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3 12:21:48
想和大家探讨探讨如何做好产品这件事: 1. 做产品,先想清楚一句话的“主张” 做产品不是先搞功能列表,而是先搞清楚:你站在谁那一边?你要替谁说话? 2. 产品是有情绪的,不是工具箱 不是所有东西堆在一起就叫“产品”, 真正让用户上瘾的,是一个有态度、有温度、有脾气的角色。 像快播,用户觉得它“站在我这边”; 像马桶,大家涌进来是因为压抑久了需要发泄。 所以说白了,做产品就是在“扮演一个人”。 3. 技术不是武器,是秩序 很多人以为“我懂技术”,就能降维打击。 但真正的技术优势,是用它构建一种新秩序, 让更多人受益、参与、共享, 而不是你一个人吃肉。 快播当年如此,未来也会如此。 4. 别太信“平台逻辑” 做了快三次社交产品,每次都告诉我一个事: 你以为是技术问题, 本质是平台“让不让你活”的问题。 所以后来我开始做“谁也封不掉”的产品。 不是叛逆,是被教训多了,自然就不想被人卡脖子了。 5. 最开始的一群人,比产品本身还重要 很多失败的产品,不是死在功能不好, 是死在没人陪你“扛第一波反馈”。 先搞清楚谁是你的“创始用户”, 不是所有人都能陪你走完从0到1, 但那几个人,能帮你避掉99%的坑。 6. 愿景不够大,就容易被打死 马桶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匿名社交、玩法有趣,但愿景太小,平台随手一封,你连申诉的资格都没有。 所以后来我开始做“不能只是一款App”的东西, 背后必须是一种新制度、一种新价值逻辑, 才能走得远、站得住。 7. 失败不是产品的终点,是认知的转折点 快播教我什么叫合规; 马桶教我什么叫平台; 灵鸽教我什么叫教育用户。 说到底,失败本身没啥, 怕的是你每次失败都觉得“我只是运气不好”, 那你就真没救了。 8. 好产品,能帮用户多赚一点,或者少焦虑一点 最简单的两条价值判断: 你让用户的钱包变厚了吗? 你让用户的生活变轻了吗? 快播是帮人省事; 灵鸽是帮人赚钱; 新项目,是想让人拥有长期价值。 所以别从“功能”看产品,要从“结果”看。
2025-05-13 12:21:48
2025-05-13 10:34:11
2025-05-10 23:47:27
2025-05-08 10: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