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共鸣

Morris
1个月前
一个特别简单的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方法:就是当你看电视的时候,看你自己带入的是哪类角色,或者是你特别喜欢的是哪类角色,这一般就是两种情况,第一种我们会想维护那个跟自己像的,第二种我们会想维护那个自己想成为的,这都是我们自我的投射。举个例子啊,在任何一部电视剧里面,我一般都会维护那个受过伤害的人,哪怕他后面比如说黑化了,做了坏事,我还是会忍不住去替他辩解说,但是他受了这么大的伤,他受过这么大的创伤,所以我要去理解他,那恰恰也对应我当时的状态,我也特别容易有受伤害的感觉,所以呢,我就会不经意的去维护那些跟我处境比较像的,跟我状态比较像的角色。还有一类呢,就是理想自我的投射,看我们特别喜欢哪一类角色, 比如说有些人他特别喜欢主角,特别坚定。果感,那这呢也说明,可能这个阶段你自认为自己在这方面不太够,所以你特别想要这些品质在自己身上,所以你会呈现一个仰望的态度,就是跟追星是有一点像的。重点是后面当你去发现自己带入哪些角色之后,要问自己为什么你为什么常常替这样的角色说话,你为什么常常羡慕这样的角色,在这个为什么之后常常藏着我们的潜意识,我是不是觉得他跟我很像,我是不是觉得我也和他一样的可怜,那我为什么觉得自己可怜呢?这个角色的哪个方面特别切中了你的那个创伤的部分,你的那个不甘心的部分,你的那个害怕的部分,然后你可能会有一些答案,我好像认为自己和他一样,经常受到不公平的对待,那这个部分就是很宝贵的信息,你还没有处理好它,你没有把这个东西拿上来去认真跟他讨论,所以他一直在你的心里没有被消化。
刚刚刷到一则关于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的采访,他在采访中说,如果把Molly的头拔下来,发现里面是个U盘,大家大概只会买一个。因为一旦它具备“功能性”,人们就会立刻启动一种效率逻辑:“我已经有U盘了,何必再多买?” 可恰恰相反,正因为Molly与Labubu全然无用,无法被定义或替代,反倒激发了人们源源不断的购买欲。 它们没有功效,却能安放某种情绪。无法转化为实用,却唤起一种深层的共鸣与亲切。 有用的,总要更新;无用的,才能被保存。 最新款的手机不过两年就要更新,功能越强,贬值越快。可那些老唱片、瓷偶、民艺木雕,哪怕积满尘埃,仍有人愿意小心擦拭、郑重摆放。 再锋利的刀也终将钝废,再先进的手机也不过几年生命周期,唯有博物馆里的那些“无用之物”,才能穿越时间,留存为永恒。 或许正如庄子所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长得正、结实的树早被砍去做梁柱,那些歪斜古怪、不合标准的,反而留在人间,被敬为神木。 太宰治写过:“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我们会收藏彼此掉落的一根头发。” 那种“无用的温柔”,或许正是我们一直以来偷偷珍惜的部分。 儒家也言:“君子不器。”真正有修养的人,绝不只是某种用途的附属品。 也许我们这一代人,真的太习惯于“有用论”了。读书要变现,社交讲回报,连兴趣爱好都要自带“输出”或“标签”。我们渐渐活成了精密高效的齿轮,却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感受风、雨与月色的能力。 我们真的太擅长“讲道理”了。 读书要通往赚钱,爱好要拿去包装,连旅行都得发点什么“值得分享”的内容。我们总想证明“自己不白活”,可越这样活,越像一个计划表。 而人的存在,本不该被效率公式所衡量。 当我们习惯以“是否有用”来衡量一段关系、一个人、甚至自己的价值时,是否已经悄悄把自己物化成了一件工具? 也许,Labubu的意义,从来不是情绪寄托、也非功能附加,而是它以一种温柔的方式,站在那里,悄悄提醒我们:在这个什么都讲“回报率”的时代,依然值得为“纯粹存在的东西”留一点空间。
Wang xin
3个月前
我一直觉得,泡泡玛特的成功,从不是因为潮流,而是因为共鸣。它精准拿捏了“年轻人想要被理解”的那点心理,把孤独打包成一套可以拆封的盲盒。你以为在抽隐藏款,其实你在寻找共情。 盲盒的魅力,不在“物”,而在“不可预期”——它满足了人类最基础的三重渴望:赌一把,表达一次,被看见。在社交网络时代,拥有一个限量款 LABUBU,比你买块表、换辆车还管用。这不是消费,这是社交货币,一种高效传播身份与情绪的工具。 108万的 LABUBU,在永乐落槌。看似荒谬,其实精准。这个天价,买的绝不只是薄荷绿的玩偶,而是三个维度的情绪资产: •一种“被理解的渴望”的具象化:它成为混乱时代中,自我寄托与身份认同的容器; •一种顶级社交货币:稀缺性转化为圈层的入场券,赋予个体非语言化的身份标识; •一种情绪IPO后的市值巅峰:这不再是玩偶,而是对“热爱与执念”的市场定价。 在“情绪经济”时代,谁能触达并聚合最深层的感受需求,谁就能重塑价值坐标。泡泡玛特用玩具完成了情绪的上市,真正演示了什么叫做“Web3 的预演”——不靠Token,不靠技术,而是用IP与共鸣撬动人心。 未来十年,你会看到更多“泡泡玛特式”的品牌出现:不造爆款,而造归属感;不卖产品,而卖自我叙事的接口。这才是最强大的增长模型:把孤独变现,把共情资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