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

宝玉
1周前
看到这条留言有感而发随手写了一点:为什么依赖“自驱”的学习这么难坚持? 答案很简单:你没有获得持续的正反馈。 所有依赖自驱的学习,想要有效果,都离不开两个核心引擎:正反馈和学习循环。 🆙 引擎一:正反馈(提供动力的“燃料”) 正反馈,就是那些能让你“爽”到的点,是你坚持下去的核心动力。 比如说: - 你写下 "Hello World",代码真的运行输出了。 - 你写的一个小脚本,真的帮你节省了半小时的重复劳动。 - 你做的小软件,真的帮朋友解决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这些,都是价值千金的正反馈。 相反,什么是负反馈? 比如说: - 花了一整天搭环境,最后还是跑不起来。 - 花了一个通宵调试,Bug 还是没找到。 - 精心写了很久的软件,压根没人用。 人是无法靠意志力对抗持续的负反馈的。 一直得不到正反馈,放弃才是最符合人性的选择。 ♻️ 引擎二:学习循环(内化技能的“发动机”) 光有“爽感”还不够,那可能只是短暂的兴奋。想真正“学会”,你需要一个能不断运转的发动机,一个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真正技能的完整闭环。 拿学习编程来说,这个循环至少包含这三步: 1. 学习理论知识(学) 这是基础。通过看书、视频、课程,学习算法、数据结构、设计模式等。这是你的“弹药库”。 2. 动手实践(练) 这是最最最重要的部分。你必须去写代码、编译、运行、调试、修复错误,才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为什么现在都强调“干中学”?因为你看再多游泳视频,不下水,你永远学不会游泳。 很多人学不好编程,不是因为理论不懂,而是因为练得太少。 3. 解决真实问题(思) “练”一定会遇到问题。新手和高手的区别,就在于此。 你必须经历分析问题 -> 尝试解决 -> 撞墙 -> 查资料 -> 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人,只有在解决问题的挣扎中,才能真正积累经验,掌握知识。 请注意:这一步,是 AI 无法替代的。 AI 可以帮你写出代码,但它无法帮你体验那个“从卡住到豁然开朗”的完整思考过程。这个经验,必须你自己去赚取。 那些所谓的高手,不过就是这个循环跑得多了,积累了海量的“问题-解决方案”范式,仅此而已。 关键:让“循环”产生“反馈” 现在我们把两个引擎连起来: > “学习循环”是产生“正反馈”的最佳途径。 当你完整地跑完一次循环(比如,学了一个新框架,动手做出了个小功能,并解决了所有Bug),你获得的正反馈是巨大的! 这种“我能行”的成就感,会给你充足的“燃料”,让你兴奋地开启下一次循环。 如何打造你自己的“正反馈学习循环”? 场景一:“简单模式”(在企业中) 在企业里有个巨大的好处:你不需要自己找循环,公司会“喂”给你。 - 接任务(识别问题) - 了解需求(学习理论) - 动手开发(动手实践) - 联调测试(解决问题) - 上线发布(获得正反馈:任务完成/用户使用) 而且,你身边有同事和导师。遇到问题,总有人帮你。如果你的 Leader 水平很高,能“刚刚好”给你安排那些“跳一跳才够得着”的活,你的成长会快到飞起。 场景二:“困难模式”(独自摸索) 如果你是一个人学习,情况会难很多,你必须刻意为自己设计这个循环。这里有几个关键建议: 1. 从 Side Project 开始,而且必须“小” 不要一上来就想做“一个 ChatGPT”。你的目标是快速获得正反馈。 - 一个自动签到的脚本。 - 一个批量处理图片的小工具。 - 一个帮你管理书单的简单网站。 谨记:先去发现你或朋友身边的“真实需求”再动手,成功率最高。 2. 把 AI 当“领航员”,别当“代驾” AI 是革命性的工具,但它很容易中断你的学习循环。 ❌错误用法(代驾): “帮我写一个xxx功能的代码。” -> 你只是复制粘贴,错过了“实践”和“解决问题”的环节。 ✅正确用法(领航员): “我遇到了xx错误,可能是什么原因?” “我想实现xx功能,有哪几种方案对比?” 如果你只是让 AI 帮你完成,你永远无法真正掌握知识,循环没有跑通。 3. 用“费曼学习法”倒逼理论输入 很多人“干中学”久了,会变成“野路子”,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很快会遇到瓶颈。 怎么办?用“教”来倒逼“学”。 把你项目中的思考、遇到的坑、解决方案,记录下来,尝试分享出去(写博客、做分享)。为了能给别人“讲明白”,你就必须去补习那些背后的理论知识,确保自己真的懂了。 这,就是最高效的理论学习方式之一。 4. 别闷头造车,去社区“求助”和“帮助” 一个人学习,最怕卡在一个问题上几天都出不来,负反馈爆棚。 AI 能解决一部分,但很多复杂或特定领域的问题,还得靠人。 我们这一代程序员成长时,都泡在 CSDN 论坛、Stack Overflow、知乎里。当你在社区里提问,得到解答,是正反馈;当你用你的经验去解答别人的问题,更是强烈的正反馈。 真正的成长,从来不发生在看视频或者让 AI 写代码的舒适区里,而是来自“学习 -> 实践 -> 解决问题”这个完整、甚至有些痛苦的循环。 可以从一个身边的小问题开始:动手去解决它,积累经验,获取正反馈!
Y11
3周前
掌握任何技能的快速路径,其实可以用几个简单的步骤概括:先停止无意义的知识堆砌,然后用一个项目把技能框架搭起来,接着动手去做。 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难题,这时就针对性地去查资料、学方法,解决一个问题就往前迈进一步,直到完成整个项目。 很多人之所以在技能学习上停滞不前,总说“一直在学但没成果”,其实是陷入了“教程陷阱”。 就像我们看了很多烹饪视频,却从未真正下过厨炒菜;学了很多编程教程,却没写过一个完整的小工具。知识本身没有价值,只有用起来才有意义。 真正的学习发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当你带着明确的目标去动手做一个项目时,遇到的每个坎儿都是学习的契机。 比如学写作,与其读十本写作理论书,不如先写一篇短文,写完后发现逻辑不通,再去研究怎么调整结构; 学设计,与其刷大量设计案例,不如先试着做一个简单的海报,遇到配色问题再去学色彩原理。 项目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理论和实践。 它能帮你过滤掉无关的知识,聚焦最核心的部分。而且完成项目本身就是一种反馈,你会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需要改进,这种“完成感”会让你更有动力继续深入。 所以,别再纠结“学够不够”,先找个小项目开始吧。哪怕一开始做得很粗糙,只要动手去做,就已经赢过了那些只停留在“学习”阶段的人。解决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比读一百本理论书更能让你快速成长。
Y11
3周前
启动一个项目,比单纯看教程学到的东西要多得多。 我见过很多人喜欢在网上找各种教程,跟着一步一步做,以为这样就能学会一个技能。 但实际上,当你真正动手去做一个项目时,你会遇到很多教程里没有提到的问题。 比如,你可能会发现一个按钮的位置不对,或者一个数据的格式有问题,这时候你就需要自己去查资料、想办法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学到如何把一个大目标分解成小步骤,如何制定计划,如何管理时间。 你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技术难题、资源问题、团队合作中的矛盾等等。 这些困难会让你反思自己的方法,调整自己的思路,慢慢变得更加成熟和有韧性。 而且,通过做项目,你会对一个领域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程可能只教你表面的操作,但项目会让你看到背后的逻辑和原理。 你会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怎么做效果更好,如何优化流程,如何提高效率。这些经验是书本和教程无法完全传授的,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掌握。 另外,做项目还能锻炼你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如果你是一个人做项目,你需要自己和自己沟通,明确目标,克服惰性。如果你是和团队一起做项目,你需要和团队成员交流想法,分配任务,解决冲突。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软技能,对未来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做项目也会有失败的风险。 但即使失败了,你也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你会知道哪里错了,为什么错了,下次如何避免。这种从失败中学习的能力,比成功本身更有价值。 所以,不要只是停留在看教程的阶段,勇敢地开始一个项目吧。即使这个项目看起来很小,也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在实践中学习,在解决问题中成长,这才是最快的进步方式。记住,真正的知识不是看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Y11
1个月前
在投资初创公司时,判断创始人是真有使命感还是只为赚钱,就像在人群中找那个真正明白自己为何出发的人。 马云曾说“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张一鸣强调“延迟满足感”,这些话背后,是对“使命感是否驱动行动”的深刻诠释。 以下几个维度,或许能帮投资者看清真相。 看价值观是否融入血液 真正有使命感的创始人,会把价值观刻在公司的基因里。比如,他们会在产品设计时优先考虑用户真实需求,而非单纯追求流量; 在团队管理中,会把员工成长和幸福感放在业务增长之前。 相反,若创始人总把“赚钱”挂在嘴边,讨论的永远是“估值多少”“什么时候上市”,对用户痛点避而不谈,更可能是短期逐利心态。 可以观察他们的决策:当面临“快速变现”和“长期投入技术研发”的选择时,是选眼前的利益,还是为未来的价值扛住压力? 看创业起点是否关乎“解决问题” 马云创立阿里巴巴,源于他在翻译中发现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痛点;张一鸣做字节跳动,初衷是让信息“更高效地连接人与需求”。真正的使命感,往往从解决一个具体的社会问题开始。如果创始人说“我想做个APP”,却答不上“它能解决什么用户没被满足的需求”,或只是跟风热门赛道(比如“元宇宙”“AI”),而非基于自身思考和经验,那动机就值得警惕。可以问:“如果公司不盈利,你还会坚持做下去吗?”真正的使命感,会让他回答“因为这件事本身有意义”,而非“因为能赚钱”。 看长期主义是否经得起考验 使命感不是喊口号,而是在时间里熬出来的。张一鸣曾因“不追求短期流量”被质疑“错失红利”,但他坚持“用技术提升信息分发效率”,才有了抖音的全球成功。反之,若创始人过度追求短期数据(如日活、GMV),甚至通过“刷单”“虚假宣传”等手段,本质上是在透支用户信任。可以观察公司的发展路径:是在持续打磨产品细节,还是沉迷于资本运作?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如环保、助农),还是只关注KPI达成?真正的使命感,会让企业在顺境时保持清醒,在逆境时坚守方向。 看团队和伙伴如何评价 创始人的使命感,会像磁场一样吸引同频的人。如果员工提起创始人时,说的是“跟着他能做有价值的事”,而非“跟着他能涨工资”;合作伙伴愿意长期合作,是因为认可公司的理念而非单纯的利益交换,那这家公司的根基就更稳。马云曾说“员工是最大的财富”,字节跳动的“Context not Control”(情境管理而非控制)文化,都是创始人价值观的延伸。反之,若团队人心涣散,或合作伙伴抱怨“合作不透明”“只看重短期利益”,背后往往是创始人的动机出了偏差。 最后看“延迟满足感”的能力 马云创业初期经历过无数次失败,被拒绝过37次才找到投资;张一鸣在字节跳动早期,曾拒绝过数亿的收购邀约。真正的使命感,意味着能忍受短期的不确定性,愿意为长期目标延迟满足。如果创始人总在问“什么时候能上市”“能不能快速套现”,甚至在公司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想“怎么把股份卖个好价钱”,那他更可能是“机会主义者”。 结语 使命感不是“高大上”的概念,而是创始人在每个选择中“如何取舍”的答案。就像马云在阿里巴巴早期说“我们要做102年的企业”,张一鸣强调“长期主义”,真正的创业者会把“让世界变得更好一点”作为行动的灯塔,而非仅仅把创业当作改变命运的工具。投资者若能找到这样的创始人,不仅是对商业价值的投资,更是对一种“相信”的认可——相信有人在为某个值得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Morris
1个月前
Y11
1个月前
创业初期,往往像在无人区徒步——没有既定的路线图,也没有身后的支援体系。 你得自己辨方向、找水源,甚至处理突如其来的风雨。 这个阶段,没人会给你布置PPT和KPI,所有的压力都压在自己肩上。 上游的供应商不会因为你是新人就放宽账期,下游的客户也不会因为你年轻就给机会。遇到技术难题,没人能帮你写代码;产品出了问题,没人能替你去道歉。 那些听起来很美的“成功学”,在现实的泥泞里走不了多远。“坚持就是胜利”喊多了,不如想想下一顿饭在哪里;“格局要大”说得多了,不如先把眼前的bug修复好。别人的安慰像棉花糖,尝起来甜,却填不饱肚子。真正能撑着你走下去的,从来不是鸡汤,而是解决问题的每一个具体动作。 这时候,你会明白“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的道理。没有谁是你的避风港,父母朋友的支持是温暖的,但路终究要自己走。你得学会在深夜的办公室里啃文档,在谈判桌上磨破嘴皮,在失败后自己爬起来拍拍土,告诉自己“明天太阳照常升起”。 这种孤独感,也是一种成长的催化剂。它逼着你快速学会独立思考,逼着你把“我不行”变成“我试试”,逼着你把“等别人”变成“我来做”。当你真正靠自己闯过那些难关,会发现自己早已不是当初那个需要依赖的人,而是能为团队遮风挡雨的大树。 创业这条路,从来没有捷径。对每个创业者来说,从0到1的过程,都是一场与自己的较量。你不需要羡慕别人的坦途,因为你走过的每一步弯路,都是未来的必修课。真正的强大,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含着眼泪依然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