Web3 解决了“收益分配与产权”问题。 如果你只是用 AI 写东西、剪视频、建网页,那么你还是在平台逻辑里打工。但当你具备了 Web3 的能力,你就拥有了: 链上身份:你的一切行为、创作、资产积累都有可验证的记录 原生货币系统:你可以为自己的项目、社群、产品设计代币激励 开放式协作协议:每一个用户、粉丝、合作者都可以变成共建者 举个例子: 你构建了一个 AI 驱动的内容服务系统(如投资简报生成工具),你可以: 对用户收取代币订阅费; 鼓励用户通过分享获得更多代币奖励; 对参与模型训练或素材贡献的协作者,分发收益; 让社区用户投票决定产品迭代方向。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品发布”,而是一次微型经济体的启动。 三、AI 与 Web3 的交汇,是技术与制度的双重范式革命 这两股力量叠加,绝不是功能增强,而是范式重构: 1. AI 把一个人变成了一个“可以运作”的单位 2. Web3 把一个人变成了一个“可以被投资与协作”的单位 从此,个体不再是平台的流量单位,而是成为了经济网络中的节点、价值的源头、共识的缔造者。 四、从工具堆到操作系统:个体公司如何真正“启动”? 个人独角兽不是“有想法、有粉丝、有产品”就能实现。 它需要一套最低可用运行体系(Minimum Viable Stack)来支撑其完整闭环: 能调度 AI 的能力(训练 Agent、定义流程、嵌入工具) 能设计 Token 的能力(收益分配、任务激励、社区投票) 能组织协作的能力(从“关注”关系转为“共建”关系) 能对接外部生态的能力(与其他个体/微应用组合、共生) 这套体系将成为个体的新型“公司内核”——没有注册地、没有传统雇佣合同,但拥有完整的运转逻辑、产出能力与经济闭环。 五、这不是遥远未来,而是已经发生的开端 一个以色列独立开发者,在零融资的情况下,仅靠自己与 AI 工具,在三周内实现百万 ARR,六个月出售公司。 数千创作者正在用 GPT 系列模型建立面向特定垂类的 AI 服务系统,从心理陪伴、法律建议到教育问答。 一批拥有粉丝与影响力的个体,开始尝试发行代币,组织共创社区,实现内容资产化与影响力货币化。 所有这些只是序章。真正的浪潮还没到来。而当 AI 能力进一步开源,Web3 基础设施更完善,下一次被定义为“独角兽”的单位,很可能不再是公司,而是个体。 结语:历史性的一跳 在工业文明中,个体必须借助组织才能参与经济体系; 在互联网文明中,个体可以成为创作者; 而在 AI 与 Web3 的新时代,个体将拥有属于自己的公司、货币、协作网络与治理体系。 个体即企业,社群即组织,AI 即生产力,Token 即治理权。 这就是“个人独角兽”的未来图景。
Wang xin
2个月前
我一直觉得,泡泡玛特的成功,从不是因为潮流,而是因为共鸣。它精准拿捏了“年轻人想要被理解”的那点心理,把孤独打包成一套可以拆封的盲盒。你以为在抽隐藏款,其实你在寻找共情。 盲盒的魅力,不在“物”,而在“不可预期”——它满足了人类最基础的三重渴望:赌一把,表达一次,被看见。在社交网络时代,拥有一个限量款 LABUBU,比你买块表、换辆车还管用。这不是消费,这是社交货币,一种高效传播身份与情绪的工具。 108万的 LABUBU,在永乐落槌。看似荒谬,其实精准。这个天价,买的绝不只是薄荷绿的玩偶,而是三个维度的情绪资产: •一种“被理解的渴望”的具象化:它成为混乱时代中,自我寄托与身份认同的容器; •一种顶级社交货币:稀缺性转化为圈层的入场券,赋予个体非语言化的身份标识; •一种情绪IPO后的市值巅峰:这不再是玩偶,而是对“热爱与执念”的市场定价。 在“情绪经济”时代,谁能触达并聚合最深层的感受需求,谁就能重塑价值坐标。泡泡玛特用玩具完成了情绪的上市,真正演示了什么叫做“Web3 的预演”——不靠Token,不靠技术,而是用IP与共鸣撬动人心。 未来十年,你会看到更多“泡泡玛特式”的品牌出现:不造爆款,而造归属感;不卖产品,而卖自我叙事的接口。这才是最强大的增长模型:把孤独变现,把共情资产化。
Wang xin
2个月前
Wang xin
2个月前
稳定币正成为 Web2 和 Web3 之间的价值接口 ——Circle 上市、ICM 爆发,一场新的支付范式迁移已悄然发生 过去几年,Web3 世界吹过无数风口,但你会发现——真正能“花出去”的币,少之又少。 BTC 是金条,不舍得用;ETH 是燃料,不适合支付;平台币用的人少,币种太多,搞不清也记不住。 你让一个 Web2 用户进来体验 Web3,第一个问题永远是:我充进来的币,到底能不能花?能花在哪? 而这,正是稳定币出场的核心场景。 不是谁最潮,不是谁最酷,谁最适合支付、结算、通用,谁才是通向大规模 adoption 的入口资产。 --- Circle 上市,是稳定币走向制度正中心的标志 2025 年 6 月 5 日,Circle(USDC 发行方)在纽交所正式上市,代码 CRCL。 IPO 价格 31 美元,首日收盘 83.23 美元,暴涨 168%。融资额超过 10 亿美元。 这件事,不只是 USDC 的胜利,而是稳定币第一次被全球主流金融体系盖章认可。 从“合规稳定币”到“支付中介”再到“清算系统”,Circle 用五年时间做了传统银行几十年才能做到的事: 把链上的价值系统,变成一个能和链下制度兼容的金融接口。 --- Web2 的 App,Web3 的资产,谁来连接?答案是稳定币 我们过去常说,Web3 要吃掉 Web2,用户资产要上链、账户体系要去中心化、社交要重构…… 但真正的问题是: 钱怎么上?价值怎么转?交易怎么结? 你不可能指望用户上来先学会用 ETH、链桥、Gas 设置。太多人连钱包都没装好,就被劝退了。 所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项目开始用稳定币当用户资产入口: 订阅内容/加入社群 → 支付 USDC 创作者打赏 → 收到 USDT 小程序/虚拟卡 → 用稳定币结算 DAO 工资、KOL 激励 → 统一用稳定币发放 它是 Web2 熟悉的钱,也是 Web3 能读的资产。不需要过渡解释,不需要复杂培训,它天然具备“接口属性”。 --- ICM(互联网资本市场)的崛起,进一步强化稳定币的地位 ICM 的概念简单粗暴:任何创意都能变成资产,任何账号都能直接融资,任何社区都能发币。 听起来很 Web3,但要真正跑得动,背后必须有两个基础设施: 资产发行工具 可被广泛接受的价值锚(也就是稳定币) 你不能指望用户用 ETH 去买社群门票,或用某个平台币支持创作者,因为他们连这些币值多少都搞不清楚。 而稳定币就像现实世界的“价格语言”一样,让交易具备了“参考系”,让创意资产化不再只停留在图纸上,而是真正流通起来。 可以说,没有稳定币,ICM 只能是小圈子试验; 有了稳定币,它才具备走向全民化的可能性。 --- 稳定币不是过渡币,而是制度插座 很多人还把稳定币当成“临时中转工具”——换币、套利、搬砖。 但你看清楚现在整个系统的走向就知道:稳定币不是“从这走到那”的工具,而是“系统本身的插座”。 钱从 Web2 要进来 → 靠稳定币接 钱在 Web3 要流动 → 靠稳定币结 钱要再出圈去消费 → 稳定币当桥梁 它不是临时帮你跑一下,而是要常驻在你的产品里,常驻在链上交易路径中,甚至成为你与用户之间“信任协定”的一部分。 大胆预测一句: > 未来一年内,WhatsApp、Instagram、Amazon 会原生支持稳定币支付。 不是“看机会”,是“早晚的事”。他们不集成,别人就会用插件、钱包、API 偷家。 --- 结语:稳定币,就是 Web3 的价值操作系统 从 Circle 上市到 ICM 爆发,从 KOL 发币到 U 卡支付,从打赏到理财,从创作者收入到账户系统,稳定币已经不是边角料,而是接口层。 它打通了制度、场景、结算、用户、跨境、上下游的一切堵点。 它是 Web3 最没故事的币,却是最值得认真对待的“现实主义货币”。 --- 最后一行送给认真思考的人: > 稳定币不是桥,而是插座。不是配角,而是接口。它连接的不只是链与链,而是 Web2 和 Web3 之间的秩序感。
Wang xin
2个月前
狮城之界:在监管与自由之间,新加坡再划一条线 2025年6月6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发布了一项看似技术性的澄清,却在Web3圈内投下了一枚监管震撼弹。根据这份声明,自2025年6月30日起,仅为境外客户提供数字支付代币(DPt)或资本市场产品代币(CMPT)相关服务的数字代币服务提供商(DTSPs),必须申请新加坡牌照,否则必须停止相关活动。 简而言之,新加坡再次清晰地划出了一条界线——而这一次,不再是地铁站台上的黄线,而是加密金融的“监管边界”。 一、这条“界线”划在哪里? MAS的核心信息如下: ✅ 继续受监管: 已在新加坡持牌的服务商(即为新加坡本地客户服务的)业务不变,也可继续为境外客户服务; ⛔ 新增监管: 那些“只服务境外客户”的服务商,如果其服务涉及支付代币(如USDT、USDC)或CMPT(如证券型代币),则需强制持牌; 🟢 无需担忧: 实用型代币(Utility Token)、治理代币(Governance Token)等相关服务商不受此次新规影响。 表面上这是一次“澄清”,实则是MAS以“反洗钱、监管有效性”为名,对“只做境外”的服务模式下了清场令。 二、“资本市场产品代币”是个什么鬼? 这是本次事件的关键词,很多人没搞明白什么叫“Capital Markets Products Tokens”。 根据MAS定义,这类代币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类似证券(如股权、债券); 代表某种资产或投资契约; 在新加坡证券及期货法(SFA)框架下,属于“证券化资产”。 举个例子: 如果你发行一个代表未来现金流分红的token,它可能就落入这个监管范围; 如果你做的是一个基于DAO治理、没有投资回报承诺的实用型token,则不受影响。 也就是说,这是一次对“类证券型代币融资”项目的围剿。 三、为什么要“杀鸡”给谁看? 监管逻辑其实很清楚: 1. “影子银行”式运营不可接受。 有些服务商明明以新加坡为注册地,却只做海外客户,试图“吃监管红利”却不承担监管责任。 2. 防洗钱风险极高。 支付类和证券类token的跨境流动,本身容易被用作非法资金通道。MAS难以监控境外行为,只能“一刀切”。 3. 提高金融声誉门槛。 新加坡希望在Web3世界里保持“可信金融中心”的地位,而不是“监管套利者的天堂”。 这条线,划给了整个Web3世界看:你想借狮城名义做全球生意,必须真诚纳管。 四、事件影响几何? ✅ DeFi原生项目、纯DAO治理项目基本不受影响。 🟡 CeFi项目、发证券型代币、发行可交易收益代币的项目要非常小心。 ❌ 纯面向海外客户的灰色代币服务商,基本被请出游戏。 更深一层,这是一次对“互联网资本市场(ICM)”概念的侧面回应。 当前火热的 ICM 叙事主张“绕过VC、直接上链发行”,但一旦涉及投资属性(即CMPT),MAS这条界线就会起作用。 五、狮城之界,不止于一城 这不是第一次,新加坡在加密世界画线。 2022年,MAS禁止加密广告面向公众; 2023年,限制散户高杠杆衍生品; 2024年,对稳定币推出法案并强制储备披露; 2025年,如今再对“仅服务境外客户”开刀。 从“开放港口”到“高质量筛选器”,新加坡不断微调姿态:不是关上大门,而是只欢迎真正有长期价值和治理能力的项目留下来。 这正是它的“狮城气质”:边界清晰、规则优先,但你若足够诚实、合规,它会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支持。 六、写在最后:《狮城之界》 地铁黄线之外,是自由与危险并存的站台边缘;监管红线之外,是创业者和投机者共舞的链上荒野。 新加坡,这个被誉为“东南亚链都”的城市,用一次次“澄清”,划出它对Web3未来的想象—— 不迎合炒作,不纵容模糊。 而是用一条条规则线,维护一座城市的长期信誉。
Wang xin
3个月前
想和大家探讨探讨如何做好产品这件事: 1. 做产品,先想清楚一句话的“主张” 做产品不是先搞功能列表,而是先搞清楚:你站在谁那一边?你要替谁说话? 2. 产品是有情绪的,不是工具箱 不是所有东西堆在一起就叫“产品”, 真正让用户上瘾的,是一个有态度、有温度、有脾气的角色。 像快播,用户觉得它“站在我这边”; 像马桶,大家涌进来是因为压抑久了需要发泄。 所以说白了,做产品就是在“扮演一个人”。 3. 技术不是武器,是秩序 很多人以为“我懂技术”,就能降维打击。 但真正的技术优势,是用它构建一种新秩序, 让更多人受益、参与、共享, 而不是你一个人吃肉。 快播当年如此,未来也会如此。 4. 别太信“平台逻辑” 做了快三次社交产品,每次都告诉我一个事: 你以为是技术问题, 本质是平台“让不让你活”的问题。 所以后来我开始做“谁也封不掉”的产品。 不是叛逆,是被教训多了,自然就不想被人卡脖子了。 5. 最开始的一群人,比产品本身还重要 很多失败的产品,不是死在功能不好, 是死在没人陪你“扛第一波反馈”。 先搞清楚谁是你的“创始用户”, 不是所有人都能陪你走完从0到1, 但那几个人,能帮你避掉99%的坑。 6. 愿景不够大,就容易被打死 马桶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匿名社交、玩法有趣,但愿景太小,平台随手一封,你连申诉的资格都没有。 所以后来我开始做“不能只是一款App”的东西, 背后必须是一种新制度、一种新价值逻辑, 才能走得远、站得住。 7. 失败不是产品的终点,是认知的转折点 快播教我什么叫合规; 马桶教我什么叫平台; 灵鸽教我什么叫教育用户。 说到底,失败本身没啥, 怕的是你每次失败都觉得“我只是运气不好”, 那你就真没救了。 8. 好产品,能帮用户多赚一点,或者少焦虑一点 最简单的两条价值判断: 你让用户的钱包变厚了吗? 你让用户的生活变轻了吗? 快播是帮人省事; 灵鸽是帮人赚钱; 新项目,是想让人拥有长期价值。 所以别从“功能”看产品,要从“结果”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