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领域

sitin
5天前
这两天顺着 toolify 榜单又挖了 7 个还挺有意思的垂直 AI 产品,随手记个小结👇 大概是: AI 漫画生成(Komiko):不卷“大模型万能画图”,就老老实实服务“想画漫画但不会画的人”。 AI 数学求解器(Math AI Solver):不是直接给答案,而是“教你怎么解”,既帮到学生,又不那么像作弊。 网页高亮 + 笔记做成社交(Glasp):你画的重点、想法可以和别人的高亮互相“撞上”,顺手还能养出一个懂你风格的 AI 克隆。 “反 AI 检测”(Humanize AI / Phrasly):帮 AI 文本“长出人味”,背后是论文、自媒体、营销文案的真实需求。 AI 购物助手():帮你追踪账单、返利、省钱,天然适配 CPS 模式。 AI 会议助手(Read / Speaker Coach):转录、总结、跨平台同步,典型 To B 付费场景。 看下来,这些产品有几个共性: 1⃣ 都很垂直:只解决一个细分场景,用户群体更精准,粘性也更高。 2⃣ 技术门槛不算夸张:大多是把 GPT、Whisper 这些现成能力,重新组合成产品。 3⃣ 需求都是真的:从增长率就能看出来,不是拍脑袋想象出来的“伪痛点”。 4⃣ 变现路径清楚:订阅、按次付费、CPS 返佣,该收钱的地方都想好了。 顺着这些例子,能看到几条小趋势: AI + 传统工具复活:PDF、数学解题这类老需求,加一层 AI,就又能跑一轮。 “反 AI 检测”变成刚需:大家都在用 AI 写,但又不想被一眼看穿。 垂直 AI 助手还有大空间:漫画、投资、会议、学习……几乎每个领域都可以有自己的“小专属助手”。 教育 & 学习工具永远在线:学生会反复用,家长/学校也愿意为效果买单。 对我们这种做产品/出海的人来说,我现在的感觉是: 与其去卷“下一个 ChatGPT”,不如老老实实选一个足够垂直、足够刚需的小问题,用 AI 把它解决好。 灵感不缺,缺的是: 👉 找到那个真实、具体的小场景,然后扎进去做深。
Tz
3周前
说一下我这个翻译思路和传统意义上的提示词翻译思路(不管是宝玉的还是李继刚的)的本质区别: 身份反转,把翻译的主导权交还给 AI,承认在翻译这个垂直专业领域,AI 就是比我更加权威的专家。 我并不是在向 AI 提供翻译的主导意见,去告诉它怎么翻,用什么风格、语气来做这项具体任务,而是身份反转,通过为它提供足够的上下文 context 语境,让它自主判断在这样一个语境下怎样的内容输出(也就是翻译结果)是最佳匹配结果。 实际的具体操作方法就是以下两步: 1. 让 AI 对需要翻译的文章进行整体评估和分析,以得到这篇待翻译文章的哪些内容是重点,哪些是值得关注的信息,并且把这些分析讨论结果都并入到上下文窗口中。 2. 为 AI 再提供一个额外的上下文情景,让它知晓我这篇文章的受众群体是哪些,并在这个基础上向 AI 追问,让它结合已经获得上下文内容,思考并分析如何进行翻译才能获得最佳的受众感知,并且再一次把分析讨论结果并入到上下文窗口中。 有了以上充分表达且高关联度高价值的上下文窗口填充内容后,再去要求 AI 进行正式的翻译,这时它再做的翻译就不再是泛化的通用型翻译,而是专门对这篇文章有针对性有指导性的专属翻译了。 它其实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千文千面,根据文章本身的属性和受众有针对性的进行翻译,不再拘泥于提示词本身的约束和要求,避免了因为提示词导致的表达偏差/风格僵化问题。 ------ 下面是我已经思考了有一段时间的想法,也算是一种预言吧: 这种在某一个特定垂直专业领域的身份反转,即人们不再是向 AI 提供具体操作指导,而是通过提供有效关联上下文 context 情景的方式让 AI 自主判断应该进行怎样的智能输出/操作,会在越来越多的各式各样的垂直专业领域反复、频繁地出现。它每出现一次,就是对这样一个特定垂直专业领域的降维打击 / AlphaGO 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