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出真知

认真看完了,我也写了一点文字,抒发下情感。不是吹捧,我也真的很感慨!真心谢谢哥的分享,受益匪浅。 这真的是一条非比寻常的路,是一条在我前几年想都不敢想会有人成功的路。 很多人就看到“高中毕业”就下了定论,这人不好好学习。可恰恰相反,在当时就开化了思想,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的人,认知上已经甩了同时代的人几条街了,甚至是对于现在大部分人来说,他们的认知也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 并且上了大学真的不等于在学习。没有压力,突如其来的自由,只会让人享乐,躲在大学这个庇护所里得过且过。这只是用大学生的身份来麻痹自己罢了。真正的学习是文章里的主角,无论在哪里都会看书,再恶劣的环境都会想着提升自己,并且还有意识地边干边学,注重工作实践给自己带来的提升,考虑远期发展,寻找自己热爱的事业,同时还会想办法养活自己......不说在当时,就说在现在,有多少大学毕业生能做到这点呢? 很多人喜欢给自己面对的困难找借口去退缩。实际上其实连做都没开始做,那些幻想的困难也只是幻想。所以我真的很佩服这点,干了再说,不管是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像解题一样寻找到有趣的思路去解决。 所以我是真心钦佩,“高中毕业”只是最微不足道的一个标签罢了,当认真地进入这个故事之后,就会感觉到这样的能力,经历和勇气根本不是上了大学就能够得到的。 现在这个时代大家都很浮躁,就像文章里写的一样,都爱白嫖,不愿意思考,这样如何成事呢?环境不比当年,就像当年的开源社区还很火爆一样,现在想去学习需要更费功夫。能在这里看到有大佬能够真诚无私地去分享自己过去的经历,真的很感谢。从文字里也能感受到这股沉稳和善良,受益匪浅。虽然经历过许多痛苦和低谷,但是从长时间投身于开源这项事业就能看出,这些挫折没有影响到他。 这篇文章我会一直收藏下去,分享给我的最好的朋友们!
Y11
1周前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AI项目实践的小技巧,或许能帮到正在探索AI应用的你。 无论是用AI工具搭建应用,还是借助代码助手开发功能,这个方法都适用:当时间有限时,干脆把项目范围压到最小,小到用现有时间就能完成。 我自己就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了好点子,总想着一步到位,结果因为觉得“太难”“时间不够”,迟迟没动手。 后来发现,把目标砍到只有“今天能做完”的程度,反而更容易启动。比如只有一小时,就聚焦一个具体功能的某个细节,用现在的AI工具(像Claude这样的代码助手),往往能快速实现。 先做出最小版本,后续再慢慢完善,这比空想几个月更有价值。 我有个真实的例子:之前想做一个“虚拟演讲观众模拟器”,帮人练习演讲时不紧张。 但我对图形编程不熟悉,直接上手肯定要花很多时间。于是我把目标砍到最小: 1. 观众从“几十上百个”减到“1个”(后续再复制扩展); 2. 去掉AI自动反馈,改用人工手动模拟观众反应(类似“人工智慧助手”的简易版); 3. 只用最简单的2D图像,不用复杂技术。 那天下午在咖啡馆,用代码助手搭了个基础版本:一个会眨眼、轻微转头的简单头像。虽然粗糙,但完成后我特别有成就感,原因有三: 第一,它让我从“想”变成了“做”,逼着我思考具体的实现细节; 第二,过程中顺便学了点基础图形编程,比看书更直观; 第三,有了原型后,能拿给朋友看,快速收集反馈,判断方向对不对。 后来我发现,这个“快速起步”的方法特别实用: 它像个“创意过滤器”,让我能快速试错,知道哪些想法值得继续投入,哪些只是空想; 它让我在短时间接触更多领域,比如这次的图形编程,下次可能是数据分析,技能在实践中自然积累; 最重要的是,它能让想法“落地”,让用户提前参与,少走很多弯路。 我们常有很多好想法,但真正的价值往往藏在“做出来”的过程里。下次如果觉得“没时间”,不妨试试把目标压到最小——小到今天就能完成。很多时候,开始了,就已经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