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et李靖
1个月前
最近动不动就拿着手机跟 ChatGPT 聊一两个小时,我给它设定的角色是倾听者,同时也要帮我去解决一些实际的工作和生活问题。 要让大模型有效地解决问题,首先得让它走进真实世界,了解更多的全貌,这就是所谓的 Context。例如在规划一场出行之前,我会把家人的基础信息、经济情况、行为偏好、遇到过的问题等等,尽可能详尽地做一次介绍,这事儿很费功夫,我语音输入了大概一个多小时,包括我怎么跟我老婆认识的,都跟它说了。 那最后的效果如何呢?我觉得还是不错的,我没指望它帮我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它在倾听的时候,由于“记忆”功能的存在,会开始逐步了解,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想成为怎样的人,然后结合我当下要解决的问题,给我提供一个要点不遗漏的解决方案,或者针对我的思考做出比较有参考价值的补充。 我甚至跟它协商了一个人生板块,告诉它接下来五年我要成为怎样的人,在每次对话的时候,如果对这个版本有价值补充,就让它更新到这个板块里头。 ChatGPT 提供了一个“项目”的功能模块,它支持将多个对话聚合到同一个项目中,这也是我近期用的非常多的。如果我觉得大模型理解的不对,我会及时去纠正它,并且让它更新自己的“长期记忆”,当发现它在回答某一类问题,上下文不够时,我会在项目中新开一个聊天窗口,去补充它的”项目记忆”。 聊天时间长了以后,ChatGPT 确确实实会更加理解我,例如,我在跟它沟通 A 事情的时候,它经常会把过去跟它沟通的 B 和 C 串联到一起,并且提醒我,A 里头的一些 Actions 对 B 和 C 也是有价值,这些属于超于预期的回应了。 当我发现它有超出预期回应的时候,我也会将这种回应方式收集起来,让它记录到自己的“长期记忆”,作为输出的偏好设定。 我经常会给它输入很长的内容,然后询问我的思考漏了什么,过去一个多月,它有在三次重要的决策上,帮到我。 总之,算是一次有趣的实验。整个过程,非常类似打造一个 Second Self。
Barret李靖
3个月前
当不知道去选择什么的时候,就把当前的事情做到最好。 这是我在很久之前,大概刚毕业那会儿的口头禅,或者说,是我给自己的格言。 今天对它有了新的理解。 人的内心一直在变化,时好时坏,时而轻松,时而焦虑。过去两三年,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事情才是有意义的。比如做自媒体,当粉丝增长得非常快的时候,我开始产生了自我怀疑。因为我说不清楚,我到底是在追求什么。 最近又想起了那句格言:把当下的事情做到最好。 如果连眼下的事情都做不好,而总是去担心未来那些还没发生的事,那就永远没法进入正向循环,也感受不到真正的快乐。从概率上来说,当下的事情,是最有机会做好的。尤其是在迷茫的时候,投入到当下,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人必须要在迷茫的时候找到方向。 那什么是方向? 方向是让自己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燃起来的东西。只有燃起来了,才可能真的找到方向。方向可能是一个信念,也可能是某种大道,是值得舍生取义去追随的东西。 《天行健》里有一段台词我印象特别深。格格问门三刀,如果失败了当如何?门三刀说:失败了就重来一次,不就是十二年嘛。 是啊,如果有一件事情,是你真的想清楚了要去追随的,那么十二年又算得了什么?成功和失败只是结果态,过程中的追随,才是漫长岁月中真正值得被回味的。 除了做好当下,以及拥有可追随的东西,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感恩。 人需要学会感恩,尤其是在消极状态下,要学会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感恩也许可以算是一种信仰。用利他的角度、用“上善若水”的心态,去重新理解这个世界。 我曾经的信仰是逻辑。但现在,除了逻辑,还有一个东西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那就是感恩,或者说,慈悲。 感谢所遭遇的一切。这些年也确实一直在感受“福祸相依”。不需要抱怨那些不好的事情,因为未来有一件与之对应的好事,已经在某处等着你;对于当下拥有的好事,也不必过于执着,它们可能正在遮住你通往更远的路。同样,不用羡慕别人正在经历的好事,因为福祸相依。 是的,人需要信仰。在混沌中,选择专注与慈悲。