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现模式

sitin
12小时前
这两天顺着 toolify 榜单又挖了 7 个还挺有意思的垂直 AI 产品,随手记个小结👇 大概是: AI 漫画生成(Komiko):不卷“大模型万能画图”,就老老实实服务“想画漫画但不会画的人”。 AI 数学求解器(Math AI Solver):不是直接给答案,而是“教你怎么解”,既帮到学生,又不那么像作弊。 网页高亮 + 笔记做成社交(Glasp):你画的重点、想法可以和别人的高亮互相“撞上”,顺手还能养出一个懂你风格的 AI 克隆。 “反 AI 检测”(Humanize AI / Phrasly):帮 AI 文本“长出人味”,背后是论文、自媒体、营销文案的真实需求。 AI 购物助手():帮你追踪账单、返利、省钱,天然适配 CPS 模式。 AI 会议助手(Read / Speaker Coach):转录、总结、跨平台同步,典型 To B 付费场景。 看下来,这些产品有几个共性: 1⃣ 都很垂直:只解决一个细分场景,用户群体更精准,粘性也更高。 2⃣ 技术门槛不算夸张:大多是把 GPT、Whisper 这些现成能力,重新组合成产品。 3⃣ 需求都是真的:从增长率就能看出来,不是拍脑袋想象出来的“伪痛点”。 4⃣ 变现路径清楚:订阅、按次付费、CPS 返佣,该收钱的地方都想好了。 顺着这些例子,能看到几条小趋势: AI + 传统工具复活:PDF、数学解题这类老需求,加一层 AI,就又能跑一轮。 “反 AI 检测”变成刚需:大家都在用 AI 写,但又不想被一眼看穿。 垂直 AI 助手还有大空间:漫画、投资、会议、学习……几乎每个领域都可以有自己的“小专属助手”。 教育 & 学习工具永远在线:学生会反复用,家长/学校也愿意为效果买单。 对我们这种做产品/出海的人来说,我现在的感觉是: 与其去卷“下一个 ChatGPT”,不如老老实实选一个足够垂直、足够刚需的小问题,用 AI 把它解决好。 灵感不缺,缺的是: 👉 找到那个真实、具体的小场景,然后扎进去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