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电商

Y11
2周前
在小红书上,不少人会被类似“00后男友香腌入味”“200元搞定未来婆婆礼物”的标题吸引,点进去后发现是产品种草帖,再看评论区“好特别”“很出片”的引导,不知不觉就下单了。 这背后,是一群被称为“郑州帮”的小红书运营者,他们靠批量生产“木马笔记”,用低投入获取“免费流量”,甚至让不少河南年轻人想应聘这份工作。 “郑州帮”的核心是一套成熟的“流量方法论”。 他们的培训课件里,标题要“数字+利益点”“痛点+解决方案”,比如“和我一样头发油的人在哪里”; 内容要结合“5W+1H”,像秋季、户外、打工人、防晒霜这些元素组合,容易被算法推荐; 照片则要好看、高清、像人拍的。靠着这套“行活”,哪怕是汽车维修专业的人,也能写出符合要求的笔记。 他们的“生产线”效率极高。 在郑州,很多新媒体运营人员每天能写五六篇笔记,还有人负责评论区互动,用“蚂蚁雄兵”的方式覆盖流量。 赵照的公司就曾用这种方法,让一款49元的博物馆文创干发帽一个月卖了4900多单。 这些运营人员大多是河南的年轻毕业生,月薪3500元左右,虽然基础工资不高,但有提成,让他们觉得“比考公考研更有奔头”。 不过,这种模式也引发争议。平台认为他们搞虚假营销,而“郑州帮”则觉得自己是帮白牌商家打开销路。郑州大学王茜副教授指出,这本质上是人与算法的角力——算法推荐机制让“郑州帮”的笔记更容易被看到,而人们对“大家都在用”的信任,又让产品更容易被接受。这种现象在互联网中并不少见,比如有人为了避免“杀熟”发机票降价笔记,有人为偶像刷话题,都是在利用算法规则。 如今,“郑州帮”的模式被更多人了解,甚至带动了河南相关培训和招聘的热度。但这种“靠内容吸引流量”的方式,也让一些人担忧社区生态。未来,随着平台治理加强,“郑州帮”或许需要调整策略,但它所展现的“用精准内容抓住用户心理”的思路,可能会成为更多中小商家的选择。对于像琪月这样的年轻人来说,这可能是一条在现实压力下的生存路径,只是如何在流量与真实之间找到平衡,仍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